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频大幅隔振器设计及实验 被引量:4
1
作者 孙秀婷 孙英超 +1 位作者 钱佳伟 徐鉴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24年第2期59-67,共9页
为了突破传统隔振器刚度和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需要隔振器具有高的静态刚度,低动态刚度的特性.如今的准零刚度隔振器技术可以实现低频微幅隔振,但是对于大幅振动,隔振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失效,因此突破宽幅隔振成为隔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为了突破传统隔振器刚度和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需要隔振器具有高的静态刚度,低动态刚度的特性.如今的准零刚度隔振器技术可以实现低频微幅隔振,但是对于大幅振动,隔振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失效,因此突破宽幅隔振成为隔振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利用多稳态折纸通过并联装配的方式,构造具有宽幅零刚度区间的折纸型隔振器,以解决传统隔振器振动抑制幅值较低的问题.本文建立了宽零刚度隔振器模型,提出宽幅零刚度的设计方法,并通过动力学分析分析了模型的隔振效果.最后搭建试验样机,验证了理论的正确性.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准零刚度隔振器单点准零的设计准则,能够在一个大幅范围内保证稳定性,同时实现零刚度,极大拓宽了隔振器的适用范围.这种设计理念能够被用在新隔振材料设计和航空、船舶等大幅低频动态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范围零刚度 高静低动系统 非线性隔振 低频激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PSU并联机器人动力学模型辩识及其驱动力矩估计新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谢兴彪 张晓旭 +1 位作者 孙秀婷 徐鉴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3-198,共16页
并联机器人运动奇异常常会导致电机驱动力矩过载甚至损坏.为降低驱动电机的故障率,以6-PSU型并联机器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动力学建模及其参数辨识的解决方案,能够根据预设轨迹提前精确估计驱动力矩以便用于安全性校核.首先,结合凯... 并联机器人运动奇异常常会导致电机驱动力矩过载甚至损坏.为降低驱动电机的故障率,以6-PSU型并联机器人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动力学建模及其参数辨识的解决方案,能够根据预设轨迹提前精确估计驱动力矩以便用于安全性校核.首先,结合凯恩方法和虚功原理,建立了包含滚珠丝杠模组摩擦、伺服电机摩擦和惯性的逆动力学精细化模型;其次,利用QR分解获得了最小可辨识参数集,并在此基础上考虑了连杆截面的对称性特点,发现了可忽略的连杆惯量,得到了简化的线性化模型;此外,利用统计的方法,验证了激励轨迹优化时考虑摩擦的必要性;然后,利用Simulink/Multibody搭建机器人物理仿真模型进行了参数辨识与驱动力矩估计仿真实验,针对最小可辨识参数集模型和简化模型分别定量分析了两者的参数辨识精度、驱动力估计精度以及抗噪能力;最后,在6-PSU型并联机器人平台上开展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简化模型在保证相同驱动力矩估计精度的前提下,有效简化了模型复杂度,具有明确的工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机器人 凯恩方法 关节摩擦 激励轨迹优化 参数辨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过程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赵华坤 于涛 +2 位作者 程泽非 徐鉴 李岩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6-56,共11页
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在高端制造领域应用广泛,其固化过程涉及树脂流动、固化反应发生、残余应力引发固化变形等多个步骤。数值模拟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工艺成型过程是一个多场耦合的复杂问题,建立完善的数值模拟方... 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在高端制造领域应用广泛,其固化过程涉及树脂流动、固化反应发生、残余应力引发固化变形等多个步骤。数值模拟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工艺成型过程是一个多场耦合的复杂问题,建立完善的数值模拟方法用来预测其成型过程中的固化行为对于工艺类型选择、工艺参数设计和复合材料构件性能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归纳了数值模拟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过程的主要研究进展,并讨论了不同数值模型的适用条件,通过分析同一问题不同模型的适用条件可以为复合材料固化工艺及参数设计的选择提供指导。提升精度和降低成本是数值模型迭代优化的主要研究方向。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数值模拟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成型过程进行了总结,并认为未来可以从复合材料的树脂流动多尺度建模、机器学习与材料基因组方法在复合材料的构件优化设计中的应用和残余应力对复合材料的性能及使用寿命的影响等方面开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数值模拟 热固性树脂 成型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an der Pol-Duffing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和Hopf分岔 被引量:12
4
作者 徐鉴 陆启韶 王乘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2-116,共5页
研究了具有三次项的vanderPol-Duffing非线性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和Hopf分岔,分析了当线性化特征方程随两参数(时滞量和增益系数)变化时特征根的分布;证明Hopf分岔的存在性;通过构造中心流形并且使用范式方... 研究了具有三次项的vanderPol-Duffing非线性时滞系统的稳定性和Hopf分岔,分析了当线性化特征方程随两参数(时滞量和增益系数)变化时特征根的分布;证明Hopf分岔的存在性;通过构造中心流形并且使用范式方法给出Hopf分岔的方向以及周期解的稳定性;讨论时滞量对该系统的Hopf分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时滞系统 稳定性 非线性动力学 HOPF分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自治时滞反馈控制系统的周期解分岔和混沌 被引量:18
5
作者 徐鉴 陆启韶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43-451,共9页
研究时滞反馈控制对具有周期外激励非线性系统复杂性的影响机理,研究对应的线性平衡态失稳的临界边界,将时滞非线性控制方程化为泛函微分方程,给出由Hopf分岔产生的周期解的解析形式。通过分析周期解的稳定性得到周期解的失稳区域,使用... 研究时滞反馈控制对具有周期外激励非线性系统复杂性的影响机理,研究对应的线性平衡态失稳的临界边界,将时滞非线性控制方程化为泛函微分方程,给出由Hopf分岔产生的周期解的解析形式。通过分析周期解的稳定性得到周期解的失稳区域,使用数值分析观察到时滞在该区域可以导致系统出现倍周期运动、锁相运动、概周期运动和混沌运动以及两条通向混沌的道路:倍周期分岔和环面破裂。其结果表明,时滞在控制系统中可以作为控制和产生系统的复杂运动的控制“开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滞反馈控制 非线性非自治系统 时滞微分方程 分岔 混沌 动力学 周期解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羟基喹啉类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食品中Al^(3+)含量的检测 被引量:4
6
作者 徐鉴 扶庆权 +3 位作者 张辉 王小锋 孙幼红 马钰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292-296,共5页
设计合成Al^(3+)荧光探针L(2-((E)-((2-(((E)-(4-硝基苯基)二氮烯基)苯基)氨基)乙基)亚氨基)甲基喹啉-8-醇),并利用元素分析、核磁、质谱等方法对探针结构进行表征。该探针在溶液中本身荧光很弱,但Al3+结合后荧光显著增强。由此,建立了... 设计合成Al^(3+)荧光探针L(2-((E)-((2-(((E)-(4-硝基苯基)二氮烯基)苯基)氨基)乙基)亚氨基)甲基喹啉-8-醇),并利用元素分析、核磁、质谱等方法对探针结构进行表征。该探针在溶液中本身荧光很弱,但Al3+结合后荧光显著增强。由此,建立了一种测定Al^(3+)的新方法。该方法对Al^(3+)测定的线性范围为1×10^(-8)~1.4×10^(-6) mol/L,检出限为5.8×10^(-9) 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5.89%,回收率在96.5%~105.9%之间,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操作简单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 荧光探针 Al3+ 食品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体诱发水平悬臂输液管的内共振和模态转换(Ⅱ) 被引量:21
7
作者 徐鉴 杨前彪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19-824,共6页
基于得到的水平悬臂输液管非线性动力学控制方程,详细研究了由流速最小临界值诱发的3∶1内共振.通过观察内共振调谐参数、主共振调谐参数和外激励幅值的变化,发现在内共振临界流速附近,流速导致系统出现模态转换、鞍结分岔、Hopf分岔、... 基于得到的水平悬臂输液管非线性动力学控制方程,详细研究了由流速最小临界值诱发的3∶1内共振.通过观察内共振调谐参数、主共振调谐参数和外激励幅值的变化,发现在内共振临界流速附近,流速导致系统出现模态转换、鞍结分岔、Hopf分岔、余维2分岔和倍周期分岔等非线性动力学行为,对应的管道系统的周期运动失稳出现跳跃、颤振和更加复杂的动力学行为.通过理论结果与数值模拟比较,表明了理论分析的有效性和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液管 内共振 稳定性 分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自由度非对称三次系统非线性模态的奇异性质 被引量:3
8
作者 徐鉴 陆启韶 黄克累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869-878,共10页
利用非线性模态子空间的不变性和摄动技术 ,研究两自由度非对称三次系统在奇异条件下系统的性质· 重点考虑子系统之间线性耦合退化时的奇异性质· 对于非共振情形 ,所得到的解析结果表明 ,系统出现单模态运动以及振动局部化... 利用非线性模态子空间的不变性和摄动技术 ,研究两自由度非对称三次系统在奇异条件下系统的性质· 重点考虑子系统之间线性耦合退化时的奇异性质· 对于非共振情形 ,所得到的解析结果表明 ,系统出现单模态运动以及振动局部化现象 ,这种现象的强弱不但与非线性耦合刚度有关 ,而且与非对称参数有关· 并解析地得到了参数的门槛值 ;对于 1:1共振情形 ,模态随非线性耦合刚度和非对称参数的变化会出现分岔 ,得到了参数分岔集以及模态的分岔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系统 非线性模态 振动局部化 模态分岔 非线性动力学 两自由度 奇异性质 三次系统 非线性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R串联机械臂时间最优轨迹规划
9
作者 刘永 徐鉴 《动力学与控制学报》 2024年第11期10-19,共10页
针对机械臂轨迹规划的时间优化问题,对6R串联机械臂的运动轨迹进行分析与研究.基于机器人的运动学特性,采用多项式插值构造运动轨迹,同时融合粒子群优化思想,提出了一种时间最优轨迹规划方法.利用旋量理论构建机械臂的运动学模型,采用... 针对机械臂轨迹规划的时间优化问题,对6R串联机械臂的运动轨迹进行分析与研究.基于机器人的运动学特性,采用多项式插值构造运动轨迹,同时融合粒子群优化思想,提出了一种时间最优轨迹规划方法.利用旋量理论构建机械臂的运动学模型,采用五次多项式曲线在关节空间中构造关节运动轨迹,以最小化运行时间为优化目标,采用改进型PSO算法求解出最优时间序列,从而完成轨迹的优化.在算法参数设置中,采用自适应惯性权重因子和动态学习因子策略改进标准的粒子群算法,提高了算法的搜索速度和全局收敛能力.以搬运工况为仿真实例,通过优化结果验证了基于改进的PSO优化算法和五次多项式函数的规划方法的有效性.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保证机械臂各关节角的运动学变化曲线连续平滑无突变,并使运行时间从7.2 s减少至6.64 s,整体运行时间较优化前提升了约8.43%,有效地提高了机械臂的运行效率与平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臂 轨迹规划 五次多项式 时间最优 粒子群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滞速度反馈对强迫自持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徐鉴 陈予恕 《应用数学和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55-466,共12页
 研究强迫自持振动系统因时滞反馈产生的主共振解及其分岔· 通过对强迫非自治系统的时滞反馈控制,得到所要研究的数学模型· 讨论对应的线性化系统使平凡平衡态失稳出现周期解的稳定性临界条件· 特别关注主共振及分岔...  研究强迫自持振动系统因时滞反馈产生的主共振解及其分岔· 通过对强迫非自治系统的时滞反馈控制,得到所要研究的数学模型· 讨论对应的线性化系统使平凡平衡态失稳出现周期解的稳定性临界条件· 特别关注主共振及分岔· 结果表明,稳定的主共振解随着时滞的变化周期性地出现在系统中· 同时,也给出了不稳定的主共振关于时滞变化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动力学 时滞微分方程 分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滞微分方程特征值的近似求解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鉴 刘隆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1-34,共4页
通过将时滞微分方程变换为积分方程后并进行离散,得到相应的差分方程,从理论上建立了差分方程的系统矩阵的特征值与原线性时滞微分系统的特征值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了一种求解时滞微分方程特征值的新方法。作为算例,计算了时滞的Logisti... 通过将时滞微分方程变换为积分方程后并进行离散,得到相应的差分方程,从理论上建立了差分方程的系统矩阵的特征值与原线性时滞微分系统的特征值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了一种求解时滞微分方程特征值的新方法。作为算例,计算了时滞的Logistic方程的前10阶特征值。误差分析表明,提出的近似方法不但简单,并且有很高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滞微分方程 特征值 近似方法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人动力学与控制主题论文序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鉴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54-755,共2页
机器人动力学的研究是所有类型机器人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环节,也是形成机器人终极产品性能评价指标重要的科学依据,以往机器人的发展已经表明,多体系统动力学是机器人研发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力学理论。随着新型传动与驱动机构以及智... 机器人动力学的研究是所有类型机器人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环节,也是形成机器人终极产品性能评价指标重要的科学依据,以往机器人的发展已经表明,多体系统动力学是机器人研发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力学理论。随着新型传动与驱动机构以及智能与软物质材料的出现,可以预计柔性化、软性化、可变化、微型化和控制智能化将成为未来机器人发展的重要方向,使机器人的各种作动更接近生物体的仿生体,因此,以仿生为主要特征的刚柔耦合、柔软体和变形机器人对任务和环境的适应性强,其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促进机器人研究的步伐,同时,这种趋势和需求也将会使得机器人动力学和控制研究面临重大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动力学 控制智能化 多体系统动力学 专题 性能评价指标 变形机器人 人的发展 力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滞非线性动力吸振器的减振机理 被引量:44
13
作者 赵艳影 徐鉴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8-106,共9页
对一个带有时滞非线性动力吸振器的两自由度结构,采用多尺度法研究了时滞非线性动力吸振器对主系统的减振性能,得到了主系统的振幅-时滞响应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对时滞非线性动力吸振器,可以通过调节反馈增益系数和时滞控制主系统的振动... 对一个带有时滞非线性动力吸振器的两自由度结构,采用多尺度法研究了时滞非线性动力吸振器对主系统的减振性能,得到了主系统的振幅-时滞响应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对时滞非线性动力吸振器,可以通过调节反馈增益系数和时滞控制主系统的振动.研究还发现,对确定的反馈增益系数,可以存在时滞的一些调节区域,时滞非线性动力吸振器可以减小主系统的振动.并且在时滞的这些可调区域里,存在一个"最大减振点"对应这一反馈增益系数下主系统振幅的最小值.对不同的反馈增益系数,"最大减振点"对应的主系统的振幅也不同.因此能够找到一组反馈增益系数和时滞量的最佳值,最大程度地减小主系统的振动.研究结果表明,当反馈增益系数和时滞量调到最佳值时,主系统的振动较无时滞非线性动力吸振器可以减少90%左右,数值模拟也证实了解析结果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 反馈 时滞非线性动力吸振器 时滞线性动力吸振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音速飞行器机翼颤振的时滞反馈控制 被引量:9
14
作者 齐欢欢 徐鉴 方明霞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0-218,共9页
采用时滞反馈主动控制方法对超音速飞行器机翼颤振进行控制,以提高飞行器机翼系统的颤振临界速度.首先根据二元机翼的力学模型,制定时滞反馈控制策略并建立时滞反馈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分别对无控、零时滞反馈控制和有时滞反馈控制系统... 采用时滞反馈主动控制方法对超音速飞行器机翼颤振进行控制,以提高飞行器机翼系统的颤振临界速度.首先根据二元机翼的力学模型,制定时滞反馈控制策略并建立时滞反馈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分别对无控、零时滞反馈控制和有时滞反馈控制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获得时滞反馈控制系统的颤振稳定性边界.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时域数值模拟,验证理论稳定性分析结果的正确性.结果表明:通过调节时滞量,可有效提高飞行器机翼的颤振临界速度,且控制策略简单,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音速 颤振 时滞反馈控制 稳定区域 时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滞耦合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0
15
作者 张舒 徐鉴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65-587,共23页
随着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深入认识,工程系统设计的精细化和复杂性要求也与日剧增.在许多耦合的动态系统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由耦合过程的时滞所引发的动力学行为,该时滞来自于与传感系统、作动系统和控制系统耦合的过程.耦合时滞也广泛存在... 随着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深入认识,工程系统设计的精细化和复杂性要求也与日剧增.在许多耦合的动态系统设计过程中要考虑由耦合过程的时滞所引发的动力学行为,该时滞来自于与传感系统、作动系统和控制系统耦合的过程.耦合时滞也广泛存在于交通、系统生物学、电子通讯、神经和信息网络等技术中.本文首先从耦合时滞出发,在以时滞为中心的耦合系统复杂动力学机制、时滞镇定耦合系统的实验基础和实现、快慢变时滞耦合系统动力学和时滞神经网络同步和去同步4个方面,对耦合时滞诱发的动力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着重介绍了时滞耦合系统中耦合时滞诱发的高余维分岔奇异性及新的定量分析方法、中立型时滞微分方程的规范型计算、具有耦合时滞的非线性系统中耦合时滞和非线性参数的辨识方法与实验实现、快慢变时滞耦合系统的张弛振荡、耦合时滞诱发的网络系统的同步模式切换等问题的研究进展;然后在应用方面重点介绍了车床磨削加工过程中耦合时滞诱发的颤振及其机理、具有惯性项和耦合时滞的神经网络系统中耦合时滞诱发的高余维分岔和复杂动力学、时滞动力吸振器与隔振装置的设计与实验实现.最后,从耦合时滞系统的一般性理论和工程应用两个方面展望了近期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滞耦合系统 非线性动力学 时滞微分方程 快慢变系统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摩擦的多刚体系统碰撞问题的滑动状态步进法 被引量:6
16
作者 姚文莉 陈滨 +1 位作者 刘才山 徐鉴 《应用数学和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448-1454,共7页
研究了含铰摩擦的多刚体系统的碰撞动力学问题.在保留了关于处理冲击问题的经典近似假定的基础上,给出了计算冲击后系统广义速度的滑动模式步进算法.该算法避免了求解变尺度的微分方程的困难,同时由于考虑了切向模式的复杂性,从而使计... 研究了含铰摩擦的多刚体系统的碰撞动力学问题.在保留了关于处理冲击问题的经典近似假定的基础上,给出了计算冲击后系统广义速度的滑动模式步进算法.该算法避免了求解变尺度的微分方程的困难,同时由于考虑了切向模式的复杂性,从而使计算结果避免了碰撞前后能量的不协调性.算例描述了该算法的实现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刚体系统 铰摩擦 滑动状态 步进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非轴对称刚度转轴的分岔 被引量:10
17
作者 肖锡武 徐鉴 +1 位作者 李誉 杨叔子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60-366,共7页
研究具有非轴对称刚度转轴的1/2亚谐共振和分岔.首先用Hamilton原理导出运动微分方程,这是刚度系数周期性变化的参数激励方程,然后用多尺度法求得平均方程,分岔响应方程和定常解,最后用奇异性理论分析分岔响应方程和定... 研究具有非轴对称刚度转轴的1/2亚谐共振和分岔.首先用Hamilton原理导出运动微分方程,这是刚度系数周期性变化的参数激励方程,然后用多尺度法求得平均方程,分岔响应方程和定常解,最后用奇异性理论分析分岔响应方程和定常解的稳定性,得到了局部分岔集和不同区域的不同的分岔响应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轴对称刚度转轴 参数激励 稳定性 分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滞对非线性饱和控制减振频带漂移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艳影 徐鉴 严志刚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47-757,共11页
主要研究非线性饱和控制减振系统中由于内共振频率偏差引起的有效减振频带的漂移问题.在该减振系统中分别考虑控制信号、反馈信号以及自反馈信号的时滞对振动系统有效减振频带漂移以及有效减振频带宽度的影响,从而通过调节控制信号、反... 主要研究非线性饱和控制减振系统中由于内共振频率偏差引起的有效减振频带的漂移问题.在该减振系统中分别考虑控制信号、反馈信号以及自反馈信号的时滞对振动系统有效减振频带漂移以及有效减振频带宽度的影响,从而通过调节控制信号、反馈信号以及自反馈信号的时滞量,来控制系统有效减振频带的漂移.研究结果表明:(1)在原始的无时滞减振系统中,由于内共振频率偏差的存在,使得系统的有效减振频带向主共振点的上、下两个方向漂移,并且内共振频率偏差的绝对值越大,有效减振频带漂移的程度也越大,使得系统有效减振频带的分布不合理,导致振动控制效果降低;但是,根据内共振频率偏差的变化,可以通过适当调节控制信号和反馈信号的时滞,或者也可以调节自反馈信号的时滞,在消除有效减振频带漂移的同时又增大有效减振频带的宽度.(2)内共振频率偏差的绝对值越大,控制信号和反馈信号的时滞、或者自反馈信号的时滞对消除有效减振频带漂移以及增大有效减振频带宽度的作用越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滞 非线性 饱和控制 频带漂移 内共振频率偏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时滞反馈控制自参数振动系统的振动 被引量:13
19
作者 赵艳影 徐鉴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94-904,共11页
主要研究采用时滞状态反馈控制自参数动力吸振器减振系统中主系统的振动问题.系统在简谐激励作用下,采用多尺度方法得到了自参数动力吸振器减振系统中饱和控制的范围.当系统处于饱和控制时,引入时滞状态反馈控制主系统的振动.主要分析... 主要研究采用时滞状态反馈控制自参数动力吸振器减振系统中主系统的振动问题.系统在简谐激励作用下,采用多尺度方法得到了自参数动力吸振器减振系统中饱和控制的范围.当系统处于饱和控制时,引入时滞状态反馈控制主系统的振动.主要分析了反馈增益系数和时滞两控制参数对主系统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存在反馈增益系数和时滞的调节区域能够减小主系统的振动.对某一反馈增益系数,可以在某段区间内调节时滞以减小主系统的振动.在时滞的调节区间内存在一个时滞的"最大减振点",能够在该反馈增益系数下最大程度地减小主系统的振动.研究还表明,随着反馈增益系数的不断增大,时滞在"最大减振点"时系统的减振能力也不断提高.通过合理的选择反馈增益系数和时滞两参数,主系统的振动几乎可以完全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滞反馈 饱和控制 自参数动力吸振器 减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维的乐趣——装饰教学中的思维引导
20
作者 徐鉴 《美术教育研究》 2013年第13期134-135,共2页
在艺术院校装饰专业中,综合材料是较具实验性的一门课程,学生不仅在专业技能和材料应用上需要提高,更要在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上进行深入探讨。故其教学以开放多元的方式,重点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分析的能力,学生在师生相互交流的思... 在艺术院校装饰专业中,综合材料是较具实验性的一门课程,学生不仅在专业技能和材料应用上需要提高,更要在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上进行深入探讨。故其教学以开放多元的方式,重点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分析的能力,学生在师生相互交流的思辨过程中得到启发,形成自己独有的观念表达与艺术形式,为将来的艺术道路铺垫基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 观念 价值观 学习 引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