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ARS⁃CoV⁃2免疫逃逸NTD中和抗体的分子机制
1
作者 洪琴 徐诗奇 +3 位作者 王艳兴 张超 黄忠 丛尧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9-338,共10页
针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中和抗体的开发,主要针对SARS-CoV-2表面的刺突(Spike,S)蛋白。大多数中和SARS-CoV-2的单克隆抗体(MAbs)可结合S蛋白的受体结合结构域(re... 针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中和抗体的开发,主要针对SARS-CoV-2表面的刺突(Spike,S)蛋白。大多数中和SARS-CoV-2的单克隆抗体(MAbs)可结合S蛋白的受体结合结构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RBD),从而阻断病毒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的相互作用。作者早期通过SARS-CoV-2原型株S蛋白免疫小鼠,筛选得到S2G4,S2H5,S4D4,S5B84株与S蛋白氮末端结构域(N-terminal domain,NTD)不同表位结合的单克隆抗体,其中S2H5活病毒中和能力最强。本研究利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S2H5的抗原结合片段(Fab)结合SARS-CoV-2原型株S蛋白复合体的结构,共获得六种构象,其中S2H5 Fab结合在S蛋白的NTD上,结构模拟完整S2H5抗体结合S蛋白可以空间上阻碍S蛋白与ACE2相互作用,揭示了S2H5中和SARS-CoV-2原型株的结构基础。此外,作者应用假病毒中和实验,分析了上述四种抗体对SARS-CoV-2多种突变株的中和能力,显示了其突变株对NTD抗体的免疫逃逸,并从结构生物学角度对各突变株表现出的免疫逃逸提供了可能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刺突蛋白 中和抗体 冷冻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质辫状河砂体构型及剩余油分布模式 被引量:16
2
作者 苏亚拉图 李千 +3 位作者 张波 杜发述 张祺 徐诗奇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18,共9页
针对砂质辫状河内部不同级次的砂体构型模式及其内部夹层、韵律特征影响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的问题,基于野外露头岩性、沉积构造等特征研究,对山西大同铁路桥剖面中侏罗统云岗组砂质辫状河砂体进行精细解剖和岩相分析。结果表明:... 针对砂质辫状河内部不同级次的砂体构型模式及其内部夹层、韵律特征影响油田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的问题,基于野外露头岩性、沉积构造等特征研究,对山西大同铁路桥剖面中侏罗统云岗组砂质辫状河砂体进行精细解剖和岩相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可识别出9个岩相类型,确定出河道砂体、心滩砂体和边滩砂体等3种成因砂体,通过精细解剖剖面砂体和详细研究现代河流沉积特征,将边滩砂归入辫状河河道主要成因砂体中;同时结合砂体4、5级构型界面特征及注采井网部署情况,建立了9种剩余油富集模式。研究结果可对云岗组砂质辫状河储层进一步挖潜剩余油及提高采收率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辫状河 砂体构型 边滩 剩余油 铁路桥剖面 山西大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质构造特征及勘探走向研究
3
作者 徐诗奇 张梦忆 《石化技术》 CAS 2020年第4期181-181,183,共2页
以中宁为界,可以将鄂尔多斯西缘分成南部与北部两大体系,其中,盖层滑脱的逆冲推覆体系成为南部,而基底卷入的冲断体系称之为北部。南部体系构造与北部体系构造的方向呈现出了"S"型镜像。南部体系的右旋与北部体系的左旋,使中... 以中宁为界,可以将鄂尔多斯西缘分成南部与北部两大体系,其中,盖层滑脱的逆冲推覆体系成为南部,而基底卷入的冲断体系称之为北部。南部体系构造与北部体系构造的方向呈现出了"S"型镜像。南部体系的右旋与北部体系的左旋,使中宁一带出现了转换带。南部体系结构呈现双层地质,上层造层形成油藏,而下构造层形成气藏。笔者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勘探有利区带,以及勘探的具体方向,希望对盆地勘探工作者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地质构造 勘探走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高含水油井清蜡降黏方案制定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付亚荣 刘泽 +6 位作者 张新军 王嫱 王晓军 崔兴华 徐诗奇 胡晓斌 殷新华 《石油石化节能》 2023年第4期44-47,共4页
油井清蜡降黏是延长油井检泵周期、提高并稳定单井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为解决现场依靠经验判断油井结蜡情况和确定清蜡降黏方案的局限性。依据油井清蜡降黏“相似相溶原理”“水膜乳化理论”“多面体乳化理论”,结合油井生产情况,制定... 油井清蜡降黏是延长油井检泵周期、提高并稳定单井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为解决现场依靠经验判断油井结蜡情况和确定清蜡降黏方案的局限性。依据油井清蜡降黏“相似相溶原理”“水膜乳化理论”“多面体乳化理论”,结合油井生产情况,制定了“化学清蜡降黏与热洗清蜡降黏相结合”“热洗清蜡降黏”“不定时化学清蜡降黏或热洗清蜡降黏”等3种中高含水油井清蜡降黏方案。在27个油藏574口油井应用,成功率100%;其中化学与热洗清蜡降黏相结合方式应用412口油井,单井年平均节约化学清蜡降黏药剂0.56 t,平均减少热洗0.72井次,免修期平均延长269.1 d并仍在延续;热洗清蜡降黏的56口油井,单井年平均减少热洗3.25井次,免修期平均延长230 d以上仍在延续;不需要(不定时)清蜡降黏106口油井,免修期平均延长117 d并仍在延续。实现了清蜡降黏节能降耗(含药剂费用)双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含水 油井 清蜡降黏 方案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