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升温速率、时间和含水率对油页岩热解后物性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徐良发 马中良 +1 位作者 郑伦举 鲍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45-550,共6页
针对升温速率、加热时间和油页岩本身的含水率对油页岩原位转化开采物性的影响,利用烃源岩生排烃模拟实验装置,开展了不同升温速率、加热时间和含水率作用下、终温为350℃的油页岩原位热解模拟实验,对热解后油页岩样品进行了核磁共振测... 针对升温速率、加热时间和油页岩本身的含水率对油页岩原位转化开采物性的影响,利用烃源岩生排烃模拟实验装置,开展了不同升温速率、加热时间和含水率作用下、终温为350℃的油页岩原位热解模拟实验,对热解后油页岩样品进行了核磁共振测试分析,探讨了这些因素对油页岩原位开采热解物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较慢的升温速率有利于有机微孔的发育,较快的升温速率有利于微裂缝的发育;恒温时间的增加,可以改善油页岩物性,随着恒温时间的增长,小孔隙逐渐发育成相对大的孔隙;高温水可能作为催化剂、反应物和溶剂参加反应,一方面有利于与有机质反应生成有机孔,另一方面高温水与油页岩矿物可能发生反应,改善了油页岩的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原位开采 物性 油页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拐子湖凹陷白垩系油源对比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萍 向连格 +5 位作者 姜海健 陈清堂 史大海 陈强路 王杰 徐良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27-434,共8页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拐子湖凹陷X井白垩系巴音戈壁组二段发现的高产油流展示了该低勘探盆地的光明前景。目前对原油的来源尚没有统一的认识,为了有效预测油气藏和明确勘探方向,开展了油源对比研究。对X井苏红图组一段油砂、巴音戈壁组二...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拐子湖凹陷X井白垩系巴音戈壁组二段发现的高产油流展示了该低勘探盆地的光明前景。目前对原油的来源尚没有统一的认识,为了有效预测油气藏和明确勘探方向,开展了油源对比研究。对X井苏红图组一段油砂、巴音戈壁组二段原油及苏红图组二段、巴音戈壁组二段、巴音戈壁组一段泥岩开展的族组分含量、生物标志化合物及碳同位素组成等研究表明,油砂、原油与巴音戈壁组一段烃源岩各方面地化特征最为接近,生标上均具有高C 30 重排藿烷、高伽马蜡烷含量、低Pr/Ph值、高成熟度的特征,反映出X井苏红图组一段油砂和巴音戈壁组二段原油同源,均与巴音戈壁组一段烃源岩具有良好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油源对比 巴音戈壁组 苏红图组 白垩系 拐子湖凹陷 银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贺兰山断裂带的ESR年龄测定 被引量:6
3
作者 杨帆 方成名 +2 位作者 黄泽光 周小进 徐良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42-644,共3页
脆性断层一般产生于低温环境中,通常不会生成新的变质矿物,因此无法用普通的测年方法来确定断层的活动年龄。由于脆性断层中常会伴生有同期生成的石英脉,可以通过热活化电子自旋共振(ESR)法测定石英脉的生成年龄,从而得出断层活动的年... 脆性断层一般产生于低温环境中,通常不会生成新的变质矿物,因此无法用普通的测年方法来确定断层的活动年龄。由于脆性断层中常会伴生有同期生成的石英脉,可以通过热活化电子自旋共振(ESR)法测定石英脉的生成年龄,从而得出断层活动的年龄。如果断层带中发育了多期的石英脉,通过测定还可以得出断层多次活动的年龄。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复杂,对其断裂发育机制历来存在较多争议,通过对贺兰山地区石英脉体的ESR测年分析,证实了该区由东向西逆冲的南北向断裂带形成于晚侏罗世之后,且具有多期次活动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SR测年 石英脉 多期次 断裂带 贺兰山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胡古2井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6
4
作者 倪春华 包建平 +4 位作者 周小进 许书堂 徐良发 徐田武 苏颂臣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64-769,775,共7页
东濮凹陷是中国东部地区典型的富含油气盆地,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已相继发现了一批油气田,近期在胡状集潜山钻探的胡古2井于二叠系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试获工业气流。通过对胡古2井二叠系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研究,同时结合区域地质... 东濮凹陷是中国东部地区典型的富含油气盆地,经过数十年的勘探已相继发现了一批油气田,近期在胡状集潜山钻探的胡古2井于二叠系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试获工业气流。通过对胡古2井二叠系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的系统研究,同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资料,综合分析了其成因类型及来源。研究表明,该天然气烃类气体组成以甲烷为主,重烃气含量较低,干燥系数为0.977~0.985,属于干气;甲烷、乙烷、丙烷碳同位素值分别为-28.70‰^-28.40‰,-16.00‰^-14.50‰,-19.00‰^-15.70‰,且乙烷、丙烷碳同位素发生倒转,主要是由同源不同期的天然气混合所导致。胡古2井二叠系天然气属于煤成气,来自于石炭—二叠系煤系烃源岩,且喜马拉雅期高演化阶段生成的干酪根裂解气占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成气 干酪根裂解气 上古生界 深层勘探 东濮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白云岩化作用实验地质学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范明 徐良发 +5 位作者 刘伟新 俞凌杰 张文涛 李志明 腾格尔 李嵩阳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35-640,共6页
根据碳酸盐岩溶解与沉淀动力学机制,设计了反复升降温和对流循环2套白云岩化模拟方法,利用多种手段对反应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2种实验方案均可得到白云石晶体。结合热力学分析及实验研究,探讨了Mg/Ca原子比值、温度以及硫酸根离子对... 根据碳酸盐岩溶解与沉淀动力学机制,设计了反复升降温和对流循环2套白云岩化模拟方法,利用多种手段对反应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2种实验方案均可得到白云石晶体。结合热力学分析及实验研究,探讨了Mg/Ca原子比值、温度以及硫酸根离子对白云石生成的影响。研究表明,白云石之所以难以在实验室生成,主要是晶牙生长困难,一旦长出晶牙,白云石生长的速度将大于方解石。该文从实验的角度解释了为何自然界没有年轻的白云岩的现象,为白云岩化机理的探讨及白云岩优质储层的预测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化 碳酸盐岩 模拟实验 溶蚀实验 实验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华北盆地谭庄凹陷巴1井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条件 被引量:3
6
作者 倪春华 徐良发 +3 位作者 周小进 严永新 蒋永福 杨帆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81-485,共5页
通过对南华北盆地谭庄凹陷巴1井下白垩统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该原油来自于下白垩统烃源岩,为自生自储型油藏。结合埋藏史—热演化史模拟结果分析,推测该原油经历了至少早(K1)、晚(N+Q)2期充注过程。油气成藏条件综合研究表明,... 通过对南华北盆地谭庄凹陷巴1井下白垩统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认为该原油来自于下白垩统烃源岩,为自生自储型油藏。结合埋藏史—热演化史模拟结果分析,推测该原油经历了至少早(K1)、晚(N+Q)2期充注过程。油气成藏条件综合研究表明,谭庄凹陷下白垩统烃源岩品质较好、盖层封闭能力强、局部圈闭发育、匹配关系良好,但由于下白垩统砂岩为低孔低渗储层,物性整体差,制约了油气勘探的突破。建议开展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和沉积相精细刻画,预测相对有利的储层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油气充注 油气成藏 谭庄凹陷 南华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岩二次生烃模拟中生烃潜量损耗量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欣国 缪九军 +1 位作者 徐良发 郭迪孝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96-399,404,共5页
渤海湾盆地济阳—临清地区石炭—二叠系煤岩二次生烃模拟实验表明,煤生烃潜量损耗量与生排烃总量的差值不一致,这很可能是煤可降解物中不稳定的非烃、沥青占很大比例,在演化过程中非烃沥青质的相当部分转化成了不溶有机质或其它非烃组分... 渤海湾盆地济阳—临清地区石炭—二叠系煤岩二次生烃模拟实验表明,煤生烃潜量损耗量与生排烃总量的差值不一致,这很可能是煤可降解物中不稳定的非烃、沥青占很大比例,在演化过程中非烃沥青质的相当部分转化成了不溶有机质或其它非烃组分,从而造成了排出烃与生烃潜量损耗量之间的差值。因此,在资源量估算时,就必须修正以往把煤生烃潜量的损耗量视为生排烃量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岩 二次生烃 生烃潜量损耗量 生排烃总量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JKB-1矿用隔爆型综合测试仪
8
作者 徐良发 刘金海 《煤炭科学技术》 CAS 1984年第6期47-51,共5页
ZJKB—1矿用隔爆型综合测试仪适用于有爆炸性危险气体(甲烷)和煤尘的矿井中,可在交流50Hz、电压为1140V或660V供电系统中,测量和记录采煤机等电气设备的功率、电流,电压。如果配上合适的传感器,也可测量采煤机的牵引速度。
关键词 综合测试仪 ZJKB-1 矿用隔爆型 牵引速度 电位差计 电气设备 变送器 拨动开关 高频开关 多谐振荡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文本研读的视角与方法
9
作者 徐良发 《教育视界》 2022年第20期74-76,共3页
文本研读是语文教师设计教学,展开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可从读者、作者、学生、教师等视角切入文本,采用紧扣文眼、诵读吟咏、关注细节、挖掘留白、借助资料等方法对文本进行多层次的研读。
关键词 文本研读 多维视角 诵读吟咏 借助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及周缘地区晚古生代总体沉积格局与含油气领域的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大樊 徐良发 +2 位作者 曹振秋 叶德燎 朱宏发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21-29,共9页
晚古生代华南陆块(扬子及南华加里东褶皱带)是古特提斯洋中的一个陆板块,周缘为由早期的陆内断陷,至晚期演变为拉张离散的被动大陆边缘(北缘南秦岭海槽属于陆内拗拉槽)。陆块内部则由海西早期的湘洼海盆逐步海侵达到中下扬子,至... 晚古生代华南陆块(扬子及南华加里东褶皱带)是古特提斯洋中的一个陆板块,周缘为由早期的陆内断陷,至晚期演变为拉张离散的被动大陆边缘(北缘南秦岭海槽属于陆内拗拉槽)。陆块内部则由海西早期的湘洼海盆逐步海侵达到中下扬子,至石炭纪末期的云南运动,迎来了华南区二、三叠纪广覆性海侵,形成周缘为岛链环绕、内部台、盆分异的受限陆表海,类似于今日之南海海盆和加勒比海海盆的地理格局,且规模相当,而南海海盆和加勒比海海盆今日之丰富的油气资源,说明华南,尤其是扬子区二、三叠系受限陆表海盆有寻找大油气田的前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 含油气 油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