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天然裂缝特征与压裂模拟 被引量:3
1
作者 徐田录 吴承美 +2 位作者 张金凤 曹爱琼 张腾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43,共9页
综合利用岩心、地震、测井和微地震监测等资料,在天然裂缝模型和地应力模型的约束下,运用页岩储层压裂缝网模拟研究了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天然裂缝特征及其对压裂缝网扩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天... 综合利用岩心、地震、测井和微地震监测等资料,在天然裂缝模型和地应力模型的约束下,运用页岩储层压裂缝网模拟研究了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天然裂缝特征及其对压裂缝网扩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吉木萨尔凹陷二叠系芦草沟组天然裂缝包括层理缝和构造缝,以层理缝为主,数量多、倾角小,裂缝数量平均为251条,裂缝面密度为0.58~1.34条/m,平均为0.93条/m。构造缝倾角为70°~95°,裂缝数量明显少于层理缝,根据形成时间及产状,构造缝可分为Ⅰ类和Ⅱ类构造缝。(2)研究区最小水平主应力为50.41~55.22 MPa,最大水平主应力为53.52~74.43 MPa,有利于水力压裂缝网的延伸,芦草沟组纵向存在应力隔层,最大层间应力差可达12 MPa,水力压裂时人工裂缝不易穿层。(3)研究区芦草沟组页岩压裂改造以激活高角度构造缝为主,96.45%的压裂缝为“T形”裂缝,而“十字形”和“一字形”压裂缝仅占2.24%和1.21%,芦草沟组压裂缝半缝长度为70~100 m,高度为10~30 m,邻近断层时由于缝长过大,易发生井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水力压裂 天然裂缝 层理缝 构造缝 压裂扩展模拟 芦草沟组 二叠系 吉木萨尔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停泵压降曲线的压裂窜扰效果定量评价--以吉木萨尔页岩油平台井为例
2
作者 王飞 董卓 +3 位作者 徐田录 陈璐 王政凯 李占杰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24年第3期91-98,共8页
针对目前缺乏压裂窜扰效果定量评价方法的难题,创新提出一套基于停泵压降曲线的压裂窜扰效果诊断分析方法。结合井组拉链式压裂工艺,提出了4种典型窜扰模式下的停泵压降曲线,用以诊断压裂窜扰类型。选取吉木萨尔页岩油A平台6个典型压裂... 针对目前缺乏压裂窜扰效果定量评价方法的难题,创新提出一套基于停泵压降曲线的压裂窜扰效果诊断分析方法。结合井组拉链式压裂工艺,提出了4种典型窜扰模式下的停泵压降曲线,用以诊断压裂窜扰类型。选取吉木萨尔页岩油A平台6个典型压裂窜扰段开展实例应用,通过与微地震监测结果对比,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利用压降试井解释方法对吉木萨尔“新井组内部压窜”和“新老井间压窜”两种典型的停泵压降曲线开展拟合分析,反演解释缝网参数。解释结果表明,新井组内部压窜使主次裂缝的改造效果均受到影响,具体影响效果因窜扰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新老井间压窜主要影响主裂缝的改造效果,导致缝网由“长宽”向“短窄”转变,有效体积降低28%,整体改造效果变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页岩油 平台井组 压裂窜扰 停泵压降曲线 试井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效益开发关键技术与实践 被引量:4
3
作者 齐洪岩 吴承美 +3 位作者 胡可 陈依伟 徐田录 王永娇 《新疆石油天然气》 CAS 2024年第3期15-22,共8页
新疆吉木萨尔页岩油示范区是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位于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目的层二叠系芦草沟组。该油藏历经十年的勘探开发,录取了丰富的动静态资料,地质认识不断深入,配套的勘探开发技术基本成熟定型。“宽频激发、井地... 新疆吉木萨尔页岩油示范区是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位于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目的层二叠系芦草沟组。该油藏历经十年的勘探开发,录取了丰富的动静态资料,地质认识不断深入,配套的勘探开发技术基本成熟定型。“宽频激发、井地联采”的精细三维地震技术提高了地质认识;页岩油甜点精细表征和分类评价技术为开发部署提供了依据;“黄金靶体”综合录井技术提高了钻遇率,是水平井获得高产、稳产的基础;“复杂缝网”定制压裂技术为高效开发页岩油提供了有效手段;排采制度优化技术充分发挥了水平井的生产能力;市场化大幅度降本实现了提质增效。吉木萨尔页岩油的效益开发技术体系为中国页岩油的高效勘探开发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吉木萨尔凹陷 页岩油 钻井 压裂 效益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页岩油赋存特征及含油下限 被引量:10
4
作者 李映艳 邓远 +2 位作者 徐田录 彭寿昌 雷祥辉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2-62,87,I0004,共13页
页岩油赋存状态及含油下限制约储层的含油丰度及可采程度。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2D核磁共振及抽提前后的高压压汞对比实验,定性定量表征页岩油的赋存特征,厘定研究区页岩油储层孔隙和喉道的含油下限。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 页岩油赋存状态及含油下限制约储层的含油丰度及可采程度。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2D核磁共振及抽提前后的高压压汞对比实验,定性定量表征页岩油的赋存特征,厘定研究区页岩油储层孔隙和喉道的含油下限。结果表明: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重质组分含量较高且主要附着在孔壁上,轻质组分主要赋存于孔隙内部;随孔径尺寸变小,重质组分含量逐渐增多;非新鲜岩心样品由于弹性释放排油和挥发散逸作用,残留原油多为重质组分,在2D核磁谱上主要分布在T_(2)>0.5 ms、T_(1)/T_(2)=3~100的区域,以小—中孔为主;微孔内多为吸附态水,主要分布在T_(2)<0.2 ms、T_(1)/T_(2)=1~10的区域;基于常压自发渗吸和加压饱和原油实验恢复饱和状态下流体的分布特征,揭示“大孔多可动、中孔多束缚、小孔多吸附”的原油赋存特征,2D核磁显示含油下限在T_(2)=0.2~0.5 ms,对应喉道半径约为15 nm,且含油的孔隙半径下限并不固定,受岩性和物性双重控制,分布范围为24~135 nm;同种岩性随储层物性变好,含油喉径不变,但孔径下限逐渐增大,说明物性好的储层多发育墨水瓶状球棍型孔喉系统,反之,多发育导管状树枝型孔喉系统。该结果为甜点层段的优选及可动性评价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赋存特征 孔隙类型 含油下限 芦草沟组 吉木萨尔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藏多段压裂水平井井距优化研究——以新疆吉木萨尔油田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梁成钢 陈昊枢 +4 位作者 徐田录 石璐铭 周其勇 滕志辉 何永清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3期87-93,共7页
多段压裂水平井的开发方案设计和井距优化是其复杂缝网压裂技术研究的重点内容.针对新疆吉木萨尔页岩油藏,利用不稳定渗流理论建立了多段压裂水平井多井数值模型,基于井间干扰小、储量动用充分的原则,确定典型多段压裂水平井合理井距.... 多段压裂水平井的开发方案设计和井距优化是其复杂缝网压裂技术研究的重点内容.针对新疆吉木萨尔页岩油藏,利用不稳定渗流理论建立了多段压裂水平井多井数值模型,基于井间干扰小、储量动用充分的原则,确定典型多段压裂水平井合理井距.结果发现,当井距大于260 m后,单井累计产油量增量趋于平缓.综合累计产油量变化曲线和压力分布图,可确定吉木萨尔多段压裂水平井合理井距范围在260~280 m左右.在两井井距为260 m的条件下进行产量预测,得到生产5年累计产油量为52526 m 3,可看出页岩油的生产主要依赖于前两年生产,后续三年生产影响较小,主要由于控制半径较小所致,可为同类页岩油藏的开发提供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藏 压裂水平井 数值模拟 井距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积压裂裂缝前端粉砂分布规律试验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张衍君 葛洪魁 +3 位作者 徐田录 黄文强 曾会 陈浩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5-110,共6页
粉砂在致密储层体积压裂中的作用尚未明确,其在裂缝前端的分布规律仍不清楚。为此,建立了利用动态滤失分析仪评价体积压裂裂缝(文中简写为“体积裂缝”)前端粉砂分布情况的模拟试验方法,在描述缝面形貌的基础上研究了粉砂的分布规律及... 粉砂在致密储层体积压裂中的作用尚未明确,其在裂缝前端的分布规律仍不清楚。为此,建立了利用动态滤失分析仪评价体积压裂裂缝(文中简写为“体积裂缝”)前端粉砂分布情况的模拟试验方法,在描述缝面形貌的基础上研究了粉砂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试验发现,携砂液在体积裂缝中逐渐滤失,滤失达到平衡后滞留在缝端的粉砂其分布差异很大;同时,随着滤失时间增长缝内压力逐渐升高,后达到稳定状态。最长运移距离和稳定压力能合理表征粉砂在裂缝前端的分布特征。缝端开度增大、缝面粗糙度减小、压裂液黏度升高,粉砂最长运移距离增加;粉砂粒度越小,最长运移距离越大。缝端开度越小、缝面粗糙度越大、黏度越高、粉砂粒度越小,缝内稳定压力越高。研究结果表明,压裂施工时添加粉砂能够封堵裂缝前端,提高缝内压力,抑制裂缝在某一方向过快增长,增加缝网复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体积压裂 粉砂 封堵 裂缝开度 缝内压力 运移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混积型页岩油可动性实验 被引量:8
7
作者 郭海平 吴承美 +3 位作者 张金风 徐田录 肖佃师 郭雪燚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6-83,共8页
为确定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藏储集层孔喉结构及其原油可动性,利用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划分储集层;通过驱替与核磁共振联测实验,开展页岩油可动性评价,揭示可动油占比、孔径变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建立页岩油可动性定量评... 为确定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藏储集层孔喉结构及其原油可动性,利用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划分储集层;通过驱替与核磁共振联测实验,开展页岩油可动性评价,揭示可动油占比、孔径变化规律及其控制因素,建立页岩油可动性定量评价模型。芦草沟组发育粒间孔型、粒间-溶蚀-晶间孔型、溶蚀孔型、溶蚀-晶间孔型和晶间孔型5类储集空间。粒间孔型发育在粉—细砂岩相和砂质白云岩相中,可动性最好;溶蚀孔型主要发育在白云质粉砂岩相中,可动性中等;其他类型主要发育在泥岩相、泥质白云岩相和石灰质砂岩相中,可动性稍差。厘定页岩油可动孔喉下限为20 nm,可动性明显提高的孔喉界限为60 nm和150 nm,试油产能与之对应较好。页岩油赋存特征和孔喉结构共同影响页岩油可动性,粉—细砂岩相和白云质粉砂岩相的孔喉及页岩油赋存均最佳,为芦草沟组页岩油最有利开发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凹陷 芦草沟组 混积型页岩 储集层 可动油占比 孔隙组合类型 可动孔喉下限 原油可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活性剂对页岩油储层高温高压渗吸驱油效果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金风 梁成钢 +2 位作者 陈依伟 徐田录 徐中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7-174,共8页
为了搞清表面活性剂对页岩油储层高温高压渗吸驱油效果的影响,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手段,在模拟地层温度和压力的条件下,对页岩岩心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渗吸驱油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表面活性剂FST-1可以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并... 为了搞清表面活性剂对页岩油储层高温高压渗吸驱油效果的影响,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手段,在模拟地层温度和压力的条件下,对页岩岩心在表面活性剂溶液中的渗吸驱油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表面活性剂FST-1可以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并具有良好的润湿反转效果,当其质量分数为0.2%时,渗吸驱油效率达到最大;实验温度和压力越高,复合表面活性剂FST-1对页岩岩心的渗吸驱油效果越好,在温度为80℃、压力为15 MPa条件下最终渗吸驱油效率可以达到30.94%;页岩岩心表面越亲水,渗吸驱油效果越好;对于渗透率为0.008×10^(-3)~0.615×10^(-3)μm^(2)的页岩岩心,渗吸驱油效率均能达到25%以上。研究认为复合表面活性剂FST-1能够通过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和改变岩石润湿性的作用提高页岩岩心的渗吸驱油效率。研究成果可为页岩油藏的高效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层 渗吸驱油 表面活性剂 润湿性 界面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砂岩储层层理缝与构造缝渗吸差异分析--以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为例 被引量:9
9
作者 梁成钢 罗群 +4 位作者 张金风 陈佳宇 徐田录 崔倩 滕志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4-110,共7页
针对致密砂岩储层层理发育特点,探究层理缝渗吸效果,对进一步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压裂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开展静态渗吸物理模拟实验以及动态高温高压模拟实验,对层理缝与构造缝渗吸效果进... 针对致密砂岩储层层理发育特点,探究层理缝渗吸效果,对进一步研究致密砂岩储层压裂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选取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致密砂岩储层为研究对象,开展静态渗吸物理模拟实验以及动态高温高压模拟实验,对层理缝与构造缝渗吸效果进行比较,探索两者渗吸效率差异及其根本原因,确定层理缝渗吸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常温下构造缝平均渗吸效率约为26%,层理缝渗吸效率为20%,层理缝渗吸效率约为构造缝的77%;层理缝渗吸效果较好,常温常压和地层温压条件下渗吸可以分为极速渗吸、快速渗吸和缓慢—停止渗吸共3个阶段;地层温度升高,层理缝与构造缝渗吸效果差异减小,层理缝渗吸效率可达到构造缝的93.4%;在开启构造缝同时开启相同面积层理缝,渗吸效果基本不变,但渗吸时间大大缩短.层理缝与构造缝由于纵横向孔隙结构的不同,导致渗吸效率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储层 渗吸 层理缝 构造缝 吉木萨尔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水平井产量变化定量表征模型 被引量:3
10
作者 陈依伟 周玉辉 +2 位作者 梁成钢 徐田录 何永清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7-103,共7页
页岩油水平井生产动态变化规律复杂,常规方法难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生产动态预测。为此,以吉木萨尔页岩油水平井为例,通过分析一口典型水平井自喷期生产动态曲线,将生产过程划分为焖井阶段、快速上产阶段、产量快速递减阶段和低产稳产阶... 页岩油水平井生产动态变化规律复杂,常规方法难以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生产动态预测。为此,以吉木萨尔页岩油水平井为例,通过分析一口典型水平井自喷期生产动态曲线,将生产过程划分为焖井阶段、快速上产阶段、产量快速递减阶段和低产稳产阶段等4个阶段,并以此为基础,引入见油时刻、峰值产油量、峰值时间及平均递减率4个特征参数,推导建立页岩油水平井定量化表征模型,结合SPSA算法,实现全生命周期生产动态曲线的拟合、预测与参数解释反演。研究结果表明,峰值产油量和平均递减率对生产动态曲线影响较大,而见油时刻和峰值时间影响较小。运用提出的定量化表征模型及曲线拟合优化算法,进行了实例应用,证明了模型的适用性,也表明该模型可作为一种切实可靠的方法为现场提供页岩油水平井生产动态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水平井 生产动态 表征模型 产量预测 曲线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木萨尔页岩油水平井开采实践 被引量:11
11
作者 吴承美 许长福 +2 位作者 陈依伟 谭强 徐田录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3-41,共9页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矿场开发试验表明,纵向上不同地质甜点,平面上同一甜点层的不同区域水平井生产特征差异很大,水平井单井产能及EUR主控因素不清,给油藏开发方案编制、储层改造方式选择和效益评价带来了诸多困难。为...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矿场开发试验表明,纵向上不同地质甜点,平面上同一甜点层的不同区域水平井生产特征差异很大,水平井单井产能及EUR主控因素不清,给油藏开发方案编制、储层改造方式选择和效益评价带来了诸多困难。为此,通过地震、录井、分析化验一体化综合研究,明确了源储高频互层的地质特征,源储配置和保存条件是影响芦草沟组含油性的先天因素;利用特殊测井、微地震监测明确了水平段长度、复杂缝网是影响产能的重要因素;利用室内物模实验,结合油藏生产动态综合分析,初步确定了压裂后水平井合理的排采制度。研究认为,页岩油甜点体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高优质甜点钻遇率和改造缝网复杂程度最大化是提高水平井产能必须追求的目标,合理的排采制度有利于充分发挥水平井的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木萨尔凹陷 页岩油 水平井 体积压裂 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