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猕猴桃皮多酚对脂多糖应激大鼠肠道屏障的影响
1
作者 牛鸿艳 谭荣丹 +1 位作者 徐瑞屿 周艳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5年第6期65-73,共9页
为明确猕猴桃皮多酚提取物(kiwifruit peel polyphenols extract,KPE)对脂多糖应激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将24只大鼠分为对照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组和猕猴桃皮多酚干预(KPE-LPS)组,进行4周饲喂实验,实验... 为明确猕猴桃皮多酚提取物(kiwifruit peel polyphenols extract,KPE)对脂多糖应激大鼠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将24只大鼠分为对照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组和猕猴桃皮多酚干预(KPE-LPS)组,进行4周饲喂实验,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LPS损伤组结肠组织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杯状细胞数量减少,且血清二胺氧化酶(diamineoxidase,DAO)含量升高51.48%,黏蛋白MUC1表达含量显著降低。经KPE干预后,肠道组织结构清晰,杯状细胞数量增多,DAO含量下降至7.54 U/L,黏蛋白MUC1平均光密度值和黏蛋白MUC1 mRNA表达含量升高;同时,经KPE干预后,肠道氨氮含量显著降低,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分别上升至2.02、0.51、0.64 mg/g。16S rR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猕猴桃皮多酚干预对肠道菌群构成有重塑作用,能促进有益菌异杆菌属和经黏液真杆菌属等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瘤胃球菌科和毛螺菌科等的增殖。综上,猕猴桃皮多酚可以通过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和调节肠道菌群构成来缓解脂多糖应激造成的肠道健康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多酚 短链脂肪酸 肠道微生物 16S rRNA 肠道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猕猴桃皮多酚对脂多糖应激Caco-2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
作者 徐瑞屿 薛沙 +2 位作者 牛鸿艳 黄群 周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05-112,共8页
目的:探讨猕猴桃皮多酚(kiwifruit peel polyphenols,KPP)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应激Caco-2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处理组Caco-2的细胞活力,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活性氧和线粒体膜电位,分光光度计测... 目的:探讨猕猴桃皮多酚(kiwifruit peel polyphenols,KPP)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应激Caco-2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测定不同处理组Caco-2的细胞活力,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活性氧和线粒体膜电位,分光光度计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测定核红细胞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Nrf2)、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AD(P)H:quinone oxidoreductase 1,NQO1)、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 1,S O D 1)、S O D 2基因的表达;蛋白印迹测定N r f 2、Ke a p 1及N Q O 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L P S组相比,经50μg/mL KPP干预后细胞活力显著升高(P<0.05);活性氧水平和MDA含量分别显著下降至1.82±0.28、5.08 nmol/mg(P<0.05),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升高至1.84±0.10(P<0.05),SOD活力和GSH含量分别显著升高至52.57 U/mg和69.46μmol/g(P<0.05);同时KPP干预能显著提高Nrf2、NQO1基因和蛋白表达(P<0.05),显著降低Keap1基因和蛋白表达(P<0.05)。结论:KPP能够通过Keap1/Nrf2/NQO1信号通路提高Caco-2的抗氧化水平,缓解LPS应激造成的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皮多酚 脂多糖 CACO-2细胞 抗氧化活性 Nrf2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酸汤中耐Cd^(2+)酵母菌的筛选及其吸附特性
3
作者 王玉婷 徐瑞屿 +3 位作者 牛鸿艳 周艳 谢锋 周罗雄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83-189,共7页
以贵州凯里红酸汤为材料,进行耐Cd^(2+)菌株的分离鉴定并研究其吸附性能。采用涂布法,逐级驯化,筛选出一株高耐Cd^(2+)菌株并进行鉴定,探究该菌吸附的最佳条件,通过表面基团掩蔽试验和扫描电镜研究其吸附机理。该研究分离得到一株菌株S... 以贵州凯里红酸汤为材料,进行耐Cd^(2+)菌株的分离鉴定并研究其吸附性能。采用涂布法,逐级驯化,筛选出一株高耐Cd^(2+)菌株并进行鉴定,探究该菌吸附的最佳条件,通过表面基团掩蔽试验和扫描电镜研究其吸附机理。该研究分离得到一株菌株ST2,最高耐受Cd^(2+)浓度为4 000 mg/L,经鉴定为异常威克汉姆酵母菌(Wickerhamomyces anomalus),最佳吸附条件为pH6.5、培养温度30℃、吸附时间1.0 h、接菌量2.00%、Cd^(2+)浓度50 mg/L,此时对Cd^(2+)吸附效果最好,其中最佳吸附率可达55.71%,吸附量为4.29 mg/g。将菌株的羧基、氨基和羟基等基团掩蔽后,吸附率分别下降了19.79%、25.95%和25.95%,氨基和羟基的贡献值大于羧基。扫描能谱结果显示,细胞表面存在颗粒状聚集物,且出现了Cd^(2+)的吸收峰。红酸汤分离出的菌株ST2对Cd^(2+)有较好的吸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2+) 红酸汤 异常威克汉姆酵母 吸附性能 表面基团 扫描电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