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方法检测非先天性梅毒患儿体内梅毒抗体衰减规律的应用评价
1
作者 徐敬轩 彭文红 +6 位作者 王佳丽 钱云芳 赵仙华 冷柠 杨勇 储磊 谢而付 《临床检验杂志》 2025年第2期88-9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检测方法在监测非先天性梅毒患儿体内梅毒特异性抗体衰减规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80例非先天性梅毒患儿,采集出生后血清标本,分别用电化学发光法(ECLIA)、免疫印迹法(WB)、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酶联免疫吸附试... 目的探讨不同检测方法在监测非先天性梅毒患儿体内梅毒特异性抗体衰减规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80例非先天性梅毒患儿,采集出生后血清标本,分别用电化学发光法(ECLIA)、免疫印迹法(WB)、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检测梅毒特异性抗体。每3个月随访1次,直至ELISA和TRUST结果转阴。结果ECLIA法显示,非先天性梅毒患儿体内梅毒特异性抗体水平在出生后2~3个月内可降至出生时的25%,且衰减速度与初始浓度无关。WB法提示,非先天性梅毒患儿出生时的特异性IgG条带与母体一致,其消退顺序依次为TPN47、TPN15、TPN45和TPN17。受方法学限制,ELISA法在高浓度抗体存在时,出生后前3个月吸光度变化不明显,但对低浓度抗体的检出灵敏度高。以ELISA阳性为参考,比较ECLI、TPPA和WB方法的检出率:出生时分别为100%、100%和90%,3月龄时为100%、100%和75%,6月龄时为100%、46%和15%,9月龄时为83%、33%和0%。TRUST阳性率在出生时为17.5%,3月龄随访时均转阴。结论梅毒特异性IgG抗体可完全传递给胎儿,并在出生后按一定规律消退。综合分析4种方法的检测结果,ECLIA法动态检测可在随访3个月时提前判断非先天性梅毒风险或终止随访,WB法早于TPPA法提示阴转,而ELISA法需随访时间最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梅毒 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电化学发光法 免疫印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瘤周水肿区与肿瘤核心区体积比值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与预后评估价值
2
作者 徐敬轩 杨操 +2 位作者 葛畅 张文杰 栾新平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12期1329-1334,共6页
目的探讨MRI中瘤周水肿区与肿瘤核心区体积比值(VPE/VTC)这一新指标在脑胶质瘤诊断与预后评估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51例脑胶质瘤患者的术前MRI影像数据及临床资料,包括22例... 目的探讨MRI中瘤周水肿区与肿瘤核心区体积比值(VPE/VTC)这一新指标在脑胶质瘤诊断与预后评估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51例脑胶质瘤患者的术前MRI影像数据及临床资料,包括22例低级别胶质瘤(LGG)和29例高级别胶质瘤(HGG)。利用3D-Slicer软件对通过不同MRI序列配准后半自动勾画肿瘤核心区与瘤周水肿区,并手动调整确保准确性。构建核心区和水肿区的三维模型并进行定量分析,计算VPE/VTC比值。结果HGG组VPE/VTC比值高于LGG组(P<0.05)。VPE/VTC比值在区分HGG与LGG中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AUC=0.851),最佳截断点为0.929,Youden指数达到最高值0.771,敏感度为86.2%,特异度为90.9%。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VPE/VTC比值较高的患者预后较差(P<0.05),在预后评估中表现出良好的预测能力。结论VPE/VTC比值作为一种新颖的评估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为脑胶质瘤患者个性化治疗和手术方案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脑胶质瘤 水肿区 核心区 病理分级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ECGF在CEA术后再狭窄血管中的表达及其与管腔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3
作者 徐敬轩 栾新平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2期287-288,共2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术后再狭窄血管中的表达及其与管腔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20只新西兰清洁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和实验组(15只),建立兔颈动脉...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D-ECGF)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术后再狭窄血管中的表达及其与管腔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20只新西兰清洁级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5只)和实验组(15只),建立兔颈动脉再狭窄模型,取材后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对照组相比,观察实验组PD-ECGF的表达,并观察其阳性表达强度与管腔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实验组PD-ECGF阳性表达(>2分)13例,阴性(≤2分)2例,对照组阳性表达3例,阴性12例,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ECGF阳性表达强,其管腔狭窄程度较轻,表达较弱时则相反。结论 PDECGF可能是血管再狭窄形成诸多因素中的一种起保护作用的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从而抑制血管平滑肌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衍生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颈动脉粥样硬化剥脱术 再狭窄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自身抗体的检测及结果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储磊 朱国朝 +1 位作者 杜忠祥 徐敬轩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07-107,111,共2页
关键词 肝炎 丙型 慢性 自身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灌注成像对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局部微循环状态及梗死类型评估 被引量:3
5
作者 郝璐 李悦 徐敬轩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利用双源CT脑灌注成像(CTP)技术,探讨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所致脑梗死灶分布类型与侧支循环建立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索不同侧支血管建立缺血区域微循环状态。方法收集经CT血管造影证实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率>70%、症状性猝中... 目的利用双源CT脑灌注成像(CTP)技术,探讨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所致脑梗死灶分布类型与侧支循环建立相关性,并进一步探索不同侧支血管建立缺血区域微循环状态。方法收集经CT血管造影证实单侧大脑中动脉狭窄率>70%、症状性猝中的患者80例。在弥散加权成像上,将脑梗死类型分为穿支动脉梗死、大面积梗死、皮质供血区梗死、分水岭梗死、多发脑梗塞及无梗死灶。经CTP成像,将所有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n=48)与不良组(n=32),分析两组灌注参数差异及相关危险因素,并用半影计算软件分析缺血半暗带区与核心梗死区,对比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区与核心梗死区是否差异及脑梗死类型分布与侧支循环相关性。结果侧支循环不良组男性比例及高血压患者比例高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0.05)。所有患者CTP结果均为阳性,核心梗死区阳性66例,弥散加权成像阳性为68例,两种方法对急性脑梗死诊断具有一致性,侧支循环良好组脑梗死类型以穿支动脉梗死为著,侧支循环不良组以分水岭梗死为著。对于两组间缺血半暗带区灌注参数进行比较,脑血流量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良好组脑血容量增加,平均通过时间和达峰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所致脑梗死灶分布类型与侧支循环建立有关,CTP成像可较早发现缺血区域,精准评估责任血管的狭窄程度及局部血流动力学信息,半影计算模式可更快捷地评估缺血核心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灌注成像 脑卒中 侧支循环 脑梗死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底节区脑出血小骨窗血肿清除与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的对照研究(附57例报告) 被引量:2
6
作者 苑杨 杨彦 +5 位作者 木以提 贾宏宇 徐敬轩 张晶晶 杜鹏 栾新平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第12期111-113,共3页
目的比较小骨窗血肿清除与内镜下血肿清除2种手术方式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的效果。方法符合标准的基底节区脑内血肿病人57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①小骨窗血肿清除组30例;②内镜下血肿清除组27例。术后均给与生命体征监护并止血、止... 目的比较小骨窗血肿清除与内镜下血肿清除2种手术方式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的效果。方法符合标准的基底节区脑内血肿病人57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①小骨窗血肿清除组30例;②内镜下血肿清除组27例。术后均给与生命体征监护并止血、止酸、控制血压等对症处理。观察在术后并发症及远期疗效的差异。结果在术后感染发生率、再出血率、脑脊液漏发生率比较上P>0.05无统计学差异;在血肿残余量、血肿清除率统计学比较上P<0.05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有优势;在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的最终效果比对上两者无明确差异。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在术后3个月疗效上比对无明确差异,但随着器械改进、手术熟练程度提高、局麻下开展等改进内镜下手术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血肿清除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区脑出血 小骨窗血肿清除 内镜下血肿清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