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翁石室的办学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徐敦忠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5期66-71,共6页
文翁石室是全国第一所地方办的学校 文翁名党,庐江舒(今安徽舒县)人。“少好学,通春秋”,具有渊博的学识,“以郡县吏察举”。西汉景帝末年(公元前141年)文翁任蜀郡太守。据《华阳国志》记载,文翁“为蜀守”后,办了两件大事,一是修水利,... 文翁石室是全国第一所地方办的学校 文翁名党,庐江舒(今安徽舒县)人。“少好学,通春秋”,具有渊博的学识,“以郡县吏察举”。西汉景帝末年(公元前141年)文翁任蜀郡太守。据《华阳国志》记载,文翁“为蜀守”后,办了两件大事,一是修水利,“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二是办学校,“是时世平道治,民物阜康。承秦之后,学校陵夷,俗好文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翁石室 成都府 公元 对后世的影响 办学特色 太守 学校 江书院 中学堂 大成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秦论》的写作特点
2
作者 徐敦忠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91-92,共2页
《过秦论》)是贾谊最著名的政论之一,共三篇,课本选的是上篇。它是从秦的失败事实中总结教训,提供给汉文帝作借鉴,为封建统治阶级谋画“长治久安”之道的。 课文虽不长,只有一千一百字,但是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阐明了“仁义不施,攻守... 《过秦论》)是贾谊最著名的政论之一,共三篇,课本选的是上篇。它是从秦的失败事实中总结教训,提供给汉文帝作借鉴,为封建统治阶级谋画“长治久安”之道的。 课文虽不长,只有一千一百字,但是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阐明了“仁义不施,攻守势异”这一中心论点,具有极大的说服力和很强的感染力,历来脍炙人口。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全部引录了这篇文章,并且十分赞赏地说:“善哉乎,贾生推言之也!”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如下特点: 一、有叙有议,叙议结合。课文一共五段,前四段都是叙事。第一段写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力图富强,开始执行统一天下的计划。第二段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世,进一步蚕食六国,六国合从,以谋弱秦,结果反为秦所困。第三段写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以武力统一天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秦论》 写作特点 陈涉 秦始皇 攻守之势异也 诸侯 叙议结合 六国 宇内 中心论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鸿门宴》的情节和人物
3
作者 徐敦忠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0年第1期74-76,共3页
《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所著《史记·项羽本纪》。这是一篇历来脍炙人口的文章。鸿门宴,是在鸿门那个地方举行的一次宴会。一般的宴会总是友好的,但鸿门宴却大不相同,表面上是宴会,实际上充满着明争暗斗。参加宴会的双方剑拔弩张,... 《鸿门宴》节选自司马迁所著《史记·项羽本纪》。这是一篇历来脍炙人口的文章。鸿门宴,是在鸿门那个地方举行的一次宴会。一般的宴会总是友好的,但鸿门宴却大不相同,表面上是宴会,实际上充满着明争暗斗。参加宴会的双方剑拔弩张,潜伏杀机。司马迁在文章里,以鸿门宴为中心,以人物活动为线索,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写出了秦末刘邦、项羽这两大军事集团错综复杂的矛盾,展现了鸿门宴这一场关键性的政治斗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羽 刘邦 《鸿门宴》 宴会 沛公 范增 亢直 张良 关中 性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岳阳楼记》的景物描写 被引量:2
4
作者 徐敦忠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9年第1期76-77,共2页
北宋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秀散文。文章以短小的篇幅,记叙了岳阳楼的重修经过,描写了洞庭湖雄伟壮阔,变化万千的景象,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全文的中心思想,写出了作者自己高尚的思想和宏大... 北宋范仲淹写的《岳阳楼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秀散文。文章以短小的篇幅,记叙了岳阳楼的重修经过,描写了洞庭湖雄伟壮阔,变化万千的景象,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全文的中心思想,写出了作者自己高尚的思想和宏大的胸襟。全篇文章内容丰富,波澜起伏,富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岳阳楼记》 景物描写 洞庭湖 浊浪 全韵 锦鳞 沙鸥 范仲淹 对偶句 霪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远进击,将革命进行到底——读鲁迅杂文《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
5
作者 徐敦忠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77年第1期96-98,共3页
《庆祝沪宁克服的那一边》写于一九二七年四月十日。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深刻地分析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形势,清醒地预示着革命所可能遇到的危险,大声疾呼地号召人们“永远进击”,将革命进行到底,充分表现了作者彻底革命的战斗精神。 一... 《庆祝沪宁克服的那一边》写于一九二七年四月十日。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深刻地分析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形势,清醒地预示着革命所可能遇到的危险,大声疾呼地号召人们“永远进击”,将革命进行到底,充分表现了作者彻底革命的战斗精神。 一九二七年初,正是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十分尖锐复杂的时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先生 沪宁 鲁迅杂文 底革 阶级斗争 反动派 反革命 列宁 敌人 北伐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