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煤种通用模型的单煤种燃烧一维计算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徐成威 张军 +2 位作者 钟辉 任宗党 陈孝武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7-41,共5页
为快速了解炉内煤粉燃烧的燃尽率和炉膛燃烧的温度分布,采用傅维标的煤种燃烧通用模型,从煤焦反应动力学入手,建立了沿炉膛高度方向的一维宏观模型。通过对煤粉的挥发分和煤焦燃烧的合理简化,考虑炉膛煤粉颗粒的燃烧的影响,以煤种的煤... 为快速了解炉内煤粉燃烧的燃尽率和炉膛燃烧的温度分布,采用傅维标的煤种燃烧通用模型,从煤焦反应动力学入手,建立了沿炉膛高度方向的一维宏观模型。通过对煤粉的挥发分和煤焦燃烧的合理简化,考虑炉膛煤粉颗粒的燃烧的影响,以煤种的煤质参数作为计算参数,采用煤粒等密度模型,分别计算不同燃烧层的不同粒径煤粉颗粒在炉膛气氛下的燃烧速率,从而得到整个颗粒群在炉膛的燃烧情况。针对某电站褐煤锅炉的具体实例,将本模型计算得到的煤粉燃尽率和炉膛温度分布与现有文献的数据相符,并以此分析了主要操作参数对该锅炉煤粉燃尽率和炉膛温度分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燃烧 通用模型 燃尽率 炉膛温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水中钾对甲醛降解过程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赵亮 张军 +4 位作者 钟辉 丁启忠 陈孝武 徐成威 任宗党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02-308,共7页
为掌握生物质中钾对生物质超临界水降解过程的影响,选择生物质气化转化过程中生成的重要小分子中间产物甲醛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工艺条件下(反应温度400~650℃、压力23~29 MPa、停留时间4~12 s),单一钾成分(KHCO3/K2CO3/KCl)或混... 为掌握生物质中钾对生物质超临界水降解过程的影响,选择生物质气化转化过程中生成的重要小分子中间产物甲醛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工艺条件下(反应温度400~650℃、压力23~29 MPa、停留时间4~12 s),单一钾成分(KHCO3/K2CO3/KCl)或混合钾成分(KHCO3、K2CO3、KCl)对甲醛超临界水降解气体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KHCO3、K2CO3、KCl、混合钾均降低了气体产物中CO的体积分数,提高了CO2的体积分数,但KCl的影响程度弱于其他三种钾成分。此外,由于不同钾成分均不利于气体产物中CO和H2体积分数的提高,从而使得气体产物的热值降低。KHCO3、K2CO3、KCl、混合钾均降低了H2、CO、CO2的产率以及气化率,其对H2产率以及气化率的抑制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混合钾、KHCO3、K2CO3、KCl,且提高反应温度、延长反应停留时间时抑制气体生成的作用相对越明显。而当反应压力改变时,钾成分对H2产率及气化率的影响程度变化较小。较高反应温度、较高反应压力、较长停留时间时,混合钾中各成分出现协同作用,明显抑制了气体产物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钾成分 甲醛 超临界水气化 影响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醛超临界水气化动力学模型
3
作者 赵亮 张军 +4 位作者 钟辉 丁启忠 陈孝武 徐成威 任宗党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42-547,共6页
为了进一步揭示甲醛超临界水气化的转化机理,了解各中间产物转化关系,建立了相关的动力学模型.采用该动力学模型对甲醛超临界水降解产物的生成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甲醛降解过程中,氢气主要通过甲醛直接分解、甲酸脱羧以及甲醇脱氢反... 为了进一步揭示甲醛超临界水气化的转化机理,了解各中间产物转化关系,建立了相关的动力学模型.采用该动力学模型对甲醛超临界水降解产物的生成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甲醛降解过程中,氢气主要通过甲醛直接分解、甲酸脱羧以及甲醇脱氢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主要通过甲醛直接分解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主要通过负氢离子转移以及甲酸脱羧反应生成;Cannizzaro以及负氢离子转移反应是甲醛、甲酸和甲醇生成或消耗的主要路径;通过甲醇脱氢及酯化反应生成了较为明显的甲酸甲酯;少量甲缩醛通过醇醛缩合反应生成.此外,在达到化学平衡状态下,当[HCHO]0<2 mol/L时,随着甲醛初始浓度的增加,氢气和二氧化碳含量逐渐升高,一氧化碳含量和气体产物高位发热量明显降低;当[HCHO]0>2 mol/L时,随着甲醛初始浓度的增加,气体含量及发热量变化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醛 超临界水 气化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θ环填料塔中飞灰对TETA溶液吸收CO_2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谢文霞 张军 +3 位作者 徐成威 涂春民 吕剑虹 钟辉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18-824,共7页
为了解燃煤烟气中飞灰颗粒对三乙烯四胺(TETA)溶液吸收CO_2性能的影响,采用液相加入飞灰的方式,在自行设计的乱堆不锈钢θ环填料塔内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飞灰在溶液温度、液气比、填料高度和飞灰浓度等操作条件下对TETA溶液吸收CO_2... 为了解燃煤烟气中飞灰颗粒对三乙烯四胺(TETA)溶液吸收CO_2性能的影响,采用液相加入飞灰的方式,在自行设计的乱堆不锈钢θ环填料塔内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飞灰在溶液温度、液气比、填料高度和飞灰浓度等操作条件下对TETA溶液吸收CO_2的效率η和体积总传质系数K_Ga_V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飞灰的存在降低了TETA溶液吸收CO_2的效率η和体积总传质系数K_Ga_V,且随着飞灰浓度的提高其影响呈增加趋势;随着溶液温度的增加,TETA溶液和TETA-飞灰溶液吸收CO_2的效率η先升高后降低,K_Ga_V则平稳升高;随着液气比的提高,η和K_Ga_V均快速升高;随着填料高度的增加,η和K_Ga_V升高,但K_Ga_V的升高速率较快;随着溶液温度、液气比和填料高度的增加,飞灰对η和K_Ga_V的影响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乙烯四胺(TETA) 飞灰 CO2捕集 填料塔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灰对单乙醇胺和二乙醇胺溶液吸收CO_2效率的影响
5
作者 谢文霞 徐成威 +4 位作者 张军 赵亚仙 涂春民 吕剑虹 钟辉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4272-4278,共7页
为了掌握燃煤烟气中飞灰对单乙醇胺(MEA)和二乙醇胺(DEA)溶液吸收CO_2效率的影响,在自行设计的乱堆不锈钢θ环填料塔内,采用液相加入飞灰的方式,进行了实验研究并考察了飞灰在溶液温度、液气比、填料高度和飞灰浓度等操作条件下的影响... 为了掌握燃煤烟气中飞灰对单乙醇胺(MEA)和二乙醇胺(DEA)溶液吸收CO_2效率的影响,在自行设计的乱堆不锈钢θ环填料塔内,采用液相加入飞灰的方式,进行了实验研究并考察了飞灰在溶液温度、液气比、填料高度和飞灰浓度等操作条件下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飞灰的存在使MEA、DEA溶液吸收CO_2的效率降低且随着飞灰浓度的提高其影响有增加趋势,而飞灰对CO_2吸收效率降低的影响与其化学成分关系不大;MEA溶液、MEA-飞灰溶液、DEA溶液和DEA-飞灰溶液吸收CO_2的效率随着溶液温度、液气比和填料高度的增加均呈增加趋势;随着溶液温度或填料高度的增加,飞灰对MEA溶液吸收CO_2效率的影响变化较小,而对DEA溶液则影响显著;随着液气比的提高,飞灰对MEA、DEA溶液吸收CO_2效率的负面影响有下降的趋势。分析表明,飞灰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吸收液初始分布而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乙醇胺 二乙醇胺 飞灰 CO2捕集 填料床 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重力下油颗粒在纤维表面的形貌特征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徐成威 于燕 +2 位作者 谢文霞 张军 杨建刚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16-521,共6页
考虑到液滴在纤维上的附着形态是滤网运行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探究油颗粒在纤维上的附着形貌,采用数学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对液滴附着形貌的几何特征参数进行预测计算.基于平面弯曲思路提出了蛤壳状数学模型,并采用有限元软件对蛤壳... 考虑到液滴在纤维上的附着形态是滤网运行压降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探究油颗粒在纤维上的附着形貌,采用数学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对液滴附着形貌的几何特征参数进行预测计算.基于平面弯曲思路提出了蛤壳状数学模型,并采用有限元软件对蛤壳状数学模型和现有的梭状数学模型的精度进行验证.通过有限元软件和数学模型计算获得蛤壳状和梭状2种附着形貌的分界以及无量纲液滴体积和接触角对附着形貌几何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接触角的增加,液滴在一定直径的纤维上形成梭状所需的体积呈指数增加;在接触角θ>10°和无量纲液滴体积不大于3时,蛤壳状数学模型的计算误差小于10%;接触角减小时润湿长度和自由表面增加,纤维和油颗粒的碰撞和接触几率增加;无量纲体积越小的液滴演变成液桥或液膜的几率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学模型 液滴形貌 梭状 蛤壳状 几何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