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浆脑钠肽判断老年人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及其预后的价值 被引量:5
1
作者 徐名伟 《现代医院》 2013年第8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症状性心力衰竭(Symptomatic Heart Failure,SHF)时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变化,以及BNP与心功能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的相关性,评估其对临床诊断和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比较50例老年SHF患者及30... 目的探讨老年症状性心力衰竭(Symptomatic Heart Failure,SHF)时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的变化,以及BNP与心功能及超声心动图指标的相关性,评估其对临床诊断和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比较50例老年SHF患者及30例健康老年人BNP、心脏超声参数,随访SHF组患者12W,观察终点为心源性死亡及因心功能恶化再住院,同时比较他们的入院时BNP值。结果SHF组BNP:U级(230.29±104.48)pg/ml、Ⅲ级(606.00±218.92)ps/ml、Ⅳ级(1816.80±1202.22)ps/ml(p〈0.05),BNP随着NHYA分级增加而显著升高;SHF组BNP与LVEF呈负相关(r=-0.804,P=0.000),与LVED呈正相关(r=0.745,P=0.000),与LVEDD呈正相关(r=0.741,P=0.000);BNP诊断老年SHF的ROC曲线下面积:0.990,95%CI:0.974—1.005,P=0.000,BNP浓度截点72ps/ml时,灵敏度81.4%、特异度100%、阳性预测69.8%、阴性预测100%;BNP对12W内不良的心血管事件预测时,ROC曲线下面积为0.69,95%CI:0.528—0.852,P=0.065。结论老年SHF时BNP升高,与NHYA分级恶化程度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LVESD呈正相关、LVEDD呈正相关关系;测定BNP有助于诊断老年SHF,特别是可用于心力衰竭的排除性诊断;BNP在老年SHF时的测定对心力衰竭12W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没有预测意义(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心力衰竭 脑钠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超声与血浆铜蓝蛋白在冠心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徐衡 林宇鹏 +4 位作者 黄家庆 徐名伟 吴强 李建彬 王楚林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54-57,共4页
目的:观察冠心病(CA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血浆铜蓝蛋白(Cp)变化,为CAD患者的早期筛查,早期预测冠脉斑块的稳定性,提供可靠的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至2015年CAD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 目的:观察冠心病(CA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血浆铜蓝蛋白(Cp)变化,为CAD患者的早期筛查,早期预测冠脉斑块的稳定性,提供可靠的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至2015年CAD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稳定型心绞痛组、无症状心肌缺血组,每组30例;检测患者血浆Cp及其他生化指标,检测患者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C反应蛋白(CRP)、Cp、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无症状心肌缺血组CRP、Cp、IMT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在所有组别中水平最低(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IMT、Cp、CRP与CAD变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颈动脉超声与血浆铜蓝蛋白检测,有助于识别CAD高危患者,对CAD患者不同缺血状态有一定的预测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超声 铜蓝蛋白 冠心病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穿刺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主动脉疾病的临床效果分析
3
作者 林宇鹏 徐名伟 +4 位作者 吴强 王楚林 徐衡 李建彬 洪晓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35期33-34,共2页
目的分析全穿刺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主动脉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55例行全穿刺腔内隔绝术治疗的B型主动脉疾病患者,术前均采用CT血管造影对病情进行评估,通过血管造影进行监测定位,将覆膜支架置入胸主动脉,隔绝病变的主动脉节段。对患者... 目的分析全穿刺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主动脉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55例行全穿刺腔内隔绝术治疗的B型主动脉疾病患者,术前均采用CT血管造影对病情进行评估,通过血管造影进行监测定位,将覆膜支架置入胸主动脉,隔绝病变的主动脉节段。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生存率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1例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5例患者发生内漏,1例患者发生截瘫,13例患者发生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术后3个月内生存率为100.00%,术后1年生存率为98.18%,术后2年生存率为96.36%。结论在B型主动脉疾病的治疗中采用全穿刺腔内隔绝术,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穿刺腔内隔绝术 B型主动脉疾病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STE-ACS冠脉介入围术期治疗中替罗非班与氯吡格雷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王楚林 吴强 +2 位作者 徐名伟 沈宁 林宇鹏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10期182-184,共3页
目的探讨NSTE-ACS冠脉介入围术期治疗中替罗非班与氯吡格雷的应用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3年1月-2015年6月接收的12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均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为两组,一组患者围术期实施常规... 目的探讨NSTE-ACS冠脉介入围术期治疗中替罗非班与氯吡格雷的应用研究。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3年1月-2015年6月接收的12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均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为两组,一组患者围术期实施常规氯吡格雷治疗,另一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强化氯吡格雷治疗同时给予替罗非班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7d,仅1例术后心绞痛,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7%,对照组中1例死亡,1例再发梗死,1例靶血管血运重建,4例术后心绞痛,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30d,1例再发梗死,1例梗死后心绞痛,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3%,对照组患者中,2例死亡,1例再发梗死,1例靶血管血运重建,4例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为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出血发生率为1.67%,对照组为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STE-ACS冠脉介入围术期治疗中替罗非班与氯吡格雷强化治疗的联合应用效果较为理想,在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还不增加患者的出血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TE-ACS冠脉介入围术期 替罗非班 氯吡格雷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麝香保心丸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SF-36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姚华丽 徐名伟 吴强 《北方药学》 2020年第10期27-28,共2页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5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麝香保心丸、缬沙坦联合治疗,观察组给予麝香保心丸、... 目的:探讨麝香保心丸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5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麝香保心丸、缬沙坦联合治疗,观察组给予麝香保心丸、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联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SF-36评分、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脑利钠肽(BNP)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67%较对照组的78.67%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DD较对照组低,LVEF、SF-36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FABP、BNP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降低血清H-FABP、BNP水平,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香保心丸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 慢性心力衰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