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功能微生物对花生根际土壤生物学肥力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1
作者 司贤宗 张翔 +9 位作者 索炎炎 李亮 徐凤丹 李倩 闫萌 程培军 周彦忠 李飞 李南 王旭浩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3-449,共7页
为消减花生连作土壤障碍,服务花生优质高产,研究功能微生物对花生根际土壤生物学肥力和养分利用的影响。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哈茨木霉菌、淡紫拟青霉菌、米曲霉3种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2种细菌对根际土壤微生... 为消减花生连作土壤障碍,服务花生优质高产,研究功能微生物对花生根际土壤生物学肥力和养分利用的影响。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哈茨木霉菌、淡紫拟青霉菌、米曲霉3种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2种细菌对根际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微生物碳、微生物氮、微生物磷和花生仁中养分、花生农艺性状及荚果产量的影响,旨在为砂姜黑土区夏花生科学施用微生物菌剂及发挥土壤生物肥力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施用功能微生物增加了花生根际土壤中真菌、细菌的数量,降低放线菌数量;提高花生根际土壤中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微生物量磷的含量;增加花生根际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蛋白酶、蔗糖酶的活性;提高花生仁中氮、磷、钾、锌的含量;增加花生主茎高、侧枝长、侧枝数、饱果数,降低秕果数;施用功能微生物的花生荚果产量增加252.5~480.4 kg/hm^(2),增产率为5.1%~9.6%,其中,施用真菌微生物的荚果产量比细菌微生物肥料平均增加153.9 kg/hm^(2),增产率为3.0%。本试验条件下,在氮(N)、磷(P2O5)、钾(K2O)施用量为120 kg/hm^(2)、90 kg/hm^(2)、120 kg/hm^(2)的基础上,施用功能微生物75 kg/hm^(2),花生荚果产量平均增加349.6 kg/hm^(2),增产率为7.0%,其中,施用哈茨木霉菌75 kg/hm^(2)的花生荚果产量最高,为5464.2 kg/hm^(2),可在夏花生主产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功能微生物 根际土壤生物学肥力 养分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13家医院住院分娩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前瞻性调查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徐凤丹 段顺艳 +37 位作者 孔祥永 封志纯 张珊 吴鸿雁 吕红艳 杨李红 吴素静 巨容 汪瑾 彭立 李占魁 赵小林 曾淑娟 丘惠娴 温伟溪 武辉 李莹 李楠 贾文峥 张雪峰 郭果 刘卫鹏 王凤 李改梅 刘芳 李薇 赵晓英 程红斌 许云波 陈文超 尹欢 丁艳洁 王晓亮 单瑞艳 陈铁强 许平 韩梅盈 杨春燕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16年第2期106-118,共13页
目的了解国内住院分娩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发生率、病死率、并发症特点、发生高危因素、产前激素应用对早产儿RDS的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国内13家医院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住院分娩... 目的了解国内住院分娩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的发生率、病死率、并发症特点、发生高危因素、产前激素应用对早产儿RDS的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国内13家医院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住院分娩的24周≤胎龄〈37周的全部早产儿共7684例。前瞻性分析RDS发生率、病死率、并发症、发生高危因素及产前应用地塞米松的效果。结果活产出生新生儿共75 360例,其中早产儿7 684例(其中入院早产儿6604例,非入院1080例),早产儿发生率为10.2%。其中极早产儿957例,占12.5%;超早产儿92例,占1.2%。发生RDS 1 177例,发生率为15.3%。24周≤胎龄〈25周、25周≤胎龄〈26周、26周≤胎龄〈27周、27周≤胎龄〈28周、28周≤胎龄〈29周、29周≤胎龄〈30周、30周≤胎龄〈31周、31周≤胎龄〈32周、32周≤胎龄〈33周、33周≤胎龄〈34周、34周≤胎龄〈35周、35周≤胎龄〈36周、36周≤胎龄〈37周早产儿RDS发生率分别为100.0%、90.0%、85.0%、85.1%、81.0%、74.3%、55.4%、47.1%、33.1%、17.9%、9.6%、5.0%、1.9%。出生体重〈500 g、500~749 g、750~999 g、1 000~1 499 g、1 500~2 499 g、2 500~4 000 g、〉4 000 g早产儿RDS的发生率分别为100.0%、100.0%、79.2%、55.8%、15.0%、3.6%、9.5%。RDS早产儿病死率为10.5%,其中胎龄24周≤胎龄〈25周、25周≤胎龄〈26周、26周≤胎龄〈27周、27周≤胎龄〈28周、28周≤胎龄〈29周、29周≤胎龄〈30周、30周≤胎龄〈31周、31周≤胎龄〈32周、32周≤胎龄〈33周、33周≤胎龄〈34周、34周≤胎龄〈35周、35周≤胎龄〈36周、36周≤胎龄〈37周早产儿RDS病死率,分别为100%、70.0%、23.5%、20.0%、16.2%、10.3%、8.1%、9.6%、8.9%、6.0%、5.5%、8.8%、4.5%。RDS患儿颅内出血(ICH)、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动脉导管未闭(PDA)、肺出血及败血症的发生率较非RDS早产儿高,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胎龄〈33周、出生体重〈2 500 g、身长〈40 cm、新生儿窒息、产次≥2次、前置胎盘是早产儿RDS发病的危险因素;多胎妊娠是RDS的保护因素。胎龄〈33周早产儿RDS发病高危因素包括:男性、胎龄〈28周、出生体重〈2 500 g、身长〈40 cm、新生儿窒息、前置胎盘;产前应用地塞米松是RDS的保护因素。胎龄≥33周早产儿RDS发病高危因素包括:男性、胎龄〈35周、出生体重〈2 500 g、新生儿窒息、产次≥2次、剖宫产、前置胎盘;多胎妊娠是RDS的保护因素。产前应用地塞米松2 879例,占37.5%。胎龄〈33周地塞米松组RDS发生率较非地塞米松组低。地塞米松组胎龄〈33周RDS发生率、重度RDS发生率、病死率均较非地塞米松组低,差异有显著性;地塞米松组需要使用2剂以上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比例、机械通气比例、机械通气时间均较非地塞米松组低,差异无显著性;地塞米松组总吸氧时间较非地塞米松组高,差异无显著性;地塞米松组总住院时间较非地塞米松组长,差异有显著性。地塞米松组胎龄≥33周早产儿,除RDS发生率、重度RDS发生率、机械通气比例、总吸氧时间、总住院时间较非地塞米松组高且差异有显著性外,余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国内早产儿发生率较前上升,早产儿及极早产儿、超早产儿救治存活率均较前明显提高。RDS患儿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胎龄〈33周的早产儿RDS的发病高危因素多为自身因素,产前应用地塞米松能有效减少RDS的发生率并改善预后;胎龄≥33周的早产儿RDS发病高危因素则多为围产期病理因素,产前地塞米松预防RDS的作用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产前激素 前瞻性调查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钼对花生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3
作者 索炎炎 张翔 +6 位作者 司贤宗 李亮 吴士文 徐凤丹 程培军 李倩 闫萌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5-603,共9页
为分析施钼对花生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设不施钼(0)、施钼(0.2 mg·kg^(-1))2个水平,研究了增施钼肥对花生关键生育时期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植株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 为分析施钼对花生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和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设不施钼(0)、施钼(0.2 mg·kg^(-1))2个水平,研究了增施钼肥对花生关键生育时期氮代谢相关酶活性、植株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钼相比,增施钼肥显著提高了结荚期和成熟期花生根和叶片中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和谷氨酸合成酶活性,显著增加了花生根系、地上部和荚果中氮素积累和荚果产量,其中,盆栽试验和田间试验两生育期氮素吸收效率分别平均提高47.79%和21.65%,氮素利用率分别平均提高10.58%和13.56%,花生分别显著增产38.20%和25.81%。可见,增施钼肥可显著提高花生根系和叶片氮素代谢相关酶活性,显著提高花生氮素积累量、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和产量。增施钼肥是提高花生产量和氮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增施钼肥 氮代谢酶活性 氮素利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旅游形象感知研究——以长沙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赵金金 孙玉梅 +2 位作者 姜乃源 徐凤丹 王玉婕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82-89,100,共9页
目的地旅游形象关乎目的地吸引力及游客的选择,而准确地了解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是有效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基础.以7个网站中2019—2020年游客视角下发表的242篇网络游记作为数据来源,利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对长沙旅游形象感知进行... 目的地旅游形象关乎目的地吸引力及游客的选择,而准确地了解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是有效提升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基础.以7个网站中2019—2020年游客视角下发表的242篇网络游记作为数据来源,利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对长沙旅游形象感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长沙旅游形象可分为知名建筑和旅游景点、美味特色小吃、独特人文氛围和旅游体验三大主题;(2)橘子洲、臭豆腐、岳麓山、美食、茶颜悦色、太平街等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较大;(3)旅游者对旅游吸引物、旅游设施和服务的感知较为深刻,而对旅游环境和氛围感知仍不足;(4)旅游者对长沙情感形象的积极、消极和中性情绪占比分别为64.78%、11.57%和23.65%,长沙仍存在不能给旅游者带来深刻体验感的问题.据此,提出长沙旅游形象提升策略,以促进长沙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形象感知 网络文本分析 长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挫伤诊断指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斌 陈灿 徐凤丹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18期35-37,40,共4页
目的:探讨心肌挫伤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提出早期的诊断指标并评价相关指标的真实性及诊断价值。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36只,采用撞击法制备心前区闭合性损伤模型。测定伤前及伤后1、6、12、24、48 h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漂浮导管、肌钙... 目的:探讨心肌挫伤的病理生理学改变,提出早期的诊断指标并评价相关指标的真实性及诊断价值。方法:选用新西兰大白兔36只,采用撞击法制备心前区闭合性损伤模型。测定伤前及伤后1、6、12、24、48 h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漂浮导管、肌钙蛋白Ⅰ、CK-MB改变,依据病理结果,将创伤动物分为心肌挫伤组和非心肌挫伤组,比较上述诊断指标最早出现阳性结果的时间及其真实性和诊断价值。结果:心肌挫伤后1 h心电图出现ST-T改变等非特异性改变且阳性结果动物数量最多,灵敏度为58.8%,特异度为75%,阴性预测值为56.2%。伤后1 h超声心动图提示EF下降、室壁异常运动、肺动脉估测压差升高等,伤后6 h阳性结果动物数量最多,灵敏度为93.3%,特异度为78.6%,阴性预测值为91.7%。漂浮导管检测提示,伤后1 h中心静脉压及肺动脉压明显升高且阳性结果动物数量最多,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3.3%,阴性预测值为100%。伤后6 h肌钙蛋白Ⅰ明显升高且阳性结果动物数量最多,灵敏度为94.1%,特异度为100%,阴性预测值为92.3%。伤后6 h CK-MB明显升高,12 h血清CK-MB阳性结果动物数量最多,灵敏度为88.2%,特异度为66.7%,阴性预测值为80%。结论:漂浮导管、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均能较早检测出心肌挫伤,而肌钙蛋白Ⅰ和CK-MB则稍晚。漂浮导管检测心肌挫伤的真实性和诊断价值最好,其次为肌钙蛋白Ⅰ和超声心动图对肺动脉估测压差的检测,CK-MB和心电图真实性和诊断价值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挫伤 灵敏度 特异度 阴性预测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氧暴露对新生小鼠肺部炎性反应及纤维化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徐凤丹 王优 +1 位作者 吴文燊 谢松敏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26期21-24,F0003,共5页
目的观察高氧暴露对新生小鼠肺部炎性反应及纤维化的影响。方法新生2日龄昆明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气组(n=20)及高氧组(n=20),分别在空气或(60±5)%氧气中饲养。每天检测小鼠状态,隔天记录小鼠体重情况。在实验第3、7、14、21天,每... 目的观察高氧暴露对新生小鼠肺部炎性反应及纤维化的影响。方法新生2日龄昆明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气组(n=20)及高氧组(n=20),分别在空气或(60±5)%氧气中饲养。每天检测小鼠状态,隔天记录小鼠体重情况。在实验第3、7、14、21天,每组各取5只小鼠处死,观察肺组织外观、计算肺组织湿/干重比值;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结构;天狼星红染色观察肺组织胶原纤维情况。结果 (1)实验过程中两组均未出现小鼠死亡;高氧组小鼠高氧暴露后第7天开始体重明显低于空气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2)高氧暴露后第7天开始,小鼠肺湿重/干重比值均高于空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高氧组肺部结构随高氧暴露时间的增加逐渐出现典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样表现:肺泡呈不规则结构,腔隙较大,部分肺泡融合,整体数量减少,部分区域有炎性不张;高氧暴露后第14、21天,高氧组辐射状肺泡计数(RAC)低于空气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4)高氧暴露后第7、14、21天,高氧组肺部胶原面积较空气组显著增加。结论持续高氧暴露可成功制作BPD小鼠模型;持续高氧暴露后可导致新生小鼠肺部炎性反应及纤维化增加,可能是BPD发生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新生小鼠 高氧暴露 炎性反应 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科住院患儿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徐凤丹 谢松敏 +7 位作者 吴文燊 李建波 李金凤 邓碧滢 黄天丽 陈勤 何晓光 李宁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1年第6期420-426,共7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科住院患儿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并探讨严格掌控抗生素使用指征对住院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新生儿科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出院的5162例患儿资料,根据抗生素使用及监管策略变化分为初步控制组(n=2065)和严格控制组(n=3097... 目的分析新生儿科住院患儿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并探讨严格掌控抗生素使用指征对住院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新生儿科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出院的5162例患儿资料,根据抗生素使用及监管策略变化分为初步控制组(n=2065)和严格控制组(n=3097)。分析抗生素使用率、常用的抗生素种类、不同病种使用抗生素情况;分析住院患儿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病率;分析总结抗生素使用策略。统计学方法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①5162例患儿中男性2986例(57.85%),平均胎龄(38.2±2.3)周,平均出生体质量(3027±586)g。危重症患儿1135例(21.99%)。②5162例住院患儿中1225例曾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使用率为23.73%;抗生素使用前5位为:注射用氨苄西林钠、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注射用青霉素钠、环酯红霉素干混悬剂、注射用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三线用药极少;三联用药共9例,二联用药共145例,其余均为单联用药。③新生儿肺炎抗生素使用率为61.18%(446/729),其中沙眼衣原体肺炎及解脲支原体肺炎抗生素使用率均为100.0%,均为口服红霉素干混悬剂或阿奇霉素干混悬剂。诊断羊水胎粪污染新生儿、母体胎膜早破新生儿、新生儿窒息、病理性黄疸(第一诊断)、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及疑似NEC、早产儿的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30.12%(153/508)、35.73%(144/403)、44.53%(118/265)、6.35%(89/1402)、78.02%(71/91)、40.39%(374/926)。④严格控制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明显低于初步控制组(9.81%与15.59%);NEC及疑似NEC发病率也低于初步控制组(1.36%与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患儿死亡率、真菌感染发病率、院内感染发病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遵循严格的抗生素使用策略,可降低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尤其是预防性应用及三线抗生素的应用,减少患儿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感染 抗生素 细菌耐药 抗生素不良反应 合理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司他丁对高氧诱导的新生小鼠肺损伤 模型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凤丹 邓文龙 +5 位作者 吴文燊 谢松敏 何晓光 骆庆明 李宁 封志纯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1年第2期94-102,共9页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高氧诱导的新生小鼠肺损伤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新生2日龄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气组(46只)及高氧组(46只),分别在空气或55%~65%氧气中饲养至21 d。21 d后空气组随机选取9只作为空气对照组(n=9);高氧组造...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对高氧诱导的新生小鼠肺损伤的疗效,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新生2日龄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气组(46只)及高氧组(46只),分别在空气或55%~65%氧气中饲养至21 d。21 d后空气组随机选取9只作为空气对照组(n=9);高氧组造模成功后再随机分为高氧对照组(n=9),乌司他丁低剂量治疗组(n=9),乌司他丁中剂量治疗组(n=9),乌司他丁高剂量治疗组(n=9),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空气对照组及高氧对照组)、乌司他丁1万U/kg(乌司他丁低剂量治疗组)、5万U/kg(乌司他丁中剂量治疗组)及10万U/kg(乌司他丁高剂量治疗组)腹腔内注射,1次/d,连续用21 d,观察每组小鼠状态及体重变化。21 d后处死各小鼠,观察肺组织外观,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结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表达水平及巨噬细胞浸润的情况;Western印迹法检测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ehyde,MDA)的活性。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乌司他丁治疗组小鼠体重增长高于高氧对照组,其中乌司他丁高剂量治疗组尤为明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乌司他丁治疗能显著减轻高氧诱导的肺组织结构紊乱、巨噬细胞浸润、炎性反应及肺水肿,其中乌司他丁高剂量治疗组尤为明显。与高氧对照组比较,乌司他丁治疗组治疗21 d时,肺组织SOD、MDA表达水平变化不大。结论乌司他丁对高氧诱导的新生小鼠肺损伤模型有保护作用,可能主要通过抗炎性反应实现,且其抗炎性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 高氧诱导新生小鼠肺损伤 乌司他丁 抗炎性反应 抗氧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锌配施对小麦不同生育期Zn含量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秋杰 贺德先 +6 位作者 周苏玫 徐凤丹 梅晶晶 申冠宇 周燕 杨蕊 杨习文 《山东农业科学》 2018年第11期76-82,共7页
在大田条件下以周麦22为试材,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氮锌配施方式对土壤和小麦不同生育期不同器官中锌累积动态变化的影响。主因子为氮肥(设3个施氮水平):N1(240 kg/hm2)、N2(180 kg/hm2)、N3(120 kg/hm2);副因子为锌肥(设4种施锌方式)... 在大田条件下以周麦22为试材,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氮锌配施方式对土壤和小麦不同生育期不同器官中锌累积动态变化的影响。主因子为氮肥(设3个施氮水平):N1(240 kg/hm2)、N2(180 kg/hm2)、N3(120 kg/hm2);副因子为锌肥(设4种施锌方式):喷施等量蒸馏水(CK)、土施锌肥(Zn S 15 kg/hm2)、喷施锌肥(Zn F 1. 5 kg/hm2)、土施+喷施锌肥(Zn S 15 kg/hm2+Zn F 1. 5 kg/hm2)。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Zn S、Zn S+F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效Zn含量,增幅分别为11. 97%~26. 39%、17. 33%~51. 39%;根系Zn含量增幅分别为7. 67%~22. 36%、8. 84%~24. 48%。喷施锌肥对小麦叶部Zn含量影响显著,灌浆后期、成熟期Zn S+F和Zn F处理叶片Zn含量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74. 28%、53. 37%和69. 13%、52. 27%,且与Zn S处理差异也达显著水平;拔节期、灌浆前期Zn S和Zn S+F显著增加茎部Zn含量,增幅分别为14. 32%~16. 78%和35. 57%~38. 82%;成熟期Zn F、Zn S+F处理颖壳中Zn含量分别提高42. 77%和45. 10%;灌浆后期和成熟期Zn S、Zn F、Zn S+F籽粒中Zn含量分别提高4. 10%、43. 52%、43. 71%和3. 98%、34. 16%、38. 04%。成熟期不同处理间不同部位Zn含量大小表现为:籽粒>根>茎>颖壳>叶。综合分析可知,增施锌肥提高了土壤及小麦植株不同器官Zn含量,叶面喷施锌肥促进根、茎、叶、颖壳等营养器官中Zn向籽粒运输,使籽粒Zn含量积累达到最大值,提高籽粒Zn含量,且土壤和植株不同部位的锌含量均随着施氮量的降低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ZN 氮锌配施 施锌方式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根蘖发育和产量对耕作和追氮方式以及施氮量的响应 被引量:17
10
作者 梅晶晶 周苏玫 +6 位作者 徐凤丹 黄源 申冠宇 陈旭 宋淼 杨习文 贺德先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069-1080,共12页
【目的】黄淮平原小麦生产中大量施用氮肥,探讨不同耕作和施肥方式对小麦根蘖发育的影响,以期实现减氮不减产并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目标。【方法】2016—2018年连续两个种植年度,以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矮抗58为材料,采用裂裂区设计试验方法... 【目的】黄淮平原小麦生产中大量施用氮肥,探讨不同耕作和施肥方式对小麦根蘖发育的影响,以期实现减氮不减产并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目标。【方法】2016—2018年连续两个种植年度,以半冬性中熟小麦品种矮抗58为材料,采用裂裂区设计试验方法,主区为施氮量(240、180 kg/hm^2),副区为耕作方式(旋耕、深耕),副副区为追肥方式(撒施、隔行开沟追肥、隔二行开沟追肥),研究了小麦根系生长和生理活性、主茎和分蘖发育动态与成穗、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结果】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单位面积茎蘖数、叶面积指数(LAI)均随施氮量降低而降低。与旋耕相比,深耕条件下小麦生育中、后期单株次生根数和单位面积茎蘖数增多、根系活力提高、LAI增大。生育后期,隔行开沟追肥的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单位面积茎蘖数和LAI最高,撒施次之,隔二行开沟追肥最低。减量施氮较常规施氮籽粒产量降低了2.41%,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吸收效率和氮肥内在利用率分别增加了29.67%、25.69%和2.29%。与旋耕相比,深耕条件下籽粒产量增加了5.60%,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吸收效率分别提高了4.48%和8.47%。不同追肥方式中,隔行开沟追肥的籽粒产量最高,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吸收效率显著提高,较撒施分别提高了3.62%、3.98%和7.38%,较隔二行开沟追肥分别提高了5.93%、6.34%和12.93%。【结论】深耕可提高生育中、后期小麦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和单位面积茎蘖数。常规施氮(纯氮240 kg/hm^2)结合深耕(深度25~30 cm)、隔行开沟追肥,可获得最高小麦产量;减施25%氮肥(180 kg/hm^2)会导致籽粒产量降低,但结合深耕并采用隔行开沟施肥方式,可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部分降低减氮所造成的产量损失,是获得高产高效的最佳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减氮施肥 施氮方式 根蘖发育 籽粒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