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陕西汉阴出土“卫国公印”
被引量:3
- 1
-
-
作者
徐信印
张苏云
-
出处
《文博》
1986年第3期73-,共1页
-
文摘
一九八二年六月,汉阴县涧池镇东坝村社员在洞河大桥以南200米的河中淘金时,发现一颗铜印。此印为正方形,拱纽,阳文篆书“卫国公印”四字。通高4.5、边长5.5厘米,重250克。口沿微残。查《周书》,北周有卫国公直。
-
关键词
涧池镇
公直
《周书》
国公
河中
一九
浦州
于梁
三年
郡公
-
分类号
F3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
-
题名安康长岭出土的南朝演奏歌舞俑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徐信印
-
出处
《文博》
1986年第5期64-,2,共2页
-
文摘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五日,汉水北岸长岭乡罗木匠梁社员在修建房屋取土中,发现一处砖室古墓,经过地区文物管理部门抢救清理,共出土南朝时期各类文物近百件。现将其中几件演奏歌舞俑简介如下。男击鼓俑 2件。身穿宽袖衫,下着短裤,腰系帛带,头戴长沿高脊帽,帽顶有一小孔,原佩物已失,其右脚向前跨半步,右手扶鼓,左手为击鼓状,且鼓且舞。高32厘米(封二:1)。男吹奏俑 2件。服饰与击鼓俑相同。左手与胸部平窄,右手向下似握吹器状,歪嘴鼓吹,造型生动。
-
关键词
文物管理
南朝时期
鼓状
土中
一九
佩饰
束带
双发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陕西汉阴出土的一批宋代编钟
- 3
-
-
作者
徐信印
-
出处
《文博》
1992年第1期69-71,共3页
-
文摘
编钟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编钟的铸造始于西周,衰于魏、晋至隋唐。远距中原地区的边远区域民族,可能延续的时间较长一点,但秦巴山区汉水流域的安康地区除发现少量战国时期巴、楚用军乐器之外,编钟系首次发现。
-
关键词
汉水流域
战国时期
秦巴山区
蒲溪乡
环钮
件重
菊花纹
重量差异
照片图
面中部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汉阴收藏的一件浮雕端砚
- 4
-
-
作者
徐信印
-
出处
《文博》
1991年第3期81-82,109,共3页
-
文摘
1986年元月,汉阴县文管所在筹办文物展览中,汉阴县医院年过六旬的老大夫唐伯林,得知文物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为了充实这次展览将数代相传的一件石雕工艺品——螃蟹、菊花砚及老鼠、萄葡墨池送往捐展,在对外展出中引起了不少学者和专家的关注。此砚雕工精湛,技艺卓绝,堪称稀有的传世珍品。(封三)
-
关键词
文管所
汉阴县
墨池
雕工
端溪
石砚
南北朝时期
青灰色
耳杯
白色斑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G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安康出土一唐鎏金铜佛像
- 5
-
-
作者
徐信印
-
出处
《文博》
1987年第3期92-,共1页
-
文摘
1986年3月,安康县吉河区晏坝乡中河村村民王生洲在中河南二里许的半山坡(俗称毛狗洞)打火粪、挖石坎时,发现铜质鎏金佛像一尊。据云铜像出土时仅距地表约30公分,铜像倒竖,座下长有一山苔。地区文物部门闻讯后立即奔赴铜像所出土的村舍进行了考察。此鎏金铜佛像重0.3公斤,通高13.5厘米,梯形方足床,中镂空。宽4.6厘米,高4.1厘米。佛像赤足盘趺座上,面容端庄丰腴,眉目清秀,头有螺髻,敞领袒胸。
-
关键词
铜佛像
方足
河区
螺髻
生洲
左手掌
座前
心向
膝上
及三
-
分类号
K87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安康出土的一件战国虎钮錞于
- 6
-
-
作者
徐信印
-
出处
《文博》
1985年第5期93-94,97,共3页
-
文摘
錞于,是我国西南地区古代民族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錞于的铸造始于春秋衰于东汉。在“魏孝武帝被高欢所迫西迁,雅乐废缺”的年代,自蜀得到的錞于,已成为稀世的古物。个别的民族可能延续的时间较长一点。总之,錞于使用的时间很长,但汉水流域却发现甚少,安康出土的这件錞于,可以说是独一无二之物。这件虎钮铜錞于,是七四年在安康县土产公司废旧物资中拣选出来的。据了解出土于安康五里月河北部,拣选时下部残缺,现已复原(图版壹)。
-
关键词
虎钮
废旧物资
秋衰
高欢
西迁
汉水流域
古代民族
西南地区
青铜乐器
《乐记》
-
分类号
J6
[艺术—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