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中国西北地区中—新生代构造与气候格局演化
被引量:
17
1
作者
戴霜
张明震
+3 位作者
彭栋祥
王华伟
吴茂先
陈瑞灵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3-168,共16页
研究我国西北干旱区形成演化过程对认识我国现今构造—环境格局形成及演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我国西北地区中—新生代重要的构造和环境事件的梳理,显示我国西北地区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早燕山、晚燕山和喜马拉雅个构造旋回,气候在三...
研究我国西北干旱区形成演化过程对认识我国现今构造—环境格局形成及演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我国西北地区中—新生代重要的构造和环境事件的梳理,显示我国西北地区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早燕山、晚燕山和喜马拉雅个构造旋回,气候在三叠纪—始新世以干热为主,渐新世以来冷干。古亚洲洋闭合及羌塘、拉萨、印度板块渐次与亚洲南部碰撞使西北地区越来越远离海洋水汽。西北地区气候演化经历了三叠纪—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始新世和渐新世—第四纪3个阶段,并存在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温湿、晚侏罗世—白垩纪干热及渐新世—第四纪冷干3个气候转型阶段,分别由5次湿热、5次干热和5次冷干气候波动事件组成。同时,发现在晚三叠世—侏罗纪以古天山—古祁连山为界,构造与气候格局存在南北差异,构造活动南弱北强、气候北干南湿。而在白垩纪,西北地区构造活动西强东弱,气候南干北湿。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形成既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也是区域构造活动叠加的结果,构造活动先于全球变化影响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渐新世以来两极冰盖出现、青藏高原整体快速隆升和副特提斯海退出塔里木是现今西北干旱区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
构造格局
气候格局
西北干旱区
中—新生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南祁连党河南山地区中酸性浅成侵入体和岩脉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金矿成矿关系
被引量:
8
2
作者
戴霜
刘博
+8 位作者
闫宁云
张翔
金治鹏
蒙珍
杨怀玉
武志江
白斌
张莉莉
彭栋祥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753-765,共13页
南祁连党河南山地区加里东晚期中酸性小型浅成侵入体和岩脉包括花岗(斑)岩、次流纹斑岩、次英安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岩石SiO_2质量分数为53.05%~74.12%,K_2O与Na_2O质量分数之和为4.01%~10.43%。岩石系列包括钙碱性、高钾钙碱性...
南祁连党河南山地区加里东晚期中酸性小型浅成侵入体和岩脉包括花岗(斑)岩、次流纹斑岩、次英安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岩石SiO_2质量分数为53.05%~74.12%,K_2O与Na_2O质量分数之和为4.01%~10.43%。岩石系列包括钙碱性、高钾钙碱性、钾玄岩和碱性系列,以高钾钙碱性和碱性为主,具过铝质—准铝质性质。岩石稀土元素总含量较低,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La、Ce、Sr)、Th和U,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和重稀土元素,具弱—中等负Eu异常。中酸性侵入体和岩脉产出特征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岩石形成于后碰撞环境,岩浆源岩为变质基性岩及少量变质碎屑岩,可能指示其继承了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岩浆在侵位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了交代作用。岩浆分异程度从石英闪长(玢)岩→次英安斑岩→花岗(斑)岩→次流纹斑岩逐渐增强。脉岩Au含量较低,偏酸性脉岩在蚀变后Au含量普遍升高,偏中性脉岩(石英闪长岩)在狼查沟、东洞沟矿区为金矿成矿提供了热源和物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成侵入体
岩脉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构造环境
金矿
古生代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国西北地区中—新生代构造与气候格局演化
被引量:
17
1
作者
戴霜
张明震
彭栋祥
王华伟
吴茂先
陈瑞灵
机构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
出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53-168,共1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2127
41021091)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B06026)
文摘
研究我国西北干旱区形成演化过程对认识我国现今构造—环境格局形成及演变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我国西北地区中—新生代重要的构造和环境事件的梳理,显示我国西北地区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印支、早燕山、晚燕山和喜马拉雅个构造旋回,气候在三叠纪—始新世以干热为主,渐新世以来冷干。古亚洲洋闭合及羌塘、拉萨、印度板块渐次与亚洲南部碰撞使西北地区越来越远离海洋水汽。西北地区气候演化经历了三叠纪—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始新世和渐新世—第四纪3个阶段,并存在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温湿、晚侏罗世—白垩纪干热及渐新世—第四纪冷干3个气候转型阶段,分别由5次湿热、5次干热和5次冷干气候波动事件组成。同时,发现在晚三叠世—侏罗纪以古天山—古祁连山为界,构造与气候格局存在南北差异,构造活动南弱北强、气候北干南湿。而在白垩纪,西北地区构造活动西强东弱,气候南干北湿。我国西北干旱区的形成既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也是区域构造活动叠加的结果,构造活动先于全球变化影响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渐新世以来两极冰盖出现、青藏高原整体快速隆升和副特提斯海退出塔里木是现今西北干旱区形成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演化
构造格局
气候格局
西北干旱区
中—新生代
Keywords
Evolution
Tectonic pattern
Climatic pattern
Arid northwest China(ANW)
Mesozoic-Cenozoic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P532 [天文地球—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祁连党河南山地区中酸性浅成侵入体和岩脉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金矿成矿关系
被引量:
8
2
作者
戴霜
刘博
闫宁云
张翔
金治鹏
蒙珍
杨怀玉
武志江
白斌
张莉莉
彭栋祥
机构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地质调查院
甘肃省第二地质矿产勘查院
出处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753-765,共13页
基金
甘肃省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203FKDA03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2127)
文摘
南祁连党河南山地区加里东晚期中酸性小型浅成侵入体和岩脉包括花岗(斑)岩、次流纹斑岩、次英安斑岩和石英闪长(玢)岩。岩石SiO_2质量分数为53.05%~74.12%,K_2O与Na_2O质量分数之和为4.01%~10.43%。岩石系列包括钙碱性、高钾钙碱性、钾玄岩和碱性系列,以高钾钙碱性和碱性为主,具过铝质—准铝质性质。岩石稀土元素总含量较低,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La、Ce、Sr)、Th和U,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和重稀土元素,具弱—中等负Eu异常。中酸性侵入体和岩脉产出特征和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岩石形成于后碰撞环境,岩浆源岩为变质基性岩及少量变质碎屑岩,可能指示其继承了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岩浆在侵位过程中与围岩发生了交代作用。岩浆分异程度从石英闪长(玢)岩→次英安斑岩→花岗(斑)岩→次流纹斑岩逐渐增强。脉岩Au含量较低,偏酸性脉岩在蚀变后Au含量普遍升高,偏中性脉岩(石英闪长岩)在狼查沟、东洞沟矿区为金矿成矿提供了热源和物源。
关键词
浅成侵入体
岩脉
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
构造环境
金矿
古生代
祁连山
Keywords
hypabyssal intrusion
dyke
geochemistry
petrogenesis
tectonic setting
Au deposit
Paleozoic
Qilian Mountain
分类号
P588 [天文地球—岩石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中国西北地区中—新生代构造与气候格局演化
戴霜
张明震
彭栋祥
王华伟
吴茂先
陈瑞灵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
1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南祁连党河南山地区中酸性浅成侵入体和岩脉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金矿成矿关系
戴霜
刘博
闫宁云
张翔
金治鹏
蒙珍
杨怀玉
武志江
白斌
张莉莉
彭栋祥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2016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