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濮城油田沙一段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彭国红 胡望水 戴寅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91-194,共4页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藏油、气、水渗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进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找出其影响规律,对于搞清油藏剩余油的分布、采取合理性措施、提高采收率显得十分必要。利用测井多井评价资料求取的储层参数,结合岩... 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影响油气藏油、气、水渗流及油气采收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进行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找出其影响规律,对于搞清油藏剩余油的分布、采取合理性措施、提高采收率显得十分必要。利用测井多井评价资料求取的储层参数,结合岩心分析资料,对濮城油田沙一段储层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上属于强非均质性储层,其储层非均质性受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控制,是影响注水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濮城油田 沙一段 储层非均质性 剩余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控RTU在油气储运生产数据调度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彭国红 刘宏廉 李志国 《油气田地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9-70,共2页
作为SCADA系统的现场测控单元,除独立完成对所处站场的监控任务外,同时负责上传数据至调度室并接受和执行其下达的命令。现场RTU对各工艺站场的工作状况进行准确、及时的分析与掌握,保证现场的稳定运行,是实行SCADA系统生产自动化的重... 作为SCADA系统的现场测控单元,除独立完成对所处站场的监控任务外,同时负责上传数据至调度室并接受和执行其下达的命令。现场RTU对各工艺站场的工作状况进行准确、及时的分析与掌握,保证现场的稳定运行,是实行SCADA系统生产自动化的重要目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储运 SCADA 现场RT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用SCADA系统浅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彭国红 鲍远敦 代艳 《油气田地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38-39,共2页
通用SCADA系统可分为3层,第1层为数据采集层,由RTU与一次仪表构成,完成现场原始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第2层为数据监控层,在此层将利用各种软件远程仿真现场,实现数据的实时监控、实时报警;第3层为数据应用层,在此层实现对已采集数据的分... 通用SCADA系统可分为3层,第1层为数据采集层,由RTU与一次仪表构成,完成现场原始数据的采集与预处理;第2层为数据监控层,在此层将利用各种软件远程仿真现场,实现数据的实时监控、实时报警;第3层为数据应用层,在此层实现对已采集数据的分析、整理,并根据需要实现多种形式的发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监控采集 通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热力泡沫复合驱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敬 刘慧卿 +2 位作者 王增林 彭国红 赖书敏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1年第5期75-78,139,共4页
以河南油田某区块为例,研究了蒸汽吞吐开发后储层地质特征,并进行了蒸汽吞吐转热力泡沫复合驱方案优化设计。研究发现,蒸汽吞吐结束后储层中仍有大量的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油藏下部储层和距离井点较远的区域;蒸汽吞吐后,储层平均压力大幅... 以河南油田某区块为例,研究了蒸汽吞吐开发后储层地质特征,并进行了蒸汽吞吐转热力泡沫复合驱方案优化设计。研究发现,蒸汽吞吐结束后储层中仍有大量的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油藏下部储层和距离井点较远的区域;蒸汽吞吐后,储层平均压力大幅降低,有利于蒸汽吞吐转蒸汽驱、蒸汽氮气泡沫驱接替技术的开展;油藏上部储层温度大幅升高并在井间形成有效热连通通道,利于热力泡沫复合驱过程中泡沫流体封堵上部储层,改善吸汽剖面。对该区块进行方案优化设计,蒸汽吞吐转热力泡沫复合驱最佳气液比为2∶1,最佳注入量为0.1 PV,最佳注入方式为段塞式注入,同时发泡方式宜采取地上发泡-伴随注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热力泡沫 数值模拟 提高采收率 蒸汽驱 蒸汽吞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传递函数模型的油田产油量预测方法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滨 赵伟 +5 位作者 计小宇 张以根 侯春华 颜子 邴绍献 彭国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7-80,116,共4页
针对油田产油量预测方法无法考虑因素动态关系的局限性,首次应用时间序列传递函数模型建立了考虑因素动态关系的多因素油田产油量预测模型。应用传递函数模型的原理并按照建模步骤,以胜利油区某油田新井产油量预测为例,说明了传递函数... 针对油田产油量预测方法无法考虑因素动态关系的局限性,首次应用时间序列传递函数模型建立了考虑因素动态关系的多因素油田产油量预测模型。应用传递函数模型的原理并按照建模步骤,以胜利油区某油田新井产油量预测为例,说明了传递函数模型数据准备、模型识别、参数估计、诊断校验及预测过程。研究结果表明,该预测模型既能在繁杂因素中剔除无关因素的干扰,识别影响油田产油量预测的主控因素,又能考察变化非同步且具有滞后性的因素动态关系;拟合程度好,预测精度高达9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油量预测 时间序列 传递函数模型 互相关分析 主控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细油藏描述中的沉积微相研究——以吉林油田大208区黑帝庙油层为例 被引量:11
6
作者 程超 胡望水 +1 位作者 秦刚 彭国红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09年第2期26-28,共3页
以吉林油田大208区黑帝庙油层为例,从岩心、测井等资料入手,通过各种相标志的识别,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该区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水下溢岸砂等5种微相较为发育。在此基础上,通... 以吉林油田大208区黑帝庙油层为例,从岩心、测井等资料入手,通过各种相标志的识别,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该区主要发育曲流河三角洲前缘沉积,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水下溢岸砂等5种微相较为发育。在此基础上,通过横向对比,勾绘了不同小层的沉积微相平面分布图,从而在宏观上展现出该区沉积微相的展布及其演化特征,为油藏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油藏描述 沉积微相 吉林油田 黑帝庙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屋油气田深层沉积微相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胡望水 彭国红 戴寅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5期15-17,共3页
以八屋地区营城组、沙河子组地层为研究对象,目的层营城组总体上可分为5个沉积旋回;沙河子组总体上可分为2个沉积旋回。研究区内主要为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划分出了8种沉积微相类型,描述了主要沉积微相砂体特征,阐明了沉积微相分布规律... 以八屋地区营城组、沙河子组地层为研究对象,目的层营城组总体上可分为5个沉积旋回;沙河子组总体上可分为2个沉积旋回。研究区内主要为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划分出了8种沉积微相类型,描述了主要沉积微相砂体特征,阐明了沉积微相分布规律和时空演化特征以及相模式,为油田的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屋油气田 沉积微相 沉积旋回 沉积相模式 相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流量计算机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宏廉 彭国红 朱磊 《油气田地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9-60,共2页
目前市场上各类天然气流量的计量仪表已日臻完善,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可对测试的数据进行更为精准的计算,流量计算机应运而生。ECHO5802天然气孔板流量计算机是北京安控公司专门为孔板流量计配套开发的用于天然气流量计量的新... 目前市场上各类天然气流量的计量仪表已日臻完善,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可对测试的数据进行更为精准的计算,流量计算机应运而生。ECHO5802天然气孔板流量计算机是北京安控公司专门为孔板流量计配套开发的用于天然气流量计量的新型流量积算装置,由信号采集、流量计算和处理单元以及输出单元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量计算机 流量计 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奥特韦盆地油气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
9
作者 戴寅 逄林安 +1 位作者 彭国红 陈顺顺 《海洋石油》 CAS 2010年第2期1-8,共8页
从区域构造背景和地层沉积特征描述了澳大利亚奥特韦盆地的基础地质特征;从烃源岩、储集层和圈闭三个方面论述了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从平面和层系上总结了盆地的油气分布特征。截止到2008年底,该盆地累计生产天然气124.5×108m3,经... 从区域构造背景和地层沉积特征描述了澳大利亚奥特韦盆地的基础地质特征;从烃源岩、储集层和圈闭三个方面论述了盆地的油气成藏条件;从平面和层系上总结了盆地的油气分布特征。截止到2008年底,该盆地累计生产天然气124.5×108m3,经济和次经济意义的证实储量为石油2×106t,天然气350×108m3。对盆地的资源潜力进行评价,并对有利的远景区进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特韦盆地 地质特征 成藏条件 资源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田信息自动化的发展动向 被引量:3
10
作者 朱磊 李志国 彭国红 《油气田地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3-63,66,共2页
油田信息自动化依托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又给油田信息自动化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ECHOSCADA5000系统以发达的计算机网络平台为基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布式管理。系统内每1台计算机都是1个独立节点,完成独... 油田信息自动化依托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又给油田信息自动化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ECHOSCADA5000系统以发达的计算机网络平台为基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布式管理。系统内每1台计算机都是1个独立节点,完成独立的任务,保证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油田信息自动化方面对ECHOSCADA5000系统进行深入研发及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油田 通讯 集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