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道管理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核心要素分析
1
作者 彭加强 《治淮》 2024年第8期90-92,共3页
基于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实际工作经验,深入分析了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探讨河道管理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核心要素。以安徽省无为大堤长江河道管理局为例,通过详细讨论安全责任的落实、安全教育培训以及双重预防机制的构... 基于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实际工作经验,深入分析了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探讨河道管理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核心要素。以安徽省无为大堤长江河道管理局为例,通过详细讨论安全责任的落实、安全教育培训以及双重预防机制的构建,提出具体的解决策略,并重点强调了河道管理单位的主要职责和业务,旨在建立一套符合河道管理特性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模式,确保水利工程的安全稳定运行。其标准化建设经验和研究成果对其他河道管理单位标准化创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生产工作 标准化管理 安全责任 安全教育 双重预防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放沿空异形煤柱广义尺寸效应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彭加强 王金安 +1 位作者 韦文兵 辛振省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73-76,共4页
根据煤柱强度理论和限差分计算分析了尺寸效应对异形煤柱的影响,得出当煤柱宽度为5m^10m时,煤柱虽已破坏,但处于低应力区,只要采取一定的加固措施,使其为一整体,就基本能保证其稳定性;当煤柱宽度为10m^20m时,煤柱内塑性区已贯通,同时应... 根据煤柱强度理论和限差分计算分析了尺寸效应对异形煤柱的影响,得出当煤柱宽度为5m^10m时,煤柱虽已破坏,但处于低应力区,只要采取一定的加固措施,使其为一整体,就基本能保证其稳定性;当煤柱宽度为10m^20m时,煤柱内塑性区已贯通,同时应力峰值未能发生转移,使煤柱一直承受较高应力,对煤柱稳定极为不利;当煤柱宽度为20m以上时,虽然应力峰值不发生转移,但煤柱内塑性区不贯通,煤柱中形成弹性核区,能很好抵抗峰值压力,但从资源角度考虑,20m以上煤柱不适宜做护巷煤柱;当煤柱宽度超过23m时,煤柱强度基本不增大的结论,对以后煤柱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 异形煤柱 尺寸效应 宽高比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为大堤小型涵闸维修加固方案探讨 被引量:5
3
作者 彭加强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5期56-57,89,共3页
堤防上的小型涵闸事关堤防的防洪安全,其安全稳定性尤为重要。无为大堤沿线小型涵闸众多,各涵闸型式、使用要求及存在问题各不相同,因此各涵闸的维修加固方案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并尽量采取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固方案主要分为涵身结构加... 堤防上的小型涵闸事关堤防的防洪安全,其安全稳定性尤为重要。无为大堤沿线小型涵闸众多,各涵闸型式、使用要求及存在问题各不相同,因此各涵闸的维修加固方案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并尽量采取新技术和新材料。加固方案主要分为涵身结构加固、涵闸地基防渗、涵闸细部结构处理等。系统阐述了无为大堤各类小型涵闸的维修加固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涵闸 维修加固 方案 无为大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为大堤堤防管理标准化建设 被引量:4
4
作者 彭加强 《江淮水利科技》 2009年第3期30-31,39,共3页
本文对无为大堤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论述了工程管理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提出并探讨工程管理标准化建设的目标和治理思路。
关键词 管理 标准化 建设 无为大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正交实验的近接施工工法研究
5
作者 彭加强 李杰 +1 位作者 庄迎春 邹金杰 《浙江建筑》 2012年第10期48-51,共4页
针对新建车站下穿既有车站施工特点,运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基于正交实验,并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数值分析模型,开展不同导洞顺序,不同工艺参数,研究地层变形和对既有线的影响,得出采用CRD工法施工,拆撑距离为2 m的最优施工方案。近... 针对新建车站下穿既有车站施工特点,运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基于正交实验,并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数值分析模型,开展不同导洞顺序,不同工艺参数,研究地层变形和对既有线的影响,得出采用CRD工法施工,拆撑距离为2 m的最优施工方案。近接施工中,影响沉降的主要因素是施工方法和施工顺序,拆撑距离对沉降的影响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接施工 正交实验 地铁车站 数值计算 既有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下空间与防护空间结合模式探析
6
作者 彭加强 赵溢波 +1 位作者 刘长宝 童育聪 《浙江建筑》 2013年第6期6-8,共3页
防护空间是地下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国家"平战结合"方针的指导下,城市防护空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通过分析地下空间与防护空间的建设情况,剖析了现阶段我国地下空间建设与利用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根据地下空间与... 防护空间是地下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国家"平战结合"方针的指导下,城市防护空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通过分析地下空间与防护空间的建设情况,剖析了现阶段我国地下空间建设与利用过程中的有关问题;根据地下空间与防护空间相结合理论研究,提出了城市地下空间与防护空间相结合的几种创新模式,可为实现城市集约化发展、联通防护空间、提高城市整体防护效能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 防护空间 结合模式 城市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地下空间发展展望与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章立峰 闫自海 +1 位作者 彭加强 胡贤国 《隧道建设》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85-291,共7页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有机体的一部分,在未来城市建设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文章分析杭州城市地下空间(地下交通设施、地下综合体、地下市政设施、人防设施)发展的特点。从开发总量与人均水平、空间分布与开发深度、开发功能3个方面介绍杭州... 地下空间作为城市有机体的一部分,在未来城市建设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文章分析杭州城市地下空间(地下交通设施、地下综合体、地下市政设施、人防设施)发展的特点。从开发总量与人均水平、空间分布与开发深度、开发功能3个方面介绍杭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政策及管理方面与功能开发方面。同时介绍未来杭州地下城的发展策略,并展望其发展蓝图。最后分析杭州市地下空间开发建设过程中亟待思考与解决的工程技术问题,包括:特殊地质及工程技术问题(粉土、粉砂地层,淤泥地层,上软下硬地层等问题;近接施工技术,地下立交技术等)、地下工程防灾问题、景区环境保护问题、地下空间全生命周期数字化工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空间 地下交通设施 地下综合体 地下市政设施 人防设施 发展策略 特殊地质 近接施工 地下立交 防灾 景区环境保护 全生命周期 数字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分析的深基坑围护结构优化设计 被引量:12
8
作者 谭永朝 唐雅茹 +2 位作者 彭加强 王刚 孔曙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1-24,共4页
深基坑工程涉及的影响因素多,而且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复杂。结合杭州某深基坑工程,采用基于数值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深基坑围护结构中地下连续墙的厚度对深基坑围护结构强度和变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基坑围护结构的... 深基坑工程涉及的影响因素多,而且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复杂。结合杭州某深基坑工程,采用基于数值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深基坑围护结构中地下连续墙的厚度对深基坑围护结构强度和变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基坑围护结构的优化方案。施工过程中的监测数据表明,深基坑围护结构的优化方案能够在满足工程安全可行的前提下降低工程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工程 围护结构 数值分析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压平衡式盾构下穿河流施工技术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王伟 辛振省 彭加强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2-94,共3页
在国内外的盾构施工中,下穿河流施工一般采用泥水平衡式盾构,本研究结合某在建地铁土压平衡式盾构下穿市内河流工程,运用机理分析与仿真分析方法,对盾构下穿河流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与优化,总结出一套关于土压平衡式盾构下穿河流的施工技术... 在国内外的盾构施工中,下穿河流施工一般采用泥水平衡式盾构,本研究结合某在建地铁土压平衡式盾构下穿市内河流工程,运用机理分析与仿真分析方法,对盾构下穿河流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与优化,总结出一套关于土压平衡式盾构下穿河流的施工技术,拓宽土压平衡式盾构的使用范围,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分析思路及相关辅助加固措施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压平衡式盾构 河流 砂袋反压 围堰施工 参数调整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道管理实践中小微涉河活动监管与对策探讨
10
作者 彭加强 《江淮水利科技》 2023年第3期33-36,共4页
为加强河道管理实践中小微涉河活动监管,保障防洪安全,助推河道工程标准化管理,结合无为大堤长江河道管理局小微涉河活动管理工作实践,分析常见的几种小微涉河活动对堤防运行安全、河道行洪安全及堤防标准化管理的影响,探讨具体控制原... 为加强河道管理实践中小微涉河活动监管,保障防洪安全,助推河道工程标准化管理,结合无为大堤长江河道管理局小微涉河活动管理工作实践,分析常见的几种小微涉河活动对堤防运行安全、河道行洪安全及堤防标准化管理的影响,探讨具体控制原则和处理措施。河道管理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小微涉河活动管理制度,实行标准化管理,消除或减轻小微涉河活动的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管理 小微涉河活动 标准化管理 监管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单因素分析的某深基坑优化设计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将 彭加强 +1 位作者 周奇辉 卢慈荣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4-88,共5页
研究目的:深基坑工程涉及影响因素多,变量间作用关系复杂。通过本研究,拟找到一个施工便捷、结构安全、经济合理的支护体系。研究结论:基于仿真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结合具体地铁基坑工程分析了支护系统围护桩刚度、支撑刚度、围护... 研究目的:深基坑工程涉及影响因素多,变量间作用关系复杂。通过本研究,拟找到一个施工便捷、结构安全、经济合理的支护体系。研究结论:基于仿真分析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结合具体地铁基坑工程分析了支护系统围护桩刚度、支撑刚度、围护桩的入土深度对基坑工作性状的影响,得出结论如下:(1)适当地增加围护桩墙和支撑的刚度可以减小围护结构的变形,提高基坑的稳定性,但如果刚度过大会使支撑轴力过大,导致支撑失稳破坏,还会造成工程造价的提高;(2)围护桩入土深度应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一般在基坑(开挖)深度的1.2~1.4倍之间。入土深度过小、桩身整体变形过大使基坑破坏,入土深度过大,对变形的控制效果不明显,会增加工程造价;(3)对围护桩径进行优化,得出在800桩径的围护结构作用下地表沉降满足控制要求,且能极大地降低工程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仿真分析 优化设计 单因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地基中桥头路基桥台桩侧向反应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明涛 彭加强 +1 位作者 杨将 周奇辉 《中外公路》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49,共5页
在高速公路与桥梁的连接段,桥头路基软土引起的侧向荷载,对桥台桩基的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具有重大影响,严重时将导致桥台或桥梁结构的破坏。该文介绍了侧向变形土体常见的位移模式,研究了桥台桩的变形机制,并阐述不同模式下桩侧压力的... 在高速公路与桥梁的连接段,桥头路基软土引起的侧向荷载,对桥台桩基的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具有重大影响,严重时将导致桥台或桥梁结构的破坏。该文介绍了侧向变形土体常见的位移模式,研究了桥台桩的变形机制,并阐述不同模式下桩侧压力的产生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桩土间相互作用力与桩土间相对位移的双曲线关系模型和理想弹塑性关系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计算模型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地基 桥台桩基 侧向变形 桩土相互作用 软土地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基坑钢支撑预加轴力计算取值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4
13
作者 陈春红 吴明明 彭加强 《浙江建筑》 2013年第5期43-45,共3页
论述了钢支撑预加轴力对支护结构的作用和常用取值范围,根据现场实测结果与理论计算值对比,分析了预加轴力对围护结构内力的影响,提出了计算深基坑工程钢支撑预加轴力大小的合理范围。
关键词 深基坑支护 预加轴力 钢支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形态及若干问题思考 被引量:3
14
作者 沈碧辉 陈娟 彭加强 《浙江建筑》 2014年第11期1-3,共3页
论述了城市地下空间的主要开发形态,并对目前国内地下空间开发普遍存在的可实施性问题,以及对建设时序与开发建设模式进行了思考,同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城市地下空间 开发形态 开发时序 开发建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输油管道下DN1 800顶管设计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增丰 彭加强 庄迎春 《山西建筑》 2009年第32期141-143,共3页
结合杭州市施家湾港某输油管下穿DN1 800顶管工程实例,主要分析了泥水平衡与土压平衡两种顶管施工工艺的优缺点,并重点介绍了三排中口径顶管工程的设计操作要点,解决了河道的沟通问题。
关键词 顶管设计 输油管道 近接施工 泥水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刚度的某深基坑优化分析
16
作者 郭荣军 彭加强 +1 位作者 杨将 周奇辉 《浙江建筑》 2009年第6期40-42,45,共4页
深基坑工程涉及影响因素多,变量间作用关系复杂。在此基于变刚度分析方法结合具体地铁基坑工程分析了支护系统围护桩刚度、支撑刚度对基坑工作性状的影响,并对本工程桩径进行了适当优化。施工监测数据表明,对支护结构影响规律分析在满... 深基坑工程涉及影响因素多,变量间作用关系复杂。在此基于变刚度分析方法结合具体地铁基坑工程分析了支护系统围护桩刚度、支撑刚度对基坑工作性状的影响,并对本工程桩径进行了适当优化。施工监测数据表明,对支护结构影响规律分析在满足工程安全可行前提下,能极大地降低工程成本,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基坑 仿真分析 优化设计 变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杭州富水粉砂地层地道施工环境效应分析
17
作者 李新航 陈宇 +2 位作者 彭加强 庄迎春 刘世明 《浙江建筑》 2008年第1期39-42,共4页
结合杭州庆春路/新华路人行过街通道工程,介绍了杭州富水粉砂地层条件下,利用三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3D,采用大管棚护顶,分部开挖,小导管超前注浆、钢筋格栅喷混凝土联合支护超前支护工序,并对地表沉降的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结合杭州庆春路/新华路人行过街通道工程,介绍了杭州富水粉砂地层条件下,利用三维有限差分软件FLAC-3D,采用大管棚护顶,分部开挖,小导管超前注浆、钢筋格栅喷混凝土联合支护超前支护工序,并对地表沉降的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前支护后主通道开挖导致的x向超前影响距离为15m,侧向影响距离为23m,y向超前影响位移最大值发生在掌子面前方5m处,侧向影响距离为15m。模拟与施工监测结果的对比分析表明,监测结果和有限差分法计算结果较为接近,可以满足工程计算与分析的需要,所得沉降影响与超前影响范围可为后续富水粉砂地区类似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通道 富水粉砂层 浅埋暗挖 有限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穿越液化地基上浮振动台试验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彭加强 钟小春 +1 位作者 王奇 甘鹏路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2期60-67,共8页
随着城市地铁线路不断增加,可能出现盾构隧道穿越液化地层的现象。一旦发生地震,盾构隧道存在上浮破坏的潜在风险。为深入研究盾构隧道周边液化地层的动力响应,针对相同密实度砂土在3种不同峰值加速度作用下开展室内振动台试验,分析土... 随着城市地铁线路不断增加,可能出现盾构隧道穿越液化地层的现象。一旦发生地震,盾构隧道存在上浮破坏的潜在风险。为深入研究盾构隧道周边液化地层的动力响应,针对相同密实度砂土在3种不同峰值加速度作用下开展室内振动台试验,分析土体中超静孔压的发展特性和隧道上浮规律。结果表明:1)砂土液化最先发生在地表及浅层土体处,随着深度增加砂土液化程度逐渐降低,即增加隧道埋深有利于降低隧道液化程度。2)模型试验揭示盾构隧道的上浮机制,即使液化地基未完全液化,当超静孔隙水压力引起的上浮力大于隧道残余上覆有效土压力与隧道重力之和时,隧道将出现上浮。设计时可从消除液化地基和增加隧道重力2个方面入手,提高盾构隧道的抗上浮能力,确保隧道结构在地震时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砂土液化 隧道上浮 上浮机制 抗浮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因素下竖向顶管施工引起的土体变形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彭加强 闫自海 +3 位作者 魏新江 周烽淼 王霄 魏纲 《低温建筑技术》 2019年第4期100-105,共6页
建立掘进机与土体间的摩擦力、后续管道与土体间的摩擦力、开挖面前顶管推力、土体损失四个因素下竖向顶管法施工的力学模型.前三个因素引起的土体变形解根据弹性力学Mindlin解得到;土体损失引起的土体变形解通过随机介质理论得到,最后... 建立掘进机与土体间的摩擦力、后续管道与土体间的摩擦力、开挖面前顶管推力、土体损失四个因素下竖向顶管法施工的力学模型.前三个因素引起的土体变形解根据弹性力学Mindlin解得到;土体损失引起的土体变形解通过随机介质理论得到,最后二者相加获得多因素下总的土体变形理论解.通过算例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开挖面前顶管推力的改变对土体变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体竖向位移的最大值随z的增大基本呈减小趋势;竖向顶管施工引起土体隆起的范围在距顶管横截面中心线D^10D之间,土体隆起值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水平位移的最大值出现在距竖向顶管横截面中垂线2.5D处;开挖面前顶管推力对竖向位移的影响范围主要在距顶管横截面中心线±2.5D之间,在影响范围内,其引起的竖向位移随开挖面前顶管推力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在0<z<0.5D时,开挖面前顶管推力引起的水平位移主要表现为较小的朝向竖向顶管的移动;在0.5D<z<4D时,主要表现为远离竖向顶管的移动,且随着深度增加,水平位移越大。因此,在竖向顶管施工时,需重点关注±2.5D范围内的竖向位移以及0.5D<z<4D范围内的水平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向顶管法 多因素 土体变形 随机介质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解耦原子范数最小化的二维DOA估计 被引量:2
20
作者 彭加强 郑桂妹 《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5-61,共7页
近年来,原子范数最小化算法成为DOA估计领域的重要工具。针对二维DOA估计中解耦原子范数最小化DANM算法只适用于单快拍的场景,提出一种适用于多快拍场景的改进DANM算法。首先,通过改变DANM算法中的优化模型结构,进一步将基于矢量化的传... 近年来,原子范数最小化算法成为DOA估计领域的重要工具。针对二维DOA估计中解耦原子范数最小化DANM算法只适用于单快拍的场景,提出一种适用于多快拍场景的改进DANM算法。首先,通过改变DANM算法中的优化模型结构,进一步将基于矢量化的传统2D ANM求解模型解耦为2个一维ANM求解模型,使其适用于多快拍的场景;其次,为了避免大快拍所带来的高维度计算,将接收数据及其转置的协方差矩阵分别作为2个维度ANM求解模型的计算数据用于模型求解,使该维度的ANM求解模型维数限定于有限的传感器数目;最后,通过MUSIC算法求出每个维度的DOA,并利用简单的2D配对方法进行配对得到2D DOA估计。数值仿真结果证明该算法保持了ANM类算法的估计性能优势,与DANM算法相比提高了估计精度和稀疏恢复能力,与基于对偶的2D ANM算法相比显著缩短了计算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D DOA估计 ANM DAN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