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探讨慢性肾脏病3-4期湿浊证患者的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郑鑫 邓跃毅 +3 位作者 李芳 严梦婷 归楚滢 林钐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1期1583-1589,共7页
目的:基于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诊断慢性肾脏病(CKD)3-4期湿浊证患者尿液及血清的差异性标志物。方法:选取2019年6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病科收治的CKD 3~4期湿浊证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10例作为对... 目的:基于非靶标代谢组学技术诊断慢性肾脏病(CKD)3-4期湿浊证患者尿液及血清的差异性标志物。方法:选取2019年6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病科收治的CKD 3~4期湿浊证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10例作为对照组,运用非靶标代谢组学方法进行观察研究。结果:代谢PCA得分值的空间分布表明观察组和对照组尿液、血清代谢产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液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置换检验结果提示:R^(2)Y=0.67>0,Q^(2)Y=0.43>0。17个差异代谢物排序后,经标准品鉴定出5个差异性生物标志物分别为:熊果苷、水杨苷、4氧代脯氨酸、胍基乙酸及肌酸,并且明确其变化方向和主要参与的代谢途径(糖酵解及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血清OPLS-DA置换检验结果提示:R^(2)Y=0.70>0,Q^(2)Y=0.50>0。16个差异代谢物排序后,经标准品鉴定差异性生物标志物分别为:丙酮酸、琥珀酸半醛、富马酸、柠檬酸、苹果酸和α珀酮戊二酸,并且明确其变化方向和代谢途径(三羧酸循环及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结论:代谢组学方法能较好地提升CKD 3~4期湿浊证的诊断精确度,是CKD 3~4期湿浊证的良好诊断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靶标 代谢组学 慢性肾脏病3-4期 湿浊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湿浊证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郑鑫 邓跃毅 +2 位作者 严梦婷 归楚滢 林钐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7期2509-2518,共10页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脏病3~4期湿浊证患者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通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科门诊及病房,收集符合辨证分型为湿浊证的CKD3~4期患者6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运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中药结肠透析对慢性肾脏病3~4期湿浊证患者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通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科门诊及病房,收集符合辨证分型为湿浊证的CKD3~4期患者60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慢肾衰一体化治疗基础上,给予中药结肠透析治疗,治疗后对中医证候积分、有效性、生化指标等实验室指标进行观察,判定疗效。并采用血清代谢组学技术对健康组及CKD3~4期湿浊证患者进行代谢组学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单变量统计分析、多元变量统计分析、差异代谢物的层次聚类分析及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分析。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30.00%,观察组为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肌酐、尿素氮较治疗前降低,肾小球滤过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及肾小球滤过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共鉴定出6个生物学标志物,涉及2条主要代谢通路。结论:中药结肠透析可以提升CKD3~4期湿浊证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延缓疾病进展、改善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脏病 血清 代谢组学 中药 结肠透析 湿浊证 能量代谢 氨基酸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