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渗压下岩石-混凝土界面剪切渗流耦合初探
1
作者 贾朝军 庞锐锋 +3 位作者 张升 郑艳妮 雷明锋 施成华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0-1111,共12页
为揭示重力坝和高水压隧洞等工程支护结构在剪切渗流耦合作用下与原岩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剪切力学特性和渗流性质的影响,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重构隧道开挖边界,在此基础上制备具有自然粗糙面的半圆柱形花岗岩试样,浇筑混凝土形... 为揭示重力坝和高水压隧洞等工程支护结构在剪切渗流耦合作用下与原岩界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剪切力学特性和渗流性质的影响,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重构隧道开挖边界,在此基础上制备具有自然粗糙面的半圆柱形花岗岩试样,浇筑混凝土形成岩石-混凝土圆柱样,进行标准养护。利用设计的新型岩石-混凝土界面剪切渗流测试方法开展不同渗压条件下的剪切渗流耦合试验,探讨了渗压对岩石-混凝土界面在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剪切破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岩石-混凝土界面在剪切渗流耦合过程中会经历裂纹闭合、弹性变形、裂纹非稳定扩展、错动断裂及峰后破坏阶段。断裂强度、峰值强度和残余强度均随渗压增加而线性降低;渗透率随剪切应变增加先降低后增加,且最大渗透率滞后于峰值强度。剪切渗流耦合作用下渗透率受界面开度、界面粗糙特征及填充特征影响,但岩石-混凝土界面破坏前、后均表现为随开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花岗岩和混凝土的力学性质影响界面的抗剪强度,随着渗压的增加,花岗岩界面磨损改善;分析破坏前后试样界面粗糙特征,界面磨损主要由花岗岩界面几何特征决定,并集中在剪切起始位置。研究成果可为特高坝坝基稳定性计算、高水压隧洞初期支护设计等提供理论支撑和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混凝土界面 剪切 渗流 渗压 渗透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温度和压融效应的冻土强度准则研究
2
作者 马博 滕继东 +1 位作者 张升 盛岱超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7-1425,共9页
人工冻结法广泛应用于不稳定土层中井筒的建造,准确预测冻土强度是确保冻结法在深地工程建设中安全性与可行性的前提条件与关键保障。随着应力增大,冻土强度具有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规律。为了描述冻土的这一特殊规律,首先,通过围压冻... 人工冻结法广泛应用于不稳定土层中井筒的建造,准确预测冻土强度是确保冻结法在深地工程建设中安全性与可行性的前提条件与关键保障。随着应力增大,冻土强度具有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规律。为了描述冻土的这一特殊规律,首先,通过围压冻土三轴试验,基于临界状态土力学,得到不同温度下冻土强度准则;然后,分析高应力下冻土压融的原因,引入一个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压融系数,建立低温吸力s与应力p之间的关系,得到不同应力下土体冻结特征曲线,最后,建立能考虑高低应力作用下冻土强度准则。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能够合理地描述冻土的强度变化规律;相较于既有的冻土强度准则,本模型物理意义明确,参数简单可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准则 冻土 温度 压融效应 低温吸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水分迁移与成冰作用的路堑边坡冻融变形机制试验研究
3
作者 宋俊 JENISHA Singh +2 位作者 滕继东 张升 盛岱超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86-1899,共14页
基于地下水补给情况,采用一维冻结方式对长×宽×高为2.0 m×0.8 m×1.1 m的边坡模型开展季冻区路堑边坡冻融变形机制研究,探究冻融过程中边坡水分迁移、相变和冻胀融沉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分迁移是季冻区边坡... 基于地下水补给情况,采用一维冻结方式对长×宽×高为2.0 m×0.8 m×1.1 m的边坡模型开展季冻区路堑边坡冻融变形机制研究,探究冻融过程中边坡水分迁移、相变和冻胀融沉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水分迁移是季冻区边坡失稳的主要诱因;在初始含水率为12%、温度为-20℃的冻结条件下,含水率分布影响边坡温度场变化速率,从冻结530 h开始,同层土体不同含水率部位的最大冻结温差大约为初始状态时的2倍;冻融循环引起边坡水分向坡底迁移重分布,各部位含水率增幅最大为10%;冻结时,高含水率部位更易形成冰透镜体,且冰透镜体生长方向与坡面平行;在冻融过程中,水分迁移和成冰作用导致边坡土体的固结缩小量大于由冻胀融沉引起的增大量,使坡顶位移最大超过70 mm;水分迁移加剧冰透镜体生长从而促进边坡薄弱区的发展。试验结果揭示了水分补给情况下季冻区边坡内部水分场、温度场和位移的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融循环 冻胀融沉 水分迁移 边坡失稳 热融滑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张拉作用下新型多节泡土钉抗拔性能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叶新宇 时一帆 +3 位作者 李煜 张升 田奔 刘蔚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37-1046,共10页
新型多节泡土钉具有拉拔硬化特征,相比传统土钉,其在土质边坡中抗拔性能更优。为了探究实际工况条件下新型多节泡土钉的边坡加固性能,并与传统土钉进行比较,开展7组新型多节泡土钉及传统土钉现场循环张拉试验,研究注浆工艺、节泡间距及... 新型多节泡土钉具有拉拔硬化特征,相比传统土钉,其在土质边坡中抗拔性能更优。为了探究实际工况条件下新型多节泡土钉的边坡加固性能,并与传统土钉进行比较,开展7组新型多节泡土钉及传统土钉现场循环张拉试验,研究注浆工艺、节泡间距及埋深对土钉抗拔力及其发挥速率的影响规律,进而探明了每一循环下土钉弹、塑性拉拔位移占比,并分析其内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循环张拉作用下,注浆工艺对土钉的抗拔力影响显著,采用改进式压密注浆工艺和直接压密注浆工艺的土钉抗拔力远远超出传统注浆工艺,且初期的拉拔硬化现象更明显。采用改进式压密注浆工艺的土钉抗拔力发挥速率最快,直接压密注浆工艺次之,传统注浆工艺最小。从总体趋势上看,新型多节泡土钉抗拔力发挥速率在降低,传统土钉抗拔力发挥速率在升高。采用改进式压密注浆工艺虽然不能提升土钉弹性拉拔位移的占比,却能显著提高极限抗拔力;节泡间距对多节泡土钉抗拔力和抗拔力发挥速率影响较小,主要受到土钉周围土体强度的影响;埋深影响多节泡土钉的极限抗拔力,埋深越大,极限抗拔力和初始抗拔力发挥速率越大,同时抗拔力发挥速率随拉拔位移递减的趋势也更加明显。研究成果对提高新型多节泡土钉加固性能和优化工程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钉 拉拔硬化 循环张拉 多节泡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转露天开采下伏空区稳定性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5
作者 姜安民 张道兵 +6 位作者 王飞飞 李延超 董彦辰 郑海力 尹华东 曾林海 张升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080-3093,共14页
为降低地下转露天开采风险,对地转露下伏采空区稳定性风险预测模型展开研究。首先,从地质环境因素、采空区赋存状态及外部环境因素三方面对地转露下伏采空区稳定性风险预测指标进行识别,建立风险预测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博弈论对区间层... 为降低地下转露天开采风险,对地转露下伏采空区稳定性风险预测模型展开研究。首先,从地质环境因素、采空区赋存状态及外部环境因素三方面对地转露下伏采空区稳定性风险预测指标进行识别,建立风险预测指标体系;其次,运用博弈论对区间层次分析法与变异系数法权重进行线性优化组合;再次,通过构造隶属度函数确定风险预测指标对风险等级的隶属度,形成隶属度矩阵,并对预测指标权重向量、隶属度矩阵及风险等级向量进行耦合,确定各一级指标及采空区综合风险等级量化值,结合量化值判定所处风险等级;最后,基于该模型对某地转露磷矿下伏采空区稳定性风险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露天矿下伏采空区综合风险处于C_(Ⅱ)~C_(Ⅲ)级之间,风险趋于C_(Ⅱ)级(较高),采空区处于欠稳定状态,预测结果与岩石力学试验结合数值模拟综合分析结果基本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地转露 采空区 稳定性 博弈论 模糊理论 风险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氢氧化浸出法对废旧磷酸铁锂电池中锂的高效选择性回收机制研究
6
作者 杨鹏飞 张升 +3 位作者 蓝峻峰 叶有明 谢雪珍 陈燕萌 《湿法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20-625,共6页
研究了采用过氧化氢氧化浸出法从废旧磷酸铁锂电池中高效选择性回收锂,考察了过氧化氢浓度、固液质量体积比、浸出温度和时间对锂浸出行为的影响,并采用动力学分析、XRD和SEM表征技术探讨了浸出机制。结果表明:在过氧化氢浓度20%、固液... 研究了采用过氧化氢氧化浸出法从废旧磷酸铁锂电池中高效选择性回收锂,考察了过氧化氢浓度、固液质量体积比、浸出温度和时间对锂浸出行为的影响,并采用动力学分析、XRD和SEM表征技术探讨了浸出机制。结果表明:在过氧化氢浓度20%、固液质量体积比3 mg/1 mL、浸出温度40℃、浸出时间40 min优化条件下,锂浸出率达99%,而铁浸出率仅为0.53%,实现了锂的高效浸出,该浸出过程主要受内扩散控制。该法可为废旧磷酸铁锂电池中锂的高效选择回收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氢 废旧磷酸铁锂电池 选择性浸出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土壤液化判别研究进展综述
7
作者 耿铭屿 李兆焱 +1 位作者 张升 袁晓铭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09,共11页
土壤液化是一种常见于地震中的次生灾害,对建筑物和构筑物等生产生活都造成过严重破坏。国内外液化判别方法都是源于地震液化灾害现场数据,受到原位测试方法和场地区域性等条件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 土壤液化是一种常见于地震中的次生灾害,对建筑物和构筑物等生产生活都造成过严重破坏。国内外液化判别方法都是源于地震液化灾害现场数据,受到原位测试方法和场地区域性等条件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计算算法的兴起和发展,其在土壤液化研究方面显示出了特有的优势。以土壤液化判别相关研究成果及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部分报告为基础,本文阐述了研究土壤液化判别方法的机器学习算法,分析了相关机器学习算法的基本原理,列举了机器学习算法在土壤液化研究中的应用,展示了机器学习算法相对于传统方法具备灵活、稳定和泛化性强等诸多优异性能,提出了当前机器学习算法存在的缺陷,展望了机器学习算法在土壤液化研究领域未来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机器学习算法 土壤液化 液化判别 第18届世界地震工程大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杂复合材料大展弦比机翼结构特性研究
8
作者 周杨 王军利 +2 位作者 李金洋 张升 王佳欢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1-108,共8页
碳/玻混杂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使机翼的可设计性大幅提升,在满足强度要求的情况下,在基体中编入一定比例的玻璃纤维可有效提高机翼热稳定性、隔热与绝缘性能。基于有限元软件Nastran对混杂纤维复合材料大展弦比机翼结构特性进行研究,讨... 碳/玻混杂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使机翼的可设计性大幅提升,在满足强度要求的情况下,在基体中编入一定比例的玻璃纤维可有效提高机翼热稳定性、隔热与绝缘性能。基于有限元软件Nastran对混杂纤维复合材料大展弦比机翼结构特性进行研究,讨论铺层混杂方式与混杂比例对混杂纤维复合材料大展弦比机翼模态特性、最大变形量、应力、应变与屈曲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混杂纤维复合材料的混杂方式与混杂比例对大展弦比机翼的结构特性均有影响,随着碳纤维铺层体积分数逐渐增大,机翼的结构性能也逐渐提升。机翼屈曲易发生于机翼翼根靠近后缘处的蒙皮,对起主承载作用的前梁或仅对易屈曲区域进行铺层优化设计均可以提高机翼的临界屈曲载荷,但前梁铺层优化设计还能大幅提高机翼整体结构承载能力,减小机翼最大变形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杂纤维复合材料 铺层设计 大展弦比机翼 结构特性 屈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爆破邻近框剪结构振动响应及安全性控制
9
作者 杨玉民 赵茉溪 +4 位作者 周传波 张升 贺广龙 郝润华 张玉琦 《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6-174,共9页
爆破振动对周边建(构)筑的影响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以长滩露天煤矿深孔台阶爆破工程为背景,综合分析邻近11层框剪结构办公楼特点,经过多次爆破振动测试,分析了不同方向下振动速度及主频的分布特征,结合单因素分析得到高程差对不同方向振... 爆破振动对周边建(构)筑的影响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以长滩露天煤矿深孔台阶爆破工程为背景,综合分析邻近11层框剪结构办公楼特点,经过多次爆破振动测试,分析了不同方向下振动速度及主频的分布特征,结合单因素分析得到高程差对不同方向振动速度的显著程度,最后基于量纲分析法研究并提出了多因素影响下的振速预测模型,并应用于爆破安全药量控制设计。主要结论如下:随着楼层的升高,主振方向由水平径向(X)变为水平切向(Y),最后变为垂向(Z);多数工况X轴与Y轴振速分别不大于0.17、0.213 cm/s,高程影响较小;Z轴振速集中在0.05~0.41 cm/s,高程放大效应在7~11层表现显著;对于三轴振动速度,最大单段药量、总药量及水平距离均具有显著性,高程差对X轴振速不具有显著性,对Y轴及Z轴具有显著性。振动主频集中在3~12 Hz,部分达到了16~30 Hz。基于办公楼振速预测模型,结合爆破安全规程及最危险工况下的爆破参数,拉底爆破总药量应控制在10267 kg之内,深孔台阶爆破总药量应控制在8268~8883 kg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框剪结构 现场监测 振动响应 高程效应 安全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静组合加载下颗粒迁移与沉积特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峰 张军辉 +2 位作者 张升 郑健龙 盛岱超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7-1066,共10页
悬浮颗粒在路基中迁移和沉积运动规律研究对揭示翻浆冒泥病害孕育、发展与致灾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通过开展动-静组合荷载下分层砾石-砂粉土柱翻浆试验,探究了动荷载加载强度、静荷载间歇时长、以及动静组合加载重复次... 悬浮颗粒在路基中迁移和沉积运动规律研究对揭示翻浆冒泥病害孕育、发展与致灾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通过开展动-静组合荷载下分层砾石-砂粉土柱翻浆试验,探究了动荷载加载强度、静荷载间歇时长、以及动静组合加载重复次数等对颗粒迁移和沉积行为的影响规律,并结合试样动水力响应特征分析了诱发颗粒迁移的驱动机制。试验结果表明:颗粒在动水力作用下发生悬浮迁移而在静荷载段受重力作用发生沉降,从而造成砾石层内泥浆浊度呈现波动型增长特征。随动静组合加载重复次数增加,每一个重复周期内的颗粒悬浮增量趋于降低,且悬浮颗粒逐渐堵塞砾石孔隙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翻浆发展。提高动载频率和动应力会进一步降低砂粉土表层的内部稳定性,但相比于增大平均动应力,提高加载频率对增大颗粒迁移量和竖向迁移距离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浆冒泥 室内试验 颗粒迁移 超孔隙水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均匀度对粗粒土强度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超 唐明扬 +3 位作者 张升 童晨曦 郭鹏 赵伟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175-2186,共12页
现有研究普遍将粗粒土视为均匀的二元混合料,忽略了粗细颗粒混合均匀程度对其强度特性的影响。为此,首先,提出了一种描述粗粒土混合均匀程度的定量指标Me;其次,通过静三轴试验探讨了应力-应变曲线、弹性模量、破坏强度及抗剪强度指标与... 现有研究普遍将粗粒土视为均匀的二元混合料,忽略了粗细颗粒混合均匀程度对其强度特性的影响。为此,首先,提出了一种描述粗粒土混合均匀程度的定量指标Me;其次,通过静三轴试验探讨了应力-应变曲线、弹性模量、破坏强度及抗剪强度指标与混合均匀度Me的内在关系;最后,基于静三轴试验结果,建立了一种综合考虑围压和Me影响的修正邓肯-张模型,并对其适用性及合理性进行鲁棒性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应力-应变曲线随着围压增大而逐渐由应变软化型向应变硬化型曲线过渡;随着Me减小,应力-应变曲线由应变硬化型逐渐发展为应变软化型曲线;当围压与Me增大时,弹性模量与破坏强度均随之增大,且弹性模量在Me从0.25降低至0的过程中衰减幅度可达总衰减幅度的41.3%,破坏强度在Me从1降低至0的过程中衰减幅度可达总衰减幅度的40%以上;随着Me逐渐下降,试样的整体骨架-密实结构在不同区域分别向局部骨架-空隙结构、局部悬浮-密实结构转变,进而致使黏聚力、内摩擦角均随Me下降而逐渐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粗粒土 混合均匀度 强度特性 邓肯-张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注浆工艺下土钉的现场拉拔试验
12
作者 李煜 张升 +4 位作者 叶新宇 刘玮 时一帆 李柔锋 田奔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90-2700,共11页
针对传统注浆工艺下土钉注浆控制难、抗拔性能不佳的问题,开展不同注浆工艺的土钉现场抗拔对比试验,探究传统注浆工艺、改进式压密注浆工艺以及分步改进式压密注浆(预注浆+改进式压密注浆)3种工艺下土钉抗拔性能及荷载传递规律,并将多... 针对传统注浆工艺下土钉注浆控制难、抗拔性能不佳的问题,开展不同注浆工艺的土钉现场抗拔对比试验,探究传统注浆工艺、改进式压密注浆工艺以及分步改进式压密注浆(预注浆+改进式压密注浆)3种工艺下土钉抗拔性能及荷载传递规律,并将多节泡土钉抗拔力现场试验结果与理论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注浆工艺对土钉的抗拔力影响显著,改进式压密注浆工艺和分步改进式压密注浆工艺下的土钉抗拔力是传统注浆工艺下的2倍以上,且拉拔初期的硬化现象更明显;改进式压密注浆工艺下土钉的轴力在节泡段变化显著,节泡端抗力占总抗拔力的75%左右;分步改进式压密注浆工艺下土钉轴力后段变化趋势与改进式压密注浆工艺下的土钉轴力变化趋势相似,其前段变化趋势与传统注浆工艺下土钉轴力的变化规律一样,呈线性减小,土钉端反力与侧摩擦力基本相等,且出现抗拔力软化时对应的拉拔位移最大;在3种注浆工艺下,土钉侧摩擦力都是靠近拉拔端最先屈服,且直径越大的节泡段提供的侧摩擦力越大。抗拔力理论模型能够基本反映不同注浆工艺下土钉在现场应用的抗拔规律,可为多节泡土钉的现场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钉 注浆工艺 多节泡 土工织物 抗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优化RetinaNet的自适应特征融合的轻量化目标检测方法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立国 季鑫烨 +2 位作者 章玉鹏 耿星硕 张升 《计量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65-1670,共6页
针对目标检测算法中计算量大、模型复杂等问题,造成在嵌入式平台计算资源有限的应用场景下难以部署的现象,提出一种基于优化RetinaNet的自适应特征融合的轻量化目标检测方法。提出的算法参考了GhostNet中的Ghost Module模块以减少模型... 针对目标检测算法中计算量大、模型复杂等问题,造成在嵌入式平台计算资源有限的应用场景下难以部署的现象,提出一种基于优化RetinaNet的自适应特征融合的轻量化目标检测方法。提出的算法参考了GhostNet中的Ghost Module模块以减少模型参数量。通过一种空间特征融合机制,提高特征的尺度不变性。融合了结构重参化的思想,增加训练深度,实现多分支训练,单分支推理,更好地提升模型的推理性能。提出的方法在PASCAL VOC2007和COCO两种常用的目标检测数据集上进行评估,平均精度为54.1%,优于RetinaNet的平均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推理时所占的内存为170.71MByte,是RetinaNet所占内存的44.27%,表明提出的算法在保证精度的前提下极大提高网络的推理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视觉 目标检测 优化RetinaNet 特征融合 轻量化 结构重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土栽培基质理化性状测定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被引量:88
14
作者 蒲胜海 冯广平 +3 位作者 李磐 张升 孙晓军 丁峰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67-272,共6页
【目的】准确测定基质理化性状是进行基质配方研究的基础,根据不同基质材料理化性质及栽培作物生物学特性研究无土栽培基质配比。【方法】选取新疆可用于进行无土基质栽培研发的有机材料、无机材料及各种生产上普遍应用的基质等材料,在... 【目的】准确测定基质理化性状是进行基质配方研究的基础,根据不同基质材料理化性质及栽培作物生物学特性研究无土栽培基质配比。【方法】选取新疆可用于进行无土基质栽培研发的有机材料、无机材料及各种生产上普遍应用的基质等材料,在不同条件下测定其各项指标。【结果】得出了基质各理化指标的便捷、精确测定方法。【结论】该方法的应用将提高无土栽培基质筛选的进程,能对作物生长基质环境的水分状况、通气性、肥力等进行实时诊断,为实现无土基质栽培精确灌溉和精量施肥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土栽培基质 理化性状 基质筛选 实时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黏土的土水特性及其孔隙分布 被引量:48
15
作者 孙德安 高游 +2 位作者 刘文捷 韦昌富 张升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51-356,共6页
以桂林红黏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压力板法、滤纸法和饱和盐溶液蒸气平衡法3种方法研究在全吸力范围内原状样和压实样的土水特性,并结合压汞试验研究其孔隙分布。试验结果表明:当吸力约小于10 MPa时原状样的土水特征曲线略低于压实样,主要... 以桂林红黏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压力板法、滤纸法和饱和盐溶液蒸气平衡法3种方法研究在全吸力范围内原状样和压实样的土水特性,并结合压汞试验研究其孔隙分布。试验结果表明:当吸力约小于10 MPa时原状样的土水特征曲线略低于压实样,主要原因是原状样内部裂隙随吸力的增加而不断发展;当吸力约大于10 MPa时两者的土水特征曲线几乎重合。原状和压实桂林红黏土样的土水特征曲线与典型的土水特征曲线不同,即在过渡段均不是单一直线。此外,原状样为单峰孔隙结构,压实样则为双峰孔隙结构,原状样的最终收缩变形量比压实样大。不同干密度的压实样内部颗粒间孔隙分布几乎相同,而积聚体间孔隙或积聚体内孔隙相对较大孔隙存在差异;由此可解释在高吸力范围内不同干密度压实样的含水率与吸力关系土水特征曲线几乎重合;以饱和度与吸力关系表示时,干密度越大,土水特征曲线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水特征曲线 红黏土 压汞试验 孔隙分布 原状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型损伤定义的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探讨 被引量:57
16
作者 曹文贵 张升 赵明华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41-46,共6页
针对几何损伤理论中损伤定义的局限性与不足,对岩石损伤定义进行了改进;在此基础上,将在应力作用下的岩石材料抽象为破坏与未破坏两部分,并根据这两部分不同的受力情况,建立出新型损伤模型;其次,利用统计损伤理论,建立出岩石统计损伤演... 针对几何损伤理论中损伤定义的局限性与不足,对岩石损伤定义进行了改进;在此基础上,将在应力作用下的岩石材料抽象为破坏与未破坏两部分,并根据这两部分不同的受力情况,建立出新型损伤模型;其次,利用统计损伤理论,建立出岩石统计损伤演化方程,进而建立起基于特定围压下的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然后,通过探讨模型参数与围压的经验关系,对模型进行合理修正,从而建立了反映不同围压条件下的岩石损伤统计本构模型,并通过探讨模型参数的物理意义,初步建立了反映岩石软化与硬化特性相互转化的临界物理力学参数的确定方法。该模型能够反映岩石软化与硬化特性相互转化的特征,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表明,该模型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 损伤 本构模型 硬化 软化 统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在新疆的发生为害 被引量:33
17
作者 杨华 崔元玗 +1 位作者 张升 孙晓军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252-2253,共2页
【目的】西花蓟马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害虫,2003年首次在中国北京发现报道。对新疆乌鲁木齐县板房沟乡温室蔬菜上的蓟马进行调查、采样、鉴定,确定蓟马种类,调查为害和发生情况。【结果】西花蓟马在温室黄瓜、西葫芦、西瓜等上均有危害,... 【目的】西花蓟马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害虫,2003年首次在中国北京发现报道。对新疆乌鲁木齐县板房沟乡温室蔬菜上的蓟马进行调查、采样、鉴定,确定蓟马种类,调查为害和发生情况。【结果】西花蓟马在温室黄瓜、西葫芦、西瓜等上均有危害,成虫和若虫主要聚集在花上和叶片上危害,平均有虫数量为西葫芦1315头/花、黄瓜5.724头/花、辣椒2.54.6头/花、西瓜0.45头/花。【结论】经鉴定,乌鲁木齐县板房沟乡蓟马主要为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害虫 西花蓟马 为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散体充填材料压实力学特性的宏细观研究 被引量:24
18
作者 闫浩 张吉雄 +2 位作者 张升 梅贤丞 陈俊丽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13-420,共8页
为提高西部矿区散体充填材料的抗压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以及颗粒流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散体充填材料的细观参数与宏观应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选取颗粒等效粒径、颗粒形状系数、颗粒定向度、表观孔隙率、连... 为提高西部矿区散体充填材料的抗压性能,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图像处理技术以及颗粒流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散体充填材料的细观参数与宏观应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选取颗粒等效粒径、颗粒形状系数、颗粒定向度、表观孔隙率、连通率和颗粒接触关系等6个指标对散体充填材料的形态特征、孔隙特征、接触特征进行了细观量化分析;通过PFC数值模拟对散体充填材料细观参数与宏观压实力学特性的相关性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颗粒摩擦因数和颗粒孔隙率是散体充填材料宏观应变量的主控参数。基于西部矿区散体充填材料的细观结构,从减少充填材料孔隙率和增大充填材料摩擦性两方面出发,对其进行优化,并将优化后的散体充填材料在陕北常兴煤矿3101工作面进行工业性试验,实测地表最大下沉量为15 mm,最大水平变形为0.8 mm/m,地表沉陷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体充填材料 西部矿区 细观参数 宏观压实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发生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被引量:14
19
作者 张升 何伟 +5 位作者 杨华 崔元玗 孙晓军 张亚莉 张新民 张菊红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05-107,F0003,共4页
【目的】病毒病是导致农作物遭受重大损失的毁灭性病害。2011年新疆喀什地区设施番茄暴发病毒病,采集病样,鉴定病毒种类和调查发生为害情况。【结果】经专家鉴定,确定致病病毒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该病毒可在番茄、辣椒、茄子、曼陀罗、... 【目的】病毒病是导致农作物遭受重大损失的毁灭性病害。2011年新疆喀什地区设施番茄暴发病毒病,采集病样,鉴定病毒种类和调查发生为害情况。【结果】经专家鉴定,确定致病病毒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该病毒可在番茄、辣椒、茄子、曼陀罗、苘麻和龙葵等上寄生,8月20日至9月25日定植的番茄发病率达50%~100%,8月中旬之前定植的番茄有个别病株,10月初以后定植的番茄发病率为6%~40%。【结论】新疆喀什地区暴发的番茄病毒病病原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发生情况 防治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土水汽迁移与相变:两类“锅盖效应”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6
20
作者 张升 贺佐跃 +2 位作者 滕继东 刘岩 盛岱超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61-968,共8页
"锅盖效应"定义为:不透水覆盖层下土体含水率大幅提高甚至饱和。最新的理论研究将"锅盖效应"分为两类,第一类由非饱和土内水气冷凝引起,第二类是冻结条件下由气态水迁移引起。为试验验证两类"锅盖效应",... "锅盖效应"定义为:不透水覆盖层下土体含水率大幅提高甚至饱和。最新的理论研究将"锅盖效应"分为两类,第一类由非饱和土内水气冷凝引起,第二类是冻结条件下由气态水迁移引起。为试验验证两类"锅盖效应",研究其内在机理,利用新研制的非饱和冻土水汽迁移试验仪,对不同初始含水率的试样开展不同温度条件的水汽迁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冻结和未冻结两种状态均能使钙质砂试样顶部含水率增加,但冻结状态下的增加幅度显著。冻结状态下,含水率峰值位置与冻结锋面大致相同,且初始含水率越大,试样顶部和冻结锋面处的含水率增加越显著,降温速率越小,气态水迁移越显著;初始含水率增加也能使未冻结状态下的钙质砂试样顶部含水率增加,并且温度梯度对气态水迁移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温度梯度越小,抑制作用越明显。试验结果很好地验证了两类"锅盖效应"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水汽迁移 冻结试验 锅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