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集群行为:界定、心理机制与行为测量
被引量:42
- 1
-
-
作者
弯美娜
刘力
邱佳
杨晓莉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出处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23-730,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7102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9JJDXLX001)、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7-0090)
-
文摘
集群行为有两个特征:以群体行为的姿态出现;行为的目的在于提升群体的利益。集群行为理论、精细化社会认同理论和去个性化理论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集群行为的形成、发展及维持进行了解释。其中,社会认同、愤怒情绪以及效能感描述了集群行为发生前的心理准备状态;群际间不良的互动模式以及志同道合者的出现,是大规模集群行为得以引爆的重要条件;而在集群行为爆发后,群体内所形成的暂时性的、情境性的"规则"则是集群行为得以维持的关键。目前集群行为研究常用的方法有:特定情境下的参与行为意向测量和对历史数据的回溯。西方集群行为的理论与研究对于探讨我国群体性事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
关键词
集群行为
情绪
效能感
社会认同
去个性化
-
Keywords
collective action
anger
group efficiency
social identity
deindividuation
-
分类号
B849
[哲学宗教—应用心理学]
C91
[经济管理]
-
-
题名社会群体的实体性: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1
- 2
-
-
作者
杨晓莉
刘力
李琼
弯美娜
-
机构
西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
出处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314-1321,共8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071021)
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
-
文摘
社会群体的实体性是指群体被知觉为一个真正独立存在的有意义实体的程度。它受到知觉者、社会情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实体性在群际关系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影响着认同、刻板印象,偏见和群际冲突。实体性从本质上来说并不是绝对积极的或消极的群体特征,它主要取决于知觉者与群体的关系性质和其所处的情境。对中国研究者而言,如何让实体性最大可能地发挥积极作用,以利于群体关系的和谐是未来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加强中国文化背景下实体性与群际关系的研究,为解决中国各社会阶层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和谐相处提供理论上的指导也是未来可以关注的方向。
-
关键词
社会群体
实体性
群际关系
-
Keywords
social groups
entitativity
intergroup relations
-
分类号
B849
[哲学宗教—应用心理学]
C91
[经济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