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地区日本囊对虾池塘养殖效果研究
1
作者 张鼎元 刘伟健 +2 位作者 朱民军 黄呈炜 申屠基康 《中国水产》 CAS 2024年第4期103-104,共2页
随着养殖地域的拓展,日本囊对虾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现已成为我国四大主养海水虾类之一。宁波本地苗种大多从外地引进,长途运输苗种质量安全隐患较高,为此,本单位开展了育苗探索,以期供应本地养殖从业者参考。
关键词 外地引进 长途运输 池塘养殖 质量安全隐患 苗种 从业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_(2)H_(2)流量对反应溅射石墨制备非晶碳膜层结构及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京周 鞠鹏飞 +3 位作者 周宏 邢明秀 吴国华 张鼎元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122,共10页
目的研究反应溅射石墨制备非晶碳过程中乙炔流量变化对非晶碳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方法通过在乙炔气氛中反应溅射石墨靶,调控乙炔流量,制备不同结构的非晶碳膜层,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分... 目的研究反应溅射石墨制备非晶碳过程中乙炔流量变化对非晶碳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方法通过在乙炔气氛中反应溅射石墨靶,调控乙炔流量,制备不同结构的非晶碳膜层,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分析膜层的微观结构,采用纳米压痕仪表征膜层的力学性能,采用球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白光干涉仪和光学显微镜表征膜层摩擦学性能。结果通过反应溅射法制备了致密均匀的非晶碳,分析发现,所有薄膜表层均含有一定量O元素(原子数分数为6.36%~13.86%)。经Ar^(+)刻蚀后,大部分膜层的O含量可降至1%以下;随着乙炔流量的增加,膜层的硬度(H)、弹性模量(E)和H^(3)/E^(2)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乙炔流量为10 cm^(3)/min时膜层的硬度和弹性模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7.93、233.55 GPa;摩擦学性能测试结果显示,膜层的平均摩擦因数在0.09~0.11之间,在启动阶段摩擦因数随着氢元素(H)含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5 cm^(3)/min试样的膜层的耐磨性最高、磨损量最小,其磨损量为0.72×10^(−16)m^(3)/(N·m)。结论通过调节反应溅射石墨过程中乙炔的流量,可调控非晶碳中sp^(3)/sp^(2)、H含量,进而达到调控非晶碳力学性能、摩擦学性能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炔 反应溅射 非晶碳 微观结构 力学性能 摩擦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酸铜对银鲳幼鱼急性毒性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张鼎元 曹潇 +2 位作者 郭春阳 童巧琼 徐善良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80-286,共7页
为评价乙酸铜对银鲳的安全性及毒性效应,采用静水急性暴露实验,研究了8个乙酸铜浓度梯度(0、0.150、0.206、0.282、0.387、0.531、0.729、1.00 mg·L^(-1))对银鲳幼鱼的急性毒性,以肝脏和鳃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 为评价乙酸铜对银鲳的安全性及毒性效应,采用静水急性暴露实验,研究了8个乙酸铜浓度梯度(0、0.150、0.206、0.282、0.387、0.531、0.729、1.00 mg·L^(-1))对银鲳幼鱼的急性毒性,以肝脏和鳃组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以及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性为指标研究乙酸铜对银鲳幼鱼的毒理作用,并进行安全评价。结果表明,高浓度乙酸铜会对银鲳幼鱼产生了较大的毒性,48 h和96 h-LC_(50)分别为0.898 mg·L^(-1)、0.264 mg·L^(-1),安全质量浓度为0.026 mg·L^(-1);不同浓度乙酸铜胁迫下银鲳幼鱼组织中的SOD、CAT、GSH-PX和GST活性均表现为低浓度被诱导而高浓度受抑制的规律,与乙酸铜浓度呈抛物线型剂量效应关系,此外,肝脏中4种抗氧化酶活性普遍高于鳃组织。研究发现,乙酸铜胁迫对抗氧化酶的影响,可以反映银鲳幼鱼机体的受损状况,其中SOD可较灵敏地指示早期低浓度的铜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酸铜 银鲳幼鱼 急性毒性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鱾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及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曹潇 孙敏 +2 位作者 朱亮华 张鼎元 徐善良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26,共7页
鱼类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与食性密切相关。为了探究岛礁性鱼类黑魢的消化生理特点,文章以黑鱾(Girella leonina)为研究对象,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研究其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探讨其组织结构特点与食性、环境适应性之间的相... 鱼类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与食性密切相关。为了探究岛礁性鱼类黑魢的消化生理特点,文章以黑鱾(Girella leonina)为研究对象,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研究其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探讨其组织结构特点与食性、环境适应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食道向腔内形成纵向6个粗大皱褶,该皱褶具明显横纹肌,扩张性较强,黏膜上皮间分布着黏液细胞,呈锥形;2)黑鱾为"V"形胃,可分为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3个部分,胃腺横切面为圆形,管腔由数个腺细胞围成,胃肌层平滑肌层极厚,为内环肌层外纵肌层结构,其中胃体部固有层处胃腺最为发达,胃黏膜形成许多皱襞,幽门胃具多级分枝皱褶;3)幽门处分布有150多条分枝状盲囊,盲囊腔内充满黏膜褶,黏膜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不具有杯状细胞;4)肝脏分为左右两叶,组织结构呈现出一般硬骨鱼类的共性,肝细胞体积较大,呈多边形,大小约为30μm;5)肠道具有4个肠曲,比肠长值约为1.52±0.06,介于植食性和肉食性鱼类之间,整个肠道均有大量杯状细胞分布,肠道内具发达的小肠绒毛凸起,绒毛基部上皮向固有层内陷形成肠腺,腺体开口于相邻绒毛基部之间,前中肠作为主要消化吸收场所,其绒毛数量和高度要大于后肠。文章研究了黑鱾消化系统组织学特征与其消化、吸收的关系,认为黑鱾消化系统具备典型杂食性鱼类消化系统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鱾 消化系统 藻食性 组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鲳(Pampus argenteu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朱晓芳 郭晓鸽 +3 位作者 张鼎元 杨佳喆 徐善良 王丹丽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21-1232,共12页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IGF-I)是影响脊椎动物生长、发育及代谢的重要调控因子。本研究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银鲳(Pampus argenteus)肝脏IGF-IcDNA序列,应用半定量RT-PCR、Real-time q PCR和原位杂交...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IGF-I)是影响脊椎动物生长、发育及代谢的重要调控因子。本研究采用RT-PCR和RACE技术,克隆了银鲳(Pampus argenteus)肝脏IGF-IcDNA序列,应用半定量RT-PCR、Real-time q PCR和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了IGF-I的组织表达特性、在肝脏中的生长表达特性和IGF-I基因在肝脏中的定位。序列分析表明,IGF-I cDNA序列全长836bp,其5′非编码区128bp、3′非编码区92bp,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605bp,由此推导IGF-I前体蛋白由201个氨基酸组成;前体肽由信号肽、成熟肽、E肽三部分组成,其中信号肽59个氨基酸,成熟肽68个氨基酸,E肽74个氨基酸;成熟肽由B、C、A、D四个区域组成,E肽分析表明,银鲳IGF-I属Ea-4型。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银鲳与同目鲈形目鱼类的IGF-I编码序列同源性较高,为83.52%—91.40%;与哺乳类、鸟类和爬行类的同源性较低。半定量RT-PCR和Real-time q PCR组织特异性表达结果显示,IGF-I m RNA在肝脏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它组织,肾脏、心脏、肌肉、脑、鳃、小肠、卵巢次之,嗅球、脾脏和胃中表达较低;半定量RT-PCR和Real-time q PCR不同生长阶段表达结果显示,IGF-I m RNA在30—50g肝脏组织中表达量最高(P<0.05);IGF-I m RNA在肝脏中的原位杂交定位结果显示,在肝脏细胞中均有表达,阳性信号主要位于细胞质中,靠近细胞边缘处信号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鲳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基因 荧光定量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网箱混养模式对日本黄姑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鼎元 柴学军 +2 位作者 阮泽超 张燕 王跃斌 《河北渔业》 2020年第11期15-19,F0003,共6页
研究了不同网箱混养模式对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幼鱼生长、摄食以及网箱网衣附着情况的影响。平均体重(36.33±1.03)g的日本黄姑鱼在1 m×1 m×1 m网箱内单养27尾42 d后成活率100%,平均体重达到(85.92±2.87)g;... 研究了不同网箱混养模式对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幼鱼生长、摄食以及网箱网衣附着情况的影响。平均体重(36.33±1.03)g的日本黄姑鱼在1 m×1 m×1 m网箱内单养27尾42 d后成活率100%,平均体重达到(85.92±2.87)g;而单养21尾日本黄姑鱼体重从(35.52±1.79)g上升到(100.10±1.90)g。本试验中梭鱼(Liza heamatocheilus)无法与日本黄姑鱼混养,三个实验组在42 d的养殖周期内梭鱼均全部死亡。日本黄姑鱼与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在网箱混养模式下有着较好的生长指标,混养27尾平均质量(36.83±0.65)g的日本黄姑鱼与18尾点篮子鱼,经过42 d日本黄姑鱼体重达到(98.32±2.90)g;而混养21尾平均质量(35.38±2.12)g的日本黄姑鱼与54尾点篮子鱼,经过42 d体重达到(120.13±2.63)g,增重率达到了(239.17±5.26)%。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与点篮子鱼混养模式下的日本黄姑鱼的存活率与单养情况下基本一致,生长及摄食情况都要优于单养模式,增重速度快,且摄食率低而饲料转化效率高。同时,优化日本黄姑鱼与点篮子鱼的混养比例可以进一步提高日本黄姑鱼的生长及摄食情况;另外,日本黄姑鱼与点篮子鱼混养情况下网箱网衣藻类附着程度也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箱混养 日本黄姑鱼(Nibea japonica) 点篮子鱼(Siganus guttatus) 生长 摄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低盐胁迫对梭鱼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张鼎元 柴学军 +2 位作者 阮泽超 张燕 王跃斌 《浙江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96-302,共7页
为研究盐度对梭鱼幼鱼生及生理指标的影响,在水温19.2~22.1℃,将体质量为(8.78±1.67)g的梭鱼幼鱼在盐度为0、5.0、10.0、15.0、20.0、25.0的室内养殖桶内(200 L)饲养6周。结果表明:淡水可显著抑制梭鱼的生长(P<0.05),而盐度10... 为研究盐度对梭鱼幼鱼生及生理指标的影响,在水温19.2~22.1℃,将体质量为(8.78±1.67)g的梭鱼幼鱼在盐度为0、5.0、10.0、15.0、20.0、25.0的室内养殖桶内(200 L)饲养6周。结果表明:淡水可显著抑制梭鱼的生长(P<0.05),而盐度10和盐度15的水体盐度可显著促进梭鱼的生长及摄食情况(P<0.05)。对梭鱼幼鱼的低盐生理适应机制研究发现,其渗透调节相关激素(GH,COR,PRL)对盐度敏感,GH表达水平与盐度大小呈正相关;COR的变化趋势与GH几乎一致而PRL浓度与盐度梯度呈负相关。符合大多数鱼类中,GH、COR为高盐适应激素,而PRL为低盐适应激素的普遍规律。梭鱼幼鱼的抗氧化系统对盐度胁迫的响应较为一致,肝脏SOD、CAT及MDA的活性随着盐度的增加都有着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梭鱼幼鱼脾脏AKP活性随着盐度的增加呈现倒“U”型的变化,且在盐度15时AKP活性最高。因此,梭鱼幼鱼在低盐度条件下生长较快、饵料系数低,同时也具备较好的生理指标,其最佳适应盐度在1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梭鱼 低盐胁迫 生长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黄鱼海豚链球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9
8
作者 徐伟 施慧 +3 位作者 汪玮 张鼎元 许文军 柴学军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25-730,共6页
为探究浙江舟山地区网箱养殖小黄鱼暴发的以眼球突出、眼周充血、内脏出血等为特征症状的疾病病因,本研究采集发病小黄鱼的脑及内脏病变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显示,病鱼的脑、肝、脾、肾组织损伤严重,主要表现为淤血、细胞空泡变性... 为探究浙江舟山地区网箱养殖小黄鱼暴发的以眼球突出、眼周充血、内脏出血等为特征症状的疾病病因,本研究采集发病小黄鱼的脑及内脏病变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结果显示,病鱼的脑、肝、脾、肾组织损伤严重,主要表现为淤血、细胞空泡变性、散在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将组织碎片于常规细菌培养基(TSA)和血琼脂培养基上划线培养,进行病原分离,结果显示,从患病鱼的脑和头肾组织中均分离到同一优势菌株DB2009001。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 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并结合随机扩增多态性 DNA(RAPD)分型试验及海豚链球菌 lctO 基因的检测,确定菌株 DB2009001 为 Ⅰ 型海豚链球菌。毒力基因的 PCR 检测结果显示,DB2009001 同时携带海豚链球菌的 7 种毒力基因(pgmA、scpI、simA、cpsD、sagA、pdi、cfi)。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 DB2009001 对四环素类、喹诺酮类、β 内酰胺类、氯霉素类等药物敏感,对氨基糖苷类药物不同程度耐药。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菌株DB2009001可感染健康小黄鱼并引起死亡,对其半数致死剂量(LD)为1.66×10^(3)cfu/g,感染小黄鱼表现出与自然发病类似的症状,并从濒死的鱼体内再次分离到相同的菌株,表明菌株DB2009001为该养殖场小黄鱼暴发性疾病的致病菌。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海豚链球菌能够感染小黄鱼,为小黄鱼链球菌病的防治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 海豚链球菌 毒力基因 药敏试验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鰤鱼诺卡氏菌的分离及鉴定 被引量:6
9
作者 吴迪 阮泽超 +4 位作者 王跃斌 张鼎元 张燕 许文军 柴学军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82-1190,共9页
为探明舟山海域网箱养殖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暴发的以体表溃疡、眼球溃烂、内脏出现白色结节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病因,对患病小黄鱼体表溃疡处和结节病灶处采集组织样本,在血琼脂平板上划线培养,通过分离、纯化到同一优势菌株ZH... 为探明舟山海域网箱养殖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暴发的以体表溃疡、眼球溃烂、内脏出现白色结节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病因,对患病小黄鱼体表溃疡处和结节病灶处采集组织样本,在血琼脂平板上划线培养,通过分离、纯化到同一优势菌株ZHNK2101。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16S rRNA基因片段扩增及序列比对,确定该菌株为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ZHNK2101对哌拉西林、头孢曲松、丁胺卡那、庆大霉素等16种抗生素敏感。回归感染试验表明,该菌株可以感染小黄鱼并引起和自然感染相同的症状,半致死浓度LD50为7.28×10^(4)CFU/尾。另外,该病株会引起小黄鱼鳃、肝、肾和脾脏发生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鳃丝紊乱,肝脏、肾脏、脾脏组织细胞纤维化形成病理性结节。试验首次报道了小黄鱼感染鰤鱼诺卡氏菌的病例,并从理化特性、药敏试验、回归感染及组织病理变化等方面对该菌株的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为小黄鱼养殖过程中由鰤鱼诺卡氏菌引起的内脏白点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 药敏试验 回归感染 组织学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黄鱼人工繁育及养殖试验
10
作者 张鼎元 王跃斌 +2 位作者 阮泽超 许文军 柴学军 《科学养鱼》 2021年第7期63-64,共2页
2020-2021年,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西轩渔业科技岛、登步岛网箱等进行了小黄鱼人工繁育及推广养殖试验,现将繁育、养殖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亲鱼养殖2020年3月5日从宁海引进亲鱼5 000余尾,平均个体重35.5克,大部分个体性腺发育至三... 2020-2021年,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西轩渔业科技岛、登步岛网箱等进行了小黄鱼人工繁育及推广养殖试验,现将繁育、养殖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亲鱼养殖2020年3月5日从宁海引进亲鱼5 000余尾,平均个体重35.5克,大部分个体性腺发育至三期末四期初。分于西轩渔业科技岛西越冬室5、6号池内养殖,此时自然水温13℃,海水盐度24,小黄鱼情况稳定,未发现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产研究 渔业科技 养殖试验 人工繁育 自然水温 海水盐度 小黄鱼 越冬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养殖银鲳摄食人工颗粒饲料驯化方法
11
作者 张鼎元 韩毅迪 +2 位作者 王亚军 徐善良 柴学军 《科学养鱼》 2021年第3期70-71,共2页
银鲳(Pampus argenteus)肉厚、刺少、味佳、营养丰富,并且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旺盛,已成为我国名贵的海产品。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过度捕捞,其资源量出现明显下降,海洋捕捞产量长期维持零增长,加之海洋环境逐年恶化,银鲳资源衰退... 银鲳(Pampus argenteus)肉厚、刺少、味佳、营养丰富,并且经济价值高、市场需求旺盛,已成为我国名贵的海产品。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过度捕捞,其资源量出现明显下降,海洋捕捞产量长期维持零增长,加之海洋环境逐年恶化,银鲳资源衰退更为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饲料 过度捕捞 银鲳 资源衰退 海洋环境 营养丰富 驯化方法 资源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尾鹰(鱼翁)驯化及养殖技术
12
作者 张鼎元 王跃斌 +3 位作者 阮泽超 张燕 柴学军 任安民 《科学养鱼》 2022年第2期65-66,共2页
花尾鹰隶属于鲈形目、鹰科、鹰属,俗名鹰鲷、斩三刀。花尾鹰体呈长椭圆形,侧扁;体银灰色,具红褐色斜带9条;尾鳍黄褐色,具红缘,散布乳白色小圆点。花尾鹰为暖水性中下层鱼,常栖息于3~5米深的岩礁浅海区,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 花尾鹰隶属于鲈形目、鹰科、鹰属,俗名鹰鲷、斩三刀。花尾鹰体呈长椭圆形,侧扁;体银灰色,具红褐色斜带9条;尾鳍黄褐色,具红缘,散布乳白色小圆点。花尾鹰为暖水性中下层鱼,常栖息于3~5米深的岩礁浅海区,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日本相模湾以南海域、西太平洋暖水域;低温适应性弱,生存温度为10~30℃,最适生长温度16~24℃,在浙南海域可安全过冬,浙北海域需要陆海接力搬入室内水泥池进行养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存温度 浅海区 低温适应性 西太平洋 鲈形目 暖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鱾卵巢发育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朱亮华 孙敏 +2 位作者 张鼎元 杨佳喆 徐善良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55-262,共8页
采用形态解剖学和石蜡组织切片方法,对黑鱾(Girella leonina)卵巢发育周期中各个时期卵母细胞的形态及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期间共采集到雌性黑鱾样本165尾,按照各个时相形态特征和卵巢周年变化情况,黑鱾卵子发生分为6个时相,卵巢... 采用形态解剖学和石蜡组织切片方法,对黑鱾(Girella leonina)卵巢发育周期中各个时期卵母细胞的形态及组织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在此期间共采集到雌性黑鱾样本165尾,按照各个时相形态特征和卵巢周年变化情况,黑鱾卵子发生分为6个时相,卵巢发育分为6个时期.周年观察发现,8~10月大部分鱼卵巢处于Ⅱ期;9月至翌年3月进入Ⅲ期,从1月份开始,卵母细胞内出现卵黄颗粒;翌年3~4月黑鱾卵巢进入Ⅳ期,并在4月发育至V期并开始排卵,排卵后一直到当年7月,卵巢退化吸收进入Ⅵ期,随后又回复至Ⅱ期.黑鱾在3周龄达到性成熟,性腺指数低,V期卵巢时平均为2.61%,每尾雌鱼绝对怀卵量仅有5×104~10×104粒,相对怀卵量为4 026粒/克(体重).黑鱾属于分批产卵类型鱼类,一年一次性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黑鱾 卵巢 组织学 怀卵量 产卵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菖鲉稚鱼对柴油污染的行为和生理响应 被引量:2
14
作者 田梦佳 郭浩宇 +5 位作者 沈雨欣 张晓锋 田阔 柴学军 张鼎元 张秀梅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622-2631,共10页
为研究柴油水溶性组分对褐菖鲉稚鱼行为反应和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我国东海区典型的近岸岩礁性鱼类褐菖鲉为研究对象,以近岸海水本底调查的石油烃浓度为参考,探讨了不同浓度船用燃料油(0#柴油水溶性组分,DWSF)对褐菖鲉稚鱼行为... 为研究柴油水溶性组分对褐菖鲉稚鱼行为反应和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以我国东海区典型的近岸岩礁性鱼类褐菖鲉为研究对象,以近岸海水本底调查的石油烃浓度为参考,探讨了不同浓度船用燃料油(0#柴油水溶性组分,DWSF)对褐菖鲉稚鱼行为活跃性、探索性及捕食能力的影响,并结合鳃的组织学变化与神经传递相关酶活性变化探究了石油类污染对褐菖鲉稚鱼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当海水中DWSF浓度增加时,褐菖鲉稚鱼的探索性与活跃性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DWSF浓度超过四类海水标准时(>0.30mg/L),稚鱼的行为活跃性受到明显抑制,捕食能力显著降低;通过组织学观察发现,当DWSF浓度达到0.45mg/L时,稚鱼的鳃组织会出现明显的病变和损伤,与神经传递相关的胆碱酯酶活性受到明显抑制,死亡率升高.综上可知,海水柴油污染能够引发褐菖鲉稚鱼的行为异常,显著降低其活饵捕食成功率,推断神经和呼吸系统功能受损可能是引发其行为异常的重要原因.为确保褐菖鲉等近岸岩礁性鱼类幼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海水中DWSF浓度应控制在0.45mg/L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菖鲉 行为 组织学 胆碱酯酶 死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带鱼人工驯养技术
15
作者 尹敏 柴学军 +4 位作者 张鼎元 阮泽超 王跃斌 王庚申 张燕 《科学养鱼》 2022年第5期66-67,共2页
东海带鱼分布广、生长快、产量高,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品种,但长期的过度捕捞,已造成带鱼资源衰退。探索建立东海带鱼的人工驯养和繁育技术对其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课题组于2020年7-9月在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 东海带鱼分布广、生长快、产量高,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品种,但长期的过度捕捞,已造成带鱼资源衰退。探索建立东海带鱼的人工驯养和繁育技术对其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课题组于2020年7-9月在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西轩渔业科技岛进行了带鱼人工驯养试验,在带鱼人工驯养过程中发现有多种寄生虫寄生感染,现将驯养技术及相应寄生虫病防治措施总结如下,为养殖业者进行带鱼人工驯养、病害防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水产研究 人工驯养 渔业科技 养殖业者 过度捕捞 繁育技术 寄生虫病防治 带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黄姑鱼工厂化养殖技术
16
作者 尹敏 柴学军 +3 位作者 阮泽超 张燕 张鼎元 王跃斌 《科学养鱼》 2021年第8期62-63,共2页
日本黄姑鱼俗称黑毛鲿,具有生长速度快、病害少、易养殖、味道鲜美等特点而深受市场的欢迎,是一种优良的海水养殖对象。工厂化养殖是一种不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的水产养殖模式,可对养殖水体的温度、盐度、pH、溶氧等进行人为控制,为早期... 日本黄姑鱼俗称黑毛鲿,具有生长速度快、病害少、易养殖、味道鲜美等特点而深受市场的欢迎,是一种优良的海水养殖对象。工厂化养殖是一种不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的水产养殖模式,可对养殖水体的温度、盐度、pH、溶氧等进行人为控制,为早期日本黄姑鱼的生长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进一步提升其养殖效率。此外,相较于池塘养殖和网箱养殖,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更容易观察日本黄姑鱼的摄食、活动行为及健康状况,有助于日常的水质管理、病害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环境条件 工厂化养殖 海水养殖 水质管理 池塘养殖 网箱养殖 人为控制 养殖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