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带红外抑制器的直升机整机红外辐射特性数值计算
1
作者 易立 单勇 +1 位作者 张靖周 孙文静 《航空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4,共8页
为获得直升机整机的红外辐射特征,构建了带分流引射式红外抑制器的直升机模型,耦合旋翼下洗气流、前飞来流和排气喷流,考虑发动机机匣、红外抑制器与机身的换热,研究了直升机整机在悬停、飞行状态下的整机红外辐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 为获得直升机整机的红外辐射特征,构建了带分流引射式红外抑制器的直升机模型,耦合旋翼下洗气流、前飞来流和排气喷流,考虑发动机机匣、红外抑制器与机身的换热,研究了直升机整机在悬停、飞行状态下的整机红外辐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在悬停状态下,旋翼下洗气流呈现“螺旋”状流动,表现为“下压”排气喷流并使其偏向左侧,从而引起整机辐射的左右不对称;在前飞状态下,前飞来流与旋翼下洗气流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排气喷流的发展。太阳辐射使向阳面机身蒙皮温度显著升高,整体温升为10K左右,最高温升可达23K,改变太阳光入射方向,机身向阳面蒙皮温升程度相似,温升区域改变。整机3~5µm波段,飞行速度增大导致气体红外辐射强度降低,在270km/h下较悬停时的降低35%左右,太阳辐射则使机身向阳面蒙皮辐射显著增强,增幅最高可达30%以上;整机8~14µm波段,红外辐射强度受飞行速度影响较小,在不同速度下差异为2%左右,太阳光自机身侧方入射时,向阳侧较另一侧8~14µm波段红外辐射强度整体提升1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红外辐射特征 红外抑制器 数值计算 太阳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身直升机红外辐射与雷达散射特征分析
2
作者 王磊 单勇 +1 位作者 张靖周 陈新蕾 《直升机技术》 2024年第2期14-21,共8页
为实现直升机红外/雷达综合隐身,将一体化红外抑制器融入隐身直升机的设计中,通过数值计算得到悬停状态下直升机的温度场、红外辐射特性以及雷达散射特性。结果表明:在一体化红外抑制器引射气流和旋翼下洗气流的作用下,直升机排气混合... 为实现直升机红外/雷达综合隐身,将一体化红外抑制器融入隐身直升机的设计中,通过数值计算得到悬停状态下直升机的温度场、红外辐射特性以及雷达散射特性。结果表明:在一体化红外抑制器引射气流和旋翼下洗气流的作用下,直升机排气混合管和后机身都可以得到很好的冷却;尾桨通流作用下的高温排气对左侧机身的局部加热效应更显著;排气系统与后机身一体化设计方案使得机身可以有效地遮挡高温混合管,所以3~5μm波段总红外辐射主要来源于气体和机身蒙皮;而在8~14μm波段,气体红外辐射可以忽略不计;在3 GHz、6 GHz、10 GHz和15 GHz频率下,隐身直升机周向RCS均值都控制在4 dBsm以下,表明一体化设计方案在降低红外辐射的同时也具备较好的雷达隐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升机 一体化红外抑制器 红外隐身 雷达隐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红外抑制器排气出流对其气动和红外辐射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文星耀 张靖周 单勇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82,共15页
经地面模型实验验证,数值仿真展示了一体化红外抑制器排气出流、模拟旋翼下洗气流和模拟前飞来流相互作用下的流动和换热特征,通过改变排气出流角度和模拟前飞来流速度,计算分析一体化红外抑制器引射、混合特性以及红外辐射强度空间分... 经地面模型实验验证,数值仿真展示了一体化红外抑制器排气出流、模拟旋翼下洗气流和模拟前飞来流相互作用下的流动和换热特征,通过改变排气出流角度和模拟前飞来流速度,计算分析一体化红外抑制器引射、混合特性以及红外辐射强度空间分布的变化规律。仿真结果表明:模拟的前飞来流与排气出流相互作用后会造成局部排气不畅,前飞来流甚至倒灌入红外抑制器内,从而引起抑制器壁面局部高温,增加了抑制器整体红外辐射强度;改变排气角度可将之改善,且存在气动和红外辐射特性兼顾的最佳角度。前飞来流速度从15 m/s提高到55 m/s,抑制器内部高温壁面温度降低,抑制器红外辐射强度峰值在3~5μm波段降低约50%,在8~14μm波段降低约20%。红外抑制器的下洗气流进口加装弯曲导流片可以对内部混合管高温壁面进行遮挡,有效降低顶部视角的红外辐射强度。最佳排气角度下,利用排气下游隔板的遮挡,正对抑制器排气出口方向(底部视角)上的3~5μm和8~14μm波段红外辐射峰值分别降低约50%和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抑制器 波瓣喷管 总压恢复系数 红外辐射 引射系数 旋翼下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滴形热管阵列预冷器综合换热特性数值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侯温馨 吕元伟 +2 位作者 张镜洋 张靖周 王奉明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82-191,共10页
提出了一种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进气预冷的水滴形热管阵列预冷器构想,以实现进气预冷的高效换热和低流动损失。基于将热管处理为恒定温度导热体的简化模型假设,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水滴形热管预冷器的流动换热特性以及水滴热管形状... 提出了一种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进气预冷的水滴形热管阵列预冷器构想,以实现进气预冷的高效换热和低流动损失。基于将热管处理为恒定温度导热体的简化模型假设,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水滴形热管预冷器的流动换热特性以及水滴热管形状、纵向间距和来流马赫数的影响,并与具有相同截面积的圆形热管预冷器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水滴外形减少了外掠高温来流在热管尾缘脱落涡的产生,流动变得平滑。与圆形热管预冷器相比,水滴形热管预冷器极大地减小了高温来流流动损失,仅为圆形热管阵列的30%。虽然温降有所降低,但综合性能因子大于圆形热管预冷器。在本文的研究参数范围内,存在相对较优的水滴形状和热管纵向间距,可以获得更高的综合换热特性;随着来流马赫数增大,预冷器的综合换热特性有所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超声速飞行器 水滴形热管预冷器 温降 对流换热系数 压力损失系数 综合性能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全覆盖气膜冷却性能预测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一帆 王春华 +1 位作者 张卓 张靖周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4-2347,共14页
以全覆盖气膜冷却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实现了温度场和热应力场的精细化和快速化预测。遴选孔倾斜角、孔复合角以及温比、吹风比为机器学习模型输入,基于拉丁超立方抽样和CFD仿真方法建立机器学习所需的学习样本;针对预测结... 以全覆盖气膜冷却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实现了温度场和热应力场的精细化和快速化预测。遴选孔倾斜角、孔复合角以及温比、吹风比为机器学习模型输入,基于拉丁超立方抽样和CFD仿真方法建立机器学习所需的学习样本;针对预测结构划分独立的机器学习网格节点(其网格数量远小于CFD网格数量),并在每个节点上独立建立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模型直接预测该节点的温度/热应力;针对模型输入和输出参数之间的数值关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用于预测固体域温度的均方差为41.21 K^(2),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0.86%;预测固体域热应力的均方差为38.51 MPa^(2),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0.15%。壁温随着复合角、吹风比、温比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孔倾斜角的增加而增大;热应力与壁温的变化趋势一致。所提出的数据压缩和预测策略针对每个网格节点独立建模,避免将节点坐标作为模型输入,提高了建模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燃气涡轮 气膜冷却 机器学习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流通道对台阶型篦齿封严性能影响研究
6
作者 董红伟 谭晓茗 +1 位作者 张庆才 张靖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2-629,共8页
为提高涡轮级间篦齿的封严性能,设计了一种带分流通道的台阶型篦齿封严结构,研究了不同压比与转速下分流通道对篦齿封严泄漏特性和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并与光滑篦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衬套上增设一个分流通道后,处于通道出口处的气... 为提高涡轮级间篦齿的封严性能,设计了一种带分流通道的台阶型篦齿封严结构,研究了不同压比与转速下分流通道对篦齿封严泄漏特性和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并与光滑篦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衬套上增设一个分流通道后,处于通道出口处的气流在离心力作用下被卷吸进通道,增强了篦齿的封严效果;分流通道的周向间隙率β越大,封严效果越佳,当周向间隙率β为3时,绝热壁面流量系数为13.47%,绝热壁面风阻温升为48.7 K;分流通道数量增加,篦齿的泄漏加剧;随着压比增加,密封泄漏量增大,分流通道可以引导核心射流回流,故泄漏量增速逐渐变缓而绝热壁面风阻温升增速加剧;当转速从3×10^(3)r/min增加到2.1×10^(4)r/min,气流摩擦耗散加剧,篦齿绝热壁面流量系数逐渐降低,绝热壁面风阻温升逐渐升高,分流通道对高转速下篦齿的封严效果提升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分流通道 台阶型篦齿封严 流量系数 风阻温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同轴引气激光制孔中的气动特性分析
7
作者 崔子健 张庆才 +1 位作者 谭晓茗 张靖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8-667,共10页
针对锥形激光加工器在航空发动机热部件冷却孔加工过程中的吹渣效果,研究了射流冲击孔板附近的流场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针对同轴高压气体撞击带盲孔平板的射流结构,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不同进气压力p_(int)(0.2~1.5 MPa)、射流间距H/... 针对锥形激光加工器在航空发动机热部件冷却孔加工过程中的吹渣效果,研究了射流冲击孔板附近的流场特性及其影响因素。针对同轴高压气体撞击带盲孔平板的射流结构,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不同进气压力p_(int)(0.2~1.5 MPa)、射流间距H/De(3.6,5.6,7.6)和冲击角度α(30°,45°,60°,90°)对盲孔附近气体动力学性能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H/De为3.6时,随进气压力的增大,盲孔附近的气体动力学性能呈现先逐步提高后剧烈下降的趋势,较好工作压力为1 MPa;当射流间距H/De达到5.6及以上时,适当地增大喷嘴压力可以提高盲孔附近气流的气动水平,但提升有限。随着冲击角度α减小,盲孔内流出质量流量逐渐增大,α为30°时较垂直射流提升约11倍,但在冲击表面上气体的剪切流动随冲击角度减小逐渐变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发动机 激光制孔 同轴引气 冲击射流 计算流体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外抑制器混合管壁肋片强化传热和引射特性
8
作者 吴忠诚 单勇 +1 位作者 张靖周 杨宗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09-2017,共9页
为了降低直升机分流引射式红外抑制器外露遮挡罩表面温度,提出抑制器外侧混合管表面肋片强化换热结构,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抑制器混合管表面肋片结构下的引射和强化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混合管表面无肋片结构相比,肋化的... 为了降低直升机分流引射式红外抑制器外露遮挡罩表面温度,提出抑制器外侧混合管表面肋片强化换热结构,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抑制器混合管表面肋片结构下的引射和强化传热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混合管表面无肋片结构相比,肋化的混合管表面对流换热增加了83%,辐射换热减少了31%,遮挡罩壁面平均温度降低了7 K;遮挡罩外侧狭缝进气面积增加后,二级引射冷气量增加了近3倍,遮挡罩壁面平均温度降低了18 K;在遮挡罩上、下位置增加引射口后,引射气流可直接作用于遮挡罩高温壁面,遮挡罩壁面热斑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抑制器 肋片 引射 遮挡罩 强化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流喷管出口构型对红外抑制器性能影响的数值和实验研究
9
作者 杜家栋 单勇 张靖周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70,共13页
在模型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分流喷管出口构型对直升机红外抑制器气动性能、温度场和红外辐射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基准分流喷管模型(Origin),分流喷管出口带一定外扩张角的波瓣出口结构(Lobe_1)的... 在模型实验验证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分析了分流喷管出口构型对直升机红外抑制器气动性能、温度场和红外辐射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基准分流喷管模型(Origin),分流喷管出口带一定外扩张角的波瓣出口结构(Lobe_1)的引射系数略微降低、总压恢复系数降低,中间混合管出口排气温度峰值却降低了65.1 K,同时降低了混合管上下方区域的壁面温度,但造成混合管中后段外侧壁面局部区域温度升高;外扩张角为0的波瓣出口结构(Lobe_2)增加引射系数3.8%,总压恢复系数与Lobe_1结构基本相当,中间混合管出口排气温度峰值也降低了62.8 K,尤其是其降低混合管壁面温度的效果最佳;分流喷管出口突片结构(Tab)增加引射系数10.6%,但总压恢复系数降低0.7%,同时,内侧混合管出口排气平均温度降低19.3 K,混合管壁面降温效果相对较差。总体来看,波瓣和突片结构都起到增强引射、强化混合的作用,尤其是波瓣出口结构(Lobe_2)对降低抑制器总体红外辐射效果最好,在3~5μm波段的红外辐射强度最大可降低21%;在8~14μm波段,其红外辐射强度最大可降低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抑制器 分流喷管 引射系数 红外辐射 气动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桨发动机舱引射通风冷却数值研究
10
作者 陈尧 单勇 张靖周 《航空计算技术》 2024年第1期76-81,共6页
以涡轮螺旋桨飞机的排气系统/短舱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机翼/机身/螺旋桨一体的发动机短舱仿真物理模型,采用多参考坐标系(MRF)法对螺旋桨滑流进行了模拟,并探究了不同排气管长度下发动机舱内的流动和换热情况。结果表明:在研究参数范围内... 以涡轮螺旋桨飞机的排气系统/短舱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机翼/机身/螺旋桨一体的发动机短舱仿真物理模型,采用多参考坐标系(MRF)法对螺旋桨滑流进行了模拟,并探究了不同排气管长度下发动机舱内的流动和换热情况。结果表明:在研究参数范围内,随排气管混合管段长度增加,在无滑流状态下,排气管中间环缝的引射流量上升18.3%,排气管末端环缝引射流量上升0.27 kg/s;在有滑流状态下,中间环缝引射流量保持在0.174 kg/s左右基本不变,末端环缝引射流量相对增加了35.8%,混合管段长度变化对末端环缝引射影响较大。排气管外管温度分布具有不对称性,滑流引入后,表面平均温度下降15 K,降幅4%;混合管段壁面温度受引射出口回流区和高温排气影响略有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桨发动机 排气引射 通风冷却 螺旋桨滑流 多参考坐标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升机排气系统红外抑制器的模型实验研究 被引量:27
11
作者 张靖周 李立国 高潮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5-129,共5页
对直升机排气系统红外抑制器进行了一系列的模型试验研究,旨在分析引射混合和遮挡隔热对降低目标红外辐射特征的作用机制和抑制效果,并对缩比模型的红外辐射相似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 (1)引射冷气掺混具有降低排气温度和混合管壁面温... 对直升机排气系统红外抑制器进行了一系列的模型试验研究,旨在分析引射混合和遮挡隔热对降低目标红外辐射特征的作用机制和抑制效果,并对缩比模型的红外辐射相似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 (1)引射冷气掺混具有降低排气温度和混合管壁面温度的双重作用,其降温效果在大引射流量比下非常显著;当遮挡间距大于 20mm,遮挡隔热可以使遮挡罩壁温接近于环境温度. (2)引射混合对总体红外辐射强度抑制约 85%;在此基础上进行隔热遮挡可以再抑制 10%. (3)在保持主流速度、温度和压力均相同的条件下,不同缩比模型的辐射亮度基本相当;红外辐射强度基本上与模型的几何模化比平方成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抑制器 排气系统 直升机 实验研究 红外辐射强度 红外辐射特征 缩比模型 试验研究 抑制效果 作用机制 双重作用 壁面温度 排气温度 冷气掺混 相似关系 降温效果 环境温度 主流速度 辐射亮度 遮挡 引射 隔热 混合管 流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强迫混合波瓣结构流场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靖周 谢志荣 李立国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25-228,共4页
为了获得波瓣混合结构的主要几何参数对性能的影响规律 ,采用贴体曲线坐标系和k ε两方程紊流模型进行了三维流场的数值研究。通过对波瓣混合结构的流场分析 ,得到了波瓣尾缘速度环量和总压恢复系数随波瓣瓣高和瓣长的变化关系。在波瓣... 为了获得波瓣混合结构的主要几何参数对性能的影响规律 ,采用贴体曲线坐标系和k ε两方程紊流模型进行了三维流场的数值研究。通过对波瓣混合结构的流场分析 ,得到了波瓣尾缘速度环量和总压恢复系数随波瓣瓣高和瓣长的变化关系。在波瓣的结构参数中 ,瓣高的影响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强迫混合波瓣 喷管 三维流 数值计算 涡扇发动机 推进系统 飞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磨削工件表面含湿空气射流冲击的换热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靖周 谭晓茗 +1 位作者 刘波 朱兴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41-746,共6页
针对磨削工件表面的射流冲击对流换热过程,一方面,通过数值研究,揭示旋转表面诱导的气旋和射流冲击的耦合流动换热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实验研究,定量分析含湿空气射流冲击的强化换热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盘缘在射流冲击喷嘴附近的切向... 针对磨削工件表面的射流冲击对流换热过程,一方面,通过数值研究,揭示旋转表面诱导的气旋和射流冲击的耦合流动换热特征;另一方面,通过实验研究,定量分析含湿空气射流冲击的强化换热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盘缘在射流冲击喷嘴附近的切向速度与射流冲击方向协调时,旋转盘诱导的气旋运动和射流冲击的耦合作用有利于改善磨削弧区的对流换热,随着转盘旋转速度的增加,其强化对流换热的效果更显著;采用含湿空气作为冲击射流可以显著提高加热壁面的冷却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射流 气旋效应 对流换热 含湿空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笛形管结构参数对热气防冰凹腔表面温度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靖周 关涛 单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69-675,共7页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笛形管射流孔直径、射流孔间距、周向位置和笛形管位置等结构参数对凹腔表面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所研究的结构参数范围内,笛形管射流孔直径对凹腔前缘表面的温度影响最大,不同孔径的热射流加热效率... 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笛形管射流孔直径、射流孔间距、周向位置和笛形管位置等结构参数对凹腔表面温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本文所研究的结构参数范围内,笛形管射流孔直径对凹腔前缘表面的温度影响最大,不同孔径的热射流加热效率相对差值达7%。存在一定的射流孔间距范围,使得凹腔表面温度得到一较优值,其对热射流加热效率的影响幅度在4%左右。笛形管周向射流孔安装角为±35°时,凹腔前缘的热射流加热效率相对较高,笛形管中心接近于凹腔前缘可以取得更好的热射流加热效果,但其对热射流加热效率的影响仅在2%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笛形管 射流冲击 结构参数 温度分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冷通道横流对气膜冷却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靖周 周君辉 刘春丽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09-516,共8页
在吹风比(Br)为0.5~2.0、横流比(Cr)为0~3.0范围内,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内部冷却通道横流对单排圆柱形气膜孔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相比于基准的无横流进气方式,横流进气诱导冷却气流在气膜孔内形成旋流流动,使得气膜射流与主流... 在吹风比(Br)为0.5~2.0、横流比(Cr)为0~3.0范围内,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内部冷却通道横流对单排圆柱形气膜孔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相比于基准的无横流进气方式,横流进气诱导冷却气流在气膜孔内形成旋流流动,使得气膜射流与主流的相互作用更为复杂.横流比的影响在不同的吹风比下有较大差异:在较小的吹风比下,横流比小于1.0的气膜绝热冷却效率略高于无横向进气的基准情形,而横流比大于2.0的气膜绝热冷却效率相对基准情形有一定幅度的下降;在较高的吹风比下,横流进气带来气膜绝热冷却效率的增强,横流比为2.0的气膜绝热冷却效率相对较高.在大横流比下,随着吹风比的增加,气膜在展向的覆盖范围明显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膜冷却 气膜绝热冷却效率 内冷通道横流 圆柱形气膜冷却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瓣混合结构三维流场数值计算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靖周 李立国 吴国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1996年第6期745-749,共5页
在贴体曲线坐标系上,采用有限控制体的非交错网格设置,对波瓣混合结构的三维混合流场进行了数值研究.经计算得到了波瓣混合结构气流混合的不同轴向截面上的速度分布,可以看出,由于波瓣尾缘处轴向旋涡的作用,主流和次流形成高效率的对流... 在贴体曲线坐标系上,采用有限控制体的非交错网格设置,对波瓣混合结构的三维混合流场进行了数值研究.经计算得到了波瓣混合结构气流混合的不同轴向截面上的速度分布,可以看出,由于波瓣尾缘处轴向旋涡的作用,主流和次流形成高效率的对流型混合,其轴向速度分布型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气流间梯度较大的参数分布趋于均匀,这些特征与实验结果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方程 混合流 数值计算 强力混合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转盘腔紊流流动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张靖周 吉洪湖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72-476,共5页
为了比较近壁紊流模型对旋转盘腔内流动特征模拟精度的影响,采用在核心区选用标准k-ε模型、在近壁区选用单方程和Launder-Sharma两方程两种低雷诺数模型的区域紊流模化方法,对具有径向出流的转—静盘腔和具有径向出流的共转盘腔结构的... 为了比较近壁紊流模型对旋转盘腔内流动特征模拟精度的影响,采用在核心区选用标准k-ε模型、在近壁区选用单方程和Launder-Sharma两方程两种低雷诺数模型的区域紊流模化方法,对具有径向出流的转—静盘腔和具有径向出流的共转盘腔结构的流动进行了数值计算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在计算的两个算例中,前者采用近壁单方程模型要稍优于两方程模型,后者采用近壁两方程模型要明显优于单方程模型,因此近壁区紊流特性的处理对旋转盘腔内的流场模拟精度具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转盘腔 湍流模型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曲线坐标系N-S方程通用形式和数字解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靖周 李立国 吴国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4期471-476,共6页
运用张量分析理论,比较简捷地导出了三维任意曲线坐标系上椭圆型N-S方程的通用形式。在对这些方程进行数值离散时,采用了有限控制体积的非交错网格设置,该算法以SIMPLE为基础,为了抑制压力振荡场的出现,在压力修正方程中... 运用张量分析理论,比较简捷地导出了三维任意曲线坐标系上椭圆型N-S方程的通用形式。在对这些方程进行数值离散时,采用了有限控制体积的非交错网格设置,该算法以SIMPLE为基础,为了抑制压力振荡场的出现,在压力修正方程中对压力梯度的离散附加一项1—δx的差分。作为算例,本文给出了三维90°强曲率弯曲管道中气流的不可压缩紊流状态的数值计算结果,并与相关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是满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计算 弯曲管道 航空 N-S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配气凸轮实测升程数据的优化拟合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靖周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219-223,共5页
已有的配气凸轮实测升程数据的优化拟合研究基本上都是针对对称型配气凸轮展开的。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和浮动正交网格法对非对称型配气凸轮的实测升程数据进行了优化数学拟合。考虑到高速内燃机的凸轮大多采用具有等加速 -等速特征的缓... 已有的配气凸轮实测升程数据的优化拟合研究基本上都是针对对称型配气凸轮展开的。本文采用最小二乘法和浮动正交网格法对非对称型配气凸轮的实测升程数据进行了优化数学拟合。考虑到高速内燃机的凸轮大多采用具有等加速 -等速特征的缓冲段和高阶导数连续特征的工作段型式 ,用等加速 -等速函数拟合缓冲段实测升程数据 ,用整体式高次多项式函数拟合工作段实测升程数据。对优化拟合的数学基础和非对称型配气凸轮的特征进行了介绍 ,并针对某型二冲程内燃机配气凸轮的实测升程数据进行了分析 ,得到了令人满意的凸轮升程函数表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非对称配气凸轮 实测升程数据 优化拟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矩形闭合空腔多孔介质中的自然对流传热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靖周 孙仁洽 +1 位作者 张慕瑾 何谷元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1990年第1期39-46,共8页
采用 Darcy 模型的改进形式——Brinkman 模型(包括粘性效应项)研究了底部恒温加热、顶部恒温冷却、竖壁绝热的水平矩形闭合空腔内充满流体的多孔介质中的自然对流传热。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形状比和瑞利数下,与达西流传热系数的... 采用 Darcy 模型的改进形式——Brinkman 模型(包括粘性效应项)研究了底部恒温加热、顶部恒温冷却、竖壁绝热的水平矩形闭合空腔内充满流体的多孔介质中的自然对流传热。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形状比和瑞利数下,与达西流传热系数的差别最大可达30%.当 Da≥10^(-3)时,Darcy 模型所描述的达西流概念已不再成立,如果不考虑粘性效应的影响,则会给理论分析结果带来一定的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热 自然对流 多孔介质 闭合 空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