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及湿地植物对污染河水的净化能力 被引量:49
1
作者 张雨葵 杨扬 刘涛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318-1323,共6页
阐述了在人工湿地中植物的作用和选择人工湿地植物的原则,分析比较了4种常用于人工湿地的植物的生长特性、环境适应性,并进行了潜流人工湿地和生物滤床(作为人工湿地的对照试验)对污染河水处理效果的比较。结果表明,在湿地床中,美人蕉(C... 阐述了在人工湿地中植物的作用和选择人工湿地植物的原则,分析比较了4种常用于人工湿地的植物的生长特性、环境适应性,并进行了潜流人工湿地和生物滤床(作为人工湿地的对照试验)对污染河水处理效果的比较。结果表明,在湿地床中,美人蕉(C.flaccida)和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长速较快,较适合于需快速启动的湿地系统;风车草(Cyperus slternifolius)长势良好,覆盖度接近100%;纸莎草(Cyperus papyrus)长势较差,环境适应性差。在HRT为13 h的运行条件下,系统稳定运行后植物对CODMn、TP、TN、NH+4-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1%、2.0%、12.7%、5.2%,植物对浊度没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人工湿地有较强的耐冲击负荷能力,在HRT为13h条件下系统的处理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生长特性 生物滤床 湿地植物 污染河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河岸湿地对面源污染的处理效果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张雨葵 吴英海 +2 位作者 张龙江 孙卫星 卞国建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9-32,共4页
针对城市河道污染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考虑到华南地区河流水量、水质、水温季节性变化大的特点,构筑了人工河岸湿地试验系统,对该系统约13个月连续性运行进行了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水力负荷为15cm/d工况下,试验系统对高锰酸盐... 针对城市河道污染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考虑到华南地区河流水量、水质、水温季节性变化大的特点,构筑了人工河岸湿地试验系统,对该系统约13个月连续性运行进行了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水力负荷为15cm/d工况下,试验系统对高锰酸盐指数、SS、NH3-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0%、60%、50%、35%和45%;系统对高锰酸盐指数、NH3-N和TN的去除效果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处理效果好于冬季;SS处理效果受季节影响不明显;TP初期处理效果好于末期。该人工河岸湿地既能较好地改善水质,又能改善生态环境、美化城市景观,是一项适合城市河道污染治理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湿地 面源污染 处理工艺 处理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堵塞对湿地内水流流态及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张雨葵 曹明弟 杨扬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7-60,共4页
通过在污水中加入氯化钠示踪剂,研究人工湿地及其对照系统内水力停留时间的分布(HRTD),探讨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中植物在堵塞前后对水流流态的影响,探讨堵塞对上述两种人工湿地水流流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潜流人工湿地(SFC... 通过在污水中加入氯化钠示踪剂,研究人工湿地及其对照系统内水力停留时间的分布(HRTD),探讨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中植物在堵塞前后对水流流态的影响,探讨堵塞对上述两种人工湿地水流流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潜流人工湿地(SFCW),堵塞前湿地植物缩短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堵塞后延长了HRT;对于垂直流人工湿地(VFCW),堵塞前湿地植物对水流流态无明显影响,堵塞后延长了湿地内的HRT。堵塞对湿地内水流流态影响明显,潜流和垂直流湿地由于堵塞其HRT分别延长了12.3%,22.6%。堵塞后湿地对污水的净化能力都要强于堵塞前,但是湿地的污水处理量减小,堵塞严重时湿地丧失其污水净化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植物 堵塞 人工湿地 水流流态 水力停留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抗生素在不同组合基质中的去除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吴英海 方晓航 +4 位作者 王雄 张雨葵 黄道建 韩蕊 赵俊杰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0-143,共4页
为筛选对抗生素处理效果好的组合基质,设计4种基质柱,研究了连续进水条件下典型抗生素在基质柱中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4种基质柱对恩诺沙星、磺胺二甲基嘧啶、土霉素和青霉素4种典型抗生素均有去除作用,去除率最高的是B柱。对于恩诺沙... 为筛选对抗生素处理效果好的组合基质,设计4种基质柱,研究了连续进水条件下典型抗生素在基质柱中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4种基质柱对恩诺沙星、磺胺二甲基嘧啶、土霉素和青霉素4种典型抗生素均有去除作用,去除率最高的是B柱。对于恩诺沙星和土霉素,第5 d去除率最高;对于磺胺二甲基嘧啶和青霉素,第30 d去除率最高。恩诺沙星易被基质吸附,主要在各个基质柱的表层基质去除,而不易被微生物降解。磺胺二甲基嘧啶与基质发生吸附作用较小,pH值较高时吸附作用更弱,在基质中较易向下迁移,可被微生物降解。土霉素在中层和底层基质中的去除率占整体去除率的百分比较大,而微生物降解作用很小。青霉素在B柱表层和D柱中层基质中去除率较高,较易被微生物降解。B柱对4种抗生素的去除效果最好,其次是D柱,而A柱和C柱去除效果均不太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去除效果 基质 降解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焚烧厂周边土壤中总汞和甲基汞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雄 张菲菲 +2 位作者 王旭光 陈亚灵 张雨葵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0-123,共4页
以广州李坑垃圾焚烧厂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厂周边土壤中总汞及甲基汞分布特征,并探讨两者质量比分布相关性。结果表明:垃圾焚烧厂周边土壤中总汞质量比为56.0-103.2 ng/g,平均值为78.92ng/g,高于广州市白云区土壤中总汞平均质量比72.0 ng... 以广州李坑垃圾焚烧厂为研究对象,研究该厂周边土壤中总汞及甲基汞分布特征,并探讨两者质量比分布相关性。结果表明:垃圾焚烧厂周边土壤中总汞质量比为56.0-103.2 ng/g,平均值为78.92ng/g,高于广州市白云区土壤中总汞平均质量比72.0 ng/g;甲基汞的质量比为0.146-0.978 ng/g,平均值为0.630 ng/g;垃圾焚烧厂周边土壤中甲基汞质量比占总汞质量比的0.25%-0.97%,两者质量比相关系数为0.8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生活垃圾焚烧 周边土壤的总汞 周边土壤的甲基汞 分布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化物对火山石基质人工湿地处理废水性能及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吴英海 杨静 +5 位作者 李可心 荣馨宇 孙庆江 杨娜 张雨葵 韩蕊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632-4642,共11页
构建了以火山石为基质的垂直流人工湿地(VFCW)系统,探究该系统在优化的水力负荷率(HLR)和碳氮比(C/N)条件下对含氟废水的处理性能以及菌群变化。结果显示,HRL 80mL/min、C/N 4.5条件下系统对有机物和氮的去除率较高。10mg/L氟化物处理... 构建了以火山石为基质的垂直流人工湿地(VFCW)系统,探究该系统在优化的水力负荷率(HLR)和碳氮比(C/N)条件下对含氟废水的处理性能以及菌群变化。结果显示,HRL 80mL/min、C/N 4.5条件下系统对有机物和氮的去除率较高。10mg/L氟化物处理导致硝酸盐氮(NO3-N)开始出现累积(去除率为-23.1%)。20mg/L氟化物处理中总氮(TN)的去除率与0mg/L处理相比下降14.5%,NO3-N累积加重(去除率为-52.2%)。50mg/L氟化物处理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4-N)和TN的去除率与0mg/L处理相比分别下降10.0%、17.1%和28.4%,NO3-N累积更加严重(去除率为-96.1%)。氟离子(F-)主要与系统中钙盐、磷酸盐反应生成氟化钙(CaF2)和氟磷酸钙[Ca5F(PO4)3]沉淀而去除。50mg/L氟化物处理的菌群组成明显受到了影响,菌群多样性降低,有机物降解菌(Zoogloea)、硝化菌(Nitrospira和Nitrosomonas)和反硝化菌(Thauera、Simplicispira和Dechloromonas)等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比耗氧速率(SOUR)、氨摄取速率(AUR)和硝酸盐还原酶(NaR)活性均随着氟化物浓度增大而下降,在F-浓度为50mg/L时,分别降低13.7%、18.8%和55.6%。氟化物改变了VFCW系统的菌群结构和活性,导致污染物去除率降低。氟化物对反硝化过程和反硝化菌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硝化过程和硝化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水 降解 多孔介质 人工湿地 去除率 菌群 氟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