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布于贵州的一种小麝鼩分类地位的厘定
1
作者 刘铸 张璐 +5 位作者 郭秋颖 张智慧 蒋纹静 田新民 金志民 张隽晟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7-547,共11页
2018—2023年,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野角乡和六盘水市杨梅乡慕尼克村采集麝鼩属待鉴定标本(Croc⁃idura sp.)25号。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待鉴定标本以100%的置信度聚为一个进化支。待鉴定标本在系统进化树上与... 2018—2023年,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野角乡和六盘水市杨梅乡慕尼克村采集麝鼩属待鉴定标本(Croc⁃idura sp.)25号。基于线粒体细胞色素b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待鉴定标本以100%的置信度聚为一个进化支。待鉴定标本在系统进化树上与五指山小麝鼩(广西)(C.wuchihensis GX)表现出最近的系统进化关系,且以90%的置信度分为明显的2个进化支。待鉴定标本与麝鼩属其他物种的遗传距离范围是0.0702~0.1817,其中与五指山小麝鼩(广西)的遗传距离最小(0.0702),但明显大于灰麝鼩(C.attenuata)与安徽麝鼩(C.anhuiensis)的遗传距离(0.0365)、华南中麝鼩(C.rapax)与安徽麝鼩的遗传距离(0.0376)、台湾长尾麝鼩(C.kurodai)与大麝鼩(C.lasiura)的遗传距离(0.0410)及华南中麝鼩与灰麝鼩的遗传距离(0.0490)。待鉴定标本与我国南方已知可能分布的其他麝鼩属小型物种[山东小麝鼩C.shantungensis、印支小麝鼩C.indochinensis、东阳江麝鼩C.dong⁃yangjiangensis、五指山小麝鼩(海南)C.wuchihensis HN和五指山小麝鼩(广西)C.wuchihensis GX]存在一定形态差异。待鉴定标本与已报道的C.ilensis phaeopus形态较为一致。鉴于形态学上有明显区分特征,且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支持待鉴定标本为物种分类阶元,因此,待鉴定标本之前可能是一个隐存种——暗黑小麝鼩(C.phaeopus)。其区分特征:体型较小(头体长48.1~63.6 mm),尾较长(尾长31.5~46.9 mm);颅骨较小(颅全长15.68~16.91 mm,颅基长14.78~15.84 mm,腭长6.43~7.34 mm,上齿列长6.21~6.70 mm,下齿列长6.04~6.69 mm);背部呈深黑褐色,腹部呈黑灰色;前、后足背面均呈黑褐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鼩属 Cyt b基因 形态学 暗黑小麝鼩 隐存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尾蹶鼠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初步分析
2
作者 高艺 吴禹岐 +7 位作者 韩美凤 郭秋颖 蔡赫 张春凤 金志民 陈欢 张隽晟 刘铸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5-522,共8页
长尾蹶鼠(Sicista caudata)自发现至今,获得的标本甚少,形态学数据和分子生物学信息较为匮乏。2023年4—10月,在我国黑龙江省横道河子地区(海拔约740 m,北纬44°48′44″,东经129°02′04″)针阔混交林中采集到6号长尾蹶鼠标本... 长尾蹶鼠(Sicista caudata)自发现至今,获得的标本甚少,形态学数据和分子生物学信息较为匮乏。2023年4—10月,在我国黑龙江省横道河子地区(海拔约740 m,北纬44°48′44″,东经129°02′04″)针阔混交林中采集到6号长尾蹶鼠标本。根据本次采集标本,结合原始描述,总结长尾蹶鼠形态学特征:背毛棕黄色或棕色,无纵纹;腹毛灰黄色或灰白色;前后足背面同色,均覆有白色的毛;尾背面颜色接近于体背颜色,尾腹面颜色略浅,非双色;头体长60~71 mm;尾长100~116 mm;尾长长于体长的1.5倍;颅全长19.6~20.9 mm。系统进化树显示我国黑龙江的长尾蹶鼠与俄罗斯萨哈林岛的长尾蹶鼠构成一个进化支,但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遗传距离为0.03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蹶鼠属 长尾蹶鼠 Cyt b基因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华南中麝鼩分子系统地理学分析
3
作者 栾天琪 郭秋颖 +7 位作者 高艺 韩美凤 张春凤 陈欢 蔡赫 金志民 张隽晟 刘铸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1-297,共7页
华南中麝鼩(Crocidura rapax)亚种分化存在异议。为了明确我国华南中麝鼩的分子系统地理格局,为其分类学提供进一步分子生物学证据,测定了我国贵州华南中麝鼩20个样本的Cyt b基因序列,并结合GenBank下载的19个华南中麝鼩Cyt b基因序列... 华南中麝鼩(Crocidura rapax)亚种分化存在异议。为了明确我国华南中麝鼩的分子系统地理格局,为其分类学提供进一步分子生物学证据,测定了我国贵州华南中麝鼩20个样本的Cyt b基因序列,并结合GenBank下载的19个华南中麝鼩Cyt b基因序列进行一并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发生树首先分成3个大的进化支,即华南中麝鼩华南亚种(C.r.rapax)进化支、西南中麝鼩(C.vorax)进化支、华南中麝鼩台中亚种(C.rapax kurodai)进化支。华南中麝鼩华南亚种分成贵州、云南、四川东南部谱系和四川中西部谱系。遗传距离结果发现,最大遗传距离出现在华南中麝鼩华南亚种四川中西部谱系与华南中麝鼩台中亚种之间(0.1181),其次是华南中麝鼩华南亚种贵州、云南、四川东南部谱系与华南中麝鼩台中亚种之间(0.1174)。华南中麝鼩华南亚种2个谱系间遗传距离为0.0195。中介网络分析也观察到相似分化格局。中介网络图的结果与系统发育关系和遗传距离的结果一致,支持来自台湾地区的华南中麝鼩样本为独立物种的观点,即台湾长尾麝鼩(C.tadae)。我国华南中麝鼩无亚种分化,分为贵州、云南、四川东南部谱系和四川中西部谱系。在华南中麝鼩的32个样本中发现23个单倍型,核苷酸多样性0.01285。种群历史分析暗示华南中麝鼩近期尽管经历了种群扩张,但并非为单次急剧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中麝鼩 麝鼩属 分子系统地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yt b基因全序列鼩鼱属分子系统学分析——我国东北地区鼩鼱属物种的系统发生地位 被引量:3
4
作者 张隽晟 刘铸 +3 位作者 董明 杜建宇 杨茜 金志民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2-69,共8页
利用mtD NA的Cyt b基因全序列对39个鼩鼱属物种的系统分化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我国东北地区具有的9个鼩鼱属物种。计算了遗传距离和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分子系统学分析支持鼩鼱属应该分为主要分布于古北区的亚属和主要分布于新北区的亚属。... 利用mtD NA的Cyt b基因全序列对39个鼩鼱属物种的系统分化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我国东北地区具有的9个鼩鼱属物种。计算了遗传距离和构建了系统进化树。分子系统学分析支持鼩鼱属应该分为主要分布于古北区的亚属和主要分布于新北区的亚属。Sorex亚属包括分布在古北区的鼩鼱属物种和分布在全北区的苔原鼩鼱和姬鼩鼱,以及分布在新北区的北极鼩鼱。Otisorex亚属包括分布在新北区的鼩鼱属物种和分布在古北区的堪察加鼩鼱和弗兰格尔鼩鼱。特氏鼩鼱-索绪尔鼩鼱类群高度特化,支持其与Otisorex亚属具有更近的系统进化关系。本文探讨了我国东北地区具有的9个鼩鼱属物种的系统分化和分类学问题,进而明确了其在鼩鼱属的系统发生地位。支持姬鼩鼱为全北区物种。扁颅鼩鼱在系统发生地位上较为特化。支持栗齿鼩鼱属于XY_1Y_2性染色体复杂种组。大鼩鼱是东北分布的鼩鼱属物种中最特化的一个物种。我国东北分布和日本北海道分布的细鼩鼱属于不同亚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地区 鼩鼱科 鼩鼱属 分子系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鹊雌雄个体血清蛋白比较分析
5
作者 张隽晟 李娜 金志民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11期97-99,共3页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方法,对喜鹊(Pica pica)雌雄个体的血清蛋白进行分离分析。结果表明,喜鹊雌雄个体共分离出电泳迁移率0.852~0.031的20条谱带,雌、雄性个体分离出的谱带数分别是18条和17条,其中有15条谱带为雌雄个体的共有...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方法,对喜鹊(Pica pica)雌雄个体的血清蛋白进行分离分析。结果表明,喜鹊雌雄个体共分离出电泳迁移率0.852~0.031的20条谱带,雌、雄性个体分离出的谱带数分别是18条和17条,其中有15条谱带为雌雄个体的共有谱带。在迁移率0.316、0.063、0.054处的谱带为雌性个体特有的谱带,在迁移率0.406、0.391处的谱带为雄性个体特有的谱带。喜鹊雌雄个体血清蛋白的谱带分布和活性强弱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鹊(Pica pica) 血清蛋白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迁移率 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胁迫对黑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李继光 于爽 +5 位作者 肖杰 金志民 金建丽 杨春文 张隽晟 赵月琪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9-11,共3页
研究了体积分数为0.2%、0.4%、0.6%、0.8%、1.0%、1.2%、1.4%、1.6%、1.8%的NaCl溶液对黑麦种子抗盐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随NaCl的增加,黑麦的发芽率逐渐下降,平均发芽时间随NaCl的增加而变长。胚芽和胚根长度随NaCl的增加受... 研究了体积分数为0.2%、0.4%、0.6%、0.8%、1.0%、1.2%、1.4%、1.6%、1.8%的NaCl溶液对黑麦种子抗盐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随NaCl的增加,黑麦的发芽率逐渐下降,平均发芽时间随NaCl的增加而变长。胚芽和胚根长度随NaCl的增加受抑制程度增加,根数随NaCl的增加呈现递减的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胁迫 黑麦 种子发芽率 Seed GERMINATION NACL溶液 平均发芽时间 体积分数 胚根长度 抗盐性 抑制 现象 胚芽 结果 根数 变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在水貂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董世鹏 金志民 +2 位作者 乔征磊 朴忠万 张隽晟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51-154,共4页
在水貂养殖过程中,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对水貂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主要综述维生素、矿物质及氨基酸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在水貂养殖中的应用,并结合维生素、矿物质及氨基酸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理,阐述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在水貂养殖... 在水貂养殖过程中,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对水貂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主要综述维生素、矿物质及氨基酸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在水貂养殖中的应用,并结合维生素、矿物质及氨基酸在生物体内的作用机理,阐述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在水貂养殖中的研究现状,为水貂饲料成分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养性饲料添加剂 水貂 维生素 矿物质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亚地区鼩鼱科动物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刘铸 李博琦 +6 位作者 田新民 李殿伟 张隽晟 金建丽 王奥男 王詝 李金旭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7322-7331,共10页
在东北亚地区(中国的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北部、日本、朝鲜半岛、蒙古国、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具有较为丰富的鼩鼱科类群。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快速发展,使东北亚地区鼩鼱科动物分子生态学研究不断深入。对鼩鼱科动物的分子系统发育、遗传多... 在东北亚地区(中国的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北部、日本、朝鲜半岛、蒙古国、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具有较为丰富的鼩鼱科类群。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快速发展,使东北亚地区鼩鼱科动物分子生态学研究不断深入。对鼩鼱科动物的分子系统发育、遗传多样性和分子系统地理学等分子生态学内容进行了综述。提出鼩鼱科动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未来的发展:1)东北亚地区第四纪冰期避难所的研究;2)同域分布的鼩鼱科动物比较系统地理学研究;3)中国东北地区鼩鼱科动物在东北亚分布区的系统地理学地位;4)新型分子标记和分析方法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鼩鼱科 分子生态学 东北亚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yt b基因和形态学探讨大麝鼩的亚种分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刘铸 钱洪安 +7 位作者 王再山 韩美凤 蔡赫 张春凤 时艳菁 金志民 陈欢 张隽晟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22-429,共8页
为了进一步探讨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的亚种分化问题,在中国东北地区采集大麝鼩标本13号,结合已报道的大麝鼩形态学数据和Cyt b基因序列一并进行分析。形态学结果显示:在绝大多数个体中,分布于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的大麝鼩体型大... 为了进一步探讨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的亚种分化问题,在中国东北地区采集大麝鼩标本13号,结合已报道的大麝鼩形态学数据和Cyt b基因序列一并进行分析。形态学结果显示:在绝大多数个体中,分布于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的大麝鼩体型大于分布于韩国的个体(体长:> 82 mm vs.<82 mm,尾长:> 39 mm vs.<39 mm,颅基长:> 20 mm vs.<20 mm);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种群体背毛色更黑,韩国种群体背毛色更灰;中国东部种群尾较长,绝大多数超过体长之半;而分布于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韩国的大麝鼩种群尾长绝大多数不及体长之半。基于Cyt b基因的遗传距离、系统发育关系和中介网络分析,都显示大麝鼩样本可分为3个地理谱系: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谱系、韩国谱系、中国东部谱系。研究结果支持大麝鼩分为3个亚种:东北亚种(C. l. lasiura)分布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韩国亚种(C. l. thomasi)分布于韩国,华东亚种(C. l. campus-lincolnensis)分布于中国东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鼩属 大麝鼩 亚种 Cyt b基因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在水貂养殖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董世鹏 朴忠万 +2 位作者 金志民 张隽晟 乔征磊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45-148,共4页
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可促进水貂生长、稳定肠道菌群、提高饲料转化率,对水貂饲料具有防霉、防腐的作用。文章对水貂非营养性添加剂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主要从酶制剂、微生物制剂、保健促生长剂以及中草药添加剂等方面展开综述,为非营养... 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可促进水貂生长、稳定肠道菌群、提高饲料转化率,对水貂饲料具有防霉、防腐的作用。文章对水貂非营养性添加剂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主要从酶制剂、微生物制剂、保健促生长剂以及中草药添加剂等方面展开综述,为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在水貂养殖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营养性饲料添加剂 水貂 酶制剂 微生物制剂 保健促生长剂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北地区鼩鼱属物种的系统发生地位——基于线粒体COⅠ和16S rRNA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金旭 李博琦 +7 位作者 赵鑫旭 姜雪婷 张玉红 张隽晟 蔡赫 田新民 金志民 刘铸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998-1006,共9页
鼩鼱属(Sorex)动物分布广泛且与人类接触密切,但其较难捕获导致其系统分化关系并不明确,因此利用线粒体COⅠ和16S rRNA对采集自东北地区的9个鼩鼱属物种,以及从GenBank上下载的8种鼩鼱属的COⅠ序列和13种鼩鼱属的16S rRNA序列进行系统... 鼩鼱属(Sorex)动物分布广泛且与人类接触密切,但其较难捕获导致其系统分化关系并不明确,因此利用线粒体COⅠ和16S rRNA对采集自东北地区的9个鼩鼱属物种,以及从GenBank上下载的8种鼩鼱属的COⅠ序列和13种鼩鼱属的16S rRNA序列进行系统分化分析,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进化树,探讨我国东北地区鼩鼱属的系统分化和分类学问题,进而明确其在鼩鼱属的系统发生地位。结果表明:分子系统学分析支持鼩鼱属应该分为主要分布于古北区的亚属(Sorex)和主要分布于新北区的亚属(Otisorex)。基于COⅠ测定的遗传距离为0.050—0.199,差别最大的是纹背鼩鼱(Sorex cylindricauda)和沼泽鼩鼱(S.palustris),而差别最小的是苔原鼩鼱(S.tundrensis)和栗齿鼩鼱(S.daphaenodon),新北区物种沼泽鼩鼱与其他物种的特化性较高,且符合地理分布。基于16S rRNA测定的遗传距离为0.012—0.128,差别最大的是扁颅鼩鼱(S.roboratus)与烟熏鼩鼱(S.fumeus),而西班牙鼩鼱(S.granarius)和普通鼩鼱(S.araneus)的遗传距离最小,新北区物种假面鼩鼱(S.cinereus)、烟熏鼩鼱和索绪尔鼩鼱(S.saussurei)与其他物种的特化性较高,且符合地理分布。研究结果支持长爪鼩鼱(S.unguiculatus)与远东鼩鼱(S.isodon)亲缘关系很近;支持苔原鼩鼱和栗齿鼩鼱属于XY1Y2性染色体复杂种组;扁颅鼩鼱在系统发生地位上较为特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鼩鼱属 分子系统学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爪鼩鼱和细鼩鼱分子系统地理学初步分析
12
作者 梅秀峰 蔡赫 +7 位作者 韩美凤 赵鑫旭 张春凤 时艳菁 陈欢 田新民 张隽晟 刘铸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02-709,共8页
为明确长爪鼩鼱(Sorex unguiculatus)和细鼩鼱(Sorex gracillimus)的种群系统地理关系以及亚种分化,本文测定了我国东北地区长爪鼩鼱11个样本和细鼩鼱17个样本的Cyt b基因序列,并结合GenBank下载32个长爪鼩鼱和22个细鼩鼱的Cyt b基因序... 为明确长爪鼩鼱(Sorex unguiculatus)和细鼩鼱(Sorex gracillimus)的种群系统地理关系以及亚种分化,本文测定了我国东北地区长爪鼩鼱11个样本和细鼩鼱17个样本的Cyt b基因序列,并结合GenBank下载32个长爪鼩鼱和22个细鼩鼱的Cyt b基因序列进行整合分析。两个物种不同地理种群表现出不同的地理分化格局:长爪鼩鼱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其分子系统关系与地理分布无相关性;细鼩鼱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中国东北的样本聚为一个独立的进化支,俄罗斯的样本和日本北海道的样本聚为一个进化支。中介网络分析也观察到相似分化格局。中性检验支持长爪鼩鼱在近期可能发生过种群扩张,而细鼩鼱未经历过数量急剧扩张。上述结果支持长爪鼩鼱无亚种分化,细鼩鼱可能包含两个地理亚种,分别对应我国东北的地理种群以及俄罗斯远东(马加丹南部到滨海边疆区,包括萨哈林岛)和日本北海道的地理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鼩鼱属 分子系统地理学 亚种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