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南西部地层超压分析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闻林 张哨楠 +2 位作者 陈义才 杨家琦 王世谦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6-29,103,共4页
文章对准南西部地区异常高压的表现 ,从钻井显示、测井响应 (包括特殊测井 )及试油结果作了详细描述。对异常压力的产生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造成异常高压的原因有多种 ,主要原因是区内多套泥质岩造成的欠压实及构造挤压产生的压力过剩... 文章对准南西部地区异常高压的表现 ,从钻井显示、测井响应 (包括特殊测井 )及试油结果作了详细描述。对异常压力的产生进行了全面分析。认为造成异常高压的原因有多种 ,主要原因是区内多套泥质岩造成的欠压实及构造挤压产生的压力过剩。准南西部地区超压封存箱南缘封隔板为霍玛吐前锋断层 ,箱体的北缘封隔板由储层中的相变致密带所构成 ;东起呼图壁构造 ,西至四棵树凹陷。在封存箱内没有烃源生成情况下 ,超压封存箱不利于油气的运移 ,必须有油源断裂才有利于次生油气藏的形成。呼图壁气田及西部的卡因迪克油藏均位于常压地层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地层 超压分析 沉积相 地质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部地区侏罗系气藏成藏特征——与川西南部侏罗系气藏比较 被引量:8
2
作者 张闻林 陈义才 +1 位作者 高熙 吴传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5-19,131,共5页
通过对比分析川西南部和川西北部地区侏罗系气藏在烃源、储集、圈闭、保存条件及异常高压等方面的成藏特征的差异,总结出川西北部地区侏罗系气藏可能的成藏模式。结果认为:作为气源的上三叠统的生烃强度在川西南部明显优于川西北部,南... 通过对比分析川西南部和川西北部地区侏罗系气藏在烃源、储集、圈闭、保存条件及异常高压等方面的成藏特征的差异,总结出川西北部地区侏罗系气藏可能的成藏模式。结果认为:作为气源的上三叠统的生烃强度在川西南部明显优于川西北部,南部拥有丰富的气源断裂,有利于油气的垂向运移,北部有可能形成侏罗系自生自储的油气藏;川西的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储集层厚度相差不大,沙溪庙组和千佛崖组在北部地区储集条件更为优越;构造圈闭条件南部更优;保存条件南部有白垩系的膏盐层作为区域盖层、北部有异常高压封存箱。地层异常高压在川西北部对侏罗系成藏起着关键作用,有助于压力封存箱内部形成油气藏。钻探情况证实,川西北部地区所有侏罗系产层和显示层段都集中在中侏罗统沙溪庙组及其以下层位。因此在今后的勘探实践中,应该重点注意该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 北部 南部 侏罗纪 气藏形成 异常高压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部地区侏罗系层序地层特征 被引量:6
3
作者 张闻林 张哨楠 +2 位作者 陈洪德 纪相田 胡晓强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41-44,9,共5页
四川盆地侏罗系第一口工业气井于1977年发现,自此四川盆地掀起了对侏罗系的勘探和研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相继在平落坝、大兴西、新场、白马庙等地区发现了侏罗系气藏。然而,由于勘探程度低和研究的滞后,对川西北部地区侏罗系至今没有... 四川盆地侏罗系第一口工业气井于1977年发现,自此四川盆地掀起了对侏罗系的勘探和研究,且获得了巨大的成就相继在平落坝、大兴西、新场、白马庙等地区发现了侏罗系气藏。然而,由于勘探程度低和研究的滞后,对川西北部地区侏罗系至今没有评价。鉴于此,笔者对川西北部地区侏罗系从层序地层学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从层序界面、体系域及各层序特征进行了研究,以此推动对川西北部地区侏罗系的研究及勘探。将川西北部地区侏罗系划分出13个层序界面、12个三级层序,进而总结出川西北部地区侏罗系各层序主要由退积体系域和进积体系域组成,进积体系域是沉积层序中代表盆缘构造活动强度由弱到强这一阶段期间的产物,退积体系域是沉积层序中代表盆缘构造活动强烈阶段的沉积作用产物。逐一分析了各层序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北 侏罗纪 层序地层学 沉积 进积体系域 退积体系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中地区侏罗系适合页岩油气藏开采的地质依据 被引量:8
4
作者 张闻林 周肖 +1 位作者 严玉霞 何绪全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7-124,138,共8页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油气藏包括大安寨段、马鞍山段、珍珠冲组(段)、凉高山组、下沙溪庙组底部油气藏。对于大安寨段油气藏的储层类型,传统观点公认为是裂缝型,并且得到了井筒的相关资料证实,但是随着该区页岩气的开采成功,又...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油气藏包括大安寨段、马鞍山段、珍珠冲组(段)、凉高山组、下沙溪庙组底部油气藏。对于大安寨段油气藏的储层类型,传统观点公认为是裂缝型,并且得到了井筒的相关资料证实,但是随着该区页岩气的开采成功,又开拓了新的认识起点:随着远离井筒,不少证据显示出大安寨段油气藏储集层具有裂缝—孔隙型特征,而这些孔隙似乎更可能是存在于页岩当中的,后续产出的油气很可能还有页岩当中游离油气的供给。通过对油气显示、储层特征以及生产动态等资料的分析,认为该区大安寨段油气藏由页岩中的油气补给而形成目前的生产状况更为合理;裂缝更多起的是一种疏导通道作用——当然并不排除介壳灰岩中可能存在孔隙的可能性,只是认为石灰岩中的孔隙不应该是唯一的储集空间,甚至可能不是其最为重要的储集空间;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元坝区块已经做出了有关尝试,并取得成效。结论认为:如果页岩中的油气是该区侏罗系油气藏重要的补给源,那么,应用页岩油气(致密油)的开采思路和技术将有可能是更为有效的手段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中地区 早-中侏罗世 储集层类型 页岩油气 致密油 “连续型”油气藏 地质依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集海背斜和吐谷鲁背斜成藏机制 被引量:11
5
作者 张闻林 王世谦 肖文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2-26,共5页
安 6井和吐谷 1井是四川石油管理局在准南西部新近完钻的井。通过对这两口井的钻探已经意识到 ,准南的勘探不仅有工程技术上的风险 ,更面临着严峻的地质认识问题。通过对安 6井和吐谷 1井的生烃条件、油气源对比、储层分布、盖层有效性... 安 6井和吐谷 1井是四川石油管理局在准南西部新近完钻的井。通过对这两口井的钻探已经意识到 ,准南的勘探不仅有工程技术上的风险 ,更面临着严峻的地质认识问题。通过对安 6井和吐谷 1井的生烃条件、油气源对比、储层分布、盖层有效性、构造圈闭条件以及异常高压对成藏的影响等诸方面的分析讨论 ,得出以下结论 :准南西部地区油气来源复杂 ,既有上部下第三系安集海河组及下白垩统吐谷鲁群湖相烃源岩生成的油 ,也有下部J1 +2 湖沼相煤系烃源岩所生成的油气混合 ;但以下部J1 +2 湖沼相煤系烃源岩所生成的油气为主 ;储层为近缘泛滥平原—滨浅湖陆源碎屑砂体 ;而油源断裂的发育则是成藏的关键因素 ;属异常高压次生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集海凹陷 准噶尔盆地 油气藏形成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吐哈盆地侏罗系煤成烃相态特征的热模拟实验 被引量:4
6
作者 张闻林 陈义才 +2 位作者 张代生 涂小仙 王家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78-680,共3页
在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煤岩样品加水热压模拟实验的油气产物配方基础上,应用PR状态方程计算了生烃产物的PVT相图。通过不同模拟温度下生烃产物的PVT相图特征分析发现,随着模拟温度升高,煤岩的油气生成相态由“油相型”转变为“气相型,”... 在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煤岩样品加水热压模拟实验的油气产物配方基础上,应用PR状态方程计算了生烃产物的PVT相图。通过不同模拟温度下生烃产物的PVT相图特征分析发现,随着模拟温度升高,煤岩的油气生成相态由“油相型”转变为“气相型,”二者的镜质体反射率Ro为1.2%~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哈盆地 侏罗系 煤岩 热模拟实验 相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部雷一~1中亚段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张闻林 韩应钧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20-23,共4页
雷一1中亚段在平面上的分布受制于沉积相及成岩相带的展布,构造圈闭隆起幅度小,一般小于100m,多数在50m左右。近年来在勘探中,实钻构造结果与地震圈闭误差较大。通过对川中雷一1古圈闭条件的分析,喜山期不同盖层对雷一1... 雷一1中亚段在平面上的分布受制于沉积相及成岩相带的展布,构造圈闭隆起幅度小,一般小于100m,多数在50m左右。近年来在勘探中,实钻构造结果与地震圈闭误差较大。通过对川中雷一1古圈闭条件的分析,喜山期不同盖层对雷一1中亚段的封盖天然气能力的计算、研究及其演变,得出了不同盖层的封盖临界高度以及直接封盖的致密碳酸盐岩不同厚度时气藏的含气饱和度值,用以判断盖层封盖的有效性。将古圈闭类型和喜山期改造相结合,最后得出结论:第一类古圈闭(构造—成岩—石膏封盖),是寻找雷一1中亚段气藏最有利的区块;第二类古圈闭(构造—岩相—石膏封盖),是寻找雷一1中亚段气藏较有利的地区;第三类古圈闭(古隆起—致密碳酸盐岩直接封盖—石膏层间接遮挡)以产水为主,气藏已遭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三叠世 气藏形成 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地区上三叠统异常高压探讨 被引量:9
8
作者 张闻林 何颋婷 +2 位作者 文龙 高熙 刘埃平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2年第2期7-12,共6页
本文通过对川西北地区梓潼坳陷上三叠统异常高压的研究,利用钻井、测井、测试等资料识别异常高压,分析了该区异常压力的成因,认为主要由欠压实作用、上三叠统生烃作用、粘土矿物脱水作用及构造运动所造成。同时,探讨了异常压力与油气聚... 本文通过对川西北地区梓潼坳陷上三叠统异常高压的研究,利用钻井、测井、测试等资料识别异常高压,分析了该区异常压力的成因,认为主要由欠压实作用、上三叠统生烃作用、粘土矿物脱水作用及构造运动所造成。同时,探讨了异常压力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认为封存箱顶部是油气藏形成的有利部位,压力降低区有利于具规模的油气藏形成。建议勘探方向应向地层压力下降的区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地区 上三叠统 异常高压 压实作用 石油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北部地区侏罗系层序地层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被引量:3
9
作者 张闻林 高熙 +2 位作者 陈洪德 纪相田 胡晓强 《天然气技术》 2007年第3期34-37,94,共4页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川西北部地区侏罗系的层序界面、体系域及各层序特征进行了分析,将川西北部地区侏罗系划分出13个层序界面和13个三级层序,认为各层序主要由退积体系域和进积体系域组成。结合层序地层学及储层研究,认为进积体系域... 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对川西北部地区侏罗系的层序界面、体系域及各层序特征进行了分析,将川西北部地区侏罗系划分出13个层序界面和13个三级层序,认为各层序主要由退积体系域和进积体系域组成。结合层序地层学及储层研究,认为进积体系域有利于三角洲储层的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北部地区 侏罗系 层序地层 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山子油田成藏机制剖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闻林 况军 +1 位作者 王立宏 王世谦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1999年第3期20-24,共5页
本文对独山子油田早期的开发钻井及近年来的重点探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对生烃条件、油气源对比、储层分布、盖层有效性、构造圈闭条件以及异常高压对成藏的影响等诸方面的分析讨论,认为独山子油田油气来源复杂,即有上部E_(2-3)a、K_... 本文对独山子油田早期的开发钻井及近年来的重点探井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通过对生烃条件、油气源对比、储层分布、盖层有效性、构造圈闭条件以及异常高压对成藏的影响等诸方面的分析讨论,认为独山子油田油气来源复杂,即有上部E_(2-3)a、K_1tg湖相烃源岩生成的油,也有下部J_(1+2)湖沼相煤系烃源岩所生成的油气混合。储层非均质性影响了油气藏的分布,形成岩性—构造复合型圈闭,而油源断裂的发育则是浅层成藏的重要因素。独山子油气田属异常高压次生油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山子 油田 油气生成 异常高压 机理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南西部地区区域成藏条件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闻林 王世谦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0年第1期28-35,共8页
本文对准南地区生烃条件、储层分布、圈闭条件、盖层有效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对油气运聚条件、异常高压对成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分析了断层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和对油气藏破坏与保存诸方面的影响。总结了准南西部地区发育多... 本文对准南地区生烃条件、储层分布、圈闭条件、盖层有效性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对油气运聚条件、异常高压对成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同时分析了断层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和对油气藏破坏与保存诸方面的影响。总结了准南西部地区发育多套烃源岩;基底以上沉积盖层一套从冲积扇相、河流相互滨浅湖相粗碎屑的储集层;发育J_1s、K_1tg、E_(2-3)a和N_1t等四套主要的区域盖层。指出准南西部地区存在多套生储盖组合,可提供多个勘探目的层。断裂发育,断层具有封闭和开启双重性。圈闭数量众多,圈闭类型丰富,圈闭面积较大,主要为Ⅰ类和Ⅱ类圈闭。异常高压的存在有利于油气的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圈闭 异常高压 成藏条件 储集层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安岳地区须家河组--近海潮汐沉积 被引量:39
12
作者 赵霞飞 吕宗刚 +2 位作者 张闻林 彭海润 康仁东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18,134,共5页
多年来,大家都公认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除底部须一段为海相沉积以外,其上各段均属湖泊—三角洲沉积相。可是通过2007年对多个露头剖面和钻井岩心的研究,发现四川盆地安岳地区须二段—须六段均为碎屑浅海产物。为此,在介绍潮汐沉积作用原理... 多年来,大家都公认四川盆地须家河组除底部须一段为海相沉积以外,其上各段均属湖泊—三角洲沉积相。可是通过2007年对多个露头剖面和钻井岩心的研究,发现四川盆地安岳地区须二段—须六段均为碎屑浅海产物。为此,在介绍潮汐沉积作用原理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须家河组岩性构造特征,从双向交错层和交错纹层、砂泥岩薄互层层理、双黏土层构造、水流突变特征等4个方面论证了该组地层为潮汐成因的事实,露头和岩心特征也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须家河组的沉积相、沉积微相以及沉积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须家河组除边缘分布有三角洲沉积相以外,其余广大面积都属于浅海相大潮差河口湾沉积亚相,包括潮下、潮间和潮上带等多种沉积微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安岳 晚三叠世 近海潮汐 沉积相 成因 证据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层序地层 被引量:24
13
作者 胡晓强 陈洪德 +2 位作者 纪相田 林良彪 张闻林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6-19,共4页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为陆相碎屑岩地层。其中可以识别的层序界面有不整合面、最大湖泛面。最大进积面即为不整合面,而最大退积面则对应于最大湖泛面。根据川西前陆盆地的构造、沉积作用特点,选择进积体系域底界为层序界面,将川西前陆盆...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为陆相碎屑岩地层。其中可以识别的层序界面有不整合面、最大湖泛面。最大进积面即为不整合面,而最大退积面则对应于最大湖泛面。根据川西前陆盆地的构造、沉积作用特点,选择进积体系域底界为层序界面,将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划分为8个沉积层序,可以在全盆地进行对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侏罗系 层序地层 最大进积面 最大退积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三角洲沉积体系与沉积模式 被引量:40
14
作者 胡晓强 陈洪德 +1 位作者 纪相田 张闻林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26-231,237,共7页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为陆相碎屑岩沉积,其中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包括湖泊扇三角洲体系和湖泊三角洲体系2类。湖泊扇三角洲体系主要见于上侏罗统遂宁组、莲花口组地层之中,由扇三角洲平原亚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前扇三角洲亚相构成。湖泊... 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为陆相碎屑岩沉积,其中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包括湖泊扇三角洲体系和湖泊三角洲体系2类。湖泊扇三角洲体系主要见于上侏罗统遂宁组、莲花口组地层之中,由扇三角洲平原亚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前扇三角洲亚相构成。湖泊三角洲体系主要分布于上侏罗统蓬莱镇组等地层中,有长轴三角洲和短轴三角洲2种类型,包含的亚相有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前三角洲亚相。川西前陆盆地侏罗系的沉积模式有2种,即冲积扇—河流(冲积平原)—三角洲—湖泊—湖底扇模式及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湖底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侏罗系 三角洲 沉积体系 沉积模式 川西前陆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的海相潮汐成因——进一步论证与层序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赵霞飞 张闻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5-30,133-134,共6页
自笔者于2008年首次提出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海相潮汐沉积以来,通过近3年来对大量岩心、露头剖面的观察与分析,又不断收集、整理了较多的证据,有必要对该区海相潮汐成因观点作进一步的论证。须家河组为海相潮汐成因的证据包括:... 自笔者于2008年首次提出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为海相潮汐沉积以来,通过近3年来对大量岩心、露头剖面的观察与分析,又不断收集、整理了较多的证据,有必要对该区海相潮汐成因观点作进一步的论证。须家河组为海相潮汐成因的证据包括:①古生物方面,在须一段(原小塘子组)正常海相瓣鳃类化石与侏罗系淡水瓣鳃类化石之间,存在一个半咸水—淡水化石组合带;②沉积学方面,反向交错层、潮汐成因的砂泥薄互层、双黏土层和潮汐束、水流突变特征、煤球和牛角炭、风暴沉积、间歇性陆表暴露特征、再作用面、海滩砾石与滨面砂等,同时澄清了对双黏土层和潮汐束的误解;③矿物学方面,海绿石、菱铁矿结核、硼元素含量和碳氧同位素资料也表明沉积环境由海→陆的过渡性质。在介绍Dalrymple等人河口湾沉积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须家河组一个三级层序的纵向相序和体系域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三叠世 古生物化石 双黏土层 微量元素 碳氧同位素 沉积相 体系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异常高压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刘埃平 文龙 张闻林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45-48,8-9,共6页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异常高压有其特有的分布规律,目前上三叠统异常高压的成因机制归纳起来有4种欠压实作用、生烃增压作用、粘土矿物脱水增压作用、构造抬升作用。不可否认,上述引起上三叠统地层增压的作用在局部范围内客观存在,但这...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异常高压有其特有的分布规律,目前上三叠统异常高压的成因机制归纳起来有4种欠压实作用、生烃增压作用、粘土矿物脱水增压作用、构造抬升作用。不可否认,上述引起上三叠统地层增压的作用在局部范围内客观存在,但这几种成因机制难以确切地解释这种异常高压的分布特征,有些方面还存在矛盾。文章通过对上三叠统—侏罗系地层的沉积、成岩作用及构造断裂活动的分析,认为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地层异常高压的这种分布特征是由两种主要的地质作用所控制一种是中侏罗世沙溪庙组的快速堆积作用;另一种是断裂构造活动的释压作用。即地层高压区是由沙溪庙组最大沉积厚度分布区(坳陷区)和断裂构造欠发育区联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 晚三叠世 前陆盆地 异常高压 分布特征 成因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西—名山地区沙溪庙组储层综合预测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光荣 张闻林 +2 位作者 徐云浩 卢晓敏 王欣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S1期18-20,113-13,共6页
大兴西构造以西至名山向斜。沙溪庙组储层由于含油气导致层速度有所下降,与泥岩没有一个明显的速度差。文章通过野外露头、岩心观察描述,结合钻井测试等综合研究,指出沙溪庙组储层属低孔低渗储层,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测井响应具有低伽马... 大兴西构造以西至名山向斜。沙溪庙组储层由于含油气导致层速度有所下降,与泥岩没有一个明显的速度差。文章通过野外露头、岩心观察描述,结合钻井测试等综合研究,指出沙溪庙组储层属低孔低渗储层,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测井响应具有低伽马、高时差特征。对自然伽马、速度及孔隙度进行了反演,其结果与已钻井符合较好,应用反演结果对储层分布进行了综合预测研究,指出大兴西构造、太平—百丈—月岗和车岭—牛皮场西北—青江堰南等地区为有利储层发育区,可供下一步钻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西 中侏罗世 反演 储集层 发育区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文留构造CO_2气藏地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罗小平 张闻林 +3 位作者 吴光兴 高新胜 彭渤莹 沈忠民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3-25,102-103,共3页
论文探讨了文 3 3块天然气中CO2 气及有机气体的成因。文 3 3 - 2 0 4井CO2 含量高近 80 %、碳同位素值重δ1 3CCO2 为 - 9.0‰ ,CO2 同位素指示介于有机成因与无机成因之间 ,与同区块高部位CO2 含量低的其他井天然气同位素差别大 ,伴... 论文探讨了文 3 3块天然气中CO2 气及有机气体的成因。文 3 3 - 2 0 4井CO2 含量高近 80 %、碳同位素值重δ1 3CCO2 为 - 9.0‰ ,CO2 同位素指示介于有机成因与无机成因之间 ,与同区块高部位CO2 含量低的其他井天然气同位素差别大 ,伴生的烃类气体组分与碳同位素表现为油型湿气特征。综合研究认为 ,文 3 3块含二氧化碳高的文 3 3 - 2 0 4、文 2 6 9、文 2 6 9- 1的天然气中有机组分与CO2 是不同源 ,有机组分来源于下第三系泥岩地层 ,CO2气体主要来源于石炭—二叠系的煤系地层 ,同区块而CO2 低的天然气 ,有机组分与CO2 为同源的 ,均来源于下第三系泥岩地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濮凹陷 文留构造 CO2气藏 地球化学特征 成因分析 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异常高压的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埃平 文龙 +1 位作者 张闻林 孔令霞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4年第4期3-8,共6页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异常高压有其特有的分布规律。目前 ,上三叠统异常高压的成因机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欠压实作用 ;生烃增压作用 ;粘土矿物脱水增压作用 ;构造抬升作用。不可否认 ,上述引起上三叠统地层增压的作用在局部范围内客...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异常高压有其特有的分布规律。目前 ,上三叠统异常高压的成因机制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欠压实作用 ;生烃增压作用 ;粘土矿物脱水增压作用 ;构造抬升作用。不可否认 ,上述引起上三叠统地层增压的作用在局部范围内客观存在 ,但这几种成因机制难以确切地解释这种异常高压的分布特征 ,有些方面还存在矛盾。通过对上三叠统—侏罗系地层的沉积、成岩作用及构造断裂活动的分析认为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地层异常高压的这种分布特征是由两种主要的地质作用所控制 ,一种是中侏罗世沙溪庙组的快速堆积作用 ;另一种是断裂构造活动的释压作用 ,即 ,地层高压是由沙溪庙组最大沉积厚度分布区 (坳陷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三叠统 地层 川西前陆盆地 成因机制 断裂构造 分布特征 断裂活动 异常高压 生烃 欠压实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中北部下—中侏罗统主要目的层沉积相与地震沉积学 被引量:6
20
作者 赵霞飞 赵拓宇 +1 位作者 张闻林 袁倩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21年第1期90-103,共14页
四川盆地中北部油气主要勘探目的层包括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中侏罗统凉高山组和下沙溪庙组,沉积相属于河流—三角洲相和湖相。根据岩心和录井资料,应用沉积地质学理论确定了三角洲的以下几种微相:砂质辫状河、大分流河道、小分... 四川盆地中北部油气主要勘探目的层包括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中侏罗统凉高山组和下沙溪庙组,沉积相属于河流—三角洲相和湖相。根据岩心和录井资料,应用沉积地质学理论确定了三角洲的以下几种微相:砂质辫状河、大分流河道、小分流河道、河口坝、三角洲前缘波浪带、沿岸沙坝、前三角洲等。侏罗纪湖泊为有出水口的开放型淡水湖,利用地震沉积学原理预测了由沿岸泥坪、滨线、介屑(壳)滩、沿岸带(沙坝)到远滨席状砂、开阔湖透光带等9种微相。应用比较沉积学原理和工作方法,参照云南滇池和洱海现代瓣腮类珠蚌、无齿蚌的生态,分析了侏罗纪瓣腮类(珠蚌、假铰蚌)的生态。瓣腮类以藻类为食,而藻类则附生于沉水植物上。湖水深度(制约水的透光度)和底质是制约水草生长的因素,因而制约瓣腮类分布。估计了大安寨期瓣腮类生活的水深。应用地震沉积学工作方法,发现大安寨期的介壳滩被断层活动引起的沟槽、水道划分成多个独立单元,而所作出的凉高山期三角洲与由现代实例得出的经典模式不谋而合,证明研究成果可信度高,可据此准确地预测地下储层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早—中侏罗世 河流—三角洲相 湖相 瓣腮类生态 地震沉积学 比较沉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