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温度处理和茎尖培养结合脱除泡桐丛枝病类菌原体(MLO) 被引量:24
1
作者 张锡津 田国忠 黄钦才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4-38,共5页
将患有丛枝病的泡桐组培苗进行温度处理,结合茎尖培养用来脱除病原MLO。结果表明,在45℃下,病茎段24—48小时内脱水枯死;在40℃下3周内病苗黄化枯萎;但在30℃和25℃处理的茎段萌发新枝条仍表现典型丛枝症状。而在... 将患有丛枝病的泡桐组培苗进行温度处理,结合茎尖培养用来脱除病原MLO。结果表明,在45℃下,病茎段24—48小时内脱水枯死;在40℃下3周内病苗黄化枯萎;但在30℃和25℃处理的茎段萌发新枝条仍表现典型丛枝症状。而在35℃下处理的茎段,1周后,新生长茎叶外观恢复正常,继续处理至80天,植株仍能正常生长。组织经DAPI染色后荧光显微镜检查显示出在35-40℃下处理的病苗体内MLO4周之内的变化和降解情况。分别剪取35℃下处理29、33、55和80天的组培苗0.5cm的茎尖,转入MS培养基或改良的MS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长成的组培苗一直生长正常。荧光显微镜和电镜检察结果均显示病原MLO已被脱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 丛枝病 温度 茎尖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植物菌原体泡桐苗防治丛枝病效果初析 被引量:4
2
作者 张锡津 田国忠 +2 位作者 罗飞 李江山 洪炜 《森林病虫通讯》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6-8,共3页
将经脱毒处理和未经脱毒处理但经病原检测确证无植物菌原体感染的泡桐组培苗,进行扩大繁殖、温室驯化,然后分别在不同地区的苗圃地和造林地定植,每年定期调查泡桐丛枝病的发生情况。试验结果显示,脱毒苗和无毒苗无论在重病区、中度... 将经脱毒处理和未经脱毒处理但经病原检测确证无植物菌原体感染的泡桐组培苗,进行扩大繁殖、温室驯化,然后分别在不同地区的苗圃地和造林地定植,每年定期调查泡桐丛枝病的发生情况。试验结果显示,脱毒苗和无毒苗无论在重病区、中度病区还是在轻病区,三年内发病率都大大低于常规种根育苗对照,其中在各地区种植的全部脱毒苗三年内发病率皆为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 丛枝病 无植物菌原体 防病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病和感病泡桐无性系组培苗对嫁接传染植原体的不同反应 被引量:16
3
作者 田国忠 张锡津 +1 位作者 罗飞 朱水芳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1-39,共9页
用感染了植原体并表现典型丛枝症状的组培苗作接穗或砧木,在无杂菌条件下嫁接7个表现不同田间抗性的无性系健康组培苗,并用DAPI荧光显微镜和16SrRNA基因扩增(PCR)技术检验嫁接传病效果。C125和XuH表现出较强... 用感染了植原体并表现典型丛枝症状的组培苗作接穗或砧木,在无杂菌条件下嫁接7个表现不同田间抗性的无性系健康组培苗,并用DAPI荧光显微镜和16SrRNA基因扩增(PCR)技术检验嫁接传病效果。C125和XuH表现出较强的特异性接种诱发坏死反应,ZH和T35028坏死反应中等,QLM、C020和C161的坏死反应较弱。培养基中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6BA或NAA)可降低坏死程度,提高嫁接成功率,水杨酸处理或去掉健株砧木叶片和根系皆加重坏死反应程度。用病接穗嫁接抗病的QLM无性系时,用PCR检测到侵染砧木的植原体,但未表现丛枝症状,而将此无性系健康接穗嫁接到丛枝病砧木上时可诱致典型丛枝症状,从而表现出与根系和成熟叶相关的抗性反应。除C125外,其余6个无性系皆被嫁接传染,其继代培养表现出差异不显著的丛枝症状,其韧皮部金黄色自发荧光随着症状的加重而累积,也与抗病性有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桐 组培苗 嫁接传染 植原体 坏死反应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