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RNA沉默旋毛虫GAD基因对小鼠免疫反应影响的研究
1
作者 张博涵 阮入琳 +3 位作者 张鉴慧 刘跃辉 王浩迪 宋铭忻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23-631,共9页
为探究旋毛虫肌幼虫谷氨酸脱羧酶(GAD)在肌幼虫侵入肠道中发挥的作用,本研究分别将设计与合成的siRNA-GAD、siRNA-Control转染旋毛虫肌幼虫(siRNA-GAD组、siRNA-Control组、后者为阳性对照组NC)并设未转染siRNA的阳性对照组(PC组),于转... 为探究旋毛虫肌幼虫谷氨酸脱羧酶(GAD)在肌幼虫侵入肠道中发挥的作用,本研究分别将设计与合成的siRNA-GAD、siRNA-Control转染旋毛虫肌幼虫(siRNA-GAD组、siRNA-Control组、后者为阳性对照组NC)并设未转染siRNA的阳性对照组(PC组),于转染后12 h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旋毛虫肌幼虫GAD基因的转录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显示,siRNA-GAD组相对PC组肌幼虫GAD基因的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降低63.7%(P<0.001)和62%(P<0.0001),表明siRNA-GAD能够干扰旋毛虫肌幼虫GAD基因的转录及表达。将上述各组旋毛虫肌幼虫分别感染BALB/c小鼠,并设未感染的小鼠为阴性对照,感染10 d时对小鼠采样,采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IFN-γ和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的分泌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CD4^(+)/CD8^(+)T细胞比值;制备各组小鼠小肠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其病理变化;采用qPCR检测小鼠小肠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活化标志物GARP、CD62L、OX40和趋化因子受体CXCR3、CCR4、CCR5、CCR10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小鼠小肠Foxp3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旋毛虫感染引起宿主血清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和IL-10的分泌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相比PC组siRNA-GAD组小鼠血清中IL-4和IL-10的分泌水平分别下降7.249%和8.460%(P<0.05);siRNA-GAD组小鼠脾脏中CD4^(+)/CD8^(+)T细胞比值升高34.72%,差异显著(P<0.05);组织病理切片观察可见,PC组小鼠小肠上皮受损,局部炎性浸润,siRNA-GAD组小鼠肠绒毛水肿严重;相较PC组,siRNA-GAD组小鼠小肠Treg细胞活化标志物GARP和OX45的转录水平分别降低37.30%和13.06%(P<0.05);Treg细胞趋化因子受体CXCR3和CCR4的转录水平分别降低77.26%和61.06%(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旋毛虫感染后小鼠小肠Treg细胞中的黄色颗粒增多,而siRNA-GAD组小鼠小肠Treg细胞中的黄色颗粒沉着相对较少,表明干扰GAD基因能够降低旋毛虫成虫期诱导Treg细胞标志蛋白Foxp3的表达。上述结果表明,干扰旋毛虫GAD基因能够降低小鼠小肠Treg细胞的活化水平,抑制宿主Th2型免疫反应,提高宿主非特异性免疫反应水平,也表明GAD参与旋毛虫诱导的宿主免疫反应,本研究为探究旋毛虫的致病机制及旋毛虫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谷氨酸脱羧酶 RNA干扰 免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鸟氨酸脱羧酶对旋毛虫抗酸能力调控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侯嘉茗 杨啸 +7 位作者 王雪莹 薄禄琪 王爽 张博涵 张鉴慧 阮入琳 宋铭忻 白志坤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2-309,共8页
为探究旋毛虫体内是否存在鸟氨酸依赖性抗酸系统(AR5)及旋毛虫鸟氨酸脱羧酶(TsODC)对旋毛虫抗酸能力的调控作用,本实验分别采用p H1.5、p H2.5、p H4.5、p H6.6的培养液以及PBS(pH7.4)作为对照组分别培养0.5 h、1 h和2 h后,通过统计旋... 为探究旋毛虫体内是否存在鸟氨酸依赖性抗酸系统(AR5)及旋毛虫鸟氨酸脱羧酶(TsODC)对旋毛虫抗酸能力的调控作用,本实验分别采用p H1.5、p H2.5、p H4.5、p H6.6的培养液以及PBS(pH7.4)作为对照组分别培养0.5 h、1 h和2 h后,通过统计旋毛虫肌幼虫的存活率、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筛选旋毛虫肌幼虫体外最适酸处理条件。结果显示,在酸度为p H2.5培养2 h时,肌幼虫的存活率为51%(此时死亡数与存活数基本相等)及Ts ODC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水平最高。因此,p H2.5培养2 h为旋毛虫肌幼虫体外最佳酸处理条件。于培养液中分别添加不同浓度的精氨酸、Ts ODC多抗血清、姜黄素和雷帕霉素,以PBS作为对照组分别培养12 h、24 h和48 h后,采用上述最佳酸处理条件处理后,通过计算肌幼虫存活率,采用q PCR检测Ts ODC基因的转录水平并初步筛选不同制剂的最佳培养浓度及时间,并在各最佳浓度和时间培养后,再经最佳酸处理条件处理,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s ODC蛋白的表达,分析各制剂对旋毛虫抗酸能力的调控作用;从旋毛虫感染42 d的小鼠中收集肌幼虫并采集小鼠的膈肌,分别制备冰冻切片,采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Ts ODC蛋白在肌幼虫中的分布。存活率结果显示,与PBS对照组相比,当添加浓度为10μg/mL的精氨酸培养24 h时,肌幼虫存活率提高27%,Ts ODC基因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分别提高83.3%和68%(P<0.01);当添加浓度为1 mg/mL的Ts ODC多抗血清、20μmol/L的姜黄素和2μmol/L的雷帕霉素均培养48 h时,肌幼虫存活率分别下降13%、18%和26%,Ts ODC基因转录水平分别降低24.1%、27.1%和37.7%(P<0.01)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分别降低11.6%、25.8%(P<0.05)和47.8%(P<0.01)。IFA结果显示,绿色荧光信号主要出现在肌幼虫的表皮层、头部的唇乳突及尾部的生殖原基。上述结果表明,精氨酸可以通过上调Ts ODC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水平提高旋毛虫的抗酸能力,而Ts ODC多抗血清、姜黄素和雷帕霉素则通过降低Ts ODC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水平消弱旋毛虫的抗酸能力;Ts ODC可能是分泌蛋白且与旋毛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关。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证实在旋毛虫肌幼虫中存在AR5,且其中的Ts ODC能够正调控旋毛虫的抗酸作用,为深入研究旋毛虫抗酸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旋毛虫鸟氨酸脱羧酶 抗酸性 精氨酸 姜黄素 雷帕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RNA-757干扰旋毛虫Ts-ODC基因对其抗酸能力的影响
3
作者 薄禄琪 王雪莹 +7 位作者 侯嘉茗 张力 张鉴慧 阮入琳 张博涵 王爽 宋铭忻 张子群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114-2125,共12页
旨在探究旋毛虫肌幼虫体内是否存在鸟氨酸依赖型抗酸系统,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Ts-ODC全序列基因组设计三条特异性siRNA分子,采用脂质体浸染转染的方法将其分别转染至旋毛虫肌幼虫体内,使用qPCR、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筛选最... 旨在探究旋毛虫肌幼虫体内是否存在鸟氨酸依赖型抗酸系统,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Ts-ODC全序列基因组设计三条特异性siRNA分子,采用脂质体浸染转染的方法将其分别转染至旋毛虫肌幼虫体内,使用qPCR、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筛选最佳干扰siRNA分子及最佳干扰条件;并在pH 1.5、2.5、4.5和6.6的条件下将肌幼虫分别培养0.5、1和2 h,从肌幼虫Ts-ODC基因转录水平、酶活性及存活率等方面分析Ts-ODC基因干扰对旋毛虫肌幼虫抗酸能力的影响;将Ts-ODC基因被干扰的旋毛虫肌幼虫感染小鼠,在7和42 d时分别收集成虫和肌幼虫,分别计算其减虫率;将子一代肌幼虫在pH 2.5的酸性条件下培养2 h,计算其存活率,对Ts-ODC基因干扰的遗传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Ts-ODC siRNA-757为最佳干扰分子,转染12 h、浓度为2μmol·L^(-1)培养3 d时为最佳干扰条件;各组pH 2.5培养2 h时Ts-ODC基因转录水平最高,pH 1.5培养2 h时虫体的存活率明显低于其他培养条件(P<0.01),pH 4.5培养0.5 h时虫体体内酶活性最高;转染Ts-ODC siRNA-757的肌幼虫接种小鼠后,7 d时成虫和42 d时肌幼虫的减虫率分别为58.95%和65.91%;其子一代肌幼虫在pH 2.5的培养液内培养2 h时其存活率为49%。综上表明,旋毛虫肌幼虫体内具有鸟氨酸依赖型抗酸系统,本研究首次通过siRNA技术干扰旋毛虫肌幼虫Ts-ODC基因,且证实干扰Ts-ODC基因可降低肌幼虫抗酸能力,为后期旋毛虫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鸟氨酸脱羧酶 RNA干扰 抗酸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毛虫海藻糖酶(TsTRE)蛋白的表达及其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
4
作者 侯嘉茗 张博涵 +5 位作者 阮入琳 张鉴慧 刘坤 陈颢元 宋铭忻 张子群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74-1180,共7页
目的 以原核表达的旋毛虫海藻糖酶(Trichinella spiralis trehalase, TsTRE)重组蛋白作为检测抗原,建立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方法 本实验采用RT-PCR技术扩增TsTRE基因,将其与pCold I表达质粒连接并于E.coli BL21感受态细胞中表达。... 目的 以原核表达的旋毛虫海藻糖酶(Trichinella spiralis trehalase, TsTRE)重组蛋白作为检测抗原,建立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方法 本实验采用RT-PCR技术扩增TsTRE基因,将其与pCold I表达质粒连接并于E.coli BL21感受态细胞中表达。应用亲和柱层析技术获得纯化rTsTRE,分别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和Western-blot技术定位TsTRE和检测rTsTRE的免疫反应原性。与此同时,以rTsTRE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并对其抗原包被浓度和待测血清稀释度、抗原包被条件、封闭液种类和封闭条件、酶标二抗稀释度和孵育条件、TMB显色时间等进行优化。确定该方法的临界值及评估该方法的重复性、敏感性、特异性和临床检出率等性能。结果 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肌幼虫的杆状体、尾部和表皮等部位含有大量的海藻糖酶;Western-blot结果显示,rTsTRE可结合感染旋毛虫42 d小鼠的阳性血清且蛋白分子量约为60 kDa。建立的间接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阳性临界值为0.384;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分别在5.504%~7.630%和4.664%~9.929%,且均不超过10%;最低检出效价为1∶1 280;与华支睾吸虫、血吸虫、猪蛔虫、猪弓形虫和弓首蛔虫抗体均无交叉反应,特异性较强;临床阴性检出率为0%。结论 本实验成功表达rTsTRE,以该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敏感性、特异性和临床检测性,可应用于临床样本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毛虫 海藻糖酶 原核表达 间接ELISA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