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硒杂环化合物SPO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光谱学研究 被引量:31
1
作者 张逸波 郑文杰 +3 位作者 黄峙 杨芳 刘杰 陈填烽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866-1871,共6页
研究了一种新型硒杂环化合物1,2,5-硒二唑并[3,4-d]嘧啶-5,7-(4H,6H)-二酮(SPO)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及其光谱学特征。采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检测,DPPH自由基体系的测定波长为515nm,稳定时间为30 min,而ABTS自由基的测定波长为734 nm... 研究了一种新型硒杂环化合物1,2,5-硒二唑并[3,4-d]嘧啶-5,7-(4H,6H)-二酮(SPO)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及其光谱学特征。采用分光光度法进行检测,DPPH自由基体系的测定波长为515nm,稳定时间为30 min,而ABTS自由基的测定波长为734 nm,体系在6 min内达到稳定。SPO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能有效、快速地抑制溶液中DPPH和ABTS自由基的形成及其特征吸收峰。在优化的反应体系中,SPO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85.2和36.5μmol.L-1,该活性可与标准抗氧化剂Trolox相比拟,且明显优于作为阳性对照的BHA和BHT。实验的结果显示硒杂环化合物在抗氧化方面的广阔应用前景和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杂环化合物 抗氧化活性 DPPH AB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5-硒二唑嘧啶衍生物ASPO的合成及抗氧化与抗肿瘤活性 被引量:4
2
作者 黄晓纯 郑军生 +3 位作者 陈填烽 张逸波 罗懿 郑文杰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76-982,共7页
合成了5-氨基-[1,2,5]硒二唑[3,4-d]嘧啶-7-酮(ASPO),研究了其抗氧化与抗肿瘤活性,并初步阐述了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ASPO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可抑制溶液中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 合成了5-氨基-[1,2,5]硒二唑[3,4-d]嘧啶-7-酮(ASPO),研究了其抗氧化与抗肿瘤活性,并初步阐述了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ASPO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可抑制溶液中1,1-二苯基-2-苦基肼(DPPH)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的形成,并呈剂量效应.此外,ASPO能有效抑制5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其中,A-375黑色素瘤细胞对ASPO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其IC50值为14.1μg/mL.对作用机制的研究发现,ASPO处理可诱导肿瘤细胞中Sub-G1凋亡峰的累积、染色质固缩及凋亡小体的形成,说明诱导细胞凋亡是ASPO发挥抗肿瘤活性的主要机制.进一步利用光谱滴定和黏度实验研究了ASPO与CT-DNA的相互作用,发现ASPO以沟面结合方式与CT-DNA结合,表明ASPO可能通过与DNA相互作用而触发肿瘤细胞凋亡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杂环衍生物 抗氧化活性 抗肿瘤活性 凋亡 DNA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废水培养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中的营养物质构成 被引量:6
3
作者 黄昆 张逸波 +1 位作者 黄峙 郑文杰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76-580,共5页
研究生活废水培养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SP)中的主要营养物质构成.用厨房废水(kitchen wastewater,KW)摇瓶培养SP,观察藻细胞在KW中的生长状态,以及低、高光照强度(36μmol/m2.s和108μmol/m2.s)对SP生长的影响.化学比色法检测KW... 研究生活废水培养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SP)中的主要营养物质构成.用厨房废水(kitchen wastewater,KW)摇瓶培养SP,观察藻细胞在KW中的生长状态,以及低、高光照强度(36μmol/m2.s和108μmol/m2.s)对SP生长的影响.化学比色法检测KW培养的SP(KW-SP)中的总蛋白质(Pr)、脂(Lip)和水溶性多糖(Ploys)等主要营养物质的构成.结果发现,SP在KW中的生长速率、生物量及产率可达在Zarrouk培养液(ZM)中的80%以上,并表现有明显氮营养缺乏特点;与ZM培养的SP(ZM-SP)相比,低、高光照强度下培养的KW-SP中Pr(分别占干质量的47.7%和40.3%)明显降低(P<0.05),Lip(26.5%和19.3%)显著增高(P<0.05),高光照强度下培养的KW-SP中Ploys(24.1%)显著增高(P<0.05);KW-SP中天冬氨酸(Asp)和蛋氨酸含量明显增加(P<0.05),精氨酸、组氨酸和胱氨酸含量则明显降低(P<0.05).用生活废水培养的SP营养价值仍然较高,培养过程中氮缺乏和光照强度对KW-SP中蛋白质、脂、多糖及氨基酸构成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 营养物质 生活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吸收转化亚硒酸钠生成纳米元素硒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永林 任璐艳 +3 位作者 靳兴媛 张逸波 凌钦婕 黄峙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00-304,共5页
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富硒培养过程中转化亚硒酸钠产生的红色纳米元素硒(Nano-Se)进行鉴定和分析.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红色微粒的纳米形貌,激光散射仪分析其粒径分布,透射电镜(TEM)和X-线能谱(EDX)联用表征纳米粒中的元... 对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富硒培养过程中转化亚硒酸钠产生的红色纳米元素硒(Nano-Se)进行鉴定和分析.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红色微粒的纳米形貌,激光散射仪分析其粒径分布,透射电镜(TEM)和X-线能谱(EDX)联用表征纳米粒中的元素硒形态,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Nano-Se中的金属元素构成和含量,回归分析螺旋藻细胞总蛋白含量及还原性巯基水平与转化Nano-Se生成量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从富硒螺旋藻培养液和细胞裂解液中分离鉴定到Nano-Se,其为较均一的球形或近似球形,平均粒径约60 nm,其中硒的质量比为58.5%,原子比为34.7%,除主要含硒元素外,也含有微量的Cu、Zn、Fe、Mn和Ca等元素,并含有少量蛋白质.还发现Nano-Se的生成与藻细胞总蛋白和还原性巯基水平呈明显负相关.实验结果表明,螺旋藻可转化亚硒酸钠生成Nano-Se,为富硒微藻中活性硒形态的研究及工业生产提供理论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钝顶螺旋藻 纳米 生物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渗透膜高密度培养富硒螺旋藻 被引量:3
5
作者 任璐艳 靳兴媛 +3 位作者 周永林 张逸波 凌钦婕 黄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37-241,共5页
应用透析袋(OT法)组装光生物反应器,与鼓泡式生物反应器(AB法)和摇瓶(SB法)进行对比实验,探讨利用渗透膜建立高密度培养富硒螺旋藻(Se-SP)方法的可行性。称质量法监测并推算藻细胞生长率和最大生物量,荧光光度法测定Se-SP及其培养液中... 应用透析袋(OT法)组装光生物反应器,与鼓泡式生物反应器(AB法)和摇瓶(SB法)进行对比实验,探讨利用渗透膜建立高密度培养富硒螺旋藻(Se-SP)方法的可行性。称质量法监测并推算藻细胞生长率和最大生物量,荧光光度法测定Se-SP及其培养液中硒含量和形态变化,分光光度法检测Se-SP中总蛋白(TP)、藻蓝蛋白(PC)、叶绿素a(Chla)、总胡萝卜素(Caro)、水溶性多糖(SPS)及巯基(—SH)含量等主要营养构成,培养液中无机碳(IC)和有机溶解碳(DOC)的含量采用自动分析仪测定。结果发现:OT法培养Se-SP的最大生物量可达9.6g/L,是AB和SB方法培养的3~5倍,其中有机硒转化率及TP、PC、Chla、SPS和—SH等主要营养成分的含量均有明显提高。相应地,培养基中IC剩余减少,DOC无明显累积。结果提示,OT法可实现Se-SP高密度培养,并有望获得优质Se-SP产品,其优势体现在高细胞增殖速率、高有机硒转化率、高无机营养源消耗率和低有机碳的积累,便于培养液的再生利用,减少废液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藻 富硒 高密度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硒螺旋藻多肽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8
6
作者 高冬芳 张逸波 +2 位作者 凌钦婕 邹颖 黄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10,共4页
从富硒螺旋藻(SeSP)中提取总蛋白(SeSP-TP),用不同蛋白酶水解SeSP-TP制备富硒螺旋藻多肽(SeSP-Ps),体外测定SeSP-Ps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5种常见蛋白酶在最适条件下对SeSP-TP水解度明显不同,其中胃蛋白酶-胰蛋... 从富硒螺旋藻(SeSP)中提取总蛋白(SeSP-TP),用不同蛋白酶水解SeSP-TP制备富硒螺旋藻多肽(SeSP-Ps),体外测定SeSP-Ps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5种常见蛋白酶在最适条件下对SeSP-TP水解度明显不同,其中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联合使用时的酶水解度最高;虽然不同蛋白酶水解制备的SeSP-Ps均对ACE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不同酶水解的SeSP-Ps对ACE的50%抑制浓度(IC50)存在明显差异,其中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联合酶解制备的SeSP-Ps对ACE的IC50值最低,为74.6μg/mL。结果提示:SeSP在体内经胃肠蛋白酶消化产生的多肽,对ACE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且SeSP-Ps对ACE的抑制作用呈现显著的剂量-效应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 螺旋藻 多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化合物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ROS和NO生成及NOS活性的影响
7
作者 邹颖 凌钦婕 +6 位作者 刘秋英 张逸波 高冬芳 陆俏颖 刘杰 郑文杰 黄峙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363-2367,共5页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的硒化合物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一氧化氮(NO)、活性氧(ROS)的生成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初步探讨硒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在MSCs培养的过程中,分别添加0.1μmol/L和0.5μmol/L亚硒酸钠[Se(Ⅳ)]、...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的硒化合物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一氧化氮(NO)、活性氧(ROS)的生成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初步探讨硒的免疫调节作用机制。方法:在MSCs培养的过程中,分别添加0.1μmol/L和0.5μmol/L亚硒酸钠[Se(Ⅳ)]、硒代胱氨酸(Se-Cys)、纳米硒(Nano-Se),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24 h和48 h MSCs NO和NOS活性的变化,通过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ROS。结果:在24 h,对照组、0.1μmol/L和0.5μmol/L Se(Ⅳ)处理MSCs的NO水平分别是(18.13±6.80)μmol/L、(20.93±5.68)μmol/L和(16.73±5.03)μmol/L。在48 h,0.1μmol/L和0.5μmol/L Se(IV)处理MSCs的NO水平分别是(17.20±9.11)μmol/L(P<0.05)和(9.98±4.35)μmol/L(P<0.0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23±4.35)μmol/L。Se(IV)对ROS和NOS有明显的抑制作用,Se-Cys和Nano-Se对NO、ROS的生成和NOS活性没有明显影响。结论:Se(Ⅳ)对MSCs NO、ROS的生成和NOS活性有明显的抑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硒化合物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