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混凝剂对化学强化MBR深度处理印染废水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张迎敏 吴佩琳 +3 位作者 孙娜 肖小兰 王新华 李秀芬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2-87,共6页
在自主开发的化学强化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基础上,考察30mg/LFeCl3,30mg/LFeCl3和30mg/LCaCl2的组合以及30mg/LCaCl2三种混凝剂投加方式对其深度处理模拟印染废水二级出水的效果以及对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投加FeCl3及FeCl3和... 在自主开发的化学强化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基础上,考察30mg/LFeCl3,30mg/LFeCl3和30mg/LCaCl2的组合以及30mg/LCaCl2三种混凝剂投加方式对其深度处理模拟印染废水二级出水的效果以及对膜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投加FeCl3及FeCl3和CaCl2的组合提高了化学强化MBR装置对色度、COD、氨氮和总磷的去除效果.单独投加FeCl3及FeCl3和CaCl2的组合都可以有效地缓解膜污染,其中投加FeCl3和CaCl2组合的效果更好,而单独投加CaCl2将会加重膜污染.FeCl3的絮凝作用可以降低胞外聚合物(EPS)的含量并增加污泥颗粒粒径.此外,CaCl2可以强化FeCl3的絮凝作用,提高膜污染的延缓效果.然而,单独投加CaCl2由于刺激EPS的产生并造成污泥颗粒粒径的减少,从而加重了膜污染.FeCl3和CaCl2都有利于溶解性有机物(DOM)中的小分子量片段向大分子量片段的转化,其中CaCl2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器 印染废水 氯化铁 氯化钙 膜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地区苔藓结皮对土遗址片状剥离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谌文武 杨光 +3 位作者 张迎敏 刘建 任晓峰 龚书亚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22-27,共6页
片状剥离是土遗址表面普遍发育的病害,对遗址的长期保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近年来,大量学者尝试多种手段对片状剥离病害进行整治,但在实际的保护加固工程中效果仍不太理想。目前,利用苔藓加固边坡、保持水土的研究和应用日益丰富。本文... 片状剥离是土遗址表面普遍发育的病害,对遗址的长期保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近年来,大量学者尝试多种手段对片状剥离病害进行整治,但在实际的保护加固工程中效果仍不太理想。目前,利用苔藓加固边坡、保持水土的研究和应用日益丰富。本文从土遗址保护的目的出发,采用在遗址表层培育苔藓的方法,利用生物结皮改善遗址表面片状剥离状态。以青海地区为例,在野外研究中利用微型贯入仪测量苔藓生长前后墙体的表面贯入阻力,并对比分析表面龟裂的变化。室内试验中将土遗址墙面自外向内分成5个土层,利用X衍射仪对各土层进行矿物成分分析;用激光粒度仪对各土层进行颗粒分析,并用离子色谱仪分析各土层的盐分含量。野外试验发现,有苔藓时墙体的表面贯入阻力比无苔藓时明显提高,且原来片状剥离的龟裂也在苔藓生长过程中得以修复。室内试验表明:苔藓生长前后各土层矿物成分及含量均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土壤颗粒粒径会趋于减小,粉粒和黏粒含量增多;有苔藓时粉化层中盐分含量明显下降,其他土层盐分含量较无苔藓时有较大提升。苔藓生长后原墙体表面片状剥离的强度和颗粒结构均明显提升,且盐分富集现象得到了较好的改善,土体整体工程性能相对提升。因此,苔藓加固片状剥离有非常广阔的研究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苔藓 片状剥离 强度 矿物成分 粒度分析 盐分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和烫漂预处理对红薯叶热风干燥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迎敏 任广跃 +3 位作者 屈展平 靳力为 段续 张乐道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94-201,共8页
采用超声、烫漂两种方式对红薯叶进行热风干燥前的预处理,研究超声时间、超声功率、超声温度和烫漂时间、烫漂液ZnAc2与EDTA-2Na质量比、烫漂温度对红薯叶热风干燥后叶绿素、复水性、色差、干燥特性、能耗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 采用超声、烫漂两种方式对红薯叶进行热风干燥前的预处理,研究超声时间、超声功率、超声温度和烫漂时间、烫漂液ZnAc2与EDTA-2Na质量比、烫漂温度对红薯叶热风干燥后叶绿素、复水性、色差、干燥特性、能耗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处理的最佳工艺为超声时间10 min、超声功率300 W、超声温度40℃,经超声预处理的红薯叶干燥效率较高,皱缩率低,组织结构较为完整;烫漂处理的最佳工艺为烫漂时间60 s、烫漂液ZnAc 2与EDTA-2Na质量比21、烫漂温度80℃,经护色液烫漂处理干燥后的红薯叶复水率、叶绿素含量和色泽都稍高,质构紧密均匀,细胞开孔率高,总能耗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风干燥 红薯叶 超声 烫漂 干燥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薯叶粉热泵-热风联合干燥工艺优化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迎敏 任广跃 +1 位作者 段续 刘盼盼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8-205,共8页
为保证红薯叶粉品质,降低加工能耗,采用热泵-热风联合干燥技术对红薯叶进行处理,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运用Box-Behnken Design优化试验,研究热泵干燥温度、热风干燥温度和转换点含水率对单位能耗、叶绿素含量、色泽L*值和吸湿性的影响,通... 为保证红薯叶粉品质,降低加工能耗,采用热泵-热风联合干燥技术对红薯叶进行处理,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运用Box-Behnken Design优化试验,研究热泵干燥温度、热风干燥温度和转换点含水率对单位能耗、叶绿素含量、色泽L*值和吸湿性的影响,通过加权综合评分法推导多项式回归模型,进而优化联合干燥工艺参数。经响应面优化的干燥参数为:热泵干燥温度52℃、热风干燥温度73℃、转换点含水率58%,该工艺下单位能耗3 621. 36 k J/g、叶绿素含量6. 42 mg/g、色泽L*值46. 21、吸湿性7. 19%,综合评分值与预测值拟合度高达99. 632 5%,为红薯叶综合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薯叶粉 热泵干燥 热风干燥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薯叶复合面条热泵-热风联合干燥特性及干燥模型建立 被引量:4
5
作者 张迎敏 任广跃 +3 位作者 段续 樊小静 王兆凯 王义勇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24,共10页
将红薯叶粉添加到复合面条中,基于响应面法对红薯叶复合面条的热泵-热风联合干燥特性进行探究,运用低场核磁技术分析干燥过程复合面条内部水分迁移的质热传递规律,建立红薯叶复合面条联合干燥过程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随着热泵干燥温... 将红薯叶粉添加到复合面条中,基于响应面法对红薯叶复合面条的热泵-热风联合干燥特性进行探究,运用低场核磁技术分析干燥过程复合面条内部水分迁移的质热传递规律,建立红薯叶复合面条联合干燥过程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随着热泵干燥温度的升高、转换点含水量的增大、热风干燥温度的升高,干燥所需能耗降低,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增大,煮制吸水率和煮制损失率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通过响应面法对干燥参数进行优化,得到最佳联合干燥参数为:热泵干燥温度45℃、转换点含水量19%、热风温度49℃,在此条件下的红薯叶复合面可用Midilli模型较好的表征其干燥规律。LF-NMR结果表明:红薯叶复合面条弱结合水占比最高,随着干燥的进行,弱结合水动态向强结合水和自由水转化,水峰均左移,峰值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薯叶 复合面条 联合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固化剂加注方法对土遗址加固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张迎敏 谌文武 +2 位作者 杨光 戴鹏飞 李永杰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946-1954,共9页
研究复合加固剂的加注方法对土遗址透气性及力学特征的影响。将复合加固剂分别以钻孔注浆、浸泡、毛细吸收、表面喷洒4种方式对重塑土样进行加固,通过固化剂的有效吸收量控制试样的透气性,并对加固后试样表面和整体力学特性的变化进行评... 研究复合加固剂的加注方法对土遗址透气性及力学特征的影响。将复合加固剂分别以钻孔注浆、浸泡、毛细吸收、表面喷洒4种方式对重塑土样进行加固,通过固化剂的有效吸收量控制试样的透气性,并对加固后试样表面和整体力学特性的变化进行评价,以寻求具有良好效果的加注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钻孔注浆对固化剂的吸收量较大,烘干后表面硬度增幅较大,但抗压强度增加较小,加固后应对注浆孔用铆钉进行补强。浸泡和毛细吸收试样的固化剂吸收量较低,土体的透气性增加,由于其由外而内渗透的加注方式表面硬度提升明显,抗压强度也较高,加固效果较好。表面喷洒试样固化剂有效吸收量较大,透气性能维持原状,同时获得了较高的表面硬度和抗压强度。因此,浸泡、毛细吸收和表面喷洒方法是处理土遗址表面风化较为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遗址 复合加固剂 加注方法 透气性 力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燕麦复合面条热泵-热风联合干燥质热传递规律分析 被引量:15
7
作者 屈展平 任广跃 +2 位作者 张迎敏 段续 张乐道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7-65,共9页
本研究采用新型热泵-热风联合干燥技术对马铃薯燕麦复合面条进行干燥处理,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ow fieldnuclearmagneticresonance,LF-NMR)技术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其干燥过程中的干燥特性及水分状态迁移等质热传递规律。结果表明:热泵... 本研究采用新型热泵-热风联合干燥技术对马铃薯燕麦复合面条进行干燥处理,采用低场核磁共振(low fieldnuclearmagneticresonance,LF-NMR)技术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其干燥过程中的干燥特性及水分状态迁移等质热传递规律。结果表明:热泵温度越高、转换点含水率越大、热风温度越高,越有利于干燥的进行及水分的扩散;Midilli模型适宜描述复合面条热泵-热风联合干燥行为;不同干燥条件下复合面条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在3.82×10-10~5.12×10-10 m2/s之间;LF-NMR结果表明:干燥过程中总水分含量持续下降,弱结合水峰左移且峰值降低,即弱结合水含量下降最多,且自由度降低,大部分弱结合水向自由水迁移,部分向深层结合水迁移;到达平衡含水率时结合水占比大于自由水,干基水分含量与峰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核磁共振成像结果显示面条中部氢质子密度最大,随着干燥的进行,氢质子向外部迁移,复合面条微观结构越来越致密,深层结合水与大分子结合紧密,面筋网络更加完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面条 热泵-热风联合干燥 干燥特性 低场核磁共振 水分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处理技术在食品干燥领域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盼盼 任广跃 +3 位作者 段续 靳力为 张迎敏 马丽苹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94-202,共9页
文章主要分析了微波处理技术的机理和特点,与传统干燥方式相比,微波处理作用下,物料微观结构出现较多的孔隙和较少的坍塌,有利于水分的脱除,增加了对流传质速率,降低了干燥能耗,提高了营养成分的保存率。同时也比较了微波干燥处理、微... 文章主要分析了微波处理技术的机理和特点,与传统干燥方式相比,微波处理作用下,物料微观结构出现较多的孔隙和较少的坍塌,有利于水分的脱除,增加了对流传质速率,降低了干燥能耗,提高了营养成分的保存率。同时也比较了微波干燥处理、微波在联合干燥和辅助干燥过程中的应用,对比分析了其干燥能耗、干燥时间和物料品质,并展望了微波处理技术在食品干燥领域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处理 联合干燥 辅助干燥 干燥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协同作用对真空冻干杏脱水及其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靳力为 任广跃 +1 位作者 段续 张迎敏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3-139,147,共8页
该文以杏为原料,为缩短干燥时间、提升干燥质量、降低干燥能耗,采取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超声条件协同真空冻干对杏脱水量以及品质影响,综合确定最佳超声条件。经响应面分析发现超声功率357.26 W、处理温度35℃... 该文以杏为原料,为缩短干燥时间、提升干燥质量、降低干燥能耗,采取单因素试验与响应面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不同超声条件协同真空冻干对杏脱水量以及品质影响,综合确定最佳超声条件。经响应面分析发现超声功率357.26 W、处理温度35℃、处理时间15.46 min为最佳处理条件,在此条件下杏干的脱水量为61.83%,根据试验可操作性将处理参数调整为:超声功率350 W,处理温度35℃,处理时间15 min,该条件下杏干脱水量为(61.47±0.28)%,其品质测试结果显示经超声预处理后的杏片,其干制品V C保留量增加3.44%,干制品内部孔道和海绵状结构明显,表面孔隙量较高,硬度适中,组织结构疏松,整体能耗降低7.17%,综合判定其为最佳的超声预处理条件。该研究为超声波协同真空冷冻干燥应用天空冻干杏脱水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波 协同强化 真空冷冻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铃薯淀粉——小麦蛋白共混体系的相互作用及对复合面条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屈展平 任广跃 +1 位作者 张迎敏 段续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2-78,共7页
测定了马铃薯小麦粉复合面条成型过程中马铃薯淀粉—小麦蛋白共混体系的热特性、黏度特性、微观特性以及复合面条的晶体结构、红外光谱、质构特性等,研究表明:在马铃薯淀粉—小麦蛋白共混体系的相互作用中,小麦蛋白对淀粉糊化起抑制作用... 测定了马铃薯小麦粉复合面条成型过程中马铃薯淀粉—小麦蛋白共混体系的热特性、黏度特性、微观特性以及复合面条的晶体结构、红外光谱、质构特性等,研究表明:在马铃薯淀粉—小麦蛋白共混体系的相互作用中,小麦蛋白对淀粉糊化起抑制作用,使淀粉原本的相变峰向高温移动,同时小麦蛋白对该体系的黏度起到削弱作用并对淀粉结构进行一定的稀释;马铃薯小麦复合面条与普通小麦面条相比结晶度较低,无定型的淀粉构象较多,持水力较强,复合面条的硬度、黏度、咀嚼性小于小麦面条,弹性、回复性、吸水率、断条率大于小麦面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淀粉 小麦蛋白 复合面条 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预处理对杏片微波冻干过程中水分迁移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靳力为 任广跃 +3 位作者 段续 张迎敏 屈展平 李新林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5-21,81,共8页
为探究超声前处理对杏片微波冷冻干燥(MDF)过程干燥特性以及水分迁移扩散特性,以鲜杏为原料,采用微波冷冻干燥技术,使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测定不同超声前处理条件下杏片MFD干燥过程中的横向弛豫时间T 2反演谱。结果表明:超声前处理对杏... 为探究超声前处理对杏片微波冷冻干燥(MDF)过程干燥特性以及水分迁移扩散特性,以鲜杏为原料,采用微波冷冻干燥技术,使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测定不同超声前处理条件下杏片MFD干燥过程中的横向弛豫时间T 2反演谱。结果表明:超声前处理对杏片MFD前期干燥速率影响较大。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内部结构最佳的超声处理条件为350 W,35℃,15 min,有利于水分迁移。新鲜杏中所含自由水约占总水分的83%。通过对不同超声处理条件的杏片在干燥过程中内部各状态水分的迁移规律分析发现:随着干燥的进行,部分自由水先向结合水的方向迁移,同时弱结合水逐渐向结合水迁移,结合水向弱结合水的迁移则贯穿整个干燥过程。不同超声前处理条件下杏片干燥过程中有效水分扩散系数变化范围是8.44×10^-11~15.00×10^-11 m^ 2/s,超声处理使杏片的有效水分扩散系数提高了82.29%~223.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处理 微波冷冻干燥 低场核磁共振 水分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