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十年国内推拿防治乳腺增生症临床研究概况
1
作者 王佳鑫 郭新荣 +6 位作者 张春涛 张豪斌 薛娜 梁甜津 吕欣雨 朱佳宇 杨华 《现代中医药》 2025年第2期49-53,共5页
推拿治疗乳腺增生症有很好的疏经通络、消肿止痛之功。文章通过整理和分析近十年来推拿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相关文献,发现传统推拿手法主要采取局部推拿、循经推拿、辨证推拿治疗等,临床疗效好;特色推拿手法主要有陈渭良伤科油推拿手法,“... 推拿治疗乳腺增生症有很好的疏经通络、消肿止痛之功。文章通过整理和分析近十年来推拿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相关文献,发现传统推拿手法主要采取局部推拿、循经推拿、辨证推拿治疗等,临床疗效好;特色推拿手法主要有陈渭良伤科油推拿手法,“开穴解锁”推拿手法,胸肩脊同调推拿手法,膏摩法等,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丰富了推拿诊疗思路;推拿结合针刺、雷火灸、温针灸、中成药内服、拔罐等疗效可靠,逐步形成了综合特色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增生 推拿 综述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刮痧对健康机体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莹莹 陈虹 +3 位作者 张豪斌 徐东升 杨莉 杨金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2期32-34,共3页
目的测定刮痧前后不同时段健康机体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脂质(LPO)、胆红素、白细胞介素(IL)-1、IL-6含量,探讨刮痧对健康机体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受试者12名,用刮痧板沿左侧膀胱经自心俞至肾... 目的测定刮痧前后不同时段健康机体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脂质(LPO)、胆红素、白细胞介素(IL)-1、IL-6含量,探讨刮痧对健康机体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受试者12名,用刮痧板沿左侧膀胱经自心俞至肾俞由上向下刮拭出痧。于刮痧前及刮痧后即刻、6 h、24 h手臂静脉无菌采血3 mL,测定血清中SOD、MDA、LPO、总胆红素、IL-1、IL-6含量。结果与刮痧前比较,刮痧后即刻SOD含量上升,MDA、LPO含量下降;刮痧后6 h SOD、MDA含量下降,LPO含量上升;刮痧后24 h SOD含量下降,MDA、LPO含量上升。与刮痧前比较,刮痧后即刻、刮痧后6 h胆红素含量下降,刮痧后24 h胆红素含量升高。与刮痧前比较,刮痧后即刻IL-1含量降低、IL-6含量升高;刮痧后6、24 h,IL-1、IL-6含量降低。结论对于健康人群,刮痧可通过改变机体清除氧自由基与过氧化物能力及机体免疫功能相关活性物质的含量,调节机体抗氧化作用和免疫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刮痧 抗氧化 免疫功能 健康机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雌二醇分子印迹技术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左海根 丁园 +3 位作者 刘淑芬 张豪斌 郭平 祝建新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47-1055,共9页
综述了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基础理论、制备方法、结构表征及其在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人工膜、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介绍了雌二醇分子印迹技术在残留检测及污染物去除方面的应用,并对雌二醇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引用文献72... 综述了雌二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基础理论、制备方法、结构表征及其在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人工膜、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介绍了雌二醇分子印迹技术在残留检测及污染物去除方面的应用,并对雌二醇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引用文献72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印迹技术 雌二醇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灸对亚健康状态大鼠下丘脑内质网应激通路中PERK、ATF4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杜旭 张容超 +3 位作者 刘娟 张豪斌 李玉杰 胡文静 《现代中医药》 CAS 2022年第2期31-35,共5页
目的从下丘脑内质网应激通路PERK、ATF4探讨逆灸预防大鼠亚健康状态的部分机制。方法采用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逆灸组。逆灸组预先选用“百会”“足三里”“肾俞”穴进行逆灸(灸预处理)21 d,继而与... 目的从下丘脑内质网应激通路PERK、ATF4探讨逆灸预防大鼠亚健康状态的部分机制。方法采用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逆灸组。逆灸组预先选用“百会”“足三里”“肾俞”穴进行逆灸(灸预处理)21 d,继而与模型组均采用束缚应激结合游泳运动(21 d)制备大鼠亚健康状态模型;空白组不做任何治疗。各组大鼠,第23 d、45 d进行旷场实验;第45 d以免疫组化法(SABC)测定下丘脑蛋白激酶样ER激酶(PERK)、转录激活因子4(ATF4)变化。结果第23 d后,逆灸组大鼠旷场实验评分较模型组有非常明显差异(P<0.01),与空白组无明显差异(P>0.05)。第45 d后,模型组较空白组旷场实验评分减低,有非常明显差异(P<0.01);逆灸组得分高于模型组而低于空白组,均有非常明显差异(P<0.01)。第45 d后,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逆灸组大鼠PERK含量明显升高,模型组有非常明显差异(P<0.01),逆灸组有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逆灸组较低,有明显差异(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逆灸组大鼠ATF4含量也明显升高,均有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逆灸组也较低,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逆灸预防亚健康状态可能与调控下丘脑内质网应激通路PERK、ATF4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灸 亚健康状态 下丘脑 PERK ATF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