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以高钙血症为首发症状的结节病18F-FDG PET/CT显像1例
1
作者 董有文 张谷青 +2 位作者 高建英 党娜 孔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54,共2页
1病例简介女,50岁,主诉:血钙升高半年。查体:双颊皮肤红,双肾区叩痛,双下肢中度水肿,可见四肢及后背多发紫褐色斑片。实验室检查:血钙3.08 mmol/L,甲状旁腺激素2.560 ng/L,肌酐235.8μmol/L,总25-(OH)维生素D 8.670μg/L,神经元特异性... 1病例简介女,50岁,主诉:血钙升高半年。查体:双颊皮肤红,双肾区叩痛,双下肢中度水肿,可见四肢及后背多发紫褐色斑片。实验室检查:血钙3.08 mmol/L,甲状旁腺激素2.560 ng/L,肌酐235.8μmol/L,总25-(OH)维生素D 8.670μg/L,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19.920μg/L。24 h尿钙19.16 mmol/24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病 高钙血症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 氟脱氧葡萄糖F18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对隐匿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2
作者 张谷青 王玉红 陈月芹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8期1286-1289,共4页
目的探讨新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MSCTA)对隐匿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无明显症状的冠心病患者行MSCTA检查后,其中32例于两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其表现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CAG结果进行对... 目的探讨新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MSCTA)对隐匿性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0例无明显症状的冠心病患者行MSCTA检查后,其中32例于两周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对其表现与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和CAG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MSCTA与CAG有较好的一致性,MSCTA对隐匿性冠心病诊断准确率与常规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其准确率为93. 1%,敏感性为91. 8%,特异性为93. 9%,阳性预测值为90. 3%,阴性预测值为94. 9%。结论新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冠状动脉成像可为隐匿性冠心病的早发现和早治疗提供一种无创性、快速便捷的影像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前瞻性心电门控 隐匿性冠心病 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管内淋巴瘤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张谷青 李传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0年第10期1568-1570,共3页
椎管内淋巴瘤非常少见,仅占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4.8%,且一般发生于硬膜外,同时发生于硬膜内及髓内者更是罕见。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椎管内淋巴瘤的报道逐渐增多。本文对近年来关于椎管内淋巴瘤影像诊断的研究进展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关键词 椎管内淋巴瘤 影像学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纵隔恶性肿瘤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6
4
作者 张谷青 刘平 王皆欢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250-253,共4页
目的探讨前纵隔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对28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前纵隔恶性肿瘤的临床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例行平扫,17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9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28例前纵隔恶性肿瘤,其中CT诊断恶性胸腺瘤8例,... 目的探讨前纵隔恶性肿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对28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及病理证实的前纵隔恶性肿瘤的临床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例行平扫,17例行平扫加增强扫描,9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28例前纵隔恶性肿瘤,其中CT诊断恶性胸腺瘤8例,淋巴瘤6例,生殖细胞肿瘤2例(精原细胞瘤1例,卵黄囊瘤1例),脂肪肉瘤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CT诊断准确率是71%(20/28)。结论 CT能较好地定性诊断前纵隔恶性肿瘤,但对部分病变的确诊仍需结合临床及组织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纵隔 恶性肿瘤 X线计算机 体层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纵隔神经内分泌癌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5
作者 张谷青 陈月芹 +1 位作者 张新东 王彦辉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227-228,共2页
纵隔神经内分泌癌(mediastina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MNC)是一种少见的纵隔肿瘤,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报告在本院由多层螺旋CT扫描经细针穿刺病理确诊的MNC患者2例,结合文献复习,旨在提高对本... 纵隔神经内分泌癌(mediastina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MNC)是一种少见的纵隔肿瘤,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误诊。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报告在本院由多层螺旋CT扫描经细针穿刺病理确诊的MNC患者2例,结合文献复习,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率。1临床资料病例1:女,58岁,因"活动后气短、胸闷11月余,面部浮肿5月余"于2012年2月入院。查体:颜面部浮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NC 纵隔 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6
作者 陈月芹 孙占国 +7 位作者 王林省 史志涛 贾存玮 张谷青 张新东 王彦辉 李慧 王玉红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2期178-181,共4页
目的:比较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以相同纳入标准,选取50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前瞻门控组,另选取50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患者作为回顾门控组。由两名CT医... 目的:比较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前瞻性心电门控与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的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方法:以相同纳入标准,选取50例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的患者作为前瞻门控组,另选取50例行回顾性心电门控的患者作为回顾门控组。由两名CT医师分别对两组CTCA图像进行评估。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平均心率、心率波动、扫描范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瞻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3.80±0.46)mSv,回顾门控组有效辐射剂量(20.64±3.14)mSv,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图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166,P=0.761)。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能够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明显降低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门控 冠状动脉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肉瘤样癌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张新东 张谷青 陈月芹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4期531-533,552,共4页
目的探讨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肺肉瘤样癌CT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4例中12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中央型4例,周围型10例,病变平扫呈软组织密度,12例呈不均匀强化,内部有囊变坏死区,10例... 目的探讨肺肉瘤样癌的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证实肺肉瘤样癌CT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4例中12例为单发,2例为多发,中央型4例,周围型10例,病变平扫呈软组织密度,12例呈不均匀强化,内部有囊变坏死区,10例患侧胸膜肥厚,免疫组织化学14例均表达CK(+),Vim(+)。结论肺肉瘤样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肺肉瘤样癌的定位定性及明确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为手术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免疫组织化学CK和Vim对肺肉瘤样癌的诊断有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瘤样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显像在不明原因腹膜增厚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党娜 张谷青 +2 位作者 高建英 孔钰 高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79-583,共5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腹膜增厚病因诊断中的价值及显像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6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18)F-FDG PET/CT显像的108例腹膜增厚患者,检查前临床均未明确病因且未进行治疗。观察腹膜增...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显像在腹膜增厚病因诊断中的价值及显像特点。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1年6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18)F-FDG PET/CT显像的108例腹膜增厚患者,检查前临床均未明确病因且未进行治疗。观察腹膜增厚形式、病变范围、器官病变、腹膜及器官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CT值、有无腹水等。通过视觉分析及半定量分析法,结合临床及显像资料,对病因及原发灶做出诊断,比较PET/CT、PET、CT显像的诊断效能及恶性腹膜增厚与结核性腹膜增厚之间的区别。结果108例患者中,恶性肿瘤性病变90例,良性病变18例。PET/CT、PET、CT分别诊断出69、58、51例恶性腹膜病变原发灶,未准确诊断21、32、39例。PET/CT、PET、CT在腹膜增厚病因诊断中的敏感度分别为76.7%、64.4%、56.7%,特异度分别为72.2%、66.7%、83.3%,准确度分别为75.9%、64.8%、61.1%,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2%、90.6%、94.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8.2%、27.3%、27.8%。90例恶性腹膜增厚的SUVmax(7.4±4.9)高于7例非结核性良性腹膜增厚(1.9±1.1;t=5.372,P=0.000),但与11例结核性腹膜增厚(6.1±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1,P=0.795)。恶性腹膜增厚与结核性腹膜增厚患者年龄(t=5.218,P=0.001)、腹膜增厚形式(χ^(2)=7.182,P=0.007)、有无其他器官病变(χ^(2)=9.395,P=0.002)、有无腹水(χ^(2)=3.947,P=0.047)、是否伴发热(χ^(2)=41.749,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膜及器官SUVmax、CT值、腹膜病变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对腹膜增厚病因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恶性腹膜增厚的SUVmax高于非结核性良性腹膜增厚,但与结核性腹膜增厚其他显像及临床特点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增厚 肿瘤 结核 正电子发射断层技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源CT不同管电压技术诊断急性胸痛三联症效果比较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皆欢 陈东风 +3 位作者 王少春 孙占国 王林省 张谷青 《济宁医学院学报》 2014年第5期320-322,共3页
目的对比双源CT胸痛三联检查在两种不同电压下显示急性胸痛患者肺动脉、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以及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以评估低电压扫描在急性胸痛患者推广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利用双源CT胸痛三联扫描模式,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 目的对比双源CT胸痛三联检查在两种不同电压下显示急性胸痛患者肺动脉、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以及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以评估低电压扫描在急性胸痛患者推广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利用双源CT胸痛三联扫描模式,结合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对361例胸痛三联检查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主动脉、肺动脉及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及辐射的有效剂量。结果 120kV组与100kV组在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对比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患者辐射剂量的对比中,120kV组的辐射剂量大于100k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胸痛三联检查两种不同管电压扫描对急性胸痛患者的肺动脉、主动脉及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无影响,并且应用100kV管电压扫描可以降低患者所受的辐射剂量,可以作为急性胸痛患者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胸痛三联血管成像 辐射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显像在胃癌伴同时性腹膜转移中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3
10
作者 党娜 杜敏 +3 位作者 张谷青 董有文 高建英 唐启跃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1期43-47,共5页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特征及临床指标对初诊胃癌患者伴发同时性腹膜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于本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109例初诊胃癌患者,提取患者基本临床及影像资料,观察和记录原发灶的部位、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最...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特征及临床指标对初诊胃癌患者伴发同时性腹膜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于本院行18F-FDG PET/CT检查的109例初诊胃癌患者,提取患者基本临床及影像资料,观察和记录原发灶的部位、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最大厚度测量值、病灶糖酵解总量(TLG)、代谢体积(MTV)。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对伴发腹膜转移组及无腹膜转移组间显像参数及临床指标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SUVmax、TLG、MTV对胃癌伴同时性腹膜转移的预测能力。结果 109例初诊胃癌患者中,腹膜转移组36例,无腹膜转移组73例,两组间是否伴发腹水(χ^(2)=29.191,P<0.001)、原发灶部位(χ^(2)=15.173,P<0.001)、病理分型(χ^(2)=29.965,P<0.001)、是否伴远处淋巴结转移(χ^(2)=12.277,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腹膜转移组原发灶SUVmax(t=2.292,P=0.027)、TLG(z=-5.708,P<0.001)、MTV(z=-2.064,P=0.039)高于无腹膜转移组;两组间性别、年龄、是否腹痛、是否伴脏器转移、原发灶最大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SUVmax、TLG、MTV判断胃癌伴同时性腹膜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7、0.837、0.628;SUVmax最佳界值为11.750(灵敏性45.5%,特异性83.1%),TLG最佳界值为92.800(灵敏性84.8%,特异性88.9%),MTV最佳界值为39.300(灵敏性66.4%,特异性87.7%)。结论 治疗前18F-FDG PET/CT检查能够判断胃癌伴同时性腹膜转移,TLG比SUVmax、MTV具有更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腹膜转移 正电子发射断层技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见骨质破坏的18F-FDG PET/CT显像及实验室特点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寻 葛双 +2 位作者 孔钰 程楠 张谷青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3年第12期2265-2269,共5页
目的探讨骨髓瘤、骨淋巴瘤及骨转移瘤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影像学特征及实验室特点,提高对三种疾病的认识。方法选取本院行18F-FDG PET/CT检查,并经病理或临床证实为骨髓瘤、骨淋巴瘤及骨转移瘤的107例患者资料,其中骨髓瘤36例... 目的探讨骨髓瘤、骨淋巴瘤及骨转移瘤18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影像学特征及实验室特点,提高对三种疾病的认识。方法选取本院行18F-FDG PET/CT检查,并经病理或临床证实为骨髓瘤、骨淋巴瘤及骨转移瘤的107例患者资料,其中骨髓瘤36例,骨淋巴瘤24例,骨转移瘤47例,对比三组实验室相关指标、病灶分布、骨破坏形态及代谢程度等。结果三组的发病年龄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髓瘤更易出现贫血、β2微球蛋白及球蛋白升高,骨淋巴瘤更易出现乳酸脱氢酶升高、血沉加快,骨转移瘤可见肿瘤标志物升高。三者均好发于富含红骨髓的部位,骨髓瘤较骨转移瘤更易发生于颅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性骨折发生率为骨髓瘤>骨转移瘤>骨淋巴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均可合并有软组织肿块,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髓瘤以溶骨型骨质破坏为主,多为虫蚀样、穿凿样,边界清晰,骨轮廓呈“破而不烂”,可见典型“微脑征”;骨淋巴瘤以溶骨及骨髓浸润型为主,典型表现为轻微骨质破坏伴较大软组织肿块,部分可见“融冰征”;骨转移瘤表现多样,PET/CT对原发灶的检出率约为91.5%。三者代谢程度为骨淋巴瘤>骨转移瘤>骨髓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瘤、骨淋巴瘤及骨转移瘤有其各自的18F-FDG PET/CT影像学及实验室特点,综合分析可提高对三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瘤 骨淋巴瘤 骨转移瘤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 氟脱氧葡萄糖 实验室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