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eTx抑制MEK通路对体外血管紧张素诱导的VEGF分泌的影响
1
作者 张薇玮 王昕 刘庆淮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11期2081-2083,共3页
目的:体外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ed epithelium,RPE)VEGF分泌的影响以及能否通过炭疽毒素致死因子(lethalfactor,LF)通过阻断MEK/MAPK通路对VEGF分泌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RPE... 目的:体外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ed epithelium,RPE)VEGF分泌的影响以及能否通过炭疽毒素致死因子(lethalfactor,LF)通过阻断MEK/MAPK通路对VEGF分泌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RPE细胞分为A,L和N组。A组用含100μmol/LAngⅡ及25mL/L小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液刺激。L组于A组培养液刺激细胞前,先用10μmol/LEF与100nmol/LLF联合处理细胞24h;N组细胞培养于仅含25mL/L小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作用不同时间梯度后收集细胞上清。采用ELISA法测定各组VEGF浓度。结果:AngⅡ刺激RPE45min即能诱导VEGF分泌,这种作用在刺激3h达到最强,约为对照组7.9倍。预先用LeTx处理的RPE细胞并不能够对AngⅡ的刺激产生反应。在任一刺激时段,细胞培养液中VEGF浓度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结论:LeTx通过抑制MEK通路对AngⅡ刺激的VEGF分泌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MEK/MAPK通路 炭疽毒素致死因子 VEG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对比分析
2
作者 蒋燕玲 袁志兰 +2 位作者 张为中 张薇玮 李艳 《临床眼科杂志》 2007年第3期202-204,共3页
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细胞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非接触眼压计、角膜内皮计及细胞图像分析系统观察14例(16只眼)非穿透小梁切除术与24例(25只眼)小梁切除术患者手术前后眼压、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 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细胞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非接触眼压计、角膜内皮计及细胞图像分析系统观察14例(16只眼)非穿透小梁切除术与24例(25只眼)小梁切除术患者手术前后眼压、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穿透性小梁切除组术后眼压显著下降(P<0.05),中央角膜厚度(CCT)、最小细胞面积(MIN)、最大细胞面积(MAX)、平均细胞面积(AVE)、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和细胞密度(CD)均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梁切除组术后眼压显著下降(P<0.05),中央角膜厚度(CCT)较术前增加(P<0.05),平均细胞面积(AVE)较术前增加(P<0.05),细胞密度(CD)及六角形细胞百分数(H%)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和小梁切除术均可有效控制眼压,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较小,手术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 小梁切除术 角膜内皮细胞 中央角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粘性小管切开术与小梁切除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蒋燕玲 袁志兰 +2 位作者 张为中 张薇玮 李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1025-1027,共3页
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细胞在粘性小管切开术或小梁切除术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非接触眼压计,角膜内皮计及细胞图像分析系统观察16例粘性小管切开术,25例小梁切除术手术前后眼压、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 目的:探讨角膜内皮细胞在粘性小管切开术或小梁切除术后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非接触眼压计,角膜内皮计及细胞图像分析系统观察16例粘性小管切开术,25例小梁切除术手术前后眼压、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粘性小管切开术组术后眼压显著下降(P<0.05),中央角膜厚度(CCT),最小细胞面积(MIN),最大细胞面积(MAX),平均细胞面积(AVE),细胞面积变异系数(CV),细胞密度(CD)均较术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小梁切除组术后眼压显著下降(P<0.05),中央角膜厚度(CCT)较术前增加(P<0.05),平均细胞面积(AVE)较术前增加(P<0.05),细胞密度(CD)及六角形细胞百分数(H%)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结论:粘性小管切开术和小梁切除术均可有效控制眼压,粘性小管切开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变化较小,手术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性小管切开术 小梁切除术 角膜内皮细胞 中央角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伴睑球粘连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5
4
作者 张薇玮 谢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4年第12期2286-2288,共3页
目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伴睑球粘连的疗效分析。方法:复发性翼状胬肉伴睑球粘连患者80例。按照随机方式分为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组,每组40例。术后随访6mo,观察... 目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与羊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伴睑球粘连的疗效分析。方法:复发性翼状胬肉伴睑球粘连患者80例。按照随机方式分为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组,每组40例。术后随访6mo,观察翼状胬肉及睑球粘连的复发率。结果: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组有2例复发(5%),羊膜移植组有8例复发(2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均能显著降低复发性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但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复发率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翼状胬肉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 羊膜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屈光状态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切除术的切削误差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薇玮 顾刘伟 +1 位作者 刘庆淮 袁冬青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57-763,共7页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近视患者行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切除术(SMILE)后角膜中央厚度(CCT)的切削误差。方法:纳入2020-05/2020-09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受SMILE手术的近视患者。根据患眼屈光状态分为低、中、高度近视组。术前,术后1、3mo用Pentaca...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近视患者行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切除术(SMILE)后角膜中央厚度(CCT)的切削误差。方法:纳入2020-05/2020-09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受SMILE手术的近视患者。根据患眼屈光状态分为低、中、高度近视组。术前,术后1、3mo用Pentacam眼前段分析系统测量CCT。在不同的近视组中,每次随访期间同时计算角膜中央切削误差(ΔCCT,定义为实际CCT和预测CCT之间的差值)。分析ΔCCT的差值比以及ΔCCT、CCT与切削光学区直径的关系。结果:研究共纳入患者221例432眼。术后3mo,高度近视组的ΔCCT大于中、低度近视组(χ^(2)=225.74,62.55,均P<0.01),中度近视组大于低度近视组(χ^(2)=132.77,P<0.01)。在术后1、3mo,三组之间的切削偏差率也有显著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术前屈光力、光学区直径与术后3moΔCCT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r=0.699,P<0.001;r=0.572,P<0.001)。结论:SMILE手术的ΔCCT随着近视度数的增加而增加,且ΔCCT与术前等效球镜度数和光学区直径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切口基质透镜切除术 角膜中央切削误差 屈光度 近视 切削偏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眼部影像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分析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邱奥望 徐秋卓 +5 位作者 顾晨烽 张泽天 王钥萱 柯晓燕 陈强 张薇玮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1-945,共5页
由于视网膜与视神经的发展起源于大脑,因此具有类似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特性。研究中枢视神经系统疾病在视网膜上的表现有利于探索脑眼的互动机制。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视网膜包含神经节细胞,其轴突形成视神经并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因此... 由于视网膜与视神经的发展起源于大脑,因此具有类似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特性。研究中枢视神经系统疾病在视网膜上的表现有利于探索脑眼的互动机制。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视网膜包含神经节细胞,其轴突形成视神经并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因此,视网膜在结构性、功能性上可作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观察镜像。随着成像技术的发展,光学相干断层(血流)成像技术以其易操作、低成本的特性成为眼科临床诊断的主流工具。近年来,探寻神经退行性疾病,尤其是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和多发性硬化等疾病,在眼部光学相干断层图像中生物标记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研究方向。本文归纳总结了近十年来基于视网膜影像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分析研究进展,并进行了展望,为后续研究提供铺垫和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退行性疾病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光学相干断层血流成像 神经眼科学 生物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A评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后黄斑区血流情况 被引量:11
7
作者 邱奥望 袁冬青 +3 位作者 朱鸿静 顾晨烽 刘庆淮 张薇玮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75-181,共7页
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血流成像技术(OCTA)评估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NPDR)患者和健康受试者黄斑区血管网的区别以及S-NPDR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前后指标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共纳入18例31眼S-NPDR患者和健康受试... 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血流成像技术(OCTA)评估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S-NPDR)患者和健康受试者黄斑区血管网的区别以及S-NPDR患者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前后指标的变化。方法:前瞻性研究。共纳入18例31眼S-NPDR患者和健康受试者31眼。使用OCTA检测黄斑血流密度以及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的面积和体积。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NPDR患者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CP)中,除了中心凹血流密度外其余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均下降。在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中,S-NPDR患者的黄斑血流密度也有所下降。此外,S-NPDR患者FAZ面积和体积扩大。S-NPDR患者接受PRP 6mo后,中心凹SCP和DCP密度明显增加,而FAZ面积和体积缩小。接受PRP 3mo后,只有中心凹的DCP增加。S-NPDR患者接受PRP 1mo后,中心凹SCP和DCP密度以及FAZ面积和体积的变化比较无差异。结论:OCTA检测显示S-NPDR患者的黄斑毛细血管网受损。尽管OCTA的这些指标在S-NPDR患者接受PRP 1、3mo后没有明显变化,但是在6mo的随访后这些指标发生变化,在临床上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视网膜光凝术 黄斑血管密度 视网膜中心凹无血管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血流成像技术(OC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级视角下基础研究社会-技术系统创新的组态路径研究
8
作者 李慧 肖云杰 张薇玮 《中国科技论坛》 2025年第6期55-65,共11页
基础研究创新成果的形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基础研究系统整体变革和创新的过程。系统创新是跨领域的政策方法,通过系统中要素间的协同互动形成新的社会-技术系统。本文基于多层级视角(MLP)分析框架,聚焦中国基础研究社会-技术系统,... 基础研究创新成果的形成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基础研究系统整体变革和创新的过程。系统创新是跨领域的政策方法,通过系统中要素间的协同互动形成新的社会-技术系统。本文基于多层级视角(MLP)分析框架,聚焦中国基础研究社会-技术系统,以30个省份为案例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讨社会-技术系统多层级要素协同驱动基础研究系统创新的因素组态和路径模式。研究发现:①驱动基础研究系统创新有非高人员投入强度的知识基础驱动型和高科创文化氛围的基础设施促进型两种路径模式,具体包括5条驱动路径。②“高效要素投入+雄厚的知识基础”“良好的科创文化氛围+完善的科研基础设施”均能促成高基础研究系统创新绩效。③高效要素投入对基础研究系统创新的驱动作用最大,然后依次是知识基础、科研基础设施和科创孵化,科创文化氛围则主要起辅助作用。本文拓展了多层级视角分析框架的应用场景,丰富了中国情境下基础研究系统创新的理论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研究 社会-技术系统 多层级视角 系统创新 组态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