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美国牧歌》的女性主义解读 |
张莹波
张树娟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1
|
|
2
|
试论波特《中午酒》的神话原型模式 |
张莹波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2
|
|
3
|
凯·安·波特《中午酒》的生态意识 |
张莹波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1
|
|
4
|
“我就在这里”——读艾丽斯·沃克的《紫颜色》 |
张莹波
|
《常州师专学报》
|
2002 |
3
|
|
5
|
论《屋顶丽人》和《A & P》中的戏仿 |
张莹波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1
|
|
6
|
从反叛到超越——论波特小说中米兰达的精神指归 |
张莹波
赵惠珠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7
|
反叛的背后——王安忆笔下的富萍和波特笔下的劳拉形象比较 |
张莹波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8
|
无声胜有声——“细读”波特的《老人》和《他》 |
张莹波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7 |
0 |
|
9
|
《庄园》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
张莹波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0 |
|
10
|
托妮·莫里森《天堂》的精神生态观照 |
张莹波
张树娟
|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11
|
小说家的人文关怀——以莱辛的《屋顶丽人》和厄普代克的《A&P》为例 |
张莹波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0 |
|
12
|
从《骑士的故事》看乔叟的“金色法则” |
张莹波
|
《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3 |
0 |
|
13
|
精神生态视阈下的《伊甸之东》 |
张树娟
张莹波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3 |
0 |
|
14
|
《伊甸之东》中女性形象之新解 |
张树娟
张莹波
|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15
|
英语教与学的新型方法——爵士调 |
张莹波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 |
0 |
|
16
|
英语听说课表演手段的应用 |
张莹波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6 |
0 |
|
17
|
美国英语口语用法拾偶 |
张莹波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5 |
0 |
|
18
|
欧玛·庞姆贝克——美国家庭主妇之声 |
张莹波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7 |
0 |
|
19
|
《教父》艺术风格论 |
张莹波
|
《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
|
1999 |
0 |
|
20
|
汉英词语互译的文化色彩 |
张莹波
|
《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
|
1999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