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美国牧歌》的女性主义解读 被引量:1
1
作者 张莹波 张树娟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6期28-33,共6页
西方评论界大都认为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中的男主人公塞莫尔·利沃夫是一个因其自身美德而受罚的完美男人,而文章认为小说中有一种女性主义的声音在抵抗并颠覆男主人公塞莫尔·利沃夫、叙述者内森&#... 西方评论界大都认为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中的男主人公塞莫尔·利沃夫是一个因其自身美德而受罚的完美男人,而文章认为小说中有一种女性主义的声音在抵抗并颠覆男主人公塞莫尔·利沃夫、叙述者内森·朱克曼甚至作者菲利普·罗斯等构成的多重男性主导性话语,小说中的女性人物能勇敢面对强势的男权意识形态,以自己的方式挑战男性权威,努力展示自我,重新确立自己的女性身份,寻找新的归宿和出路。尽管她们的方式不甚可取,她们的结局也不够圆满,但我们看到了小说家罗斯对性别平等所做的主观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利普· 罗斯 《美国牧歌》 女性主义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波特《中午酒》的神话原型模式 被引量:2
2
作者 张莹波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46-50,共5页
凯瑟琳.安妮.波特的中篇小说《中午酒》包含了一个由众多意象组成的叙述表层结构和另一个由原型组成的深层结构。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场景、人物类型和叙事结构,挖掘作品叙述和意象表层下面... 凯瑟琳.安妮.波特的中篇小说《中午酒》包含了一个由众多意象组成的叙述表层结构和另一个由原型组成的深层结构。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场景、人物类型和叙事结构,挖掘作品叙述和意象表层下面的丰富内涵,探究波特的真正创作意图。波特通过汤普森先生的遭遇,深刻揭露了美国旧南方贵族思想的顽劣性和旧文明衰落的真正原因,倡导摒弃恶、回归善、追求自我完美的人道主义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原型 《中午酒》 堕落的亚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凯·安·波特《中午酒》的生态意识 被引量:1
3
作者 张莹波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6期52-57,共6页
文艺复兴运动把人提升为"后上帝时代"的新上帝,人一跃成为"万物的尺度";近代工业文明则进一步将人演变成无所不欲的贪婪主体、无所不能的狂妄主体、无所不做的野蛮主体,从此人"遗忘了自然性","遗忘... 文艺复兴运动把人提升为"后上帝时代"的新上帝,人一跃成为"万物的尺度";近代工业文明则进一步将人演变成无所不欲的贪婪主体、无所不能的狂妄主体、无所不做的野蛮主体,从此人"遗忘了自然性","遗忘了存在"。文章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探讨当代美国女作家凯·安·波特《中午酒》的生态意识,指出故事中的现代"文明人"(强者)对"自然人"(弱者)的利用、剥削和欺凌象征着人类对自然的征服、掠夺和破坏;而所谓的"文明人"的贪婪、狂妄和野蛮最终落得害人害己的下场这一事实印证了现代社会生态环境失衡和人类生存危机等严重的生态问题。波特通过《中午酒》这个悲剧表达了她深远的生态意识:人只有放弃自封的主体地位,恢复与自然的平等关系才能守住自己的心灵家园,才能缓解自然生态和人类生存的种种危机,人类才能拥有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特 《中午酒》 “自然人” “文明人” 生态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就在这里”——读艾丽斯·沃克的《紫颜色》 被引量:3
4
作者 张莹波 《常州师专学报》 2002年第6期61-63,共3页
长篇小说《紫颜色》通过一位叫西丽的黑人姑娘受压迫遭苦难、挣扎求生存而终究找到自我和尊严、获得独立和自由的故事,探讨了黑人和白人之间、黑人男女之问的矛盾冲突和黑人女性的出路、前途。
关键词 艾丽斯·沃克 《紫颜色》 黑人女性 女性解放 自由 权利 美国 长篇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屋顶丽人》和《A & P》中的戏仿 被引量:1
5
作者 张莹波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期32-36,共5页
戏仿,作为一种改写方式,是后现代文本中一个极为普通且自觉的现象。多丽丝·莱辛和约翰·厄普代克在各自的短篇小说《屋顶丽人》和《A&P》中,通过戏仿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刻画了后现代社会中两个新骑士形象——汤姆和萨米... 戏仿,作为一种改写方式,是后现代文本中一个极为普通且自觉的现象。多丽丝·莱辛和约翰·厄普代克在各自的短篇小说《屋顶丽人》和《A&P》中,通过戏仿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刻画了后现代社会中两个新骑士形象——汤姆和萨米。两位小说艺术大师以嘲弄甚至亵渎的方式互文性地改写了以冒险奇遇为主题的骑士传奇,用两名世俗化的骑士来颠覆"尚武尚礼"的传统骑士形象和"三重"(忠君、护教、行侠)骑士精神,进而巧妙地传递了新骑士们的"冒险经历"和"英雄行为"的现代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辛 厄普代克 戏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反叛到超越——论波特小说中米兰达的精神指归
6
作者 张莹波 赵惠珠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42-47,共6页
当代美国南方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老人》和《灰色马,灰色的骑手》刻画了一个"反叛者"形象——米兰达,关注的是人怎样在逃避不了的荒诞的世界里找到生存的立足点,回归自然本真的精神家园。面对南方家族历史,米... 当代美国南方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老人》和《灰色马,灰色的骑手》刻画了一个"反叛者"形象——米兰达,关注的是人怎样在逃避不了的荒诞的世界里找到生存的立足点,回归自然本真的精神家园。面对南方家族历史,米兰达能正视失败,执着于真实;面对战争、瘟疫、死亡和战时美国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伪善和非人道行为,米兰达在反叛中存在,努力前行。为了确立自我,实现身与心的和谐平衡,更为了捍卫人格尊严,米兰达表现出西西弗斯式的反抗精神:虽然处在一种"被抛"的境地,孤立无援,但她毅然地重新开始,在失望中实现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达 反叛 存在 超越 精神指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叛的背后——王安忆笔下的富萍和波特笔下的劳拉形象比较
7
作者 张莹波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15-119,共5页
王安忆和凯瑟琳.安.波特虽然生活在不同国度、不同年代,却拥有颇为一致的创作理念,她们通过描摹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境遇及其心灵世界来表现他们形而下的生存哲学。文章从富萍和劳拉的"反叛性"入手,对她们反叛的形式、内容以... 王安忆和凯瑟琳.安.波特虽然生活在不同国度、不同年代,却拥有颇为一致的创作理念,她们通过描摹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境遇及其心灵世界来表现他们形而下的生存哲学。文章从富萍和劳拉的"反叛性"入手,对她们反叛的形式、内容以及结局进行分析,力图揭示她们反叛背后的真实,说明东西方两位女作家因天时地利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刻画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传递了不同的叙述意图,却表达了相同的人文关怀。王安忆以反叛并坚守自我的富萍形象从正面表明:人不仅要自由选择,更要在选择后努力造就自我,走向完整人性;而波特则通过在反叛中迷惘甚至丢弃自我的劳拉形象说明:人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自我,并在认识本真自我的过程中培养坚强品格,这样人才能真正面对现实,走向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安忆 波特 富萍 劳拉 反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声胜有声——“细读”波特的《老人》和《他》
8
作者 张莹波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58-62,共5页
波特的《老人》和《他》两个中短篇故事充分揭示了语言与人物身份构建之间的关系,那些会言语的人物不仅书写自己的身份,还构建语言来书写他人,通过书写他人来表达自己主观理想化的身份观和现实观,颠覆他人形象以衬托自己或者达到其他目... 波特的《老人》和《他》两个中短篇故事充分揭示了语言与人物身份构建之间的关系,那些会言语的人物不仅书写自己的身份,还构建语言来书写他人,通过书写他人来表达自己主观理想化的身份观和现实观,颠覆他人形象以衬托自己或者达到其他目的。布鲁克斯的"细读法"有助于读者明白波特的无声世界为何有声有色,无语人物又为何有血有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读法 悖论 反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庄园》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9
作者 张莹波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55-61,共7页
《庄园》是凯瑟琳·安妮·波特墨西哥系列中最重要的一部中篇小说,它从宏观角度关注20世纪20年代末墨西哥土著印第安人的生活境遇和精神世界,同时又从微观角度展示了当代墨西哥人(主要是土生白人和印欧混血)不同的文化心态。文... 《庄园》是凯瑟琳·安妮·波特墨西哥系列中最重要的一部中篇小说,它从宏观角度关注20世纪20年代末墨西哥土著印第安人的生活境遇和精神世界,同时又从微观角度展示了当代墨西哥人(主要是土生白人和印欧混血)不同的文化心态。文章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来审视墨西哥一百多年的"内部殖民"状况下土著印第安人的文化认同和心理现状,探究当代墨西哥人的种族意识和文化属性,考察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是如何构建并确立他们各自的身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特 《庄园》 种族意识 文化属性 “内部殖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托妮·莫里森《天堂》的精神生态观照
10
作者 张莹波 张树娟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50-55,共6页
托妮·莫里森的《天堂》通过对比黑人聚居的鲁比镇固步自封的男性宗法社会和女修道院崇尚自然、开放博爱的人间天堂来呈现美国非洲裔族群在寻求自身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缺陷和弊端,揭露黑人群体因颠覆白人至上的种族歧视而自... 托妮·莫里森的《天堂》通过对比黑人聚居的鲁比镇固步自封的男性宗法社会和女修道院崇尚自然、开放博爱的人间天堂来呈现美国非洲裔族群在寻求自身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缺陷和弊端,揭露黑人群体因颠覆白人至上的种族歧视而自我迷失、异化并陷入"以黑为美"的新的种族主义的事实。借助生态批评理论剖析了《天堂》中美国黑人群体以集体无意识形式释放的精神失衡的内外动因,认为鲁比人精神生态危机既与美国社会、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又与黑人人性弱点密不可分,进而说明莫里森的创作意图和生态责任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妮·莫里森 《天堂》 黑人族群 精神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说家的人文关怀——以莱辛的《屋顶丽人》和厄普代克的《A&P》为例
11
作者 张莹波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29-32,38,共5页
多丽丝.莱辛的《屋顶丽人》和约翰.厄普代克的《A&P》通过男女性别冲突形象地展现了男主人公汤姆和萨米的生存状态、成长历程和未来图景,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初叶以英美两国为主的西方社会生活的空虚无聊和枯燥乏味,以及陈腐守旧的... 多丽丝.莱辛的《屋顶丽人》和约翰.厄普代克的《A&P》通过男女性别冲突形象地展现了男主人公汤姆和萨米的生存状态、成长历程和未来图景,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初叶以英美两国为主的西方社会生活的空虚无聊和枯燥乏味,以及陈腐守旧的伦理道德对人的天性的压抑和束缚。很显然,莱辛和厄普代克通过后现代社会中普通人的普通故事表达了他们相同的人文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辛 厄普代克 人文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骑士的故事》看乔叟的“金色法则”
12
作者 张莹波 《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5期23-25,共3页
英国诗人乔叟以两个青年骑士派勒蒙和阿赛特爱上同一个姑娘艾米莉的爱情悲剧故事,传达了他的"金色法则"的含义。他教导人们美德的重要性,遵守"金色法则"即可获得美德。
关键词 《骑士的故事》 乔叟 “金色法则” 英国 美德 真诚 信仰 宽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生态视阈下的《伊甸之东》
13
作者 张树娟 张莹波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46-49,共4页
《伊甸之东》揭露了美国社会物欲横流、人的精神出现异化和拜物化的生活现实。特拉斯克家族饱受主体异化、心灵拜物化、行为无能化的折磨,精神世界危机重重。约翰·斯坦贝克通过对帮助特拉斯克一家走出阴霾的塞缪尔夫妇的塑造,给处... 《伊甸之东》揭露了美国社会物欲横流、人的精神出现异化和拜物化的生活现实。特拉斯克家族饱受主体异化、心灵拜物化、行为无能化的折磨,精神世界危机重重。约翰·斯坦贝克通过对帮助特拉斯克一家走出阴霾的塞缪尔夫妇的塑造,给处在同样精神困境下的现代人指明了一条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甸之东》 精神生态学 异化 拜物化 精神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甸之东》中女性形象之新解
14
作者 张树娟 张莹波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2期84-88,共5页
《伊甸之东》描绘了女性在男性专制的暴力下为争取自身权益所进行的不同方式的抗争,高度赞扬了女性的自由精神,建构了反映女性生存状态的真实空间。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文中"沉默"、"堕落"、"觉醒"的女性形... 《伊甸之东》描绘了女性在男性专制的暴力下为争取自身权益所进行的不同方式的抗争,高度赞扬了女性的自由精神,建构了反映女性生存状态的真实空间。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文中"沉默"、"堕落"、"觉醒"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详细阐释女性的自由精神的体现以及女性如何觉醒、自救最终获得自由的全过程,并进一步指出:沉默的消极方式和堕落的极端方式都无法捍卫女性的自由和权利,只有通过理性的方式才能最终为女性赢得真正的平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伊甸之东》 女性形象 理性的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教与学的新型方法——爵士调
15
作者 张莹波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1期69-77,共9页
众所周知,爵士乐为本世纪20年代起风靡美国的一种节奏明快而强烈、活泼而放纵的音乐,它起源于美国黑人,但许多美国作曲家在创作上或多或少地借鉴爵士乐的节奏,创作出奔放流畅的乐曲。
关键词 英语 调子 教与学 爵士 格拉姆 拍子 表达法 爵士乐 爵士音乐 诗歌 反复练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听说课表演手段的应用
16
作者 张莹波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26-31,共6页
现代交际信息理论把语言教学纳入交际性教学活动范畴。英语作为外语的教与学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当然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广大的英语教师首先应当遵循科学的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模索,创造出更适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英语教学达到交际... 现代交际信息理论把语言教学纳入交际性教学活动范畴。英语作为外语的教与学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当然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广大的英语教师首先应当遵循科学的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模索,创造出更适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英语教学达到交际之最终目的,给国家培养真正合格的人才。在从事了十多年英语专业的听说课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表演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听说课 表演手段 学生自由 英语教师 教学实践 交际性 英语教学 英语专业 教学方法 教学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英语口语用法拾偶
17
作者 张莹波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68-72,共5页
我在美期间生活在真正的美国老百姓家中,与美国人尤其是中学教师一起工作了一年,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实际教学中,我部亲身体会了美国英语口语的流畅、幽默及其魅力。我无时不处处留心,一一记下我听到、读到的这些表达法,甚至我还告诉... 我在美期间生活在真正的美国老百姓家中,与美国人尤其是中学教师一起工作了一年,无论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实际教学中,我部亲身体会了美国英语口语的流畅、幽默及其魅力。我无时不处处留心,一一记下我听到、读到的这些表达法,甚至我还告诉房东们、同事们和朋友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人 英语口语 贬义词 中学教师 美国英语 美国大学 日常生活 表达法 实际教学 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玛·庞姆贝克——美国家庭主妇之声
18
作者 张莹波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74-77,共4页
成千上万个家庭、数以百万名朋友和崇拜者将深深地怀念欧玛·庞姆贝克,这位本世纪末带给人们无数文雅得令人陶醉的笑话的美国幽默大师和专栏作家。她因肾脏移植手术引起并发症,于1996年4月22日离开了我们。虽然她只活了69岁。
关键词 家庭主妇 贝克 美国 美利坚合众国 北美洲 专栏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父》艺术风格论
19
作者 张莹波 《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 1999年第2期46-48,共3页
《教父》于1970年与公众见面,马里奥·普佐(Mario Puzo 1920_ _ _)一举成名。小说连续六十七周名列'最畅销书'榜首,第一年热销六百万册;两年后被搬上银幕,由当时的老牌明星马龙·白兰度主演。同年一举获得奥斯卡最佳影... 《教父》于1970年与公众见面,马里奥·普佐(Mario Puzo 1920_ _ _)一举成名。小说连续六十七周名列'最畅销书'榜首,第一年热销六百万册;两年后被搬上银幕,由当时的老牌明星马龙·白兰度主演。同年一举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剧本三项金奖,轰动美国和欧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父》 艺术风格 美国 长篇小说 自然主义手法 语言特色化 行为性格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英词语互译的文化色彩
20
作者 张莹波 《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综合版)》 1999年第4期40-43,共4页
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先生说:'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储存文化的容器。'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是以其社会历史的发展为根基,与其文化历史的演变息息相关,因此带有十分浓重的文化蕴涵的不同语言具有明显的国家,民族、地域或时代特征... 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先生说:'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储存文化的容器。'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是以其社会历史的发展为根基,与其文化历史的演变息息相关,因此带有十分浓重的文化蕴涵的不同语言具有明显的国家,民族、地域或时代特征,体现完全不同的语用心理。汉英两种语言也是如此。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有着截然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传统风俗习惯,汉英民族存在众所周知的不同审美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语互译 文化色彩 汉英互译 民族文化 词汇空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