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甘薯淀粉具有絮凝活性的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莉力 许云贺 李新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28-231,共4页
从自然发酵甘薯酸浆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对甘薯淀粉颗粒具有高絮凝活性的乳酸菌L1,经鉴定该菌为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Lactobacillus paracasei subsp. paracasei)。该菌株产絮凝剂的适宜pH值为6.5~8.5,适宜培养温度为25~35℃。葡萄糖... 从自然发酵甘薯酸浆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对甘薯淀粉颗粒具有高絮凝活性的乳酸菌L1,经鉴定该菌为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Lactobacillus paracasei subsp. paracasei)。该菌株产絮凝剂的适宜pH值为6.5~8.5,适宜培养温度为25~35℃。葡萄糖、蔗糖、麦芽糖及乳糖均可作为该菌株的良好碳源,其适宜氮源为酵母粉或牛肉膏。通过对絮凝活性分布的研究,确定菌株所产的絮凝剂主要存在于菌体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 絮凝活性 淀粉 微生物絮凝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酸浆中微生物絮凝性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张莉力 许云贺 李新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2-175,共4页
酸浆是我国传统的鲜薯(或绿豆)淀粉生产工艺中用于淀粉分离净化的生物絮凝剂。为了研究酸浆中微生物的絮凝性,本研究以甘薯酸浆为研究对象,模拟实际生产中酸浆的发酵工艺,对自然发酵甘薯酸浆中微生物消长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酸浆中... 酸浆是我国传统的鲜薯(或绿豆)淀粉生产工艺中用于淀粉分离净化的生物絮凝剂。为了研究酸浆中微生物的絮凝性,本研究以甘薯酸浆为研究对象,模拟实际生产中酸浆的发酵工艺,对自然发酵甘薯酸浆中微生物消长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酸浆中乳酸菌含量最高,其次为酵母菌,霉菌含量最低。在酸浆絮凝活性最高时,对其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共分离出1株乳酸菌、2株酵母菌和1株霉菌。通过对各菌株絮凝性的研究发现,只有乳酸杆菌L1具有絮凝活性,并且其絮凝活性物质分布在菌体上,酵母菌Y1对乳酸菌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二者呈互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酸浆 微生物絮凝剂 乳酸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L1的培养条件及絮凝活性研究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莉力 许云贺 李新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9-141,145,共4页
酸浆是我国传统的鲜薯(或绿豆)淀粉生产工艺中用于淀粉分离净化的生物絮凝剂。本实验对从自然发酵的甘薯酸浆中分离的、对甘薯淀粉具有高絮凝活性的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L1的培养条件和絮凝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副干酪乳杆菌副... 酸浆是我国传统的鲜薯(或绿豆)淀粉生产工艺中用于淀粉分离净化的生物絮凝剂。本实验对从自然发酵的甘薯酸浆中分离的、对甘薯淀粉具有高絮凝活性的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L1的培养条件和絮凝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L1为兼性厌氧菌,在改良TJA培养基初始pH为7.0,在25℃培养48~60h时,菌体的生长状况和絮凝活性最好;Na+、K+对L1的絮凝活性有显著的增强作用,但对高温和胰蛋白酶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 甘薯淀粉 微生物絮凝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苯乳酸乳酸菌的筛选及鉴定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莉力 柴虹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590-2592,共3页
[目的]研究产苯乳酸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方法]用双层培养基法从传统发酵制品中分离出115株乳酸菌,用双层平板法从中筛选出24株对啤酒酵母具有明显抑菌效果的菌株,然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筛选产苯乳酸量最高的菌株,并对筛选的菌株进... [目的]研究产苯乳酸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方法]用双层培养基法从传统发酵制品中分离出115株乳酸菌,用双层平板法从中筛选出24株对啤酒酵母具有明显抑菌效果的菌株,然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筛选产苯乳酸量最高的菌株,并对筛选的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鉴定以及菌株16S rDNA序列的测定与分析。[结果]对初筛的24株菌株发酵液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得到7株苯乳酸的产量>60 mg/L的菌株,其中菌株P421乳酸菌显示出最高的苯乳酸生产能力,苯乳酸产量可达80.5 mg/L。根据菌株P421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结论]从传统发酵制品中分离筛选得到1株产苯乳酸的菌株,建立了1种准确筛选苯乳酸生产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乳酸 乳酸菌 鉴定 生物防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发酵甘薯酸浆中乳酸菌的筛选与鉴定 被引量:4
5
作者 张莉力 许云贺 李新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0,共2页
[目的]从天然乳酸菌菌株中筛选出对甘薯淀粉分离起主要作用的菌种。[方法]利用MRS培养基从自然发酵的甘薯酸浆中分离出13株乳酸菌菌株,通过发酵试验筛选出1株分离效果良好的乳酸菌菌株,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结果]根据菌落形态、个体形... [目的]从天然乳酸菌菌株中筛选出对甘薯淀粉分离起主要作用的菌种。[方法]利用MRS培养基从自然发酵的甘薯酸浆中分离出13株乳酸菌菌株,通过发酵试验筛选出1株分离效果良好的乳酸菌菌株,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结果]根据菌落形态、个体形态及生理生化反应结果,初步鉴定筛选出的沉淀淀粉能力较好的菌株为乳杆菌,表明乳杆菌菌体本身或由其产生的代谢产物对淀粉具有絮凝作用。从发酵液的乳酸菌总数、pH值来看,乳酸菌总数偏高的发酵液,pH值一般较低,分离效果也较好,表明分离效果与乳酸菌总数及酸浆的pH值有关。[结论]该研究为实现甘薯酸浆的人工发酵生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酸浆 淀粉 乳酸菌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麦麸制备阿魏酸条件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张莉力 迟玉杰 《粮食与油脂》 2005年第4期25-26,共2页
该文研究以麦麸为原料制备阿魏酸技术路线。首先采用淀粉酶和蛋白酶除去麦麸中部分淀粉 和蛋白质,然后通过正交实验确定碱解麦麸制备阿魏酸最佳工艺条件:氢氧化钠浓度0.5%,水解温度 60℃,水解时间6 h,添加0.03%亚硫酸钠;并采用HPLC检... 该文研究以麦麸为原料制备阿魏酸技术路线。首先采用淀粉酶和蛋白酶除去麦麸中部分淀粉 和蛋白质,然后通过正交实验确定碱解麦麸制备阿魏酸最佳工艺条件:氢氧化钠浓度0.5%,水解温度 60℃,水解时间6 h,添加0.03%亚硫酸钠;并采用HPLC检测阿魏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魏酸 麦麸 碱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半胱氨酸与发酵酸浆协同作用优化玉米湿磨工艺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晓娜 张莉力 +1 位作者 穆静 李新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6,共6页
为了改进玉米湿磨工艺,采用L-半胱氨酸替代传统浸泡工艺中的SO2,降低传统玉米淀粉生产过程中由SO2浸泡引起的环境污染。在具有絮凝活性的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L1发酵液制成的玉米酸浆中加入L-半胱氨酸,浸泡玉米碎粒,浸泡一定时间后加... 为了改进玉米湿磨工艺,采用L-半胱氨酸替代传统浸泡工艺中的SO2,降低传统玉米淀粉生产过程中由SO2浸泡引起的环境污染。在具有絮凝活性的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L1发酵液制成的玉米酸浆中加入L-半胱氨酸,浸泡玉米碎粒,浸泡一定时间后加水磨浆,过筛除去纤维等杂质,淀粉在具有絮凝活性的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L1的作用下迅速沉降。通过改变酸浆的用量、L-半胱氨酸用量、浸泡温度、浸泡pH值、浸泡时间和菌种接入量,考察各因素对浸泡液中可溶性蛋白质的增量和淀粉提取率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确定最佳湿磨工艺。结果表明:最佳工艺参数为浸泡时间48 h、L-半胱氨酸质量浓度1.5 g/100 mL、浸泡pH 7、自然发酵酸浆用量比(m(玉米粒质量)∶V(酸浆体积))1∶4、浸泡温度30℃,此条件下淀粉提取率的最大值为93.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浆 L-半胱氨酸 玉米淀粉 玉米湿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乳酸高产菌株的诱变育种 被引量:11
8
作者 柴虹宇 张莉力 王玉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4-156,共3页
利用本实验室筛选得到的苯乳酸生产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421进行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通过紫外线诱变进行诱变育种,以产物耐受和抑菌圈相结合的筛选方法,获得了一株高产苯乳酸的优良突变菌株,其产量达到528mg/L,比出发菌株81mg/... 利用本实验室筛选得到的苯乳酸生产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P421进行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通过紫外线诱变进行诱变育种,以产物耐受和抑菌圈相结合的筛选方法,获得了一株高产苯乳酸的优良突变菌株,其产量达到528mg/L,比出发菌株81mg/L提高了6.5倍,且遗传性质稳定。该诱变方法和筛选方法目的明确,易操作,对类似的诱变育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乳酸 植物乳杆菌 诱变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干酪乳酸菌L1产淀粉酶条件优化及温度、pH对淀粉酶酶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孙竹萍 张莉力 王玉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4-149,共6页
从酸浆中分离得到的副干酪乳酸菌L1能够与淀粉结合,产生淀粉酶,分解淀粉。本实验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副干酪乳酸菌产淀粉酶量以及温度、pH对淀粉酶活力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产酶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培养基初始pH为4.0、培... 从酸浆中分离得到的副干酪乳酸菌L1能够与淀粉结合,产生淀粉酶,分解淀粉。本实验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副干酪乳酸菌产淀粉酶量以及温度、pH对淀粉酶活力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产酶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培养基初始pH为4.0、培养温度为42℃、以6%马铃薯淀粉作为碳源、接种量为8%、培养96h时副干酪乳酸菌L1产淀粉酶量最高。副干酪乳酸菌L1产生的淀粉酶在酸性条件下具有较高活性,在pH4.0时淀粉酶活力最高,淀粉酶最适反应温度为40℃,在此条件下淀粉酶活力最高可达102.95U/mL。其中副干酪乳酸菌L1利用不经过糊化淀粉比利用经过糊化淀粉产淀粉酶量高,说明副干酪乳酸菌L1能利用生淀粉产淀粉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干酪乳酸菌L1 温度 PH 淀粉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干酪乳杆菌对发酵香肠风味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张硕 张莉力 王玉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5-307,368,共4页
以副干酪乳杆菌作为发酵剂,研究其在滋味(可溶性物质)和香气(挥发性化合物)两方面对发酵香肠风味的改善情况。采用电子鼻分析未添加发酵剂的香肠—自然发酵(1#)与添加发酵剂的香肠(2#)的香气组成,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氨基酸... 以副干酪乳杆菌作为发酵剂,研究其在滋味(可溶性物质)和香气(挥发性化合物)两方面对发酵香肠风味的改善情况。采用电子鼻分析未添加发酵剂的香肠—自然发酵(1#)与添加发酵剂的香肠(2#)的香气组成,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和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其挥发性成分及可溶性呈味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添加副干酪乳杆菌的发酵香肠较未添加的氨基酸的含量有所提高,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甘氨酸、丝氨酸、丙氨酸等呈味氨基酸含量增加明显。醇、酸、酯、酮类等挥发性成分物质增加,说明副干酪乳杆菌可以很好的改善发酵香肠的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干酪乳杆菌 发酵香肠 电子鼻 风味 G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缩大豆磷脂对肉仔鸡胴体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许云贺 张莉力 田河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2期15860-15862,共3页
[目的]挖掘浓缩大豆磷脂在肉仔鸡饲养中的应用潜力。[方法]将225只艾维茵肉仔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即基础日粮组、猪油组和低、中、高水平浓缩大豆磷脂组,采用单因子随机化设计研究添加猪油和浓缩大豆磷脂对肉仔鸡胴体品质的影响。[结果... [目的]挖掘浓缩大豆磷脂在肉仔鸡饲养中的应用潜力。[方法]将225只艾维茵肉仔鸡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即基础日粮组、猪油组和低、中、高水平浓缩大豆磷脂组,采用单因子随机化设计研究添加猪油和浓缩大豆磷脂对肉仔鸡胴体品质的影响。[结果]低水平浓缩大豆磷脂组的屠宰率、全净膛率、胸肌率和腿肌率分别为(93.64±0.34)%、(78.09±0.76)%、(10.09±0.16)%和(9.83±0.15)%,中水平浓缩大豆磷脂组的为分别(93.86±0.56)%、(80.41±0.40)%、(10.46±0.24)%和(10.49±0.27)%,高水平浓缩大豆磷脂组的为分别(93.10±0.27)%、(77.54±2.12)%、(10.41±0.28)%和(10.48±0.45)%,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低、中水平浓缩大豆磷脂组的腹脂率分别为(1.36±0.13)%和(1.43±0.05)%,显著低于猪油组。猪油组的肝脂率为(10.50±0.15)%,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低、中水平浓缩大豆磷脂组。与低、中水平浓缩大豆磷脂组相比,猪油组显著提高了胸肌脂肪和胆固醇含量。[结论]低、中水平添加浓缩大豆磷脂可以提高肉仔鸡的屠宰率和胴体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仔鸡 浓缩大豆磷脂 猪油 胴体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薯淀粉传统工艺优化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爱丽 张莉力 尤佳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3-85,共3页
采用极差分析法,对甘薯淀粉生产发酵条件各因素的K、k及R值(极差)的大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料液比是影响淀粉得率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发酵时间,最后是发酵温度、分离时间。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4)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以淀粉得率为标准... 采用极差分析法,对甘薯淀粉生产发酵条件各因素的K、k及R值(极差)的大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料液比是影响淀粉得率的最主要因素,其次为发酵时间,最后是发酵温度、分离时间。通过单因素试验和L9(34)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以淀粉得率为标准,确定甘薯淀粉发酵最佳工艺为:料液比1∶5、分离时间12h、发酵温度为15℃、发酵时间48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浆液 甘薯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利用中白腐真菌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许云贺 张莉力 曹新民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4期15172-15173,共2页
对白腐真菌木质素降解酶系统进行评述。阐述利用白腐真菌和其他微生物进行混菌发酵,既可以降解秸秆中的木质素,又可以提高发酵后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白腐真菌中的食用真菌发酵秸秆后,菌糠可以作为反刍动物的优质饲料。
关键词 秸秆 木质素 白腐真菌 木质素降解酶系统 菌糠饲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半胱氨酸与发酵酸浆协同分离玉米淀粉的结构与理化性质
14
作者 李晓娜 张莉力 +1 位作者 杨强 李新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5,共5页
研究L-半胱氨酸与具有絮凝活性的发酵酸浆协同分离玉米淀粉(starch isolated by L-cysteine and fermented acid liquid,LFS)的结构以及直链淀粉含量、凝沉性、透明度、质构特性等理化性质。同时测定了SO2和发酵酸浆分离玉米淀粉(starch... 研究L-半胱氨酸与具有絮凝活性的发酵酸浆协同分离玉米淀粉(starch isolated by L-cysteine and fermented acid liquid,LFS)的结构以及直链淀粉含量、凝沉性、透明度、质构特性等理化性质。同时测定了SO2和发酵酸浆分离玉米淀粉(starch isolated by SO2 and fermented acid liquid,SFS)和商业玉米淀粉(commercial starch,CS)的结构和理化性质,比较不同分离方法对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LFS产生了许多分子间的羟基,SFS中的部分C—O伸缩振动的结构遭到破坏;LFS的直链淀粉含量低于SFS和CS;LFS的沉降体积小于CS;LFS的冻融稳定性好、透明度最高,有较好的弹性与内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半胱氨酸 酸浆 玉米淀粉 结构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无鱼粉日粮配制技术要点
15
作者 许云贺 史东辉 +1 位作者 王凤娥 张莉力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1-42,共2页
关键词 无鱼粉日粮 配制技术 鸡场 高蛋白饲料 营养平衡 产品质量 饲料原料 营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甘薯酸浆中分离的乳酸菌发酵薯汁酸奶的研究
16
作者 李新华 张莉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81-282,286,共3页
以自然发酵甘薯酸浆中分离的乳酸菌L·paracasei subsp·paracasei L1发酵薯汁,研究利用L·paracasei subsp·paracasei L1发酵薯汁生产薯汁酸奶的条件,开发出具有独特风味、良好保健作用和广阔市场前景的乳酸菌饮品。
关键词 甘薯 酸奶 副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絮凝活性菌株培养条件的响应面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明珠 王玉田 +1 位作者 张莉力 赵卉双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0-173,共4页
选取对甘薯淀粉具有明显絮凝效果的活性菌株,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以初始pH、接种量、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四个因素为响应因子,絮凝率为响应值分析各因子与絮... 选取对甘薯淀粉具有明显絮凝效果的活性菌株,利用响应面分析法对其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以初始pH、接种量、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四个因素为响应因子,絮凝率为响应值分析各因子与絮凝率之间的影响关系。最终建立二次回归方程为Y1=-103.602+5.166X1+5.848X2+8.312X3+0.0580X4-1.028X1X1-0.14X1X2+0.263X1X3+0.0185X1X4-0.141X2X2-0.097X2X3-0.003X2X4-0.166X3X3-0.002X3X4-0.0006X4X4,并得到相关系数R2=0.9550,对各因子的显著性及交互作用分析后,确定了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6.0、接种量8%、培养温度27℃、培养时间48h。在此培养条件下絮凝率的理论值为48.72%,重复验证值为48.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絮凝活性菌株 响应面法 培养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豆汁微生物群落分析及淀粉絮凝菌分离鉴定 被引量:8
18
作者 张莉力 刘黎莹 许云贺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136-141,共6页
采集了三个商家的北京豆汁和麻豆腐样本,共12份,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中的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并利用绿豆汁培养基对优势菌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结果表明,厚壁菌(Firmicutes)、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Bacteroidetes)... 采集了三个商家的北京豆汁和麻豆腐样本,共12份,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中的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并利用绿豆汁培养基对优势菌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结果表明,厚壁菌(Firmicutes)、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和拟杆菌(Bacteroidetes)是豆汁和麻豆腐的优势菌门。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链球菌(Streptococcus)、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是豆汁中的优势菌属,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和醋酸杆菌(Acetobacter)是麻豆腐中的优势菌属。利用产酸能力和絮凝淀粉能力筛选出两株符合豆汁发酵要求的絮凝产酸菌株D-23和M-10,经16S rRNA测序鉴定分别为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和醋酸杆菌(Acetobacter indonesiensis)。这两株菌对北京豆汁工业化纯菌发酵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汁 麻豆腐 高通量测序 淀粉絮凝菌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衣芽孢杆菌 BL-5 产孢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莉力 许云贺 +3 位作者 肖海蒂 王淋枫 黄涛 陈文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50-155,共6页
地衣芽孢杆菌作为一个益生菌在食品或饲料工业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实验以芽孢数和芽孢率为指标,经Plackett-Burman设计实验、最陡爬坡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K^+浓度为0.002 mol/L、Mg^(2+)浓度为1 g/L、接种量5%... 地衣芽孢杆菌作为一个益生菌在食品或饲料工业中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实验以芽孢数和芽孢率为指标,经Plackett-Burman设计实验、最陡爬坡实验和响应面实验,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K^+浓度为0.002 mol/L、Mg^(2+)浓度为1 g/L、接种量5%、种子菌龄12 h,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为36 h。对确定的最佳发酵条件进行验证实验,结果得到地衣芽孢杆菌BL-5的产芽孢率为94.67%,芽孢数为3.32×10~9CF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衣芽孢杆菌BL-5 芽孢率 芽孢数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乳酸乳球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发酵豆汁工艺优化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莉力 韩梅 +3 位作者 刘黎莹 于洋 张振 许云贺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4-139,共6页
本研究从自然发酵北京豆汁中筛选到一株既可以加速豆汁与淀粉分离又具有优良豆汁发酵性能的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将其命名为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 LLY003。然后以绿豆淀粉的副产物——淀粉上清液为原料,将Lactococcus lactis ... 本研究从自然发酵北京豆汁中筛选到一株既可以加速豆汁与淀粉分离又具有优良豆汁发酵性能的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将其命名为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 LLY003。然后以绿豆淀粉的副产物——淀粉上清液为原料,将Lactococcus lactis subsp.lactis LLY003应用于豆汁发酵,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确定了发酵豆汁的最佳发酵工艺:在发酵时间为6 h,温度为39℃,6%蔗糖添加量和8%接种量的条件发酵,豆汁的感官评分达到94分,乳酸菌活菌数可以达到3.22×1011CFU/m L。通过保质期实验,确定发酵豆汁在4℃冷藏条件下,保质期至少可达20 d,在保质期内每毫升发酵豆汁的乳酸菌活菌数在一千亿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汁 绿豆 乳酸菌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