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渗透老油田柔性侧钻水平井挖潜技术 被引量:1
1
作者 翁定为 孙强 +7 位作者 梁宏波 雷群 管保山 慕立俊 刘汉斌 张绍林 柴麟 黄瑞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4-203,共10页
针对低渗透老油田老井侧向深部剩余油气资源动用难度大的问题,形成了柔性侧钻水平井挖潜技术,并开展了现场试验。该技术首先采用柔性侧钻钻具在老井筒中实现低成本侧钻,然后采用水力喷射工艺诱导多条裂缝起裂,最后下入油管柱对侧钻井眼... 针对低渗透老油田老井侧向深部剩余油气资源动用难度大的问题,形成了柔性侧钻水平井挖潜技术,并开展了现场试验。该技术首先采用柔性侧钻钻具在老井筒中实现低成本侧钻,然后采用水力喷射工艺诱导多条裂缝起裂,最后下入油管柱对侧钻井眼实施笼统多簇暂堵压裂,从而实现井间剩余储量的高效挖潜。该技术包含柔性侧钻水平井钻井和侧钻水平井压裂2项技术,前者主要涉及柔性钻杆结构和材料优化、钻进工艺、密闭取心工具3个方面,后者主要涉及压裂方案优化、压裂工具及实施工艺优化2个方面。该技术在长庆安塞油田开展了多轮现场试验,发现通过改变井型、缩小油水井排距,可以较好地建立压力驱替系统,实现压力的有效传导,从而达到低产低效井提液增产的目的,同时验证了该技术可为低渗透油藏剩余储量精准挖潜、储层精细动用提供有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田 老油田挖潜 柔性侧钻 超短半径水平井 多簇压裂 安塞油田 现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黏热效应对圆锥动静压浮环轴承润滑承载特性影响分析
2
作者 杨帅 侯军兴 +3 位作者 安晓东 王晓鹏 赵树森 张绍林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08-118,共11页
为研究润滑油温黏热效应对圆锥动静压浮环轴承性能的影响,构建内、外膜热流体润滑控制方程组,采用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耦合求解Reynolds方程、能量方程、温黏关系式及浮环平衡方程,结合轴承温度测量试验获得油膜温度场分布特征,分析不... 为研究润滑油温黏热效应对圆锥动静压浮环轴承性能的影响,构建内、外膜热流体润滑控制方程组,采用有限元法和有限差分法耦合求解Reynolds方程、能量方程、温黏关系式及浮环平衡方程,结合轴承温度测量试验获得油膜温度场分布特征,分析不同转速、偏心率工况下轴承承载力、摩擦力矩、端泄流量等润滑承载特性的变化规律,揭示温黏热效应对最小油膜厚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膜温度场不均匀分布现象明显,深腔与进油槽油膜温度较低,封油面附近油温迅速升高;温黏热效应使轴承在高转速下的承载能力下降,端泄流量增加;内外层最小油膜厚度随进油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为避免承载力下降引起局部油膜破裂及润滑失效,有必要在轴承设计分析阶段考虑温黏热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黏热效应 圆锥浮环轴承 温度场分布 承载性能 最小油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膜气体推力轴承悬浮承载特性研究
3
作者 宋德红 石明辉 +2 位作者 张绍林 夏伯乾 张炳坤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19-124,133,共7页
挤压膜气体轴承因其稳定性好、工作模式多样等优点在高速旋转机械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高频振动下其结构振型与润滑气膜的耦合是典型的流固耦合问题,为研究挤压膜气体轴承润滑承载特性,基于挤压效应原理提出了一种新型挤压膜气体推力... 挤压膜气体轴承因其稳定性好、工作模式多样等优点在高速旋转机械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高频振动下其结构振型与润滑气膜的耦合是典型的流固耦合问题,为研究挤压膜气体轴承润滑承载特性,基于挤压效应原理提出了一种新型挤压膜气体推力轴承。采用有限元法求解轴承结构振型,并以流体润滑理论为基础,建立了耦合轴承结构振型的悬浮承载特性分析模型,分析了轴承结构、驱动电压等参数对挤压悬浮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挤压膜气体轴承气膜压力呈周期性变化,周期内大于环境压力的平均气压提供了悬浮力,且悬浮力随驱动电压的增加而增大,理论与试验结果相吻合,验证了悬浮承载模型的正确性。该研究能够进一步丰富气体推力轴承理论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挤压效应 承载特性 气体轴承 气膜压力 悬浮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盘型声流超声电机驱动机理分析及实验研究
4
作者 石明辉 陈书杰 +2 位作者 张绍林 马鑫峰 刘甫澄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3-202,共10页
针对传统超声电机定子与转子表面存在严重摩擦磨损导致系统性能降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非接触悬浮式声流超声电机。该电机结构紧凑,能够利用声悬浮原理实现定子和转子的非接触驱动,消除传统超声电机存在的严重摩擦磨损。基于连续性方... 针对传统超声电机定子与转子表面存在严重摩擦磨损导致系统性能降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非接触悬浮式声流超声电机。该电机结构紧凑,能够利用声悬浮原理实现定子和转子的非接触驱动,消除传统超声电机存在的严重摩擦磨损。基于连续性方程,建立了悬浮间隙介质流体分析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法进行求解。搭建实验台进行转动特性测试实验,分析了新型电机的工作机理,研究了不同槽型及运转状态下的声流分布。研究结果表明:转子表面刻槽导致间隙内圆周方向产生了压力梯度,进而形成了驱动转子的转矩;随着驱动电压升高,定子盘的振动幅值及转子转速均增大,当驱动电压为1 430 V时,定子盘振动幅值为9.8μm,转子转速达到74 r·min^(-1);相较于光滑转子,刻槽型转子在槽域附近的声流场发生了明显改变。此研究可为非接触超声电机的研究提供参考,也能进一步扩展超声电机的应用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电机 声流 非接触悬浮 声悬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潮土—夏玉米系统中尿素氮损失途径的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张绍林 蔡贵信 +3 位作者 王贤忠 徐银华 朱兆良 J.R.Frcncy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5期271-271,共1页
关于氮肥在黄淮海平原潮土上以氨的形态挥发问题,曾有过报道(赵振达等,1986),但是,观测所用的方法是间接法,且又未同时测定氮的总损失量。1990年夏,作者在河南封丘沙壤质潮土上,采用微气象学技术,观测了施于夏玉米的尿素的氨挥发,同时... 关于氮肥在黄淮海平原潮土上以氨的形态挥发问题,曾有过报道(赵振达等,1986),但是,观测所用的方法是间接法,且又未同时测定氮的总损失量。1990年夏,作者在河南封丘沙壤质潮土上,采用微气象学技术,观测了施于夏玉米的尿素的氨挥发,同时设置了^(15)N标记尿素的微区试验,以测得氮的总损失。并以二者之差计作表观硝化—反硝化损失。此外,还在微区试验和小区试验中,探讨了硝化抑制剂碳化钙,在减少尿素氮的损失和提高其增产效果中的作用。所得结果简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素 氮肥 损失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氮肥施用技术的改进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绍林 朱兆良 徐银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19-22,共4页
在黄淮海平原的稻田上,采用“有水层混施”作基肥,“有水层撒施”作追肥(习惯法)时,氮肥的损失率高达63—71%。改用“犁沟条施”作基肥、“以水带氮”法作追肥时,损失降为28—41%;比习惯法减少30—35%。氮肥的增产效果由习惯法的4.1—7.... 在黄淮海平原的稻田上,采用“有水层混施”作基肥,“有水层撒施”作追肥(习惯法)时,氮肥的损失率高达63—71%。改用“犁沟条施”作基肥、“以水带氮”法作追肥时,损失降为28—41%;比习惯法减少30—35%。氮肥的增产效果由习惯法的4.1—7.3(kg稻谷/kg化肥N,下同),提高到5.0—13.3,净增0.9—6.0。随氮肥施用量的提高,改进法的增产效果趋于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氮肥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C技术在甙类分离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张绍林 王喆星 +1 位作者 陈英杰 朱廷儒 《沈阳药学院学报》 CSCD 1989年第2期144-147,共4页
液滴逆流分配层析(Droplet Counter Current Chromatography简称DCCC)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液—液分离技术。它是利用物质在互不任意混溶的两相液滴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关于DCCC的原理、方法、优缺点及溶剂选择等,Hostet... 液滴逆流分配层析(Droplet Counter Current Chromatography简称DCCC)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液—液分离技术。它是利用物质在互不任意混溶的两相液滴中的分配系数不同而达到分离目的。关于DCCC的原理、方法、优缺点及溶剂选择等,Hostettmann等学者作过专门的阐述,本文不作详细介绍。DCCC技术最主要的优点是没有固体吸附剂,这样就不存在被分离物质的不可逆吸附,因此,对于分离微量且生理活性很强的化合物,尤其是极性化合物特别有意义。在天然产物的研究过程中,特别是对于甙类化合物的分离,DCCC技术的作用愈来愈受到植物化学家的重视。作者仅就近年来DCCC技术在甙类化合物分离过程中的应用,作一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CC技术 甙类化合物 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展系统上合作对策的Banzhaf值
8
作者 张绍林 刘鑫 陈姝君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6年第33期129-131,共3页
针对现实生活中,局中人间的合作存在限制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具有扩展系统的合作对策模型。为说明局中人在此类限制合作对策上的收益,本文定义了扩展系统上合作对策的Banzhaf值。为说明所给分配指标的合理性,本文进一步探讨了Banzhaf值... 针对现实生活中,局中人间的合作存在限制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具有扩展系统的合作对策模型。为说明局中人在此类限制合作对策上的收益,本文定义了扩展系统上合作对策的Banzhaf值。为说明所给分配指标的合理性,本文进一步探讨了Banzhaf值的两个公理的系统:一个利用可加性、零元性、一致性对策上的对称性和一致性对策上的全幂性;另一个采用统一对策上的对称性和同一对策上的全幂性。另外,本文还研究了扩展系统上合作对策上的Banzhaf值和支撑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对策 扩展系统 Banzhaf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式装卸过桥设计计算及研制
9
作者 张绍林 于卫东 尉迟铁业 《河南科技》 2006年第10期59-60,共2页
关键词 集装箱装卸 设计计算 机械式 过桥 运输车辆 升降设备 研究开发 运输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07
10
作者 晏娟 尹斌 +2 位作者 张绍林 沈其荣 朱兆良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35-839,共5页
运用^15N示踪法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两个品种水稻(4007和武运粳15)干物质积累量与其对^15N吸收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超过N 150 kg/hm^2时,两个品种水稻子粒产量均不再显著增加。4007在4个施氮量下(N 100,150,200和250 kg/h... 运用^15N示踪法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两个品种水稻(4007和武运粳15)干物质积累量与其对^15N吸收及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超过N 150 kg/hm^2时,两个品种水稻子粒产量均不再显著增加。4007在4个施氮量下(N 100,150,200和250 kg/hm^2)分别比无氮区增产22.3%,36.9%,43.2%和38.1%;武运粳15分别增产10.6%,18.8%,27.1%和21.5%。同一施氮量下,4007子粒中15N累积量显著高于武运粳15,但茎叶和根中没有差异。增加施氮量降低了^15N在水稻子粒中的分配比例,但提高了茎叶中^15N的分配比例。^15N在根中的分配比例不受施氮量和品种的影响。研究结果还表明,同一施氮量下,4007对肥料氮的总体利用率要比武运粳15高3-6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15N示踪技术 施氮量 吸收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稻田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被引量:106
11
作者 邓美华 尹斌 +2 位作者 张绍林 朱兆良 石孝均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63-269,共7页
采用密闭室法研究苏南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中,不同施N量和施N方式对水稻和小麦生育期氨挥发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能明显降低稻-麦轮作系统中的氨挥发损失,在整个稻麦轮作体系中,优化和习惯的氨挥发损失占N肥施用量的百分比分别为7... 采用密闭室法研究苏南地区稻麦轮作体系中,不同施N量和施N方式对水稻和小麦生育期氨挥发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施肥能明显降低稻-麦轮作系统中的氨挥发损失,在整个稻麦轮作体系中,优化和习惯的氨挥发损失占N肥施用量的百分比分别为7.05%±1.37%和9.81%±0.38%。稻季与麦季的氨挥发损失差异显著。稻季氨挥发损失量与N肥施用量呈乘幂关系上升,麦季则呈正的线性关系。水稻施肥后氨挥发持续的时间短,主要发生在施肥后1周以内,麦季持续时间较长,在施肥后10天左右。稻季和麦季的基肥阶段是主要的氨挥发时期,占各自氨挥发损失N的5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旱轮作 优化施肥 习惯施肥 氨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单季晚稻产量-氮肥施用量反应曲线的历史比较 被引量:38
12
作者 朱兆良 张绍林 +1 位作者 尹斌 颜晓元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5,共5页
本文对1982~1985年和2004~2006年在太湖地区进行的两次水稻产量-化肥氮施用量的田间试验网中获得的大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80年代初相比,当前的水稻产量-施氮量的反应曲线明显上移,在氮肥用量相同的情况下,化肥氮的表观利... 本文对1982~1985年和2004~2006年在太湖地区进行的两次水稻产量-化肥氮施用量的田间试验网中获得的大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与80年代初相比,当前的水稻产量-施氮量的反应曲线明显上移,在氮肥用量相同的情况下,化肥氮的表观利用率和增产效果明显增高,这可能与水稻栽培品种的产量潜力和吸收效率的提高,以及氮肥施用技术的改进有关。因此,在高产、高施氮量地区,培育产量潜力更高、吸收能力更强和对氮肥反应更大的品种,并结合栽培技术(包括氮肥施用技术)的改进,是进一步增加施氮量以提高产量、协调高产与环保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肥 氮肥利用率 增产效果 历史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灰性稻田土壤上化肥氮损失的研究 被引量:23
13
作者 朱兆良 J.R.Simpson +4 位作者 张绍林 蔡贵信 陈德立 J.R.Freney A.V.Jackson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337-343,共7页
在田间用^(15)N示踪技术和微气象学的质量平衡法研究了石灰性稻田土壤上化肥氮的损失。结果表明:(1)碳铵和尿素在有水层下混施作基肥,氮素总损失分别高达72%和63%;其中氨挥发达到39%和30%,分别占总损失的54%和48%;都远高于以往在中性水... 在田间用^(15)N示踪技术和微气象学的质量平衡法研究了石灰性稻田土壤上化肥氮的损失。结果表明:(1)碳铵和尿素在有水层下混施作基肥,氮素总损失分别高达72%和63%;其中氨挥发达到39%和30%,分别占总损失的54%和48%;都远高于以往在中性水稻土区酸性土壤上测得的结果。(2)石灰性稻田土壤氨挥发量大,是造成其氮素总损失远高于酸性稻田土壤的根本原因。两种土壤上,氮肥的反硝化损失量(差减法)似没有明显的差异。(3)石灰性土壤上氨挥发量大的主要原因是其高的土壤和灌溉水的pH。石灰性土壤的高pH和光照充足,促进了田面水中藻类的生长。由此引起的日间田面水pH的上升促进了尿素的氨挥发,而对碳铵的氨挥发的促进则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灰性 土壤 稻田 化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稻麦轮作系统下施氮量对作物产量及氮肥利用率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4
14
作者 晏娟 沈其荣 +2 位作者 尹斌 张绍林 朱兆良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72-376,共5页
太湖地区过量施肥现象相当普遍,导致N肥利用率低和N肥损失严重。为此,2004—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常熟农业生态实验站进行了连续稻麦轮作试验,研究不同施N量对该地区水稻和小麦产量及N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寻找较为适当的N肥施用量,该施N量... 太湖地区过量施肥现象相当普遍,导致N肥利用率低和N肥损失严重。为此,2004—2006年在中国科学院常熟农业生态实验站进行了连续稻麦轮作试验,研究不同施N量对该地区水稻和小麦产量及N肥利用率的影响,以寻找较为适当的N肥施用量,该施N量即能使作物不减产,又要保持较高的N肥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施N量超过150kg/hm2后,作物产量增加较少。当施N量从100kg/hm2增加到350kg/hm2,连续3年的水稻平均N肥吸收利用率(REN)为46.1%~32.4%,两年小麦试验结果显示小麦的平均REN为36.0%~27.8%。相应的水稻和小麦的农学利用率(AEN)是15.0~5.56kg/kg和17.1~6.91kg/kg。研究还表明太湖地区水稻经济适宜施N量为209kg/hm2,小麦是219kg/hm2,在当地作物品种、气候条件和管理方式下,作物产量可分别达到8.2t/hm2和4.7t/hm2的高产,水稻的REN、N肥生理利用率(PEN)、AEN、N肥偏生产力(PFPN)可保持为37.6%、29.5kg/kg、11.0kg/kg和44.5kg/kg;小麦则是31.4%、38.4kg/kg、12.0kg/kg和23.7kg/kg。显然,适宜的施N量不仅没使作物减产,而且保证了作物最大的经济效益,并保持了较高的N肥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利用率 稻麦轮作 施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地区铁渗水耕人为土稻季上氮肥的氨挥发 被引量:32
15
作者 黄进宝 范晓晖 张绍林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86-792,共7页
系统地研究了太湖地区铁渗水耕人为土(黄泥土)稻田上施入的尿素通过氨挥发损失的过程和数量,以及土壤等条件对其影响,可为减少该地区稻季氮肥氨挥发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应用连续气流密闭室法测定了太湖地区典型... 系统地研究了太湖地区铁渗水耕人为土(黄泥土)稻田上施入的尿素通过氨挥发损失的过程和数量,以及土壤等条件对其影响,可为减少该地区稻季氮肥氨挥发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应用连续气流密闭室法测定了太湖地区典型稻麦轮作制度中稻季不同施氮量下的水稻基肥、分蘖和孕穗期施用尿素的氨挥发损失,并对其影响因素(田面水中NH4^+-N浓度、pH值等)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施用尿素后的氨挥发损失量占施肥量的3.7%~11.7%,其中以分蘖肥时期损失最大,其次为穗肥,基肥氨挥发损失最小,氨挥发损失主要时期是在施肥后7d内,田面水中的NH4^+-N浓度和pH值与氨挥发量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91^**、0.44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氮肥用量 氨挥发 密闭室法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距离测度的区间数排序 被引量:17
16
作者 李霞 张绍林 +1 位作者 张淼 刘华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1期87-90,共4页
为解决属性取值为区间数的多属性决策问题,本文针对现有区间数距离公式的不足,通过考虑两区间数中任意两点之间的偏差,同时减去两区间数公共部分中任意两点之间的偏差,给出一种新的区间数距离公式,并进一步给出区间数的排序函数,通过该... 为解决属性取值为区间数的多属性决策问题,本文针对现有区间数距离公式的不足,通过考虑两区间数中任意两点之间的偏差,同时减去两区间数公共部分中任意两点之间的偏差,给出一种新的区间数距离公式,并进一步给出区间数的排序函数,通过该排序函数对区间数进行排序。实例证明,该公式有效避免了以往方法的不足,体现出更高的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间数 距离测度 排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内太赫兹无线信道模型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绍林 王正 武岳 《无线电工程》 2024年第9期2211-2221,共11页
室内太赫兹无线信道模型研究是无线通信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随着物联网、5G和未来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太赫兹频段因其大带宽和高数据传输速率的潜力引起了广泛关注。对室内太赫兹无线信道模型及建模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 室内太赫兹无线信道模型研究是无线通信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随着物联网、5G和未来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太赫兹频段因其大带宽和高数据传输速率的潜力引起了广泛关注。对室内太赫兹无线信道模型及建模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太赫兹频谱特性、大小尺度衰落等太赫兹信道传播特性。对太赫兹信道中路径损失、信道冲击响应(Channel Impulse Response,CIR)/信道传递函数(Channel Transfer Function,CTF)、功率时延谱(Power Delay Profile,PDP)、时延扩展(Delay Spread,DS)、到达时间(Time of Arrival,ToA)、角度扩展(Angular Spread,AS)和到达角度(Angle of Arrival,AoA)等重点参数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将信道建模方法归纳为三大类,分别为确定性信道建模、统计性信道建模和混合信道建模。针对每种建模方法,分析了现有相关研究路线的优势及现状。对太赫兹无线信道建模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通信 太赫兹信道 室内通信 无线信道特性 无线信道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向动压浮环轴承-转子系统多稳定区域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郭红 张直明 +1 位作者 张绍林 岑少起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8-172,共5页
以径向动压浮环轴承为研究对象,针对轴颈、浮环建立统一的动力学方程,用Routh-Hurwitz准则给出单质量刚性对称浮环轴承-转子系统稳定性判据。用有限差分计算某高速径向动压浮环轴承刚度、阻尼系数,获得不同工况下系统稳定性曲线。结果表... 以径向动压浮环轴承为研究对象,针对轴颈、浮环建立统一的动力学方程,用Routh-Hurwitz准则给出单质量刚性对称浮环轴承-转子系统稳定性判据。用有限差分计算某高速径向动压浮环轴承刚度、阻尼系数,获得不同工况下系统稳定性曲线。结果表明,小偏心率下系统升速过程中呈现多个稳定区域,且随偏心率、内外膜半径间隙变化而变化。油膜温度变化亦会影响系统稳定性。为高速浮环轴承稳定性整体建模、分析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向浮环轴承.刚度 阻尼 失稳转速 稳定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氧化二砷与化疗药物联合对急性非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体外细胞毒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魏国庆 张绍林 +1 位作者 邹典斌 林茂芳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43-146,169,共5页
目的 :为三氧化二砷 (As2 O3 )适应证的扩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应用 MTT法 ,检测了 As2 O3 分别与柔红霉素 (DNR)、阿糖胞苷 (Ara- C)、三尖杉酯碱 (H)和长春新碱 (VCR)联合对 2 3例初治急性非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NPL)、16例难治复发 ... 目的 :为三氧化二砷 (As2 O3 )适应证的扩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应用 MTT法 ,检测了 As2 O3 分别与柔红霉素 (DNR)、阿糖胞苷 (Ara- C)、三尖杉酯碱 (H)和长春新碱 (VCR)联合对 2 3例初治急性非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NPL)、16例难治复发 ANPL原代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 :1As2 O3 对初治及难治复发 ANPL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毒性 ,1.0μmol/ L As2 O3 的细胞毒性分别为 12 .6 %± 7.7%和 10 .1%± 6 .2 % ,该毒性作用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P>0 .0 5 )。 2 As2 O3 与 Ara- C、H和 VCR的细胞毒性无相关性 (r分别为 :0 .2 79、0 .2 76、0 .2 0 4 ,P均 >0 .0 5 ) ,与 DNR有相关性 (r=0 .4 32 ,P<0 .0 5 )。 3As2 O3 分别与 DNR、Ara- C、H和 VCR联用 ,对多数患者的细胞毒性呈协同及相加作用 ,当 As2 O3 分别与 DNR、VCR联用时 ,其细胞毒性明显大于单用化疗药物 (P<0 .0 5 )。结论 :As2 O3与 Ara- C、H及 VCR无交叉耐药性 ,与 DNR有部分交叉耐药性 ;可与 DNR、VCR等组成新的化疗方案 ,治疗初治及难治复发 ANPL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砷剂/毒性 药物疗法 联合 白血病/药物疗法 三氧化二砷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沙枣中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樊永红 赵娜 张绍林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6-80,共5页
目的:对新疆沙枣中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丁醇-盐酸比色法检测原花青素含量。在单因素基础上,采用正交L9(34)设计,考察乙醇浓度、提取时间、pH、料液比、提取温度对沙枣中原花青素含量的影响,并用AB-8型大孔树脂对其... 目的:对新疆沙枣中原花青素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丁醇-盐酸比色法检测原花青素含量。在单因素基础上,采用正交L9(34)设计,考察乙醇浓度、提取时间、pH、料液比、提取温度对沙枣中原花青素含量的影响,并用AB-8型大孔树脂对其进行柱层析分离及纯化。结论:试验结果表明在乙醇浓度70%,提取时间120min、pH为5、料液比为1∶9、提取温度80℃的条件下提取效果最好。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AB-8型大孔树脂对沙枣果肉中的原花青素的动态吸附率为73.9%,用50%乙醇洗脱,其解析率达87.38%,具有较好的纯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枣 原花青素 提取 分离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