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三角洲湿地NPP和固碳释氧量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1
作者 张红璐 唐国中 +2 位作者 崔岚博 王富强 赵衡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13,共8页
湿地的固碳释氧功能对区域大气调节具有重要作用,是湿地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一。为量化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释氧能力并解析其驱动机制,采用CASA模型估算了2005-2020年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净初级生产力(NPP),通过光合作用方程... 湿地的固碳释氧功能对区域大气调节具有重要作用,是湿地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一。为量化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固碳释氧能力并解析其驱动机制,采用CASA模型估算了2005-2020年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净初级生产力(NPP),通过光合作用方程换算成固碳释氧量,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和贡献指数识别了固碳释氧功能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及贡献量。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2005-2020年多年平均净初级生产力为321.5 g/m^(2),总量为907.9 Gg/a,2005-2020年NPP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固碳、释氧量多年平均分别为309.3 g/m^(2)、836.4 g/m^(2),2005-2020年固碳释氧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从空间分布看,固碳释氧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与NPP的空间分布特征是一致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林地,其次为草地和农田;地理探测器探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和NDVI是固碳释氧空间分布的主要控制因子;贡献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林地、草地、农田对固碳释氧功能具有正贡献,养殖池、盐田、建设用地等土地利用类型对固碳释氧功能为负贡献,2005-2020年养殖池、盐田、建设用地的贡献指数呈增长趋势,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城市化、围垦养殖等人类活动的发展对于黄河三角洲湿地固碳释氧功能的消极影响在逐渐加强。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稳定及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固碳释氧 地理探测器 贡献指数 黄河三角洲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沿黄城市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研究
2
作者 盖莹莹 赵衡 +1 位作者 王富强 张红璐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46,共7页
解析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与协同的时空特征,是可持续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以河南省沿黄8个地市为研究区域,采用InVEST模型和市场价值法,评估了2011年和2021年碳储量、生境质量、产水量和食物供给4项生态系统服务,并利用Spearma... 解析生态系统服务间权衡与协同的时空特征,是可持续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基础和前提。以河南省沿黄8个地市为研究区域,采用InVEST模型和市场价值法,评估了2011年和2021年碳储量、生境质量、产水量和食物供给4项生态系统服务,并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了各项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结果表明:①2011年与2021年生境质量、碳储量和食物供给服务的空间分布变化不大,生境质量和碳储量服务的高值区主要位于太行山地、豫西山地生态区以及黄河沿岸,低值区集中于各市辖区;食物供给服务高值区集中于平原区。②与2011年相比,2021年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均有所变化,平均生境质量下降了0.011,碳储量减少了236.19万t,产水量增加了54.21亿m^(3),食物供给服务价值增加了1218.82亿元。③从权衡关系看,碳储量、生境质量、产水量和食物供给4项生态服务两两之间均为显著相关关系,其中食物供给、生境质量和碳储量之间为互相增益的协同关系;产水量与生境质量、碳储量、食物供给服务表现为相关系数不稳定的协同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探讨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系统服务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及其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VEST模型 生态系统服务 Spearman相关性 权衡/协同关系 河南省沿黄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门峡库区湿地水资源利用效用评价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富强 张红璐 +1 位作者 赵衡 马东方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9-73,101,共6页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为了保证湿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更好地开展湿地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水资源管理等工作,需要科学评价湿地水资源利用效用。选取典型的多泥沙河流湿地——三门峡库区湿地为研究区域,将水资源利用...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生态系统,为了保证湿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更好地开展湿地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水资源管理等工作,需要科学评价湿地水资源利用效用。选取典型的多泥沙河流湿地——三门峡库区湿地为研究区域,将水资源利用效用定义为单位水资源量所产生的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以2017年为基准年,结合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与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计算,基于湿地生态环境需水对生态服务功能的支撑作用辨识,建立了湿地各类型生态环境需水与生态服务功能间的耦合关系,评价了三门峡库区湿地水资源利用效用。三门峡库区湿地在景观保护、水质净化和生态系统平衡维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评价结果显示:生态环境总需水利用效用为0.47元/m^(3);湿地在景观保护和娱乐方面作用显著,景观保护需水和娱乐需水利用效用较高,分别为19.87元/m^(3)和6.47元/m^(3);维持水体自净能力需水利用效用最低,仅为0.01元/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效用 生态服务功能 生态环境需水量 三门峡库区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水工程防护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估 被引量:1
4
作者 刘莹 王富强 +1 位作者 张红璐 赵衡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3期11-18,共8页
调水工程防护林具有固碳释氧、固土保肥、休闲游憩等生态功能,可产生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基于Costanza和MA理论,全面系统地构建了涵盖15项指标的调水工程防护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分析了价值量评估法的应用,并以南水北调中... 调水工程防护林具有固碳释氧、固土保肥、休闲游憩等生态功能,可产生显著的生态环境效益。基于Costanza和MA理论,全面系统地构建了涵盖15项指标的调水工程防护林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指标体系,具体分析了价值量评估法的应用,并以南水北调中线郑州段干渠防护林为典型实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段防护林年均生态环境效益为5 367.67万元/a,年均成本为805.42万元/a,年均生态环境净效益为4 562.25万元/a。其中,净化空气、固土和调节水量是中线郑州段干渠防护林的热点生态功能,贡献率分别为19.22%、12.36%和12.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工程防护林 生态环境效益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郑州段 指标体系 价值量评估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因可靠性研究进展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张红璐 王春源 胡愚 《人类工效学》 2021年第4期66-72,共7页
目的为研究人因可靠性发展历程及预测发展方向。方法使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2000-2020年间发表的人因可靠性相关文献共计1879篇,将所选文献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进行手动分类,并利用CiteSpace中的Co-authorshi... 目的为研究人因可靠性发展历程及预测发展方向。方法使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检索2000-2020年间发表的人因可靠性相关文献共计1879篇,将所选文献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进行手动分类,并利用CiteSpace中的Co-authorship、co-words等功能以及Excel对关键词和作者合作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人因可靠性的相关研究经历了产生阶段、发展阶段以及成熟阶段,当前已步入成熟阶段,未来文献发表数量不会有太大浮动,且人因可靠性研究与各行业已充分结合。研究排在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结论各行业的研究均有侧重,未来会对人因研究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人因可靠性 国民经济行业 文献计量 CITESPACE 网络图谱 区域色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SIR模型和熵权模糊综合评价的郑州市水循环健康状态预测 被引量:7
6
作者 邱瑨豪 王富强 +2 位作者 吕素冰 赵衡 张红璐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45-48,35,共5页
水循环的健康状况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水循环健康状态预测对区域水资源系统、经济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郑州市为典型研究区,构建了城市水循环健康评价DPSIR模型,运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分析了郑州... 水循环的健康状况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水循环健康状态预测对区域水资源系统、经济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郑州市为典型研究区,构建了城市水循环健康评价DPSIR模型,运用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分析了郑州市2010~2020年水循环健康状况演化过程;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和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预测了综合协调型、经济发展型、水资源优化型等5种类型下郑州市2021~2030年的水循环健康状态。结果表明,近10年郑州市水循环健康状况向好发展,人均GDP、城市化率、水资源管理智慧化水平等指标达到“健康”状态;5种预测情景下城市水循环均达到“亚健康”及以上状态,在兼顾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水资源优化的综合协调型情景下郑州市水循环健康状况达到“健康”状态,该方案为最优方案。研究结果可为郑州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循环健康 熵权法 DPSIR模型 系统动力学 郑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A和Tobit模型的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0
7
作者 应卓晖 赵衡 +2 位作者 王富强 张红璐 马尚钰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55-262,共8页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反映了水资源开发使用情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河南省18个地市2009—2018年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用水量作为投入指标,GDP和污水排放量作为产出... 水资源是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水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反映了水资源开发使用情况,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河南省18个地市2009—2018年劳动力、固定资产投资、用水量作为投入指标,GDP和污水排放量作为产出指标,分别利用SBM-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对18个地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并采用Tobit模型系统分析了影响因素。研究可得:从相对效率分析看,郑州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最优,豫中和豫西地区水资源用水效率次之,各区域间水资源利用效率差距随时间推移呈逐步缩小趋势;从绝对效率分析看,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年均增长2.7%,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年均增长3.1%,技术水平的提高是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率增长的主要因素;用水效率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产业比重和农业用水比重是影响河南省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主要因素,其中第一产业比重增大会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农业用水比重增大则会降低水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成果可为河南省实现高效用水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效率 DEA模型 MALMQUIST指数 TOBIT模型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三角洲湿地蒸散发量估算及时空演变规律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新旭 任苏明 +3 位作者 王富强 张红璐 张立新 赵衡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43,共9页
蒸散发过程是水文循环与地表能量平衡的关键环节,准确估算蒸散发量对于认识气候变化和水文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区,基于地表能量平衡理论和SEBAL模型,选用2000年、2003年、2005年、2008年、2011年、2014年、201... 蒸散发过程是水文循环与地表能量平衡的关键环节,准确估算蒸散发量对于认识气候变化和水文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研究区,基于地表能量平衡理论和SEBAL模型,选用2000年、2003年、2005年、2008年、2011年、2014年、2017年、2020年共8年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蒸散发量进行了反演估算,采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蒸散发量扩展方法得到日、月蒸散发量,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反演结果的精度验证,并系统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湿地蒸散发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SEBAL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反演误差均值在15%以内;黄河三角洲湿地夏季月蒸散发量大于100 mm,其中7月份和8月份日蒸散发量的变化范围为2~5 mm,9月份日蒸散发量的变化范围为1~4 mm;三角洲湿地南北区域的蒸散发量具有显著差异性,总体上呈现北部高、南部低的变化趋势;风速、平均气压和平均气温是影响黄河三角洲湿地蒸散发量变化的主要气象因素,与蒸散发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黄河三角洲湿地水热通量研究提供参考,对湿地系统恢复自然修复能力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量 SEBAL模型 Landsat遥感影像 遥感反演 黄河三角洲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三门峡库区湿地演变特征分析与土地利用健康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邱瑨豪 王富强 +2 位作者 张立新 张红璐 唐磊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4期20-26,共7页
三门峡库区湿地地处黄河中游,是典型的多泥沙河流湿地。分析三门峡库区湿地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认识该地区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1979~2017年8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数据,对三门峡库区湿地土地利用信息进... 三门峡库区湿地地处黄河中游,是典型的多泥沙河流湿地。分析三门峡库区湿地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认识该地区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1979~2017年8期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数据,对三门峡库区湿地土地利用信息进行了提取。选用单一土地动态模型,揭示了三门峡库区湿地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年际演变特征,同时分析了其2017年年内演变特征,并从土地利用结构、经济社会效益、生态系统功能3个方面选取了17项指标,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三门峡库区湿地土地利用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门峡库区 湿地演变特征 土地利用健康评价 遥感技术 单一土地动态模型 模糊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