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河内蒙古段十大孔兑流域泥沙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的路径探析
1
作者 张红武 高峰 +5 位作者 高丽娜 刘广全 穆兴民 张宽地 尚志强 王玲玲 《水利发展研究》 2025年第1期65-78,93,共15页
以内蒙古自治区“揭榜挂帅”项目“十大孔兑风水复合侵蚀区泥沙阻控与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实施方案与任务书为基础,在阐明黄河流域防沙治沙需求、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概况基础上,从理论、技术、产品研发、集成示... 以内蒙古自治区“揭榜挂帅”项目“十大孔兑风水复合侵蚀区泥沙阻控与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集成与示范研究”实施方案与任务书为基础,在阐明黄河流域防沙治沙需求、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研究概况基础上,从理论、技术、产品研发、集成示范等层面论述了研究方法,对十大孔兑流域泥沙治理和生态修复技术的路径进行了分析,梳理出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明确维持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水资源承载力及阈值,破解人工退化植被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难题;(2)构建不同生态修复空间的泥沙阻控技术和多位一体的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与模式,实现多技术集成;(3)构建十大孔兑不同生态修复空间的泥沙阻控和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与应用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治理 生态修复 研究方法 创新点 十大孔兑流域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纵向不均衡调整现象研究进展与展望
2
作者 马子普 吴保生 +4 位作者 张原锋 薛源 沈逸 覃超 张红武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50,共9页
黄河下游河道存在明显的纵向不均衡调整现象,即河道沿程冲淤分布不均匀以及纵比降的调整等。不均衡调整现象研究是河床演变学的前沿,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抑制黄河下游河床抬升及悬河发展、保障下游河道防... 黄河下游河道存在明显的纵向不均衡调整现象,即河道沿程冲淤分布不均匀以及纵比降的调整等。不均衡调整现象研究是河床演变学的前沿,研究和解决相关问题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抑制黄河下游河床抬升及悬河发展、保障下游河道防洪安全具有重大应用价值。梳理了黄河下游各类不均衡调整现象,回顾和总结了黄河下游河道纵向不均衡调整及“驼峰”现象的研究进展,阐述了涉及的科学问题。当前,对黄河下游纵向不均衡调整的形成机制还缺乏清晰认识,地形对不均衡调整的影响还不明确,溯源冲淤与沿程冲淤的影响还无法区分,侵蚀基准面的影响作用还无法量化;“驼峰”现象的研究仍以资料分析为主,对“驼峰”河段的迁移规律、响应机制及未来的演变趋势仍缺乏深刻的机理性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均衡调整 “驼峰”现象 侵蚀基准面 溯源冲淤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大孔兑复合侵蚀区泥沙阻控与近自然生态修复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红武 刘广全 +4 位作者 张宽地 史世斌 穆兴民 王玲玲 高丽娜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共10页
十大孔兑复合侵蚀区水力侵蚀严重、产沙输沙机理复杂、治理难度大、流域水沙风沙入黄量大、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在阐述区域防沙治沙背景、研究现状与目标基础上,指出需要解决的3个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十大孔兑复合侵蚀及洪沙产输的驱动机制... 十大孔兑复合侵蚀区水力侵蚀严重、产沙输沙机理复杂、治理难度大、流域水沙风沙入黄量大、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在阐述区域防沙治沙背景、研究现状与目标基础上,指出需要解决的3个重大关键科学问题:十大孔兑复合侵蚀及洪沙产输的驱动机制,维持植被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广义水资源承载力及其阈值,十大孔兑泥沙阻控技术和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集成。归纳科技创新项目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并梳理分解为6个方面的研究内容:风水复合水土流失过程辨识及水沙合理处置的生态修复空间区划,基于不同生态修复空间布局和乡土植物优化配置的泥沙有效阻控技术研发,山水林田湖草沙多维梯级协同治理技术研发,基于水资源刚性约束的人工退化植被稳定性维持与提质增效技术研发,多位一体近自然生态修复技术体系与模式构建,罕台川丘陵沟壑区、达拉特旗“三北”工程治理区、黑赖沟恩格贝生态建设区等示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阻控 生态修复 复合侵蚀 十大孔兑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黄河的治理方略 被引量:5
4
作者 张红武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17,共10页
在阐述近代以来治黄对策和黄河“水少沙多”等问题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黄河下游宽河段治理方略为“三堤共存、槽滩共治”,即以靠溜河道工程为依托,将生产堤改建成坚固的防护堤作为第一道防线,由大堤及其防护工程构成第二道防线,将大堤... 在阐述近代以来治黄对策和黄河“水少沙多”等问题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黄河下游宽河段治理方略为“三堤共存、槽滩共治”,即以靠溜河道工程为依托,将生产堤改建成坚固的防护堤作为第一道防线,由大堤及其防护工程构成第二道防线,将大堤到控导工程的道路加固成格堤,按“平顺护弯、以弯导流”原则整治河槽,同时在整治工程对岸滩区边沿建护滩工程;对窄河段只需局部扩宽即可大幅提升过洪能力,另需将其中明显碍洪工程进行改造或拆除,解放相关滞洪区并降低宽河段滩区行洪要求。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为采用工程措施与新工艺新材料淤地坝修筑技术,改变水土严重流失区的侵蚀地理环境,结合近自然修复良性生态治理技术,主动拦减流域沟坡产沙并永续发挥生态效益。尽早建成古贤与黑山峡水利枢纽,并激发三门峡这一骨干工程的调控作用,共同构建黄河水沙调控体系的主体构架,建立全河水沙调控及水资源优化配置机制,确保全河水沙关系协调,遏制宁蒙等河段河情恶化势头。为解决黄河下游水少问题,应恢复黄河、汶河洪水进出东平湖条件及南四湖洪水入黄功能,将沿黄已建和拟建平原水库连通,发挥水资源调配作用;若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以东修建“河南运河”,黄河下游段即成邻近流域排洪入海通道,将其灾害水变成黄河下游冲沙、灌溉及生态用水;实施“川水济黄、藏水补川”工程,实属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理方略 河道治理 滩区治理 水土保持 水沙调控 外流域调水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典型河段滩岸崩退特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高璐 彭秀竹 +2 位作者 李依杭 徐向舟 张红武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9-54,66,共7页
黄河下游局部河段滩岸崩退频繁,严重危害堤防及滩区安全。通过对黄河下游开展现场观测,结合已有断面地形实测数据,描绘滩岸崩退全过程及特点,评估土体特性及近岸水沙条件对崩岸的影响。研究表明:滩岸崩退引起黄河下游河道展宽,且崩岸规... 黄河下游局部河段滩岸崩退频繁,严重危害堤防及滩区安全。通过对黄河下游开展现场观测,结合已有断面地形实测数据,描绘滩岸崩退全过程及特点,评估土体特性及近岸水沙条件对崩岸的影响。研究表明:滩岸崩退引起黄河下游河道展宽,且崩岸规模具有时空差异性,2006年和2018年汛期重点河段平滩河宽分别增加了57.03 m和7.83 m,代表性横断面单侧滩岸最大崩退宽度高达207.20 m。黄河下游土体压实程度低,抗冲能力差,加之土体抗剪强度随含水量增大呈反向变化,致使在汛期崩岸频发。“大流量-小含沙量”的水沙组合易于造成崩岸,而在大含沙量下因泥沙在近岸河床淤积而降低了崩岸发生规模。建议对重点区域滩岸进行长期监测,并加强生态友好型护岸系统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岸崩退 现场观测 土体组成 水沙条件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冲刷期内黄河下游河床演变特点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高璐 徐向舟 张红武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79,共7页
基于2006年10月至2018年11月黄河下游12个典型断面观测数据,通过分析断面主槽平滩形态特征参数变化率及深泓线和主槽中心线的摆动强度,探讨了持续冲刷期内下游河床的调整变化过程及特点。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断面形态调整表现出既有横向... 基于2006年10月至2018年11月黄河下游12个典型断面观测数据,通过分析断面主槽平滩形态特征参数变化率及深泓线和主槽中心线的摆动强度,探讨了持续冲刷期内下游河床的调整变化过程及特点。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断面形态调整表现出既有横向展宽又有冲深下切或淤高态势;河床平面摆动促进了断面主槽形态调整,河相系数变化率与深泓线和主槽中心线摆动强度均成正相关关系;来水来沙条件是主槽形态改变的主要驱动力,且可引起局部河段深泓线摆动强度增大。通过调整小浪底水库的运行模式及布设控导工程可进一步塑造并维持稳定的黄河下游中水河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下游 河床冲刷 主槽断面形态 平面形态 水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蒙黄河治理对策 被引量:35
7
作者 张红武 方红卫 +7 位作者 钟德钰 王新军 李振山 黄河清 张俊华 安催花 刘青泉 李颖曼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5,共25页
资料分析表明,宁蒙黄河冰凌灾害频繁的被动局面是由于主槽萎缩、卡冰结坝所致;而洪灾与用水安全问题则是河势变化无常和多沙支流突发性洪水淤堵干流形成"沙坝"引起的。为有效恢复宁蒙河段的行洪排沙功能,实现河道减淤、恢复... 资料分析表明,宁蒙黄河冰凌灾害频繁的被动局面是由于主槽萎缩、卡冰结坝所致;而洪灾与用水安全问题则是河势变化无常和多沙支流突发性洪水淤堵干流形成"沙坝"引起的。为有效恢复宁蒙河段的行洪排沙功能,实现河道减淤、恢复和维持河道中水河槽、保障防洪(凌)安全的宁蒙黄河治理目标,从产沙、输沙、调控机理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各因素对宁蒙黄河河床演变特征的影响。就产沙而言,通过产沙地貌分区、遥感影像分析和流域水系分区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黄河上游不同沙源区的分布。基于提出的风蚀输沙通量计算方法及风沙入河估算方法,并结合区域风速与植被覆盖率实测数据,发现近30 a风速下降、区域植被覆盖率上升是风沙侵蚀量与入黄风沙量逐渐减少的原因。分析宁蒙河段日均风速、日降雨量和已有侵蚀观测资料,发现宁蒙地区的风水两相侵蚀主要体现为风蚀与水蚀交错存在及其交互促进,风力侵蚀主要发生在3—5月,水力侵蚀则集中在7—9月。现场观测与黄土降雨侵蚀模型试验则表明,重力侵蚀在黄土高原的整个侵蚀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份额,暴雨形成的径流是黄土遭到侵蚀的主要外营力,也是激发和加剧重力侵蚀发展的重要影响因子。总体来看,宁蒙黄河的流域产沙具有典型的风-水-重力多营力交互特点,在比尺模型与野外观测揭示的流域径流汇集过程、沟道水流与河床自适应以及非平衡输沙机理基础上,构建了复杂地貌形态的小流域产流产沙动力学模型,成功模拟了不同植被特征和分布状况对流域产流产沙的影响,并得出了植被的减水减沙效果与延滞径流洪峰的作用同郁闭度呈正相关关系,陡坡区域植被对径流洪峰的延滞作用大于缓坡区域的结论。就输沙而言,以泥沙起动、推移质输沙与河床均衡调整等基础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方法与冲积河流全沙运动模型相似条件。数值计算与模型试验表明,龙羊峡、刘家峡水库联合运用改变径流分配是导致宁蒙河道淤积萎缩的主因,协调水沙关系是修复黄河行洪排沙功能的有效途径。并分析确定了宁蒙黄河河道水沙调控阈值和多沙支流入汇口干流防淤堵的流量阈值,即宁蒙黄河临界调控流量为2000~2500 m^3/s,临界含沙量5.4~10.5 kg/m^3,调控时间为15~20 d,证实了通过协调水沙关系可修复和维持宁蒙黄河行洪排沙功能;防止多沙支流入汇堵河的黄河流量阈值为2500 m^3/s,治理淤堵沙坝配合"挖引疏浚"有效冲刷的干流阈值流量为3000 m^3/s。从各河段模型试验给出的来沙系数阈值沿程减小的变化趋势看,在内蒙古河段现状河床边界条件下,全线冲刷要求的流量至少为2600 m^3/s,表明黑山峡工程必须预留充足的水沙调控库容。就宏观调控而言,针对流域下垫面条件多样、入黄泥沙沙源众多、河道输沙受水库调度影响显著等特点,以干流水库群为调节器,以径流泥沙为调节对象,采用模块化开发方法集成了风-水-重力侵蚀模型、河道输沙模型、冰情预报模型于水库联调模型上,构建了可进行大范围、高精度的水沙过程模拟预报的宁蒙黄河区域数字流域模型平台,并成功在下河沿—石嘴山河段进行了调试和应用。此外,针对宁蒙黄河河型复杂、凌汛期易卡冰结坝、夏季多沙支流突发性洪水易堵干流形成"沙坝"等河情状况,提出了"水沙调控、支流拦沙、堤外放淤"的处治模式。在稳定性分汊河段、大型支流入汇段、受沙卵石河床组成限制的河段,则指出不宜强行套用微弯型治理方案,而可采用"工程导送(简称为‘导’)、塞支强干(简称为‘塞’)、挖引疏浚(简称为‘挖’)"方针,亦即"导、塞、挖并举"的对策。建设黑山峡水库、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是宁蒙河段长远治理的根本对策,通过增加河道内汛期水量和调水调沙,恢复并维持中水河槽,提供防凌库容,才能彻底解决宁蒙河段凌洪灾害,并得出建立黄河上游沙源固定、支流泥沙阻截、干流泥沙输导与堤外淤沙处置的"固-阻-输-置"综合防治体系,是目前可行的治理对策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宁蒙河段 水沙调控 治理对策 多沙支流 侵蚀产沙 河道输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治理研究的趋势与进展 被引量:44
8
作者 张红武 李振山 +3 位作者 安催花 方红卫 黄河清 戴文鸿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0,23,共11页
在回顾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治理研究现状、研究的总体目标、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基础上,指出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有:黄河下游中水河势稳定控制与特殊洪水行洪共适应机制及实现技术;常态中小流量下黄河下游河槽输沙能力提升的机理与技术... 在回顾黄河下游河道与滩区治理研究现状、研究的总体目标、面临的主要现实问题基础上,指出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有:黄河下游中水河势稳定控制与特殊洪水行洪共适应机制及实现技术;常态中小流量下黄河下游河槽输沙能力提升的机理与技术;黄河下游宽滩区稀遇洪水行洪空间确定方法及其良性治理模式。需要开展的研究内容包括黄河下游未来洪水条件及其灾害情景、滩槽演变趋势及河槽变幅、河道输沙阈值及水沙调控作用潜力、河势稳定制导与输沙能力提升技术、滩区功能约束及其良性治理体系、综合治理决策支持系统开发及治理方案优化、河势控制与滩区治理示范研究等。最后介绍了项目组通过近期集中研发攻关与强力推进,在学科基本理论、河道冲淤预测方法与输沙效率、河道整治治导线流路规划设计方法、治理方案效果初步研究等方面取得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整治 滩区治理 趋势与进展 黄河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推移质输沙率公式 被引量:36
9
作者 张红武 张俊华 +2 位作者 卜海磊 钟德钰 王艳平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11年第6期140-145,共6页
推移质输沙规律研究是泥沙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对前人主要研究成果开展述评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能量平衡观点及能耗图形出发,全面考虑影响河流推移质运动的因素,合理确定不同条件下的泥沙起动流速、摩阻参数A65与水下休止角,建立了物... 推移质输沙规律研究是泥沙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在对前人主要研究成果开展述评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能量平衡观点及能耗图形出发,全面考虑影响河流推移质运动的因素,合理确定不同条件下的泥沙起动流速、摩阻参数A65与水下休止角,建立了物理图形清晰、结构合理、便于使用且适用性更强的推移质输沙率公式。采用大江大河与中小河流资料以及试验室实测资料对公式的检验结果表明,文章建立的公式(19)在不同条件下均能同实测点据接近,有效提高了推移质输沙率公式的计算精度和工程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推移质运动 输沙率 公式 泥沙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矿库溃坝模型设计及试验方法 被引量:41
10
作者 张红武 刘磊 +1 位作者 卜海磊 钟德钰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5,共5页
在简要回顾前人有关模拟方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尾矿库溃坝及其模型试验的特点,理清了设计思路,提出了模型相似条件,然后以预备试验为依托,通过模型尾沙选择与要求、模型制作、测验手段等环节的研究,进一步论述了尾矿库溃坝模型的... 在简要回顾前人有关模拟方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尾矿库溃坝及其模型试验的特点,理清了设计思路,提出了模型相似条件,然后以预备试验为依托,通过模型尾沙选择与要求、模型制作、测验手段等环节的研究,进一步论述了尾矿库溃坝模型的设计方法与试验方法。尾矿库溃坝模型设计应遵循水流重力相似、水流阻力相似、水流挟沙相似、尾沙悬移相似、河床变形相似及尾沙起动相似等条件;模型沙可选择容重适中、化学性质稳定的拟焦沙;模型试验的工作步骤:给出尾矿库最可能的溃坝方式及对下游影响最大的典型情况,确定尾矿库最终高程,选配合适的模型沙,设计溃坝模型,测出尾矿库溃坝坝址流量、水位过程线和冲沙率以及向下游的洪水演进情况,提出可行的下游保护方案、工程措施及综合防治对策,确定尾矿库最终堆积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方法 模型试验 溃坝 尾矿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治理方略 被引量:23
11
作者 张红武 张俊华 姚文艺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4,共4页
治黄方略为我国历代安民的决策课题。本文针对“水少沙多”这两点黄河难治的症结,指出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为采用现代工程措施,将黄土高原水土严重流失区整治成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改变其侵蚀地理环境。同时提出了与外流域调水结... 治黄方略为我国历代安民的决策课题。本文针对“水少沙多”这两点黄河难治的症结,指出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为采用现代工程措施,将黄土高原水土严重流失区整治成错落有致的相对平原,改变其侵蚀地理环境。同时提出了与外流域调水结合的综合治理方略,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及汉江上游洪水的入海通道,增加黄河过洪能力,小浪底水库也可乘机排沙入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 治理方略 泥沙 排沙入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东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不可替代 被引量:30
12
作者 张红武 张罗号 +2 位作者 景唤 蔡蓉蓉 苗润泽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1,共21页
黄河河口自然状况特殊,仅黄河口治理及其三角洲湿地保护这方面,即可说明山东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研究表明:(1)应在竭力维持清水沟流路稳定前提下,将刁口河流路作为防洪与生态补水的辅助流路,使黄河三角洲... 黄河河口自然状况特殊,仅黄河口治理及其三角洲湿地保护这方面,即可说明山东对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性。研究表明:(1)应在竭力维持清水沟流路稳定前提下,将刁口河流路作为防洪与生态补水的辅助流路,使黄河三角洲成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海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的典范。(2)宽河段应采用“两道防线”布局与河道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治理方案,即采用板桩组合坝技术将防护堤高标准修建,作为保障“二滩”“嫩滩”区域相对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将“高滩”作为移民安置区;“二滩”可作为超标准洪水行洪空间;“嫩滩”可修复湿地生态,与河槽一起承担大中洪水流量下的行洪功能,通过对传统工程升级改造,以“平顺护弯、以弯导流”达到中水河势稳定控制、输沙能力提升的目的,实现“河床不抬高”的目标。(3)根据分析与当时模型试验结果,提出三门峡河段1843年洪水洪峰流量应取30000 m^(3)/s,采用热释光法对淤沙层之下两组瓦片样品测定年代,认为该洪峰流量重现期应为1200 a。取实测洪水还原资料而不计历史调查洪水点据,给出设计洪水成果与预估的1843年洪水三门峡站洪峰流量与重现期较为接近。(4)选取花园口站“58·7”洪水资料为典型洪水过程,通过水库调洪计算,得到小浪底水库运用后花园口站设计洪峰流量。再采用下游各站洪峰流量相关图,同时根据黄河动床模型试验结果,综合得出其他站设计洪水成果。(5)艾山卡口扩宽改造直接决定黄河下游防洪减灾治理体系的完善运行,应在大幅提升窄河段防洪能力的同时,增加窄河段高效输沙降河机会。根据艾山站1958年过洪峰流量12600m^(3)/s而并未使窄河段决口的实际分析,黄河下游“82·8”洪水不应向东平湖分洪,且经过1958年之后长期堤防大规模建设,即使13000 m^(3)/s的洪峰流量不启用东平湖,也能保证窄河段防洪安全。(6)按照现行运用原则和本文设计洪水成果,加上山东窄河段改造扩展能将排洪能力增加,东平湖与北金堤滞洪区均可“解放”。(7)鉴于黄河目前具有较大调控能力的大型骨干水库只有相距数千公里的龙羊峡、小浪底水库,实际对黄河下游的水资源调节作用有限,故需利用东平湖和沿黄蓄水设施,发挥调蓄生态用水与合理配置水资源的功能。(8)为使京杭运河全线通航,可将路那里断面上游280 m的穿黄位置作为推荐线位,北岸线路与金堤河平交,之后顺势与运粮河及京杭运河相连;提出“隧道+玻璃观景平台”穿黄方案,即隧道净高11.5 m,底部高程25.3 m,双向驶船宽55 m,高程37 m的隧道顶采用高强度微拱形钢板;为便于航船过往和观景,同时不影响超标准洪水行洪,将生产堤提升改造为高标准防护堤后,在高程45 m处铺设特种玻璃成为“玻璃观景平台”。(9)将梁济运河改造为北流之河,能充分发挥南四湖、东平湖、金堤河及梁济运河对运河北段的配水和引黄补水作用,通航水源颇为可靠,并可产生巨大的减灾与生态效益。最后,对建设涉及的前期论证、勘察、设计、施工、监测、运行管理等工作提出了建议,给出“精心准备,先引后围,先右后左,水库调配”的穿黄工程施工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治理 河口三角洲 艾山卡口 京杭运河通航 穿黄工程 东平湖 泥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科院90年代泥沙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张红武 姚文艺 +1 位作者 张俊华 钱意颖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37-41,共5页
关键词 黄科院 90年代 泥沙 研究进展 水流挟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河流动力学的黄河“粗泥沙”的界定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红武 张俊华 吴腾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25,27,共3页
运用河流动力学原理,从描述泥沙运动特性和异质粒子与紊流跟随性2个角度,分别对黄河"粗泥沙"的理论界定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进入黄河下游粒径大于或等于0.075 mm的泥沙多难以被水流直接输送入海,粒径小于0.075 mm... 运用河流动力学原理,从描述泥沙运动特性和异质粒子与紊流跟随性2个角度,分别对黄河"粗泥沙"的理论界定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进入黄河下游粒径大于或等于0.075 mm的泥沙多难以被水流直接输送入海,粒径小于0.075 mm的颗粒则易在水流中悬浮入海,因此,黄河中游划分粗细沙的临界粒径应该为0.07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动力学 紊流跟随性 异质粒子 临界粒径 粗泥沙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沟道坝系模型设计方法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红武 徐向舟 +1 位作者 张欧阳 吴腾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1-2,17,共3页
在回顾前人研究成果及分析土壤侵蚀模型试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小流域沟道坝系模型设计的方法。认为在水力侵蚀最活跃的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强度是影响产流产沙的关键因子,从而需要抓住降雨与侵蚀产沙这对主要矛盾,根据降雨侵蚀... 在回顾前人研究成果及分析土壤侵蚀模型试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黄土高原小流域沟道坝系模型设计的方法。认为在水力侵蚀最活跃的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强度是影响产流产沙的关键因子,从而需要抓住降雨与侵蚀产沙这对主要矛盾,根据降雨侵蚀空间或时间的集积效果来实现模型流域与原型流域产沙特征的相似。为保证沟道坝系地貌演变相似,除降雨历时遵循重力相似条件外,模型降雨产沙关系还应通过借助天然资料率定产沙量比尺的途径与原型相对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沟道坝系 模型 降雨强度 水力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新完善淤地坝结构是根治黄河的必由之路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红武 刘广全 +2 位作者 侯琳 李琳琪 张强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7-23,共7页
黄土高原大规模修建淤地坝等水土保持工程,是消除黄河下游水患的治本之策。在剖析淤地坝拦沙减蚀机理基础上,认为淤地坝能抬高侵蚀基准面、增强坡沟系统的水沙调控作用和稳定性,从而成为拦减入黄泥沙最为显著的工程措施;在分析归纳传统... 黄土高原大规模修建淤地坝等水土保持工程,是消除黄河下游水患的治本之策。在剖析淤地坝拦沙减蚀机理基础上,认为淤地坝能抬高侵蚀基准面、增强坡沟系统的水沙调控作用和稳定性,从而成为拦减入黄泥沙最为显著的工程措施;在分析归纳传统淤地坝溃决风险高等一系列问题后,认为只有创新完善淤地坝工程结构,才是根治黄河的必由之路。清华大学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发的钢混预制管板桩组合法修建与除险加固淤地坝新技术,利用钢混预制板桩、管桩、挡护体的协同承压结构,组成混合结构体系,建成管板桩组合淤地坝,是一种全新的坝工技术。板桩坝或管板桩坝是承压体系的核心,可避免土坝因渗流破坏而导致的失稳问题,还有利于病险老旧淤地坝的提质增效,确保工程安全和持续拦沙。此外,由钢混板桩组合而成的排水建筑物、溢洪道,可针对性地克服传统工程的缺陷。最后通过典型淤地坝构建和除险加固设计实例,阐释了新技术的实施要点,充分体现出淤地坝新技术工程基础深、防洪能力强、施工进度快、拦沙滞洪库容大、造价低、管护压力小等优点,还能明显减小淤地坝建设占用坡耕地或林草地的面积,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地坝 水土保持 管板桩组合 工程结构创新 黄河治理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游荡型河段河势变化数学模型 被引量:7
17
作者 张红武 钟德钰 +1 位作者 张俊华 卜海磊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22,共3页
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解决水流横向输沙模拟、滩岸在水力冲刷与重力坍塌作用下的变形计算及其数值计算的适应性等关键性难题,首次开发出了可模拟黄河游荡型河道河势变化的数学模型。初步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反映游荡型河流河床... 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解决水流横向输沙模拟、滩岸在水力冲刷与重力坍塌作用下的变形计算及其数值计算的适应性等关键性难题,首次开发出了可模拟黄河游荡型河道河势变化的数学模型。初步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反映游荡型河流河床的演变特征,可用于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河势变化的模拟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滩岸变形 横向输沙 数学模型 河势变化 游荡型河段 黄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模板分子印迹整体柱测定甲氧苄啶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红武 史美丽 +2 位作者 李康 卢绮雯 翟海云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83-1289,共7页
利用三聚氰胺(MAM)与甲氧苄啶(TMP)分子中嘧啶环局部结构类似的特性,以三聚氰胺为类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DMA)为交联剂,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对甲氧苄啶(TMP)有识别作用的分子印迹(MIP)整体柱。在优... 利用三聚氰胺(MAM)与甲氧苄啶(TMP)分子中嘧啶环局部结构类似的特性,以三聚氰胺为类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二甲基丙烯酸乙二醇酯(EDMA)为交联剂,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对甲氧苄啶(TMP)有识别作用的分子印迹(MIP)整体柱。在优化的色谱条件下,该印迹整体柱对甲氧苄啶显示出选择性识别作用,而对叶酸、甲氨蝶呤等具有类似局部结构的药物分子无保留作用。此外,三聚氰胺对甲氧苄啶的测定无干扰。该整体柱作为高效液相色谱柱分别应用于复方磺胺甲唑片剂和人血清中TMP的测定,效果良好。对于复方磺胺药中TMP的测定,线性范围为5.05~101 mg/L(r=0.999 6),低(37.9 mg/L)、高(50.5 mg/L)两个加标水平的回收率分别为104%和90%。对于人血清中TMP的测定,线性范围为5.05~60.7 mg/L(r=0.999 6),低(25.3 mg/L)、高(50.5 mg/L)两个加标水平的回收率分别为95%和9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氧苄啶 类模板 分子印迹聚合物 整体柱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泾河东庄水库泥沙模型设计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红武 张俊华 +3 位作者 王国栋 柴秋峰 张隆荣 姚文艺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1-77,共7页
在论证几何变率影响和对模型沙特性比选基础上 ,运用黄河动床模型相似律和异重流运动相似条件的最新研究成果 ,完成了泾河东庄水库高含沙模型的设计 ;利用位于东庄水库上游水沙条件与之相近的巴家嘴水库进行了率定试验。结果表明 ,模型... 在论证几何变率影响和对模型沙特性比选基础上 ,运用黄河动床模型相似律和异重流运动相似条件的最新研究成果 ,完成了泾河东庄水库高含沙模型的设计 ;利用位于东庄水库上游水沙条件与之相近的巴家嘴水库进行了率定试验。结果表明 ,模型可较好地复演原型库区泥沙运动及其排沙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泾河 东庄水库 泥沙模型 高含沙水流 相似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浪底水库下游游荡性河段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红武 刘海凌 +3 位作者 董年虎 赵新建 李丙瑞 曹永涛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9期12-13,共2页
依据黄河动床模型相似律完成了小浪底水库下游游荡性河段模型的设计。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模型满足水流运动相似、阻力相似、泥沙运动相似、河床变形相似等条件,且通过验证试验选取的河床变形时间比尺与水流运动时间比尺基本一致,从而... 依据黄河动床模型相似律完成了小浪底水库下游游荡性河段模型的设计。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模型满足水流运动相似、阻力相似、泥沙运动相似、河床变形相似等条件,且通过验证试验选取的河床变形时间比尺与水流运动时间比尺基本一致,从而避免了因时间变态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利用该模型对小浪底水库运用后游荡性河道河床演变规律和将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预估,并先后完成了洪水预报和河道整治方案检验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荡性河段 模型试验 比尺 小浪底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