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的药用菊花品种产量与品质综合评价 被引量:7
1
作者 黄振 慈惠婷 +4 位作者 柳志勇 薛玉前 任秀霞 薛璟祺 张秀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1-280,共10页
为防止品种混杂,筛选药用或茶用菊花的专用品种,以不同产地来源的8个药用菊花品种16个样品为试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比色法测定不同产地药用菊花的品质成分含量;并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产地药用菊花品种产量与品质进行... 为防止品种混杂,筛选药用或茶用菊花的专用品种,以不同产地来源的8个药用菊花品种16个样品为试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和比色法测定不同产地药用菊花的品质成分含量;并基于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产地药用菊花品种产量与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产地药用菊花品种单株花头数变异系数(39.03%)最大,是构成药用菊花单株花头干重的主要因素(r=0.800),以枣庄红心菊单株花头数(496.50)最多、单株花头干重最高;绿原酸、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和总黄酮等药效成分在不同来源的样本中差异显著(P<0.05),上述三种成分在滁州产滁菊中相对含量较高,分别为3.75%、8.07%、16.08%,这与其品质成分综合评价结果一致,说明滁州滁菊药效较优。13个性状指标的主成分分析提取出药效因子、高产因子、总黄酮因子和花径因子4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4.34%;综合评价得分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枣庄引种的红心菊、早小洋菊、滁菊。结合聚类分析结果,判定在原产地,滁州滁菊适于药用;在枣庄引种地,红心菊为优选的高产品种,早小洋菊为综合品质优良的品种。通过建立药用菊花品种产量和品质的综合评价体系,可为我国药茶两用菊花新品种的引种筛选和药食同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菊花 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传统插花的历史与特点 被引量:7
2
作者 张秀新 姚洪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4-78,共5页
该文较系统地阐述了日本传统插花的历史发展概况、艺术风格以及促进其发展的相关因素 .日本插花起源于中国唐代佛前供花 ,受日本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 ,并在我国绘画理论基础上得以形式化 .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佛前供花、寺庙祭坛插花... 该文较系统地阐述了日本传统插花的历史发展概况、艺术风格以及促进其发展的相关因素 .日本插花起源于中国唐代佛前供花 ,受日本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 ,并在我国绘画理论基础上得以形式化 .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佛前供花、寺庙祭坛插花、宫庭插花、民间插花和现代插花几个过程 .历经十几个世纪 ,日本插花无论在理论上 ,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插花 花道 特点 发展史 宗教色彩 人文精神 中国色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叶处理对牡丹秋季露地二次开花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张秀新 王莲英 +2 位作者 殷际松 刘爱青 赵弟行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9-34,共6页
该文以4个重要的秋发牡丹品种为试材,研究了脱叶处理对牡丹秋季露地二次萌芽、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全株脱叶是实现牡丹二次开花的关键措施,在山东菏泽地区以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适宜的脱叶时间,脱落酸(ABA)、乙烯利等化学脱叶药剂处... 该文以4个重要的秋发牡丹品种为试材,研究了脱叶处理对牡丹秋季露地二次萌芽、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全株脱叶是实现牡丹二次开花的关键措施,在山东菏泽地区以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适宜的脱叶时间,脱落酸(ABA)、乙烯利等化学脱叶药剂处理使秋发1、2、3号品种的二次开花时间提前2-6 d,显著提高了植株二次开花质量,尤其是明显促进了二次叶片的发育.试验证明,在完善的花芽分化基础上,综合掌握植株脱叶关键措施,可使秋发牡丹于秋季特别是在国庆节前后开放,并且达到花叶并茂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发牡丹 脱叶 二次开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籽油成分、功效及加工工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0
4
作者 王顺利 任秀霞 +1 位作者 薛璟祺 张秀新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9-146,共8页
牡丹籽油是一种新型保健食用油脂,2011年被卫生部批准为新资源食品。牡丹籽油中不仅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十分丰富,而且还含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具有较高的营养和医药价值。因牡丹籽油开发利用较晚,其提取和加工工艺还需进一步优化。对20... 牡丹籽油是一种新型保健食用油脂,2011年被卫生部批准为新资源食品。牡丹籽油中不仅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十分丰富,而且还含有多种药理活性成分,具有较高的营养和医药价值。因牡丹籽油开发利用较晚,其提取和加工工艺还需进一步优化。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在牡丹籽油成分分析及制取工艺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和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归纳,综述了牡丹籽油的成分、功效、提取工艺及精炼工艺等研究的现状,分析了牡丹籽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牡丹籽油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牡丹籽油 有益成分 提取工艺 精炼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含水量对凤丹幼苗根颈加粗和生理特性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琪 张秀新 +2 位作者 徐迎春 张盈 赵玉昆 《林业科技开发》 2008年第4期73-75,共3页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土壤相对含水量(SRWC)对凤丹幼苗根颈加粗和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试验共设5个水分水平(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100%(CK)、75%-80%、65%-70%、55%-60%、45%-50%,处理时间为20d。结果表明:与CK相比,适...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土壤相对含水量(SRWC)对凤丹幼苗根颈加粗和部分生理特性的影响。试验共设5个水分水平(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100%(CK)、75%-80%、65%-70%、55%-60%、45%-50%,处理时间为20d。结果表明:与CK相比,适度的水分胁迫(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5%~80%)下,凤丹幼苗的叶面积、主根长显著增大,根颈粗增大了17.95%,脯氨酸含量增加近一倍,根系活力增大了12.57%,MDA含量减少了27.91%。说明适度的水分胁迫有利于凤丹生长发育及根颈加粗。除此之外,随着土壤相对含水量的降低,凤丹幼苗的主根长、根颈粗、叶面积、地上部及地下部干鲜重等指标呈下降趋势;叶绿素、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叶片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相对含水量 凤丹 根颈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牡丹商品化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被引量:1
6
作者 薛璟祺 张秀新 《农业科技通讯》 2009年第9期22-23,共2页
对我国牡丹栽培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归纳,提出现在牡丹商品化生产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自有品牌少,缺乏各自特色,并且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根据这些特点,文章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看法。
关键词 牡丹 商品化发展 问题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西藏不同居群野生牡丹籽油的主要脂肪酸成分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崔永宁 张姗姗 +6 位作者 赵凡 格桑平措 魏小豹 薛璟祺 王顺利 张秀新 曾秀丽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74-78,共5页
对西藏不同居群的野生牡丹主要油脂成分进行相关分析,旨在筛选出最适宜西藏地区的油用牡丹栽培区域和栽培条件。通过气质联用色谱法(GC-MS)对拉萨、林芝和山南地区等地10个居群牡丹的混合种子进行主要脂肪酸成分分析:西藏不同居群牡丹... 对西藏不同居群的野生牡丹主要油脂成分进行相关分析,旨在筛选出最适宜西藏地区的油用牡丹栽培区域和栽培条件。通过气质联用色谱法(GC-MS)对拉萨、林芝和山南地区等地10个居群牡丹的混合种子进行主要脂肪酸成分分析:西藏不同居群牡丹籽油的脂肪酸主要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以及α-亚麻酸等组成;牡丹籽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常见食用植物油的含量;其中居群1、居群2、居群3、居群4和居群5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大于82%,小于92%)均低于居群6的含量(93%),而居群6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于居群7、居群8、居群9以及居群10的含量(96%),即随着海拔的的升高各居群牡丹籽油的脂肪酸含量逐渐增多。山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相比较林芝和拉萨更适合西藏油用牡丹的发展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群 野生牡丹 脂肪酸 不饱和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中药材新品种保护与DUS测试指南研制现状 被引量:12
8
作者 刘美娟 薛璟祺 +9 位作者 曾燕 郑司浩 尚兴朴 张秀新 王继永 郭兰萍 杨健 王升 万修福 黄璐琦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21年第9期1637-1643,共7页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特别是中药材植物新品种保护相对较弱,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DUS)测试指南的研制相对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颁布的191个种(属)植物保护名录中直接涉及中药材的仅有20个种(属)。目前,中药材... 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起步较晚,特别是中药材植物新品种保护相对较弱,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DUS)测试指南的研制相对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颁布的191个种(属)植物保护名录中直接涉及中药材的仅有20个种(属)。目前,中药材植物新品种保护申请量为125件,授权16件。通过概述我国中药材新品种选育进展、统计中药材植物新品种权申请和授权情况,论述我国中药材新品种保护及DUS测试指南研制现状;结合农业和林业作物新品种保护现状,分析我国中药材植物新品种保护存在数量稀少、中药材植物DUS测试指南研制质量不高等问题的原因。建议我国中药材育种专家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进而对我国中药材植物DUS测试指南研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材 新品种保护 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加热对牡丹籽油脂肪酸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2
9
作者 魏小豹 韦莹莹 +2 位作者 薛璟祺 张秀新 邵兴锋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5-20,共6页
通过研究牡丹籽油经不同温度(90、120、150、180、210、240℃)加热30 min后脂肪酸组成、含量以及理化性质的变化,探究高温加热对牡丹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牡丹籽油在高温加热后会生成脂肪酸异构体、环状脂肪酸以及中、短碳链脂肪酸... 通过研究牡丹籽油经不同温度(90、120、150、180、210、240℃)加热30 min后脂肪酸组成、含量以及理化性质的变化,探究高温加热对牡丹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牡丹籽油在高温加热后会生成脂肪酸异构体、环状脂肪酸以及中、短碳链脂肪酸,且温度越高种类越多。虽然上述高温加热后牡丹籽油各理化指标均符合食用油标准,但是随着温度的升高,牡丹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下降,富含营养价值的α-亚麻酸含量在温度超过180℃时迅速下降。可见,在理化指标上牡丹籽油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但是从营养角度其不适合用于高于180℃的高温煎炸等烹调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籽油 高温加热 脂肪酸 理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促成栽培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管艳忍 王顺利 +3 位作者 薛璟祺 孙振元 薛玉前 张秀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4期40-43,49,共5页
牡丹花大色艳、花姿优美、花味芳香,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但由于花期集中且短暂,严重影响了其观赏时效。因此,在生产上采用促成栽培的技术方法使牡丹开出"不时之花"十分必要。从牡丹促成栽培原理与技术措施、促成栽培生理生化... 牡丹花大色艳、花姿优美、花味芳香,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但由于花期集中且短暂,严重影响了其观赏时效。因此,在生产上采用促成栽培的技术方法使牡丹开出"不时之花"十分必要。从牡丹促成栽培原理与技术措施、促成栽培生理生化研究、促成栽培分子机理等方面论述了牡丹促成栽培的研究进展。针对当前牡丹促成栽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展望,以期为今后牡丹促成栽培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促成栽培技术 生理特性 休眠解除 分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牡丹国庆二次开花研究初探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点 黄绵佳 +2 位作者 黄振 薛璟祺 张秀新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8-70,I0001,共4页
以北京地区常见秋发牡丹品种秋发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北京地区露地人工脱叶处理、人工脱叶与赤霉素(GA3)复合处理、人工脱叶与GA3和乙烯利(ETH)复合处理对牡丹秋季露地二次萌芽、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二次开花以8月中旬... 以北京地区常见秋发牡丹品种秋发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在北京地区露地人工脱叶处理、人工脱叶与赤霉素(GA3)复合处理、人工脱叶与GA3和乙烯利(ETH)复合处理对牡丹秋季露地二次萌芽、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二次开花以8月中旬至下旬为适宜处理时间,人工脱叶与适宜浓度GA3的复合处理不仅能有效打破混合芽的休眠,还能促进花蕾、花枝和叶片的发育,乙烯利等化学药剂处理可使秋发1号二次开花时间推迟,并明显促进其二次叶片的发育。在完善的花芽分化基础上,综合掌握上述人工措施,可使秋发1号于国庆节前后开放,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发牡丹 二次开花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秋发牡丹二次开花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殷际松 王莲英 张秀新 《陕西农业科学》 2007年第2期91-92,132,共3页
“秋发牡丹”是一类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容易于秋季二次萌动生长的牡丹品种。主要介绍了我国“秋发牡丹”的种质资源,牡丹秋发二次开花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秋发牡丹的花芽分化、秋季人工调控秋发牡丹二次开花及秋发牡丹二次开花机理等方面... “秋发牡丹”是一类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容易于秋季二次萌动生长的牡丹品种。主要介绍了我国“秋发牡丹”的种质资源,牡丹秋发二次开花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秋发牡丹的花芽分化、秋季人工调控秋发牡丹二次开花及秋发牡丹二次开花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秋发牡丹 二次开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蔗糖及甘露醇处理对芍药切花采后品质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唐也 薛玉前 +3 位作者 张秀新 王顺利 吴朝海 薛璟祺 《农业科技通讯》 2018年第5期151-153,共3页
本研究以芍药切花"杨妃出浴"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不同浓度蔗糖(10 g/L、20 g/L、50 g/L)及甘露醇(100 m M、250 m M、300 m M)处理对芍药切花花朵开放进程、开花级数及花径增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蔗糖浓度梯度对花朵开... 本研究以芍药切花"杨妃出浴"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不同浓度蔗糖(10 g/L、20 g/L、50 g/L)及甘露醇(100 m M、250 m M、300 m M)处理对芍药切花花朵开放进程、开花级数及花径增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蔗糖浓度梯度对花朵开放均有一定促进作用,其中20 g/L的浓度效果最好,可作为今后配置芍药切花保鲜液的优选浓度。不同浓度的甘露醇处理均对芍药切花瓶插品质有负面影响,其中100 m M的处理浓度影响相对较小,但花朵在盛开之前也已经衰老,其余两个处理浓度直接导致了花朵无法开放。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进一步提出改善芍药切花的保鲜措施提供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切花 蔗糖 甘露醇 开花级数 花径增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牡丹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6
14
作者 吴晓莹 吕长平 +1 位作者 张秀新 薛璟祺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12期156-157,共2页
随着国内牡丹企业和科研的迅速发展,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加强牡丹产业的综合开发利用刻不容缓。本文通过资料收集、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的方法,对我国牡丹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 随着国内牡丹企业和科研的迅速发展,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加强牡丹产业的综合开发利用刻不容缓。本文通过资料收集、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的方法,对我国牡丹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以期为今后我国牡丹产业的平稳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产业 发展现状 对策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芍药无性扩繁技术优化及其对生长和化学成分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史春羽 吴朝海 +1 位作者 王顺利 张秀新 《农业科技通讯》 2022年第4期96-99,共4页
为给药用芍药生产种植提供理论依据,以引种于山东菏泽的3年生株龄的药用芍药为试验材料,采用正常分株、仅保留芽头和保留1/2根的芽头共3种处理,进行了无性扩繁方式对次年芍药生长发育和根系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种无... 为给药用芍药生产种植提供理论依据,以引种于山东菏泽的3年生株龄的药用芍药为试验材料,采用正常分株、仅保留芽头和保留1/2根的芽头共3种处理,进行了无性扩繁方式对次年芍药生长发育和根系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种无性扩繁方式的种苗栽种一年后,其新生一级根数量最多,其次为二级根和主根;正常分株和保留1/2根的芽头的花芽数量较多,根系生长形态指标较好;仅保留芽头和正常分株繁殖的根中化学成分含量高。综合考虑生产成本和产量,药用芍药种植可采用仅保留芽头和保留1/2根的芽头进行繁殖。本研究可为后续药用芍药生产栽培和种苗繁育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芍药 无性扩繁 生长指标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凤丹’和紫斑牡丹6个产地种子脂肪酸组分的比较 被引量:16
16
作者 张姗姗 赵凡 +2 位作者 魏小豹 张秀新 曾秀丽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4-90,共7页
对6个不同产地的‘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百粒质量进行测定,利用气质联用色谱法(GC-MS)对其种仁油脂成分及含量进行测定,并探讨了脂肪酸组分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凤丹’百粒质量变化较大,平均在19.56~32.69 g之间,紫... 对6个不同产地的‘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百粒质量进行测定,利用气质联用色谱法(GC-MS)对其种仁油脂成分及含量进行测定,并探讨了脂肪酸组分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凤丹’百粒质量变化较大,平均在19.56~32.69 g之间,紫斑牡丹百粒质量较为一致,平均24.32~25.39 g。不同产地两类油用牡丹籽油脂肪酸成分一致,不饱和脂肪酸均占总脂肪酸的85%以上,所有油脂成分中α-亚麻酸含量最多,平均为(57.25±8.11)mg/g;不同产地及类型油用牡丹脂肪酸含量存在差异,其中保康产紫斑牡丹籽油的总脂肪酸含量、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α-亚麻酸含量均最高,除保康外,其他产地牡丹籽油的饱和脂肪酸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是‘凤丹’高于紫斑牡丹。牡丹籽油脂肪酸各组分与环境因子中的纬度、年降雨量和年平均气温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P<0.05)。综合分析认为保康紫斑牡丹是发展油用牡丹的一个潜在优良种质资源,两个主流油用牡丹类型在高海拔地区的种子质量、脂肪酸含量均低于低海拔地区,在高海拔地区大规模发展现有油用牡丹需慎重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籽油 不饱和脂肪酸 环境因子 品种选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人工授粉技术
17
作者 田媛媛 张秀新 +1 位作者 王顺利 任建武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5期157-158,共2页
由于牡丹是异花传粉植物,为了克服现有牡丹品种的不足,培育花色奇异、花型丰富并具有各种用途的优良品种,采用人工授粉法对牡丹进行杂交,既而从中培育出新品种,从套袋、母本人工去雄、晾花粉、筛花粉、杂交授粉、杂交后管理等几个方面... 由于牡丹是异花传粉植物,为了克服现有牡丹品种的不足,培育花色奇异、花型丰富并具有各种用途的优良品种,采用人工授粉法对牡丹进行杂交,既而从中培育出新品种,从套袋、母本人工去雄、晾花粉、筛花粉、杂交授粉、杂交后管理等几个方面介绍牡丹人工授粉技术,以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人工授粉 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