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aCl溶液对电脉冲致裂煤体孔隙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林柏泉 王一涵 +3 位作者 闫发志 张祥良 杨威 朱传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28-1334,共7页
利用搭建的高压电脉冲致裂煤体增渗实验系统,对蒸馏水和不同浓度NaCl溶液浸泡后的贵州林华无烟煤进行电脉冲击穿实验,并结合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压汞分析等测试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溶液处理后,电脉冲击穿煤体的孔隙结构变化特征。... 利用搭建的高压电脉冲致裂煤体增渗实验系统,对蒸馏水和不同浓度NaCl溶液浸泡后的贵州林华无烟煤进行电脉冲击穿实验,并结合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压汞分析等测试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NaCl溶液处理后,电脉冲击穿煤体的孔隙结构变化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煤体在NaCl溶液浸泡的过程中,大量的导电离子Na+和Cl-进入煤体内部的原生孔隙裂隙,有效的改善了煤体的导电性,与蒸馏水浸泡的煤体相比,NaCl溶液浸泡的煤体在电脉冲击穿后破碎的程度更充分。同时,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电脉冲击穿煤体的比表面积、孔容、孔径以及孔隙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特别是大孔和中孔孔容增加显著,孔隙的连通性变好,有效地改善了煤体孔隙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电脉冲 导电离子 等离子体通道 煤体 煤层气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_2O和CH_4在煤表面竞争吸附机理 被引量:6
2
作者 林柏泉 李永 +2 位作者 杨凯 孔佳 张祥良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78-885,918,共9页
为从微观上探讨H_2O和CH_4在煤表面竞争吸附的机理,构建C30H14(9个苯环)代表煤局部表面,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分析甲烷分子,水分子和煤局部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水分子在煤表面的吸附比甲烷分子在煤表面的吸附更加稳定,二者以最稳... 为从微观上探讨H_2O和CH_4在煤表面竞争吸附的机理,构建C30H14(9个苯环)代表煤局部表面,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分析甲烷分子,水分子和煤局部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水分子在煤表面的吸附比甲烷分子在煤表面的吸附更加稳定,二者以最稳定吸附构型吸附时的吸附能分别为-13.23 kJ/mol和-10.13 kJ/mol.当甲烷分子与已吸附水分子的煤表面作用时,甲烷分子吸附能显著下降,吸附平衡距离增大,表明水分子能迫使甲烷吸附到不稳定位置。水分子和甲烷共存时,水分子处于吸附状态,甲烷分子处于脱附状态且总能量最低,进而从分子水平表明水和甲烷竞争吸附时水处于主导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竞争吸附 吸附位 吸附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对煤体选择性破碎的实验与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林柏泉 张祥良 +1 位作者 李彦君 朱传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472-3479,共8页
为了研究等离子体冲击作用下煤体内部的裂隙扩展规律,利用自主搭建的等离子体冲击实验平台,并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等离子体冲击作用下煤体的破碎规律进行了研究。实验中以等离子体破碎的煤体为对象,并结合三维可视化软件Dr... 为了研究等离子体冲击作用下煤体内部的裂隙扩展规律,利用自主搭建的等离子体冲击实验平台,并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等离子体冲击作用下煤体的破碎规律进行了研究。实验中以等离子体破碎的煤体为对象,并结合三维可视化软件Dragonfly提取了红柳烟煤在等离子体作用下的裂隙相、矿物相,深入分析了等离子体冲击后煤体内部裂隙沿着不同方向的扩展规律。并以数值模拟软件Comsol Multiphysics为基础分析了等离子体冲击作用下含矿物煤体内部的电场强度分布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冲击作用下在煤体内部形成相互贯通的空间裂隙网络,且裂纹呈现出由电极中心向四周发散的状态,在靠近电极的两端破碎效果较好,表明煤体的破碎效果与电场的集中程度正相关,电场越集中,能量越大,破碎效果越好。此外,裂隙在轴向和平面上均具有沿着矿物分布的特征,说明在等离子体作用下矿物与煤体分界面处产生了电场的畸变,引发了应力的集中,矿物的分布对裂隙存在着诱导作用。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煤体中矿物和孔隙的存在对电场存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电场强度会在介电常数不同的介质中发生畸变,当电场穿过高介电常数的介质时会在介质内部形成较低的场强,当电场穿过低介电常数的介质时会在介质内部形成较高的场强。数值模拟得到的电场畸变的结果是对实验结果补充说明,实验所得到的结论是数值模拟宏观结果的体现与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选择性破碎 介电常数 电场畸变 裂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氧化产物中羟值的测定与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何归 黄宏度 +3 位作者 曲凯 吴一慧 张祥良 张群 《断块油气田》 CAS 2008年第1期123-125,共3页
文章介绍了一种测定石油氧化物中羟值的简便方法——乙酰化法。该方法利用乙酰化试剂酯化石油氧化产物中的羟基,然后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酯化和水解过程中生成的乙酸,通过样品和空白样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之差来求得羟值。该方法具有... 文章介绍了一种测定石油氧化物中羟值的简便方法——乙酰化法。该方法利用乙酰化试剂酯化石油氧化产物中的羟基,然后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酯化和水解过程中生成的乙酸,通过样品和空白样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之差来求得羟值。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等优点,可用于常规方法无法测量的复杂混合物中羟值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磺酸盐 表面活性剂 乙酰化 羟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致裂煤岩增透技术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林柏泉 张祥良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21,共10页
高效增透是解决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致密气等)开采及降低瓦斯灾害事故发生概率的关键,以物理放电为基础的等离子体具有能量密度大、破坏性强、温度高、重复性可靠、致裂范围可控等特征,受到业界高度关注。从电破碎和液电效应... 高效增透是解决非常规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致密气等)开采及降低瓦斯灾害事故发生概率的关键,以物理放电为基础的等离子体具有能量密度大、破坏性强、温度高、重复性可靠、致裂范围可控等特征,受到业界高度关注。从电破碎和液电效应2种等离子体作用方式出发,系统地回顾了等离子体致裂增透煤岩技术的研究进展;从致裂原理、对煤岩体微观孔隙和宏观裂隙结构的作用效果等多个角度,对比分析了电破碎和液电效应的不同;研究了等离子体对原位条件下煤体渗透率的影响规律;总结出电破碎和液电效应2种作用方式在致裂煤岩领域的应用现状,指明了当前等离子体在非常规天然气开采领域中的瓶颈问题,并提出等离子体与其他增透措施进行联合使用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煤岩 致裂增透 储层改造 瓦斯抽采 物理放电 等离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等离子体击穿受载煤体电学响应及孔隙结构演化规律 被引量:3
6
作者 张祥良 林柏泉 +1 位作者 申建 朱传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67-1583,共17页
煤层增透是提高瓦斯高效抽采效率、降低瓦斯灾害事故的关键,以物理放电为基础的等离子体是煤层增透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以往的研究集中在单次击穿煤体孔-裂隙结构的表征,忽略了等离子体对煤体的极化效应,对循环等离子体作用下受载煤体电... 煤层增透是提高瓦斯高效抽采效率、降低瓦斯灾害事故的关键,以物理放电为基础的等离子体是煤层增透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以往的研究集中在单次击穿煤体孔-裂隙结构的表征,忽略了等离子体对煤体的极化效应,对循环等离子体作用下受载煤体电学性质及孔隙结构的演化特征缺乏深入研究。为此,对多个煤样进行了循环等离子体击穿实验,结合高压衰减棒和罗氏线圈监测了击穿煤体过程中的电压、电流波形,并分析了预击穿周期、等离子体击穿周期、波峰个数、峰值电压、峰值电流及能量转化效率等电学参数的变化规律;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方法测试了击穿1次、5次、10次、15次、20次条件下小孔、中孔、大孔及微小裂隙的演化规律;结合几何分形理论对击穿煤体渗流孔分形维数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预击穿周期仅有首次放电是千微秒级别,之后会“断崖式”下降至几十微秒,而等离子体击穿周期则随着击穿次数的增加呈现出“阶梯式”的增长;能量转化效率维持在28.7%~55.9%,呈现出先快速增加后趋于平稳的趋势,说明等离子体对煤体电学性质的极化效应是有限的;煤体内部中孔、大孔的增长幅度最为明显,部分微小裂隙结构会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表明等离子体对瓦斯的渗流会有显著的改善效果;分形维数在击穿后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则从孔-裂隙空间维度的角度证实了击穿煤体内原本孤立的孔隙结构会被裂隙沟通;孔隙率与能量转化效率变化趋势的相似性表明等离子体对煤体电学性质产生了影响,煤体电学性质发生改变后又会对等离子体通道的分布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裂隙结构 电学响应 循环等离子体 煤层增透 瓦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链长石油羧酸盐和不同碳数纯烃之间的界面张力 被引量:2
7
作者 蒲燕 李红英 +3 位作者 张祥良 吴一慧 何涛 黄宏度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60-162,共3页
实验考察了由平均碳数为23.16、26.01、28.70的大庆原油馏分油经氧化、皂化制备的石油羧酸盐A、B、C与正庚烷、正十二烷、正十六烷之间45℃下的界面张力(动态界面张力稳定值)与水相盐度的关系。石油羧酸盐在水相中的质量浓度为1g/L。对... 实验考察了由平均碳数为23.16、26.01、28.70的大庆原油馏分油经氧化、皂化制备的石油羧酸盐A、B、C与正庚烷、正十二烷、正十六烷之间45℃下的界面张力(动态界面张力稳定值)与水相盐度的关系。石油羧酸盐在水相中的质量浓度为1g/L。对于每一种烷烃,随着石油羧酸盐平均碳数增大,产生超低界面张力所需的盐度范围缩小,最低界面张力对应的盐度(最佳盐度)减小;而对于每一种石油羧酸盐,随着烷烃碳数增大,产生超低界面张力的盐度范围扩大,最佳盐度增大但相互间差别减小。从达到的界面张力值、盐度范围和盐度值来看,对于正庚烷、正十二烷、正十六烷,较适宜的表面活性剂分别是石油羧酸盐A、B、C。研究结果表明,在超低界面张力体系中,石油羧酸盐的平均碳数与烷烃碳数之间、烷烃碳数与盐度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石油羧酸盐的应用中,原油的EACN值和油藏矿化度都必须考虑。图6参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羧酸盐 碳数 烷烃 超低界面张力体系 驱油用表面活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