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兽类名录(2024版) 被引量:10
1
作者 魏辅文 杨奇森 +28 位作者 吴毅 蒋学龙 刘少英 胡义波 葛德燕 李保国 杨光 李明 周江 李松 李晟 余文华 陈炳耀 张泽钧 周材权 吴诗宝 张立 陈中正 陈顺德 邓怀庆 江廷磊 张礼标 石红艳 卢学理 李权 刘铸 崔雅倩 李玉春 何锴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6,共16页
自“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和《中国兽类分类与分布》问世以来,这两项工作在国际和国内的哺乳动物研究以及保护生物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得益于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的支持,例如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国内的生物本底资源得... 自“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和《中国兽类分类与分布》问世以来,这两项工作在国际和国内的哺乳动物研究以及保护生物学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得益于国家重大研究计划的支持,例如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国内的生物本底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明确,中国哺乳动物分类学的研究也在持续进步。在2022—2024年,一系列新的研究成果相继发表,与2022年相比,新增42个物种。为了帮助国内外学者全面了解中国哺乳动物的有效种类及其详细信息,我们对“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及《中国兽类分类与分布》涉及的中国兽类物种名录进行了更新。截至2024年12月,中国记录的兽类有效种类包括58科,263属,736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物种数目 分类学 名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和山东发现草原须鼠耳蝠
2
作者 黄栩靖 何向阳 +6 位作者 黄泽双 朱俊宇 秦嘉豪 颜奥然 沈田田 李奕珊 张礼标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7-446,共10页
2013年和2024年在甘肃和山东共捕获5只鼠耳蝠(标本号:KT13746、AC004990、AC004992、AC004993、AC005158):体型较小,头体长33.8~45.9 mm,前臂长34.0~36.2 mm;体色整体暗淡,背毛毛基深棕色,毛尖呈淡棕色;背毛与腹毛颜色差异明显,腹毛基... 2013年和2024年在甘肃和山东共捕获5只鼠耳蝠(标本号:KT13746、AC004990、AC004992、AC004993、AC005158):体型较小,头体长33.8~45.9 mm,前臂长34.0~36.2 mm;体色整体暗淡,背毛毛基深棕色,毛尖呈淡棕色;背毛与腹毛颜色差异明显,腹毛基部棕灰色,毛尖灰白色;前臂和后足深棕色,耳朵基部和耳屏黑色。头骨亦较小,颅全长13.9~14.4 mm,颅高5.6~6.3 mm,额部和枕部凸起,颧弓细弱,上犬齿齿带椭圆形至菱形,下门齿排列不整齐,第一下门齿偏离齿列线且与第二下门齿侧面不相接触,下犬齿齿冠高而厚。通过PCR扩增得到了该批鼠耳蝠标本和本研究组于宁夏捕获的2只外形相近的鼠耳蝠(标本号为LD13755、PY13769)的cyt b和ND1基因序列,基于2种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上述标本序列与数据库中的草原须鼠耳蝠Myotis aurascens聚为一支。结合形态和分子数据,确定上述标本均为草原须鼠耳蝠,为甘肃和山东两省蝙蝠分布新记录。上述标本均保存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须鼠耳蝠 翼手目(蝙蝠) 甘肃省 山东省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发现霍氏鼠耳蝠及印支鼠耳蝠
3
作者 刘佩莹 何向阳 +5 位作者 王龙祥 邓瑾 黄泽双 陈创杰 邱源 张礼标 《兽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250,共8页
鼠耳蝠(Myotis)是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中种类最多的类群之一,全世界共有100余种(Wilson and Mittermeier,2019),中国分布有27种,其中在广西分布有7种(魏辅文等,2022)。本研究组于2023年5—6月调查广西翼手目资源期间,使用手抄网捕... 鼠耳蝠(Myotis)是蝙蝠科(Vespertilionidae)中种类最多的类群之一,全世界共有100余种(Wilson and Mittermeier,2019),中国分布有27种,其中在广西分布有7种(魏辅文等,2022)。本研究组于2023年5—6月调查广西翼手目资源期间,使用手抄网捕获7只蝙蝠,其中4只体型中等偏小(标本号:GIZ230833♀、GIZ230849♀、GIZ230896♂、GIZ232309♂),结合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进行物种鉴定,为霍氏鼠耳蝠(Myotis horsfieldii);另外3只体型中等(标本号:GIZ231087♀、GIZ231088♂、GIZ231089♀),经鉴定,为印支鼠耳蝠(M.indochinensis),皆为广西蝙蝠分布新记录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霍氏鼠耳蝠 印支鼠耳蝠 广西壮族自治区 新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大耳菊头蝠 被引量:5
4
作者 李艳丽 张佑祥 +1 位作者 刘志霄 张礼标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25-827,共3页
2008年11月和2010年3月,在湖南省凤凰县水打田乡马脚通洞和吉首市寨阳乡堂乐洞进行翼手类调查时,分别采到4号和2号菊头蝠标本。通过将其外形及头骨的测量数据与文献记载的重庆万县和贵州开阳大耳菊头蝠标本的特征比较,鉴定为大耳菊头蝠... 2008年11月和2010年3月,在湖南省凤凰县水打田乡马脚通洞和吉首市寨阳乡堂乐洞进行翼手类调查时,分别采到4号和2号菊头蝠标本。通过将其外形及头骨的测量数据与文献记载的重庆万县和贵州开阳大耳菊头蝠标本的特征比较,鉴定为大耳菊头蝠四川亚种Rhinolophus macrotis episcopus,属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标本保存于吉首大学动物标本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耳菊头蝠 翼手目 新纪录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翼手目新纪录——宽耳犬吻蝠及其回声定位叫声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赵娇 刘奇 +5 位作者 陈毅 沈琪琦 彭兴文 孙云霄 周江 张礼标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95-700,共6页
2013年6月和9月在广东省英德市郊碧落洞(24°06'56.9''N,113°21'10.0''E,海拔88 m)分别捕捉到5号和1号蝙蝠标本(均为雌性)。上述蝙蝠体型较大,前臂长60.4~63.3 mm,胫骨长18.0 mm,颅全长24.8 mm,颅基长23.9 mm;耳大... 2013年6月和9月在广东省英德市郊碧落洞(24°06'56.9''N,113°21'10.0''E,海拔88 m)分别捕捉到5号和1号蝙蝠标本(均为雌性)。上述蝙蝠体型较大,前臂长60.4~63.3 mm,胫骨长18.0 mm,颅全长24.8 mm,颅基长23.9 mm;耳大,双耳前基部在额部相联,上唇肥厚且具24~26个硬瘤,尾从尾膜后缘伸出一半,毛色土褐,双色;颅骨大,腭缘缺刻深,长大于宽。经鉴定为宽耳犬吻蝠Tadarida insignis,为广东省翼手目新纪录。本文给出了宽耳犬吻蝠的外形和头骨特征,并与来自安徽、山东和日本的标本进行了对比;同时对其回声定位信号进行了分析。标本保存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耳犬吻蝠 翼手目(蝙蝠) 广东省 新纪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深圳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哺乳动物物种资源调查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锋 陶青 +7 位作者 陈柏承 徐忠鲜 余文华 唐跃林 王英永 李玉春 张礼标 吴毅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0-144,共5页
于2012年4月初到8月末期间,对广东深圳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5次野外调查,结合历史文献,确认该公园内有哺乳动物24种,隶属于7目11科17属。其中,翼手目10种,占41.7%;啮齿目7种,占29.2%;食虫目和食肉目各2种,占1... 于2012年4月初到8月末期间,对广东深圳梧桐山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5次野外调查,结合历史文献,确认该公园内有哺乳动物24种,隶属于7目11科17属。其中,翼手目10种,占41.7%;啮齿目7种,占29.2%;食虫目和食肉目各2种,占16.7%;灵长目、鳞甲目和偶蹄目各1种,占12.5%。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三有"名录物种4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物种3种;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物种6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1种,易危物种3种,近危物种7种;东洋型17种,古北型和南中国型各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梧桐山 哺乳动物 物种多样性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性食蟹猴高敏C反应蛋白基础值及高脂膳食诱导后与血脂变化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孙云霄 张艳春 +5 位作者 靳丽莎 陈子亮 张秀娟 沈琪琦 饶军华 张礼标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34-738,共5页
本研究针对不同年龄段和高脂膳食诱导后雄性食蟹猴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实验利用免疫比浊法对不同年龄段食蟹猴的后肢静脉血测定,并选择中年雄性食蟹猴饲喂高脂饲料,研究高脂膳食条件下hs-CRP值的变化及与总... 本研究针对不同年龄段和高脂膳食诱导后雄性食蟹猴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实验利用免疫比浊法对不同年龄段食蟹猴的后肢静脉血测定,并选择中年雄性食蟹猴饲喂高脂饲料,研究高脂膳食条件下hs-CRP值的变化及与总胆固醇的关系。结果显示老龄雄性食蟹猴的hs-CRP平均值高于中年和低龄食蟹猴(6.09 mg·L-1±2.06 mg·L-1VS.2.78 mg·L-1±1.48 mg·L-1&2.31 mg·L-1±1.52 mg·L-1),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雄性食蟹猴的hs-CRP值高于雄性群体均值(6.09±2.06 VS.3.19±2.16),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膳食诱导后,食蟹猴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升高(P<0.05),hs-CRP与对照组比较也有明显升高(P<0.05),提示hs-CRP可能与高脂含量有一定相关性,在心血管病动物实验研究中可作为辅助的预警指标。本研究确定了不同年龄段雄性食蟹猴的hs-CRP均值,且不同年龄段间hs-CRP存在差异;雄性食蟹猴经高脂膳食诱导后在总胆固醇含量升高的同时伴随hs-CRP水平的升高。本研究结果可为以灵长类动物为实验动物的心血管病相关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敏C反应蛋白 食蟹猴 高脂膳食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胸蛙繁殖期间输卵管变化的组织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华苑 潘盛武 张礼标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1-93,共3页
2005年4~6月研究了棘胸蛙Rana spinosa David输卵管繁殖期间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棘胸蛙输卵管结构可分为粘膜上皮层、固有层、浆膜层。产卵前,输卵管管壁最厚,固有层中的单管状腺充满胶质;产卵后,输卵管管壁变薄,固有层腺体... 2005年4~6月研究了棘胸蛙Rana spinosa David输卵管繁殖期间组织结构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棘胸蛙输卵管结构可分为粘膜上皮层、固有层、浆膜层。产卵前,输卵管管壁最厚,固有层中的单管状腺充满胶质;产卵后,输卵管管壁变薄,固有层腺体细胞缩小,粘膜层在产卵时比产卵前明显增厚;产卵前和产卵后浆膜层无明显变化,产卵时厚度明显变薄。本研究为探讨棘胸蛙的分类学地位和棘胸蛙的人工繁殖性能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胸蛙 输卵管变化 繁殖 排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圈养条件下犬蝠对陌生食物首次取食行为的研究
9
作者 杨剑 周善义 +6 位作者 巩艳艳 洪体玉 张光良 谭梁静 陈毅 陈柏承 张礼标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7-192,共6页
动物在觅食过程中,尝试取食陌生食物会给其带来潜在的风险或是利益。许多动物在首次遇到陌生食物时,不会立即对其进行取食,甚至感到恐惧而避开,这是动物应对陌生食物和环境的一种恐新行为(neophobia)。2010年10—12月,对广东省四会市圈... 动物在觅食过程中,尝试取食陌生食物会给其带来潜在的风险或是利益。许多动物在首次遇到陌生食物时,不会立即对其进行取食,甚至感到恐惧而避开,这是动物应对陌生食物和环境的一种恐新行为(neophobia)。2010年10—12月,对广东省四会市圈养条件下的犬蝠Cynopterus sphinx取食行为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实验中犬蝠首次面对陌生食物(苹果)刺激时表现出2种不同的行为,14只实验个体中,6只在首次面对陌生食物时直接对其进行取食,定义其为探索者(explorer);而另外8只对陌生食物表现出了恐新行为,定义其为恐新者(coward)。在人为施加的环境压力下,恐新者经过反复试探,首次成功取食陌生食物后才接纳陌生食物。雌雄个体间(Mann-Whitney U test:雌性31.3 min±8.5 min,n=6,雄性122.8 min±16.2 min,n=5,U=721.0,P<0.001)及亚成体与成体间(Mann-Whitney U test:亚成体20.9 min±10.9 min,n=3,成体72.9 min±9.7 min,n=11,U=901.0,P<0.001)在首次取食行为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雌性和亚成体个体更易于接受陌生食物。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犬蝠对陌生食物首次取食的这2种行为差异各自有其生态学意义,探索者的行为利于拓宽取食食物源,以应对野外多变的环境;而恐新者的行为可防止摄入过多有毒或营养过剩的食物。雌性倾向于探索陌生食物,可能与其在种群中的繁殖地位有关;亚成体积极探索陌生食物的行为则体现出其取食经验上的缺乏,同时也利于将陌生食物引入种群食谱中。行为的多样性利于种群繁衍,本文探讨了2种取食策略各自的利弊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犬蝠 陌生食物 首次取食 恐新行为 探索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爪哇伏翼在广东分布的新记录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泽双 肖金海 +6 位作者 何向阳 邓瑾 曾金阳 邱源 刘佩莹 陈创杰 张礼标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20-425,共6页
为调查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翼手目多样性情况,于2019年9月使用雾网采集到一批蝙蝠,其中5只伏翼(1♂、4♀)体型小,前臂长27.7~30.5 mm。头部及耳朵呈深棕色;被毛较密,背毛暗棕色,腹毛稍浅,基部褐色,毛尖灰白色;后足长约为胫骨长... 为调查广东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翼手目多样性情况,于2019年9月使用雾网采集到一批蝙蝠,其中5只伏翼(1♂、4♀)体型小,前臂长27.7~30.5 mm。头部及耳朵呈深棕色;被毛较密,背毛暗棕色,腹毛稍浅,基部褐色,毛尖灰白色;后足长约为胫骨长的一半,翼和尾膜深棕色;头骨粗壮,吻突宽平;颧弓窄而短,无眶上突,矢状嵴和人字嵴微弱;齿式:2.1.2.3/3.1.2.3=34。上述标本与爪哇伏翼Pipistrellus javanicus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基于COⅠ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也支持形态学鉴定结果。本发现为爪哇伏翼在广东省分布的新记录,标本保存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爪哇伏翼 广东省 石门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黄鼠耳蝠在广东首次发现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创杰 何向阳 +5 位作者 付橙 邓瑾 邱源 黄泽双 刘佩莹 张礼标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44-550,共7页
2021年2月2日,在广东省惠州市一防空洞内使用抄网捕获1只蝙蝠。该蝙蝠体型中等,头体长53.37 mm,前臂长51.60 mm,体重12.70 g;体毛鲜艳,全身金黄色;耳狭长而窄,耳屏钝尖;耳缘、拇指、后足棕色;翼膜有橙黄色和黑色的特殊图案。脑颅较大,... 2021年2月2日,在广东省惠州市一防空洞内使用抄网捕获1只蝙蝠。该蝙蝠体型中等,头体长53.37 mm,前臂长51.60 mm,体重12.70 g;体毛鲜艳,全身金黄色;耳狭长而窄,耳屏钝尖;耳缘、拇指、后足棕色;翼膜有橙黄色和黑色的特殊图案。脑颅较大,颅全长18.70 mm,颅高7.29 mm,额部明显隆起,后部高且呈球形,吻部宽短,泪骨有明显突起,吻部至额部较平缓。以上特征与金黄鼠耳蝠Myotis formosus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基于cyt b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也表明,该标本与金黄鼠耳蝠聚为一支。结合形态与分子数据,确定该标本为金黄鼠耳蝠,为广东省蝙蝠分布新记录,标本现保存于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目(蝙蝠) 金黄鼠耳蝠 广东省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蝙蝠体内汉城型汉坦病毒的检测初报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敏 李林妙 +2 位作者 张礼标 原丽红 陈金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77-180,184,共5页
汉坦病毒是一种人兽共患病病原,通过RT-PCR扩增汉坦病毒M片段基因序列检测我国广东蝙蝠,首次在广东地区健康蝙蝠样品中扩增出长度约170 bp的汉坦病毒cDNA片段,测序证实为汉坦病毒的M片段序列,同源性达到99%以上。共检测了5个蝙蝠种类的7... 汉坦病毒是一种人兽共患病病原,通过RT-PCR扩增汉坦病毒M片段基因序列检测我国广东蝙蝠,首次在广东地区健康蝙蝠样品中扩增出长度约170 bp的汉坦病毒cDNA片段,测序证实为汉坦病毒的M片段序列,同源性达到99%以上。共检测了5个蝙蝠种类的74只蝙蝠的咽、肛拭子样品,阳性率为12.16%。说明蝙蝠也携带和传播汉坦病毒,是汉坦病毒的宿主动物。鉴于蝙蝠与人类关系越来越密切,提醒我们在畜牧业和种植业工作中要加强防范蝙蝠传播病毒给家养动物和人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汉坦病毒 自然宿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兽类名录(2021版) 被引量:182
13
作者 魏辅文 杨奇森 +27 位作者 吴毅 蒋学龙 刘少英 李保国 杨光 李明 周江 李松 胡义波 葛德燕 李晟 余文华 陈炳耀 张泽钧 周材权 吴诗宝 张立 陈中正 陈顺德 邓怀庆 江廷磊 张礼标 石红艳 卢学理 李权 刘铸 崔雅倩 李玉春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7-501,共15页
中国是全球兽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掌握我国兽类物种多样性和分类地位是兽类学研究的基础前提,也是科学保护野生种群的前提。为厘清中国兽类的物种数量及分类地位等关键分类学信息,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组织国内长期致力于兽... 中国是全球兽类物种多样性最高的国家之一,掌握我国兽类物种多样性和分类地位是兽类学研究的基础前提,也是科学保护野生种群的前提。为厘清中国兽类的物种数量及分类地位等关键分类学信息,中国动物学会兽类学分会组织国内长期致力于兽类各类群分类的科学研究人员,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最新的形态学和分子遗传学证据,综合现代兽类分类学家意见,经编委会充分讨论,形成了最新的中国兽类名录,包括我国现阶段兽类12目59科254属686种。该中国兽类名录使用基于系统发生关系的分类系统,并对物种有效性进行了充分慎重的确认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哺乳动物 物种数目 分类学 名录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4
作者 彭真 张礼标 +1 位作者 吴洁 孙云霄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8-112,共5页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临床神经系统的疑难重病,对其病理过程、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治疗药物的筛选和评价都需要合适的动物模型。论文从实验动物选择、几种重要的诱导方法及模型的行为学、影像学及病理...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慢性中枢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为临床神经系统的疑难重病,对其病理过程、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治疗药物的筛选和评价都需要合适的动物模型。论文从实验动物选择、几种重要的诱导方法及模型的行为学、影像学及病理评价等多方面对MS动物模型研究进展进行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中枢神经系统 免疫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蟹猴血糖值与季节性气温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云霄 张艳春 +4 位作者 饶军华 季芳 靳丽莎 刘晓明 张礼标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8-62,共5页
目的检测并分析食蟹猴血糖值一年内季节性变化,考察食蟹猴血糖值在不同季节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比较便携式血糖仪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值之间差异。方法采集食蟹猴静脉血,利用全自动生化仪及便携式血糖仪检测不同季节食蟹猴血糖... 目的检测并分析食蟹猴血糖值一年内季节性变化,考察食蟹猴血糖值在不同季节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比较便携式血糖仪与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值之间差异。方法采集食蟹猴静脉血,利用全自动生化仪及便携式血糖仪检测不同季节食蟹猴血糖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食蟹猴血糖值呈现夏季最低,冬季最高,春秋位于两者间的周期性波动。且夏→秋和冬→春时间段血糖变化幅度(每℃约0.20 mmol/L)大于秋→冬和春→夏的变化幅度(每℃约0.06 mmol/L)。便携式血糖仪与自动生化分析仪之间血糖值差异符合国家标准,通过比较分析便携式血糖仪可以应用于食蟹猴血糖值检测。结论本研究填补食蟹猴血糖相关研究中,季节性温度变化对其影响分析,有利于在以后动物实验中,充分考虑两者的相关性来对数据进行合理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蟹猴 血糖值 季节性温度变化 便携式血糖仪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物种多样性 被引量:3
16
作者 袁财圣 温伟东 +5 位作者 郑海西 张语之 罗鹏飞 周春慧 张礼标 何向阳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3年第4期49-60,共12页
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本底是各类自然保护地开展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为了掌握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现状,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12月,利用样线法、红外相机监测法、专项调查法等,对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进行调查。调... 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本底是各类自然保护地开展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为了掌握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现状,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12月,利用样线法、红外相机监测法、专项调查法等,对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1)大岭山森林公园共记录到脊椎动物126种,隶属于4纲19目57科103属,其中,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与2018年调查数据相比,增加了44种,其中,鸟类物种数增加最多,为21种,两栖类仅增加2种。(2)根据样线法调查结果,优势度指数最高的两栖类为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0.612)、爬行类为中国壁虎Gekko chinensis(0.190)、鸟类为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simplex(0.197);Shannon-win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lef丰富度指数均是鸟类最高(分别是3.103、8.085),Pielou均匀度指数则是爬行类最高(0.933)。(3)根据红外相机监测结果,拍摄到兽类6种、鸟类36种;兽类优势种为野猪Sus scrofa(RAI=3.07),网格占有率最高的则是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GOi=1.00);鸟类优势种为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6.90),网格占有率最高的则是虎斑地鸫Zoothera dauma(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岭山森林公园 动物多样性 红外相机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对广东连南大鲵保护区林下鸟兽多样性监测 被引量:3
17
作者 林泽花 周志恩 +3 位作者 何向阳 唐剑华 郑寿松 张礼标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23年第6期62-73,共12页
林下大中型兽类和地栖型鸟类的监测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一环。通过公里网格抽样方案,在广东连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全域及其周边共设置43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对保护区内及周边大中型兽类和地栖型鸟类开展物种多样性监测,并分析保护区... 林下大中型兽类和地栖型鸟类的监测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一环。通过公里网格抽样方案,在广东连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全域及其周边共设置43个红外相机监测点,对保护区内及周边大中型兽类和地栖型鸟类开展物种多样性监测,并分析保护区内外物种多样性的差异。2022年4月—2023年4月,红外相机累计有效工作时长13765个相机日,拍摄独立有效照片共计1502份,其中兽类687份、鸟类815份。共鉴定43种野生动物,隶属于2纲11目23科,其中兽类16种、鸟类27种;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0种,其中兽类4种,鸟类6种。相对多度指数排前三的兽类依次为野猪Sus scrofa、鼬獾Melogale moschata、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鸟类依次为白鹇Lophura nycthemera、虎斑地鸫Zoothera aurea、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网格占有率排前三的兽类依次为野猪、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鼬獾,鸟类依次为白鹇、虎斑地鸫、紫啸鸫。研究结果初步掌握了广东连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大中型兽类和地栖型鸟类种类组成、相对多度及分布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相机技术 大鲵保护区 大中型兽类 地栖型鸟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蝙蝠资源 被引量:3
18
作者 何向阳 张英宏 +4 位作者 彭兴文 董海平 陈志红 彭乐 张礼标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8年第1期83-86,共4页
2016年7月,在广东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使用栖息地和网捕法对当地蝙蝠进行实地调查,共调查到3科8属13种,其中,菊头蝠科1属4种,占比30.8%,蹄蝠科2属2种,占比15.4%,蝙蝠科5属7种,占比53.8%;13种蝙蝠的区系组成以东洋型为主(7... 2016年7月,在广东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使用栖息地和网捕法对当地蝙蝠进行实地调查,共调查到3科8属13种,其中,菊头蝠科1属4种,占比30.8%,蹄蝠科2属2种,占比15.4%,蝙蝠科5属7种,占比53.8%;13种蝙蝠的区系组成以东洋型为主(7种),其次分别为南中国型(3种)、季风型(2种)和地中海型(1种)。小流坑—青嶂山保护区蝙蝠资源较为丰富,但是由于保护区内蝙蝠的栖息地相对较少,且人为干扰较大,需要对其进行重点保护;且有必要增加调查强度、使用竖琴网等方法深入调查保护区的蝙蝠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流坑-青嶂山 蝙蝠 区系 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门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补充调查及其保护现状
19
作者 王俊华 黄继展 +5 位作者 植诗雅 胡嘉敏 陈凯豪 梁捷 何向阳 张礼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5-130,共6页
翼手目为哺乳动物中的第二大目,中国的翼手目多样性也在不断更新,Smith和解焱(2009)统计中国翼手目118种,蒋志刚等(2015)则认为中国翼手目有7科34属134种。广东省翼手目有6科24属55种(邹发生和叶冠锋,2016),此后也仍陆续有新纪录,如长... 翼手目为哺乳动物中的第二大目,中国的翼手目多样性也在不断更新,Smith和解焱(2009)统计中国翼手目118种,蒋志刚等(2015)则认为中国翼手目有7科34属134种。广东省翼手目有6科24属55种(邹发生和叶冠锋,2016),此后也仍陆续有新纪录,如长指鼠耳蝠(Myotis longipes)(张琴等,2017)、卡氏伏翼(Hypsugo cadornae)(Xie et al.,2021);我们前期对澳门翼手目的调查,发现5科8属10种(黄继展等,20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手类(蝙蝠) 物种多样性 补充调查 澳门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门地区褐家鼠对溴鼠灵的抗性检测及其Vkorc1基因多态性分析
20
作者 郭敏 梁捷 +5 位作者 何向阳 欧伟新 彭定雄 麦展昭 黄海涛 张礼标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98-704,共7页
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因比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有更好的灭杀效果和安全性而被广泛使用,但长期使用同样也存在引发鼠类抗性的隐患。近年,学者已发现了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溴敌隆(bromadiolone)和鼠得克(difenacoum)的抗性鼠。溴鼠灵(brodifac... 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因比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有更好的灭杀效果和安全性而被广泛使用,但长期使用同样也存在引发鼠类抗性的隐患。近年,学者已发现了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溴敌隆(bromadiolone)和鼠得克(difenacoum)的抗性鼠。溴鼠灵(brodifacoum)是一种目前在国内广泛使用且毒性极强的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能引发鼠类凝血功能障碍和细胞毒性,但对于溴鼠灵是否已驱动鼠类发生抗性进化尚不清楚。澳门地区从1995年开始持续使用溴鼠灵,为研究鼠类对溴鼠灵的抗药性进化提供了良好模型。本研究于2019年10—12月在澳门地区共捕获61只褐家鼠,对其中44只开展了LFP实验(0.005%溴鼠灵),实验鼠的平均摄毒量为(15.28±1.40) mg/kg,在7天内全部死亡。此外,对全部61只褐家鼠的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 (vitamin K-epoxide reductas complex 1, Vkorc1)的基因序列测定表明,在Vkorc1基因外显子的已知抗药关联位点处未检测到非同义核苷酸突变,但检测到2个同义核苷酸突变[第68位氨基酸:H (CAC)-H (CAT),突变发生率为100%;第82位氨基酸:I (ATA)-I (ATT),突变发生率为32.72%]。该研究表明,使用溴鼠灵25年后,澳门地区褐家鼠虽没有产生群体抗药性,但仍需持续监测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澳门地区 褐家鼠 抗药性 溴鼠灵 Vkorc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