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医人工智能技术的现状与未来 被引量:3
1
作者 杨菁颖 谢玉芳 +4 位作者 张磊昌 葛巍 罗清华 毛源婷 严小军 《江西中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69-72,共4页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中医学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现拟通过对中医药、人工智能技术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针对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发展应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并将其与中医本身的特征及现代中医研究的实际情况相联...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中医学正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现拟通过对中医药、人工智能技术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针对人工智能在中医药领域的发展应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并将其与中医本身的特征及现代中医研究的实际情况相联系,讨论人工智能技术对中医发展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慧中医 中医药 数据挖掘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17F在壮医药线点灸干预溃疡性结肠炎中的意义 被引量:7
2
作者 张磊昌 肖慧荣 +4 位作者 吴云翔 文文兵 葛魏 杨苏琴 艾丽芳 《江西中医药》 2016年第11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IL-17F在壮医药线点灸干预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30例UC患者接受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前后的疾病活动指数、黏膜镜下表现积分,用RT-PCR技术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IL-17F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患者... 目的:探讨IL-17F在壮医药线点灸干预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30例UC患者接受壮医药线点灸治疗前后的疾病活动指数、黏膜镜下表现积分,用RT-PCR技术测定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IL-17F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患者治疗后的疾病活动指数和镜下黏膜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IL-17F相对表达量(2.9±2.2)明显低于治疗前(1.5+1.7)(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患者外周血IL-17F基因表达量和患者疾病活动指数以及镜下黏膜积分均成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435、0.3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17F可能参与了壮医药线点灸对UC患者的免疫调节,且发挥了促炎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壮医药线点灸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痔套扎联合外痔切除治疗混合痔疗效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磊昌 胡晓阳 +2 位作者 葛巍 陈光华 姚玉乔 《江西中医药》 2017年第12期23-24,43,共3页
目的:评估内痔套扎联合外痔切除治疗混合痔疗效。方法:将60例混合痔(内痔III、IV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内痔套扎+外痔切除)和对照组(传统外剥内痔术),各30例,评估两组患者疗效、手术和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疼痛指数(术后24... 目的:评估内痔套扎联合外痔切除治疗混合痔疗效。方法:将60例混合痔(内痔III、IV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内痔套扎+外痔切除)和对照组(传统外剥内痔术),各30例,评估两组患者疗效、手术和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疼痛指数(术后24h、48h、72h),并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及半年后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疗效相当,有效率均为100%,观察组的手术和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住院费用、疼痛指数、并发症和复发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痔套扎联合外痔切除治疗混合痔效果显著,在手术和住院时间方面优于传统的外剥内扎术且不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和疼痛,不失为治疗混合痔的一种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痔 内痔套扎 外痔切除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头翁汤方加味结合肛肠内腔治疗仪治疗肛窦炎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吴云翔 陈光华 +1 位作者 张磊昌 赵昂之 《抗感染药学》 2018年第9期1501-1503,共3页
目的:评价白头翁汤方加味结合肛肠内腔治疗仪治疗肛窦炎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4月间收治的肛窦炎患者84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 目的:评价白头翁汤方加味结合肛肠内腔治疗仪治疗肛窦炎患者的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4月间收治的肛窦炎患者84例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左氧氟沙星结合肛肠内腔治疗仪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治疗组基础上加用白头翁汤方加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各因子如C反应蛋白(CRP)、血清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10(IL-10)水平测得值的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差异。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效率为92.86%高于对照组为71.43%(P<0.05);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显著低于对照组为26.19%(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CRP、PCT、TNF-α、IL-10水平测得值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RP、PCT、TNF-α、IL-10水平测得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白头翁汤方加味结合肛肠内腔治疗仪治疗肛窦炎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用左氧氟沙星结合肛肠内腔治疗仪治疗,有效改善了炎症各因子水平,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头翁汤方加味 肛肠内腔治疗仪 左氧氟沙星 肛窦炎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穴位刺激法在肛肠病术后镇痛的应用概述 被引量:5
5
作者 杨伟 张磊昌 周艳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3期63-64,共2页
关键词 穴位刺激疗法 肛肠病 术后镇痛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金丸治疗寒热错杂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吴丽红 李冰莹 +6 位作者 徐志强 胡家丽 崔曼曼 肖宵 占传宇 肖曾华 张磊昌 《江西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期36-41,共6页
目的:观察左金丸治疗寒热错杂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48例临床分级为轻、中度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予美沙拉嗪肠溶片,观察给予左金丸加减治疗,连续治疗8周;观察指标... 目的:观察左金丸治疗寒热错杂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机制。方法:将48例临床分级为轻、中度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予美沙拉嗪肠溶片,观察给予左金丸加减治疗,连续治疗8周;观察指标为治疗前后的中医各项证候疗效测定、改良Mayo评分、内镜评分、CRP、ESR、TNF-α、IL-6及PI3K、Akt、mTOR的RNA表达水平;并于治疗结束后3个月进行随访统计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且观察组在总有效率、腹泻、黏液脓血便、四肢倦怠和里急后重、改良Mayo评分、内镜评分、CRP、ESR、TNF-α、IL-6、复发率较对照组显著好转(P<0.05);此外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PI3K、Akt、mTOR的RNA表达水平下降(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结论:左金丸可能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调节炎症反应,改善寒热错杂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症状,促进肠黏膜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金丸 溃疡性结肠炎 寒热错杂 PI3K/AKT/MTOR 临床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小萍运用六磨汤加减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被引量:1
7
作者 何俊梅 邓永文 +3 位作者 张全辉 张磊昌 陈教华 刘小云 《江西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2期48-50,53,共4页
目的:观察六磨汤加减联合八段锦对肝郁气滞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肝郁气滞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六磨汤加减联合八段锦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聚卡波非钙,1 g/次,每日3次,连续服用6周。... 目的:观察六磨汤加减联合八段锦对肝郁气滞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选取肝郁气滞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6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六磨汤加减联合八段锦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聚卡波非钙,1 g/次,每日3次,连续服用6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疗效、血清5-HT水平。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观察组总有效率9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嗳气、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情绪低落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提高5-HT含量方面也更为显著(P<0.05)。结论:六磨汤加减联合八段锦能有效改善肝郁气滞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症状,无药物不良反应,治疗方法简便,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 肝郁气滞 张小萍 六磨汤 八段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苓散联合热敏灸治疗混合痔术后尿潴留30例 被引量:10
8
作者 刘朋 胡晓阳 +2 位作者 徐佳 李炜 张磊昌 《江西中医药》 2019年第11期55-57,共3页
目的:观察五苓散联合热敏灸治疗混合痔术后尿潴留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混合痔术后出现尿潴留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五苓散联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热敷及诱导治疗,两组均行混合痔传统外剥内扎术... 目的:观察五苓散联合热敏灸治疗混合痔术后尿潴留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混合痔术后出现尿潴留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五苓散联合热敏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热敷及诱导治疗,两组均行混合痔传统外剥内扎术及术后常规护理。若两组治疗方式无效,则肌注5mg甲基硫酸新斯的明以作补充治疗,并以行导尿术作为最终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治疗后的自主排尿情况、甲基硫酸新斯的明肌注情况、治疗后24h内两组行导尿术情况及拔除导尿管后24h内再次行导尿术情况。结果:观察组中自主排尿例数、甲基硫酸新斯的明肌注例数、行导尿术例数、拔除导尿管后24h内再次行导尿术例数分别为23例(76.7%)、7例(23.3%)、5例(16.7%)、1例(0.03%);对照组则分别为14例(46.7%)、16例(53.3%)、11例(36.7%)、5例(16.7%),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83.4%,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63.4%,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上述各组均P<0.05。结论:中药五苓散联合热敏灸联合治疗对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并发症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显著,不仅能有效促进患者自主排尿,还能明显降低患者行导尿术的概率,减轻患者术后尿潴留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潴留 混合痔 热敏灸 五苓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