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路小切口下B-Twin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 被引量:7
1
作者 叶伟 李春海 +3 位作者 丁悦 张硕凌 朱伟荣 刘尚礼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小切口下B-Twin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手术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33~65岁,平均44岁。腰椎前屈后伸侧位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存在腰椎不稳,其中L4/512... 目的:探讨后路小切口下B-Twin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手术疗效。方法: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33~65岁,平均44岁。腰椎前屈后伸侧位X线片显示所有患者存在腰椎不稳,其中L4/512例,L5/S18例。MRI显示不稳节段合并中央型椎间盘突出9例,侧方椎间盘突出11例;同时合并腰椎管狭窄15例,其中侧隐窝狭窄11例,中央型椎管狭窄4例。均采用后路小切口下椎间盘切除、神经根管探查减压和B-Twin椎间融合术。结果:手术时间为1.3~2.3h,平均1.8h;术中出血量为70~90ml,平均80.7ml。术中无硬脊膜损伤,术后无脑脊液漏、神经功能损伤、伤口血肿等并发症发生。失访1例,19例随访6个月~2.5年,平均1.3年。患者术前Osweste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为38.74±4.70分,术后第3天为12.26±2.18分,术后3个月为9.95±2.39分,末次随访为8.05±2.07分,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P<0.01,术后3个月与术后第3天比较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个月比较P>0.05。术前病变椎间隙高度为9.73±1.49mm,术后第3天为13.53±1.63mm,末次随访为12.32±1.42mm,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第3天比较P<0.05。10例融合器出现2mm以内沉陷,5例出现较明显沉陷(>2mm),无融合器脱落。18例患者植骨融合,1例未融合但无任何临床症状。2例仍有腿部疼痛,1例予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为骨粒脱落所致未进一步治疗。结论:后路小切口下B-Twin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创伤较小、安全性较高、近期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不稳症 B—Twin椎间融合器 后路 小切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间融合对不同程度小关节切除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春海 叶伟 +3 位作者 李鉴轶 黄东生 刘尚礼 张硕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3-95,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融合对不同程度小关节切除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无脊柱疾患的尸体脊柱标本(L1~S5),利用最大载荷为10Nm的力偶对其中L4~5节段的完整状态、腰椎不稳状态、双侧小关节切除1/3、1/2、全切除+Cage固定或全切除+...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融合对不同程度小关节切除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无脊柱疾患的尸体脊柱标本(L1~S5),利用最大载荷为10Nm的力偶对其中L4~5节段的完整状态、腰椎不稳状态、双侧小关节切除1/3、1/2、全切除+Cage固定或全切除+Cage+TSRH等6种状态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运动试验,而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于L4~5节段,双侧小关节切除1/3、1/2或全切除后,加后路椎间融合器后前屈、左右侧弯运动范围较完整均显著降低,分别为4.50±2.43、2.61±0.82、3.21±1.41,4.70±1.47、3.43±0.75、4.13±0.81,5.98±2.67、3.89±0.70、4.53±1.33(P<0.01);另外,加用TSRH内固定组后该节段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右轴向旋转运动范围分别下降至1.49±0.58,1.60±0.98,1.21±0.34,1.29±0.41,1.60±0.87,1.53±0.98(P<0.01)。结论:单纯后路椎间融合器可增加不同程度小关节切除节段的稳定性,且小关节切除越少,脊柱稳定性越好。对于小关节切除太多者,可加用椎弓根内固定增加其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融合器 生物力学 小关节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路椎间融合器对不同节段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春海 叶伟 +3 位作者 李鉴轶 黄东生 刘尚礼 张硕凌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77-679,共3页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融合器对L4-5、L5-S1节段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无脊柱疾患的尸体脊柱标本(L1-S5),利用最大载荷为10Nm的力偶对其中L4-5、5-S1,节段的完整状态、腰椎不稳状态、双侧小关节切除1/3、1/2或全切除+Cage固定...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融合器对L4-5、L5-S1节段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6具无脊柱疾患的尸体脊柱标本(L1-S5),利用最大载荷为10Nm的力偶对其中L4-5、5-S1,节段的完整状态、腰椎不稳状态、双侧小关节切除1/3、1/2或全切除+Cage固定等5种状态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轴向旋转运动试验,而后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对于L4-5节段,双侧小关节切除1/3、1/2或全切除后,加后路椎间融合器前屈、左右侧弯运动范围较完整均显著降低,分别为4.50±2.43、2.61±0.82、3.21±1.41,4.70±1.47、3.43±0.75、4.13±0.81,5.98±2.67、3.89±0.70、4.53±1.33(P〈0.01);对于L5-S1节段,在双侧小关节内侧分别切除1/3时,后路椎间融合器能降低其前屈、右侧弯运动范围,分别为4.70±2.50、2.32±0.99(P〈0.01);切除1/2小关节时,其前屈运动范围降低,为6.02±2.15(P〈0.05);但切除全部小关节时,前屈、后伸、左侧弯、右侧弯和左轴向旋转运动范围降低,分别为2.59±0.27、2.69±1.10、1.08±0.76、1.02±0.69(P〈0.01)和1.15±0.30(P〈0.05)。结论:后路螺纹椎间融合器对L4-5、L5-S1,节段均有一定的稳定作用,但其对前者的稳定作用更为明显;在L5-S1节段应用后路螺纹椎间融合器时,小关节切除不能超过1/3,否则,必须附加后路器械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椎间融合器 生物力学 小关节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