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苏道”与“海道”评弹的特征差异及共生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盛满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9-15,共7页
"海道"评弹的出现大致以1908年上海"申江润余社"的成立为标志。厥后,向以正统自诩的光裕社即调用种种手段遏制以润余社为代表的这股异己势力,从而引发了书坛数十年的"苏""海"之争。在互竞雄长... "海道"评弹的出现大致以1908年上海"申江润余社"的成立为标志。厥后,向以正统自诩的光裕社即调用种种手段遏制以润余社为代表的这股异己势力,从而引发了书坛数十年的"苏""海"之争。在互竞雄长的过程中,两者渐由组织上的区别发展为艺术及艺人气质上的分野。分析沪上评弹的特征,可见"海道"评弹实则是在上海"近商摄利"之风影响下,从苏州评弹中异化出的变体。这一变体在相当程度上反作用于母体,使苏沪评弹在彼此排斥的同时,形成了相生相长的共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道 海道 竞争 互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造伎艺:社会变迁下的上海评弹艺人及其伎艺表达(1949—1953)
2
作者 张盛满 董天艺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CSSCI 2012年第3期24-30,140,共8页
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期,作为上海地方文化的特征之一,评弹面对着的是一种全新的社会语境以及国家制度。在这种新的历史环境下,评弹艺人们不单在日常惯习上面临着被更改的可能,甚而对自己谙习的伎艺,也必须进行再次甄别乃至重新塑... 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期,作为上海地方文化的特征之一,评弹面对着的是一种全新的社会语境以及国家制度。在这种新的历史环境下,评弹艺人们不单在日常惯习上面临着被更改的可能,甚而对自己谙习的伎艺,也必须进行再次甄别乃至重新塑造。在他们的伎艺即将被国家征调的前提下,艺人们伎艺表达的对象及表演模式被作了重新设定。然而,在国家的强力形塑下,艺人的心理选择与国家也并非完全一致。他们在伎艺表达上的越轨,无形中也在构建自己的私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变迁 国家权力 评弹 艺人 伎艺再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国初期党对地方文艺的改造——以上海地区的评弹革新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张盛满 《上海艺术评论》 2019年第5期15-17,共3页
1949年中旬,革新成了上海地区评弹发展的大势所趋,媒体在期间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正如舆论对评弹改革产生的争论一样,谙熟传统的艺人们在面对陌生的革新语境时表现出了普遍的畏惧情绪。为了转变文艺界的观念促进艺人进步,党开... 1949年中旬,革新成了上海地区评弹发展的大势所趋,媒体在期间亦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正如舆论对评弹改革产生的争论一样,谙熟传统的艺人们在面对陌生的革新语境时表现出了普遍的畏惧情绪。为了转变文艺界的观念促进艺人进步,党开始以春节戏曲竞赛的模式引导文艺改革以及对艺人进行思想改造。适时举行的"春赛"从演绎技巧与表演内容上对评弹的发展路径作了规定,并为接踵而至的大规模戏改运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评弹 表演内容 思想改造 发展路径 戏改 建国初期 畏惧情绪 演绎技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