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USLE模型的青藏高原土壤保持功能定量评价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振坤 刘峰 +3 位作者 郑光辉 李德成 徐胜祥 张甘霖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3-181,共9页
土壤保持功能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主要调节功能之一,准确评估青藏高原土壤保持功能的时空变化规律,是确保该地区顺利开展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前提。本研究通过收集气象、土壤、土地利用、DEM和NDVI等数据,利用RUSLE模型对1982... 土壤保持功能是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主要调节功能之一,准确评估青藏高原土壤保持功能的时空变化规律,是确保该地区顺利开展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的前提。本研究通过收集气象、土壤、土地利用、DEM和NDVI等数据,利用RUSLE模型对1982—2020年青藏高原土壤保持功能的时空特征进行动态评估。结果表明:1982—2020年青藏高原的土壤保持量呈波动增加趋势,土壤保持能力由南向北逐渐减弱,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川西和藏东的高山深谷;在过去的近40 a中,青藏高原土壤侵蚀强度发生明显转换,其主要特征是由高一级的中度侵蚀强度向低一级的轻度或微度侵蚀强度转换,说明青藏高原近40 a内土壤保持状况不断改善;不同地形条件下青藏高原土壤保持能力也有明显差异,主要表现为起伏度小的高海拔地区土壤保持能力普遍较弱;就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而言,林地区域的土壤保持能力最强,而未利用地土壤保持能力最弱。近40 a来,青藏高原土壤保持能力不断增强,但仍存在部分区域的土壤保持能力较弱。未来在重视和保护土壤保持能力较强的林地区域的同时,应加强起伏度小的高海拔地区水土治理工作,制定分级分区的土壤侵蚀防治措施,进一步增强青藏高原地区的土壤保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RUSLE模型 土壤保持功能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关键带研究评述: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5
2
作者 杨顺华 宋效东 +2 位作者 吴华勇 吴克宁 张甘霖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8-318,共11页
近20年来,国际上兴起的“地球关键带”研究,为重新审视地球表层系统内水、土、气、生、岩等各要素的功能及其内在关联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搜集2001—2021年间国内外地球关键带研究文献,应用引文空间(CiteSpace)技术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梳... 近20年来,国际上兴起的“地球关键带”研究,为重新审视地球表层系统内水、土、气、生、岩等各要素的功能及其内在关联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搜集2001—2021年间国内外地球关键带研究文献,应用引文空间(CiteSpace)技术进行文献计量分析,梳理地球关键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为自然资源综合管理和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文献分析表明:地球关键带受到欧美发达国家和中国学界的普遍关注;三个发展阶段(萌芽、初期和快速发展)的研究重点差异明显;土壤是联结地表和地下过程的纽带与核心;地球物理技术成为理解地球关键带结构与过程的重要工具;联网观测和模型模拟是下一阶段的重要方向;地球关键带功能和服务的量化、权衡与提升有望成为重要的决策支持工具。未来仍需在五个方面深化研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地球关键带观测站网络;加强学科交叉和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新一代地球关键带科学家;服务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求,在实践中应用和发展地球关键带科学;开发新技术、新方法,完善理论、模型和方法体系;揭示地球关键带过程的耦合机制及其环境效应,加强人类活动对水土过程、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影响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关键带 土壤圈 地球表层系统 结构 过程 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化壳颗粒大小是决定典型干旱区硝态氮深部累积特征的关键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董学涛 吴华勇 +2 位作者 宋效东 张甘霖 潘洁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6-1246,共11页
我国干旱区农田关键带过量施氮造成氮肥利用率低和土壤硝态氮大量累积,威胁生态环境安全。阐明干旱区土壤硝态氮累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干旱区水肥综合管理提供科学参考。选择典型干旱区——新疆阿克苏地区为研究区域,从南向北沿地... 我国干旱区农田关键带过量施氮造成氮肥利用率低和土壤硝态氮大量累积,威胁生态环境安全。阐明干旱区土壤硝态氮累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干旱区水肥综合管理提供科学参考。选择典型干旱区——新疆阿克苏地区为研究区域,从南向北沿地形序列布设三个钻孔点,分别为60年棉田XJ1(40°36′48.7″N,80°48′14.2″E)、32年老苹果园XJ2(41°16′16.2″N,80°19′9.1″E)和15年新苹果园XJ3(41°20′37.6″N,80°17′11.0″E),海拔依次为971 m、1129 m和1213 m,采样深度依次为7.75 m、10.52 m和9.91 m,利用线性和非线性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了土壤有关理化性质与土壤硝态氮浓度变异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拔低处棉田和海拔高处不同种植年限的苹果园土壤深部均出现了硝态氮显著累积特征,深部浓度高达44 mg·kg^(-1),最大累积深度超过10 m。土壤含水量和不同粒径颗粒(砾石、砂粒、粉粒与黏粒)含量等关键理化性质可解释土壤硝态氮浓度垂直变异的约50%。其中,土壤含水量和土壤颗粒大小是决定土壤硝态氮深部累积特征的重要因素,土壤含水量越高、土壤颗粒越细,土壤硝态氮浓度通常越高。棉田土壤硝态氮在4 m深地下水位以下发生了明显的反硝化作用,使累积的硝态氮浓度降至较低水平(<1 mg·kg-1)。苹果园因地下水位较深,土壤硝态氮未发生明显的反硝化作用,且已大量迁移累积至植物根系难以触及的深部区域(>5 m)。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土壤硝态氮深部累积特征的地下部直接性因素;土壤颗粒大小通过调控土壤含水量空间变异,而成为影响土壤硝态氮深部累积特征的地下部根本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硝态氮 地球关键带 反硝化作用 棉田 苹果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庭物证不同附着物上土壤的取样方法及源指示研究
4
作者 郝芮 杨金玲 +3 位作者 张甘霖 赵玉国 何跃 许哲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3-172,共10页
土壤由于其广泛性和易于附着性等特点,在法庭物证溯源比对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为明确不同附着物取样方法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以及附着物上土壤的源指示作用,本研究选择在城市–城郊进行路线模拟,采集不同路段、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原土,并对... 土壤由于其广泛性和易于附着性等特点,在法庭物证溯源比对方面发挥着一定作用。为明确不同附着物取样方法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以及附着物上土壤的源指示作用,本研究选择在城市–城郊进行路线模拟,采集不同路段、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原土,并对每个采样点进行纤维类(手套)、金属类(铁锹)和橡胶类(鞋底)附着土壤模拟。对不同附着物分别采用了干刷和水洗/滴洗两种方法进行取样,使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测定土壤样品。结果表明,取样方法对纤维类和橡胶类附着土壤样品的元素含量无显著影响,但干刷法操作更方便快捷;金属类附着土壤的滴洗法优于干刷法。依据土壤元素含量和主成分分析,纤维类和金属类附着的土壤可以与其来源具有较好匹配效果;由于鞋子(橡胶类)经过较长的路线后,鞋底附着的土壤反映经过路线的综合信息,其更多情况下鞋底样品与最后经过的土壤源更相近,主成分分析结合欧氏距离对鞋底土壤源指示起到一定作用。因此,纤维类、金属类和橡胶类附着物可为未知土壤样品来源推断提供依据,对于土壤源指示有一定帮助,但实际应用中需要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结合环境信息进行综合判断。本次模拟试验可为不同附着物取样方法得到的土壤样品的比对和源指示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法庭物证 附着物 X射线荧光光谱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成土模式下黑土有机质热稳定性剖面分异特征
5
作者 龚可杨 杨飞 +2 位作者 隆浩 谷俊 张甘霖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2-673,共12页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含量及其稳定性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热重分析法在反映SOM含量与热稳定性方面显示出了较好的潜力而受到重视。探究不同成土模式下黑土SOM热稳定性在剖面尺度的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可以为黑土... 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SOM)含量及其稳定性是评价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热重分析法在反映SOM含量与热稳定性方面显示出了较好的潜力而受到重视。探究不同成土模式下黑土SOM热稳定性在剖面尺度的分异规律及影响因素,可以为黑土资源保护与碳固定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在东北典型黑土区采集了相对稳定地形条件下(平坦)自然发育的3个典型黑土剖面和非稳定地形条件下(有地表侵蚀和沉积)受侵蚀堆积过程影响的2个黑土剖面,采用热重分析法,基于不同温度区间的质量损失,分别以Exo1(200~350℃区间的质量损失)和Exo2(350~550℃区间质量损失)代表热易分解SOM和热稳定SOM,以微分热重曲线及热重参数指标(Exo1/Exo2和TG-T50)表征不同土壤剖面的SOM热稳定性分异特征,并结合傅里叶红外光谱讨论了SOM化学稳定性剖面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稳定地形下自然发育的黑土,热易分解SOM(Exo1)含量相较于热稳定SOM(Exo2)含量随深度下降更快,Exo1/Exo2随深度减小,TG-T50随深度增加,脂肪族碳/芳香族碳减少,SOM稳定性随深度增加。非稳定地形条件下,黑土SOM热稳定性并未随深度表现出规律性下降趋势,存在深层SOM含量和Exo1/Exo2高于表层的现象,这主要是由于复杂的地表历史过程导致母质和SOM来源不同。本研究证实了热重分析法在反映SOM稳定性方面的适用性。黑土中SOM稳定性的剖面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受成土模式的制约,而成土模式与地貌稳定性密切相关。侵蚀过程携带的大量热易分解SOM在坡面下部及流域沉积地形部位堆积,由于埋藏作用,这些热易分解SOM可以长期存在于深层土壤中。然而,非稳定地形区域一旦再遭侵蚀,这些埋藏的不稳定SOM很可能再次启动分解过程,同样可以导致大量埋藏的“老碳”被释放,成为黑土区碳排放的“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 热重分析 热易分解有机质 热稳定有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表土磁化率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6
作者 陈雅敏 宋效东 +3 位作者 刘峰 叶明亮 张甘霖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1-371,共11页
土壤磁化率是古环境重建的常用代用指标,对表土磁化率与现代环境的关系研究有助于理解磁化率产生差异的原因。当前,区域尺度上土壤磁化率变化成因认识尚不清楚,限制了磁化率作为古环境重建重要代用指标的精准应用。本研究系统调查了青... 土壤磁化率是古环境重建的常用代用指标,对表土磁化率与现代环境的关系研究有助于理解磁化率产生差异的原因。当前,区域尺度上土壤磁化率变化成因认识尚不清楚,限制了磁化率作为古环境重建重要代用指标的精准应用。本研究系统调查了青藏高原的254个样点表层(发生层A层)土样,测定土壤磁化率和其他土壤属性,结合母质、气候、地形和植被等数据,阐明青藏高原地区土壤磁化率空间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母质类型之间,表层土壤磁化率(χ_(lf))无显著差异,百分频率磁化率(χ_(fd)%)差异显著,表现为黄土和砂页岩风化物>冰碛物和结晶盐风化物,其他母质类型之间无显著差异;不同土地利用之间,表层土壤χ_(lf)无显著差异,χ_(fd)%差异显著:森林和旱地>草地>荒地。(2)各因子对土壤磁化率影响表现为植被>理化性质>地形>母质。(3)空间分布上,χ_(lf)与χ_(fd)%均呈现由东南向西北降低的趋势。此外,χ_(lf)和χ_(fd)%的空间分布规律与青藏高原植被分区相吻合。因此,磁化率能更好地指示植被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表土 磁化率 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枸杞种植适宜性区划
7
作者 洪云鹏 陈沂岭 +5 位作者 苏燕燕 董刚强 宋效东 王涵 杨金玲 张甘霖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1-1100,共10页
于2023年7—8月对宁夏全境枸杞种植分布情况进行调查,记录了186个点位的枸杞适宜种植情况,测试了70份鲜枸杞样品,获取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百粒重、产量和果形指数的数据,同时收集了宁夏自治区的气候、地形、土壤等多种高分辨率环境变... 于2023年7—8月对宁夏全境枸杞种植分布情况进行调查,记录了186个点位的枸杞适宜种植情况,测试了70份鲜枸杞样品,获取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百粒重、产量和果形指数的数据,同时收集了宁夏自治区的气候、地形、土壤等多种高分辨率环境变量。首先,基于枸杞种植分布信息与环境变量,使用最大熵模型(Max Ent)识别了宁夏自治区可以种植枸杞的区域;其次,基于主观权重法建立了4项枸杞质量指标的权重和分级体系,使用随机森林(RF)分类模型完成了宁夏自治区枸杞种植适宜性区划,并使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研究了各种环境因子对枸杞质量指标的影响。研究表明,枸杞潜在种植区主要分布在现有农田区(除南部六盘山两侧冷凉区)和农田与牧场交界边缘区,其中,适宜区占47%,较适宜区占35%,次适宜区占18%。气候因素是影响枸杞种植的主要因子,其次是土壤和地形因素;4项枸杞质量指标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百粒重、果形指数主要由气候因素驱动,产量主要受土壤肥力影响。该研究对宁夏枸杞产业转型及种植发展规划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 种植适宜性 最大熵模型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稀土尾矿山土体硝态氮累积特征研究
8
作者 许哲 杨金玲 +1 位作者 赵越 张甘霖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7-736,共10页
稀土开采会造成大量浸矿剂(硫酸铵)残留在土壤中,高浓度铵态氮(NH_(4)^(+)-N)可能在生物化学作用下转化为硝态氮(NO_(3)^(-)-N)。为探明NO_(3)^(-)-N在稀土尾矿山土体内的含量及影响因素,明确硝酸盐污染程度,本研究选择赣南地区一个离... 稀土开采会造成大量浸矿剂(硫酸铵)残留在土壤中,高浓度铵态氮(NH_(4)^(+)-N)可能在生物化学作用下转化为硝态氮(NO_(3)^(-)-N)。为探明NO_(3)^(-)-N在稀土尾矿山土体内的含量及影响因素,明确硝酸盐污染程度,本研究选择赣南地区一个离子型稀土原地浸矿尾矿山,由表土分层采样至基岩面,并分析土壤NO_(3)^(-)-N及相关的理化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尾矿山土体NO_(3)^(-)-N含量变异范围非常大(2.80~193.99 mg·kg^(–1)),其平均值为46.30±55.16 mg·kg^(–1),表层土壤NO_(3)^(-)-N含量范围为2.89~6.75 mg·kg^(–1),与自然土壤相近;表层以下土壤NO_(3)^(-)-N含量明显高于自然土壤。尾矿山土体深部含矿层土壤NO_(3)^(-)-N含量明显高于表层,NO_(3)^(-)-N含量随深度的分布规律与自然土壤相反,这是矿体部分残留大量浸矿剂造成的。土壤NH_(4)^(+)-N含量主导了NO_(3)^(-)-N的产生量,但NO_(3)^(-)-N在土体不同深度、山体不同部位的累积量还受降雨淋溶及NO_(3)^(-)-N迁移过程的控制。开采结束4年后,尾矿山内累积的NO_(3)^(-)-N仍不断向环境中释放。长期来看,尾矿山土壤中富集的NH_(4)^(+)-N将不断转化为NO_(3)^(-)-N并随水迁移,持续威胁生态环境及人类健康。本研究可为稀土原地浸矿场地土壤及下游水体污染的评价和治理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转化 硝态氮分布 硝态氮迁移 离子型稀土 矿区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土壤环境问题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34
9
作者 张甘霖 赵玉国 +2 位作者 杨金玲 赵文君 龚子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25-933,共9页
城市土壤是保护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生态屏障,城市土壤的退化过程实质上是其“自我牺牲”地发挥生态服务功能从而导致自身质量下降的过程,因此其自身常常存在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除了压实等物理退化过程之外,多种与人为活动有关的元... 城市土壤是保护城市环境的一个重要生态屏障,城市土壤的退化过程实质上是其“自我牺牲”地发挥生态服务功能从而导致自身质量下降的过程,因此其自身常常存在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除了压实等物理退化过程之外,多种与人为活动有关的元素的富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是城市土壤环境问题最主要的方面。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特点是污染的出现没有明显的空间连续性,污染元素以Cu、Zn、Ph和Hg等元素为主,而其他重金属富集程度相对比较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重金属污染不只是现代过程,根据城市发展的历史,经常会出现历史污染。城市土壤常含有相对富集的多环芳烃,环数在2~6之间,并以2~4环PAHs为主,说明其具有很强的燃烧来源背景。迄今为止,城市土壤污染研究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对于城市土壤污染物来源、现状及扩散方式的认识;污染对生态环境和健康的影响和风险评价;城市土壤的良性利用和管理调控手段。退化的城市土壤对水、气环境和生物活动以及人体健康都存在显著的影响,不同的城市功能区土壤在环境质量上有明显的区别。目前对于城市土壤污染的环境容量和临界阈值、污染物质迁移、传播动力学、水土气生交互影响、污染的生物效应等方面有待于更深入和全面的研究,这对建立科学的城市土壤污染风险评估体系、控制城市土壤污染、实现城市土壤的良性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壤 土壤环境 土壤退化 土壤污染 重金属 有机污染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和土系划分标准 被引量:127
10
作者 张甘霖 王秋兵 +6 位作者 凤荣 吴克宁 蔡崇法 章明奎 李德成 赵玉国 杨金玲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26-834,共9页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建立了亚类以上高级单元分类标准和检索,但在基层分类标准方面尚待系统建立和完善。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与土系划分的标准,从标准建立的背景、原则与特点到标准本身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并用实例演示...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建立了亚类以上高级单元分类标准和检索,但在基层分类标准方面尚待系统建立和完善。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土族与土系划分的标准,从标准建立的背景、原则与特点到标准本身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并用实例演示了土族土系标准在具体土壤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 基层分类 土族 土系 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时空变化研究的进展与未来 被引量:48
11
作者 张甘霖 史舟 +8 位作者 朱阿兴 王秋兵 吴克宁 史志华 赵永存 赵玉国 潘贤章 刘峰 宋效东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060-1070,共11页
理解和表征土壤的时空变化是土壤学的基本任务,也是评估和合理发挥土壤功能的重要前提。土壤的时空变化与气候环境变迁、岩石圈风化、地表物质迁移、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圈层变化过程相耦合。围绕土壤时空变化研究的新近进展,本文综述并... 理解和表征土壤的时空变化是土壤学的基本任务,也是评估和合理发挥土壤功能的重要前提。土壤的时空变化与气候环境变迁、岩石圈风化、地表物质迁移、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圈层变化过程相耦合。围绕土壤时空变化研究的新近进展,本文综述并展望了土壤形成和演变过程、土壤形态学、土壤调查、土壤分类、数字土壤制图与土壤退化的发展态势。未来土壤时空变化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主要包括:地球表层系统中土壤与环境要素之间的多过程耦合机理与模拟、多尺度土壤-环境关系与模拟、多元土壤信息的融合机理与数据同化。未来重点研究领域将涉及到关键带科学引领的土壤形成和演变研究、多尺度数字土壤制图与时空变化预测、基于多传感器的土壤综合观测原理与技术、完整和详尽的国家和全球土壤资源清单及共享平台建设、区域土壤资源退化机理及其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地理学 土壤发生学 土壤形态学 土壤调查 土壤制图 土壤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被引量:11
12
作者 张甘霖 史舟 +9 位作者 王秋兵 赵永存 刘峰 杨琳 宋效东 杨飞 蒋卓东 曾荣 陈颂超 杨顺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64-1276,共13页
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时空分布规律、形成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土壤学学科分支,其主要目标和任务是理解土壤形成演化的关键过程与影响因素并预测未来土壤-环境的共同演化特征,揭示土壤资源分布规律、利用前景和保护对策,为农业、生态... 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时空分布规律、形成过程及其资源环境效应的土壤学学科分支,其主要目标和任务是理解土壤形成演化的关键过程与影响因素并预测未来土壤-环境的共同演化特征,揭示土壤资源分布规律、利用前景和保护对策,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支撑土壤普查、耕地保护等国家目标。21世纪特别是新时代10年以来土壤地理学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研究对象和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向以土壤为核心的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发展,高强度人为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壤时空演变研究愈加活跃。土壤地理学主要发展趋势包括土壤信息获取方式正在发生变革,数字土壤制图向融合过程机理与数据驱动发展,土壤时空信息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未来土壤地理学优先发展领域包括:以关键带研究带动土壤发生和演变研究的革新,基于多传感器的土壤综合观测原理与技术,多尺度数字土壤制图与时空变化预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地理学 土壤时空变化 地球关键带 土壤信息 数字土壤制图 数字土壤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地理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27
13
作者 张甘霖 史学正 龚子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92-801,共10页
基础土壤地理学的核心内容是土壤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变化,目标是预测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以及在自然和人为影响下的演变、实现土壤资源的有效管理。我国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20世纪50年代区域和全国性的土壤调查和综合... 基础土壤地理学的核心内容是土壤在时间和空间中的变化,目标是预测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以及在自然和人为影响下的演变、实现土壤资源的有效管理。我国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20世纪50年代区域和全国性的土壤调查和综合考察奠定了我国土壤地理学的发展基础;20世纪80年代随着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开始和科学研究恢复,土壤地理学重新复兴,包括土壤发生、土壤分类、土壤制图、土壤遥感等各个分支学科在内的土壤地理学得以迅速发展,这其中1984年开始的"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研究贯穿了此后20多年的发展历程并推动了相关学科的进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3S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全面促进了土壤地理研究的现代化,土壤空间变化描述的内容、方式、应用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未来的土壤地理学研究将面对我国土壤资源制约的国情,重点应该围绕变化中的自然条件和强烈的人为干扰下土壤质量与功能的演变、以土系为主体的土壤基层分类体系、以信息技术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的土壤资源数字化表达与管理系统等中心内容,为我国土壤资源的可持续管理、环境保护以及应对全球环境变化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地理学 土壤发生学 土壤制图 土壤信息系统 回顾 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耕人为土某些氧化还原形态特征的微结构和形成机理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甘霖 龚子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16,共7页
结合微形态观察和特征微区化学成分的电子能谱测定,对水耕人为土几种典型的氧化还原形态特征的结构进行了解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它们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根孔/裂隙淀积铁质胶膜形成于还原亚铁离子在根孔或裂隙面的氧化富集,该... 结合微形态观察和特征微区化学成分的电子能谱测定,对水耕人为土几种典型的氧化还原形态特征的结构进行了解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它们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根孔/裂隙淀积铁质胶膜形成于还原亚铁离子在根孔或裂隙面的氧化富集,该过程是Fe2+吸附于铝硅酸盐粘粒表面被氧化;根际铁质同心圆的形成涉及反应—转移—反馈的自组织过程,导致条带状富铁与贫铁区域的形成;淋失胶膜可分为铁锰淋失胶膜和粘粒淋失膜(淋余膜),二者在微结构和化学成分上有明显不同,后者不仅铁锰的淋失更甚,而且伴随铝硅酸盐粘粒的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耕人为土 氧化还原形态特征 微形态 形成机理 自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的基层分类与制图表达 被引量:26
15
作者 张甘霖 龚子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4-69,共6页
简单回顾国内外土壤基层分类的历史,提出概述基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的基层分类和其制图表达的基本体系。
关键词 中国 土壤系统分类 基层分类 土壤制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淹水条件下土壤中元素迁移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9
16
作者 张甘霖 龚子同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55-365,共11页
本文研究了淹水条件下水稻土的两种主要母土的元素活化迁移规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淹水条件下淋溶迁移元素来源于不同的母体;铁、锰、钙、镁等元素的活化作用加强,迁移能力增加,元素的迁移序列中锰的迁移能力已接近钙、镁等活... 本文研究了淹水条件下水稻土的两种主要母土的元素活化迁移规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淹水条件下淋溶迁移元素来源于不同的母体;铁、锰、钙、镁等元素的活化作用加强,迁移能力增加,元素的迁移序列中锰的迁移能力已接近钙、镁等活泼元素;两种土壤中元素的迁移序列不同。性质相似的元素在迁移过程中具有相似的行为,相互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因而在统计区分中位置靠近。引起元素在土壤中活化迁移的过程包括还原、重碳酸化、水化、络合、置换等。按照土壤地球化学类型,红壤中元素的迁移类型属于盐基不饱和型,而普通潮土则介于碳酸盐型和盐基饱和型之间。相平衡分析表明,在淹水且不断移去渗漏液的前提下,两种土壤其矿物风化产物均落在高岭石稳定区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迁移 土壤 淹水条件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土壤研究的深化和发展——简评首届“城市、工业、交通和矿区土壤”国际学术会议 被引量:42
17
作者 张甘霖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1-112,共2页
关键词 城市土壤 研究方向 学术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耕条件下元素迁移与平衡及其土壤发生意义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甘霖 龚子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53-53,共1页
水耕条件下元素迁移与平衡及其土壤发生意义张甘霖,龚子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人为水耕过程就是一个强烈改变原有成土条件的过程,又是一个影响土壤系统内物质迁移与平衡的过程,它导致土壤形态学、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土壤肥力... 水耕条件下元素迁移与平衡及其土壤发生意义张甘霖,龚子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人为水耕过程就是一个强烈改变原有成土条件的过程,又是一个影响土壤系统内物质迁移与平衡的过程,它导致土壤形态学、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土壤肥力特征发生新的变化。水耕条件下元素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体系 水耕条件 元素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表水影响下的水耕人为土形成速率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甘霖 龚子同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54-257,262,共5页
在区域土壤调查和排水采集器定位观测的基础上,结合模型方法,初步定量地研究了野外可辨别的氧化还原形态特征形成时间大约为15—25年左右,根据铁的淋失速率确定了铁的分异程度与时间的关系。并对发育于第四纪红壤(普通简育湿润... 在区域土壤调查和排水采集器定位观测的基础上,结合模型方法,初步定量地研究了野外可辨别的氧化还原形态特征形成时间大约为15—25年左右,根据铁的淋失速率确定了铁的分异程度与时间的关系。并对发育于第四纪红壤(普通简育湿润富铁土)的一个水耕人为土系列的相对水耕时间进行了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耕人为土 土壤形成速率 土壤发生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尚意风神”:姜夔书法思想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甘霖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25-127,共3页
姜夔是南宋时期尚意书风思想的集大成者,作为其思想和学说之总结的《续书谱》,不仅深刻阐述了其书法思想与主张,亦以抑唐崇晋的批判形式表述其关于书法和经典的认知与思想,涉及书学的古典主义美学观、尚雅意趣观、书法艺术本体观等诸方... 姜夔是南宋时期尚意书风思想的集大成者,作为其思想和学说之总结的《续书谱》,不仅深刻阐述了其书法思想与主张,亦以抑唐崇晋的批判形式表述其关于书法和经典的认知与思想,涉及书学的古典主义美学观、尚雅意趣观、书法艺术本体观等诸方面的关系及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夔 书法思想 抑唐崇晋 尚雅意趣 书法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