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埋滴灌下玉米秸秆不同还田年限土壤有机碳固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
作者 葛选良 杨恒山 +3 位作者 杨学振 张瑞富 刘晶 李莹莹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89-1700,共12页
外源有机物(秸秆)添加直接影响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周转,研究浅埋滴灌条件下玉米秸秆持续还田土壤有机碳固存及其影响因素对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可持续生产与耕地地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连续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玉米连作秸秆连... 外源有机物(秸秆)添加直接影响耕层土壤有机碳的周转,研究浅埋滴灌条件下玉米秸秆持续还田土壤有机碳固存及其影响因素对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可持续生产与耕地地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连续7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玉米连作秸秆连年全量还田0年(0a)、3年(3a)、5年(5a)和7年(7a)4个处理,探讨玉米秸秆不同还田年限对土壤结构、胞外酶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碳储量、固碳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与0a处理相比,0~30 cm土层3a、5a和7a广义土壤结构指数分别增加1.65%、1.99%和3.33%,土壤三相结构距离分别降低5.55%、6.65%和12.7%;0~30 cm土层3a、5a和7a土壤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和土壤β-葡萄糖苷酶活性分别提高4.34%、13.0%、15.9%和12.1%、16.3%、20.9%,土壤纤维素酶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5.86%、13.4%、19.2%和12.6%、21.3%、34.1%;不同处理间几何平均酶活性和总体酶活性差异显著,0~30 cm土层3a、5a和7a几何平均酶活性和总体酶活性较0a分别提高8.63%、15.90%、22.25%和9.12%、17.19%、25.09%。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及其储量均表现为3a、5a和7a显著高于0a,0~30 cm土层3a、5a和7a土壤有机碳和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较0a分别提高13.4%、32.7%、42.7%和17.5%、27.5%、42.5%,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较0a分别提高13.2%、18.5%、28.5%和33.9%、45.3%、56.1%;同时0~30 cm土层3a、5a和7a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储量分别提高11.6%、29.5%、36.2%和14.9%、23.8%、35.5%,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储量分别提高10.7%、15.2%、22.3%和31.0%、41.0%、48.5%。0~30 cm土层5a和7a土壤固碳量均显著高于3a;0~30 cm土层各处理碳库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差异显著,5a和7a较3a分别提高17.0%、26.1%和7.00%、19.9%。土壤结构稳定性、胞外酶活性与土壤固碳量和碳库管理指数的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β-1,4-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液相体积分数、三相结构距离、纤维素酶活性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是影响玉米秸秆不同还田年限土壤有机碳固存的主要因素,其解释率分别为76.0%、4.10%、3.30%、1.70%和3.40%。浅埋滴灌下玉米秸秆连续还田7年改善了土壤结构的稳定性,提高了与土壤碳素相关的土壤胞外酶活性,进而提升了土壤有机碳固存和碳库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滴灌 秸秆还田年限 土壤特性 有机碳固存 碳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磷深度和深松对春玉米磷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瑞富 杨恒山 +3 位作者 范秀艳 张宏宇 柳宝林 刘晶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80-887,共8页
【目的】磷肥施用深度是影响玉米对磷吸收利用的因素之一,深松可以打破犁底层,促进根系重心下移,提高根系的生理活性。研究深松措施下不同施磷深度春玉米对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明确深松措施下春玉米高产栽培减磷增效的适宜施磷方式... 【目的】磷肥施用深度是影响玉米对磷吸收利用的因素之一,深松可以打破犁底层,促进根系重心下移,提高根系的生理活性。研究深松措施下不同施磷深度春玉米对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期明确深松措施下春玉米高产栽培减磷增效的适宜施磷方式。【方法】2014年采用裂区田间试验,以耕作方式为主区,设旋耕、深松+旋耕两个处理;以施磷深度为副区,设6 cm(P6)、12 cm(P12)、18 cm(P18)、24 cm(P24)4个处理,以不施磷肥为CK。2015年进行了深松措施下大田验证试验。测定了春玉米植株地上部干物质重、磷含量、磷素吸收量,分析了不同施磷深度下春玉米的磷素吸收效率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差异性,讨论了土壤磷素分布与春玉米根系分布的匹配关系对磷素吸收和磷肥利用的影响。【结果】不同施磷深度下春玉米籽粒产量均表现为P12>P6>P18>P24,耕作措施间表现为深松+旋耕处理高于旋耕处理,在深松+旋耕处理下P12处理与其他处理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植株地上部磷含量吐丝期和完熟期均以P12处理最高,P6处理次之,P24处理最低。干物质重均以P12处理最高,耕作措施间表现为深松+旋耕处理高于旋耕处理,旋耕处理下吐丝期和完熟期不同施磷深度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深松+旋耕处理下吐丝期不同施磷深度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完熟期P12处理与P24处理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磷素吸收量均以P12处理最高,旋耕处理下吐丝期前P12处理较P6处理(常规施磷深度)提高7.47%(2014),吐丝期后P12处理较P6处理提高3.85%(2014),深松+旋耕处理下吐丝期前P12处理较P6处理提高10.32%(2014)、9.01%(2015),吐丝期后P12处理较P6处理提高9.34%(2014)、10.20%(2015),深松进一步促进了春玉米对磷素的吸收,且在吐丝期后表现得更为明显。磷素吸收效率均以P12处理最高,P6处理次之,P24处理最低,P12处理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磷肥利用效率均以P12处理最高,在旋耕处理下P12处理较P6处理提高19.22%(2014),深松+旋耕处理下P12处理较P6处理提高29.22%(2014)、29.04%(2015)。【结论】深松措施下,磷肥施用深度适度下移至12 cm可提高春玉米的磷素吸收效率、磷肥利用效率和籽粒产量,是玉米高产栽培减磷增效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深松 施磷深度 磷肥利用效率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松对春玉米根系分布及氮素积累与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张瑞富 杨恒山 +5 位作者 张玉芹 范秀艳 刘晶 柳宝林 薛新伟 李丹丹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6-181,共6页
2015—2016年以先玉335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深松+旋耕(S+R)和旋耕(R)2个处理,研究了深松对春玉米根系分布及氮素积累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疏松了土壤,有利于根系的生长,促进根系下扎,深松措施下先玉335和郑单958完熟期总根... 2015—2016年以先玉335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设置深松+旋耕(S+R)和旋耕(R)2个处理,研究了深松对春玉米根系分布及氮素积累与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疏松了土壤,有利于根系的生长,促进根系下扎,深松措施下先玉335和郑单958完熟期总根干重较旋耕处理分别提高了7.35%和9.25%,其中20~40 cm土层分别提高了15.52%和24.07%,30 cm以下土层根条数和根幅明显增加。深松改善根系形态特征,增加了根系与氮素的接触机会,促进了春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和累积,使单位重量根系氮素吸收量明显提高,吐丝前S+R处理的先玉335和郑单958单位重量根系氮素吸收量较R处理分别提高了11.22%和12.03%,处理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S+R处理的氮素吸收效率先玉335和郑单958较R处理分别提高6.11~6.40 kg·kg^-1和7.17~7.51 kg·kg^-1,氮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了3.86~8.00 kg·kg^-1和5.40~9.86 kg·kg^-1,氮素积累量分别提高了33.73~35.66 kg·hm-1和27.85~36.61 kg·hm-1。与先玉335相比,郑单958对深松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 春玉米 根系形态特征 产量 氮素吸收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面施肥对甜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瑞富 杨恒山 +1 位作者 郑威 李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0期9486-9487,共2页
研究了灌溉条件下叶面施肥对甜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管是拔节期还是抽雄期,叶面喷施0.1%尿素+0.3%磷酸二氢钾效果均好于单一喷施其中任何一种;从喷施时间来看,抽雄期喷施效果好于拔节期喷施。叶面施肥促进了植株生长... 研究了灌溉条件下叶面施肥对甜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管是拔节期还是抽雄期,叶面喷施0.1%尿素+0.3%磷酸二氢钾效果均好于单一喷施其中任何一种;从喷施时间来看,抽雄期喷施效果好于拔节期喷施。叶面施肥促进了植株生长,改善了穗部性状,提高了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的含量,进而提高了甜玉米的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叶面施肥 鲜穗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农田土壤微环境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5
作者 敖磊 张瑞富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22期96-99,110,共5页
生物炭具有丰富的多孔结构、高吸附能力、高比表面积等优点,将其用于农田土壤改良,能够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有助于实现农田固碳减排和作物增产的目标。生物炭因其优良的理化特性,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基于... 生物炭具有丰富的多孔结构、高吸附能力、高比表面积等优点,将其用于农田土壤改良,能够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有助于实现农田固碳减排和作物增产的目标。生物炭因其优良的理化特性,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基于此,综述了农田施用生物炭对土壤微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农田施用生物炭还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为生物炭在农业中的深入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农田土壤 微环境 温室气体 环境效应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产栽培下磷肥运筹对春玉米根系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3
6
作者 范秀艳 杨恒山 +3 位作者 高聚林 张瑞富 王志刚 张玉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62-570,共9页
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研究了超高产栽培下不同施磷量(P2O50、100、150和200 kg/hm2)和施用方式(传统施磷和分层施磷)对春玉米根系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重、40—60 cm土层根幅及根系活力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根系SOD和POD活... 以金山27为供试品种,研究了超高产栽培下不同施磷量(P2O50、100、150和200 kg/hm2)和施用方式(传统施磷和分层施磷)对春玉米根系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重、40—60 cm土层根幅及根系活力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根系SOD和POD活性随施磷量的增加而提高,MDA含量则随施磷量的提高而降低。同一施磷水平下,分层施磷不仅能促进春玉米根重的增加和下层土壤中根条数的增多;同时能延缓生育后期不同土层中根系活力下降,提高根系SOD和POD活性,降低MDA含量。在100 kg/hm2施磷量下,分层施磷较传统施磷增产7.1%,产量差异达到5%显著水平;在150 kg/hm2和200 kg/hm2施磷量条件下,分层施磷与传统施磷的产量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超高产 施磷量 施磷方式 根系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磷方式对高产春玉米磷素吸收与磷肥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47
7
作者 范秀艳 杨恒山 +3 位作者 高聚林 张瑞富 王志刚 张玉芹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2-320,共9页
以高产春玉米"金山27"为供试品种,研究了在3个施磷水平(P2O5100、150和200 kg/hm2)下,不同施磷方式(分层施磷和传统施磷)对其磷素吸收、转运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磷水平下,分层施磷较传统施磷方式玉米植株磷含量和... 以高产春玉米"金山27"为供试品种,研究了在3个施磷水平(P2O5100、150和200 kg/hm2)下,不同施磷方式(分层施磷和传统施磷)对其磷素吸收、转运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施磷水平下,分层施磷较传统施磷方式玉米植株磷含量和磷积累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完熟期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不同施磷方式间,茎鞘、叶片、穗部营养体各生育时期磷含量和磷积累量差异多数不显著,但完熟期子粒磷含量和磷积累量分层施磷均显著高于传统施磷方式。同一施磷水平下,叶片、茎鞘和穗部营养体中磷素的转运量均表现为分层施磷高于传统施磷,但差异多数未达到显著水平。转运率及对子粒贡献率的差异规律性不明显。磷肥吸收效率、利用效率、偏生产力和利用率均以分层施磷高于传统施磷方式,且差异多数达到显著水平。因此分层施磷方式能促进春玉米对磷素的吸收,可提高磷肥的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施磷方式 磷素积累与转运 磷肥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产春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与利用的研究 被引量:33
8
作者 杨恒山 高聚林 +4 位作者 张玉芹 毕文波 张瑞富 范秀艳 高强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20,39,共7页
以金山27为材料,以普通高产栽培(产量14.647 t/hm2)为对照,研究超高产栽培下(产量16.861t/hm2)春玉米对氮(N)、磷(P)、钾(K)养分的吸收、积累、分配和利用。结果表明,超高产栽培下,各生育时期单位面积N、P、K的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均高于CK... 以金山27为材料,以普通高产栽培(产量14.647 t/hm2)为对照,研究超高产栽培下(产量16.861t/hm2)春玉米对氮(N)、磷(P)、钾(K)养分的吸收、积累、分配和利用。结果表明,超高产栽培下,各生育时期单位面积N、P、K的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均高于CK,吐丝后N、P、K吸收量占生育期总吸收量的比例超高产栽培均高于CK。植株N、P、K的积累量在吐丝期之前超高产栽培与CK差异均不显著,吐丝之后差异增加,两种栽培下完熟期N的积累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K的积累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完熟期超高产栽培籽粒中N分配比例显著高于CK,茎中分配比例极显著低于CK;叶和根中P分配比例均极显著低于CK;根中K分配比例显著低于CK。超高产栽培N、P、K的收获指数均高于CK,N的产谷利用率与CK基本相同,P的产谷利用率略低于CK,K的产谷利用率高于CK。每形成单位籽粒所吸收的N、P量超高产栽培与CK相同,K的吸收量超高产栽培低于CK。超高产栽培田N素养分体现为表观亏缺,P、K养分表现为表观盈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超高产 养分吸收 表观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滴灌下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和花后氮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5
9
作者 葛选良 杨恒山 +4 位作者 张雨珊 张瑞富 刘晶 李维敏 刘欣博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603-1613,共11页
【目的】研究浅埋滴灌下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和花后氮代谢的影响,为西辽河平原玉米丰产与氮素资源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玉米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定位试验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区连续进行了3年。设置... 【目的】研究浅埋滴灌下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和花后氮代谢的影响,为西辽河平原玉米丰产与氮素资源高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玉米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定位试验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区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区连续进行了3年。设置N 0、150、210和300 kg/hm^(2)4个处理,分别记为N0、N150、N210和N300。完熟期测定玉米植株氮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开花期至成熟期定期取样测定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结果】N300处理与N210处理3年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但显著高于N150处理;N300、N210处理玉米穗粒数、千粒重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N150处理,穗粒数较N150处理分别提高15.70%、10.85%,千粒重分别提高了9.78%、5.82%。N210处理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素吸收效率均高于N300处理,3年平均较N300处理分别提高37.01%、29.84%、10.10%和28.89%。N300处理花后氮素积累量高于N210处理,但二者转运量差异均不显著。N300处理与N210处理花后氮代谢酶活性、光合氮素利用效率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差异均不显著,且二者均显著高于N150处理,其中氮代谢酶活性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在花后10天开始显现,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差异的显著变化则在花后30天开始。【结论】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浅埋滴灌水氮一体化条件下,施氮210~300 kg/hm^(2)增加了植株氮素吸收转运,提高了氮素利用效率,增强了花后氮代谢酶活性和保持了花后氮素光合生产能力,进而促进产量提高。施氮量210 kg/hm^(2)与300 kg/hm^(2)之间没有显著产量差异,但前者氮肥利用效率显著增加,因此,施氮量210 kg/hm^(2)是较为经济合理的施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滴灌 施氮量 玉米 产量 氮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萨如拉 杨恒山 +4 位作者 高聚林 范富 张瑞富 刘晶 吴帅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8-274,共7页
为探讨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秸秆还田适宜模式,于2016年在连作玉米田设深翻秸秆还田(DR)、旋耕秸秆还田(RR)、深翻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剂(DR+D)和旋耕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剂(RR+D)4个处理,以旋耕不还田(CK)为对照,研究不同还田模式对土壤速效养... 为探讨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秸秆还田适宜模式,于2016年在连作玉米田设深翻秸秆还田(DR)、旋耕秸秆还田(RR)、深翻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剂(DR+D)和旋耕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剂(RR+D)4个处理,以旋耕不还田(CK)为对照,研究不同还田模式对土壤速效养分、土壤酶活性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RR+D和RR分别较CK增产24.56%和28.00%,DR和DR+D产量与CK无显著差异。RR+D处理显著(P<0.05)提高了表层(0~10 cm)土壤碱解氮含量(增幅94.56%),其他处理表层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与CK无显著差异。各秸秆还田处理可不同程度提高不同土层土壤酶的活性。综合来看,该地区以旋耕秸秆还田施用腐熟剂模式的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腐熟剂 产量 土壤速效养分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灌溉量、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杨恒山 张明伟 +5 位作者 张瑞富 邰继承 李维敏 张雨珊 马日亮 白斌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22,共7页
【目的】提高西辽河平原春玉米水氮利用效率,优化种植密度,发挥水、氮、密协同作用,实现玉米高产高效。【方法】2017—2019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实施了田间定位试验,以3 a的平均产量(Y)为因变量,以试验设定的灌水量(W)、施氮量(N)、种植密... 【目的】提高西辽河平原春玉米水氮利用效率,优化种植密度,发挥水、氮、密协同作用,实现玉米高产高效。【方法】2017—2019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实施了田间定位试验,以3 a的平均产量(Y)为因变量,以试验设定的灌水量(W)、施氮量(N)、种植密度(D)为自变量,建立三元二次回归模型,并分析Y与W、N、D之间的互作关系。【结果】在试验设定的自变量范围内,W、N、D单因子对Y的提高均有促进作用,影响程度为N>W>D;二因子交互作用对产量的影响呈先提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交互作用的大小顺序为ND>WN>WD;三因子互作效应产量表现为中水高氮中密度配合处理最高,高水高氮中密度次之,低水低氮低密度最低。【结论】在自然降水下灌水量为1 958.40^(2) 228.00 m^(3)/hm^(2),施氮量为209.34^(2)75.70 kg/hm^(2),密度为67 350~78 150株/hm^(2)时,产量可达12 000.00~12 716.82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滴灌 春玉米 灌水量 施氮量 密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媛媛 杨恒山 +4 位作者 张瑞富 范秀艳 李金琴 柳宝林 德力格尔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234-1242,共9页
为探究春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差异,以及其在浅埋滴灌条件下的适宜灌水量,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共设置6个灌水量水平,即浅埋滴灌条件下每次灌水量分别为0、13、26、39、52 mm,传统漫灌条件下每次灌水量80 mm... 为探究春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差异,以及其在浅埋滴灌条件下的适宜灌水量,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试验方法,共设置6个灌水量水平,即浅埋滴灌条件下每次灌水量分别为0、13、26、39、52 mm,传统漫灌条件下每次灌水量80 mm。结果表明,随灌水量的增加,吐丝前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吐丝后先升后降;从完熟期物质积累构成来看,茎、叶、茎+叶+籽粒以浅埋滴灌条件下每次灌水量52 mm处理最大,而籽粒则以浅埋滴灌每次灌水量39 mm处理最大。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干物质转运量、转运效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总体上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以浅埋滴灌每次灌水量39 mm处理最高。在产量构成因素中,穗长、穗粗、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正相关水平。浅埋滴灌每次灌水量39 mm处理比当地传统漫灌每次灌水量80 mm处理增产6.03%,灌水量节约26.56%,经济效益增长6.78%。在试验地区,浅埋滴灌每次灌水量39 mm既增产又节水、节膜,是春玉米高产栽培中适宜的灌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滴灌 灌水量 春玉米 干物质 传统漫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肥用量对绿芦笋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谷永丽 杨恒山 +2 位作者 刘艳红 张瑞富 梁怀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31-637,共7页
2007年3~7月在西辽河平原的内蒙古民族大学实验农场,以3年生芦笋格兰德(Asparagus officinalis L.cv. Grande)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绿芦笋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笋期施氮量在N 0~360 kg/hm^2的范围内,绿芦笋产量... 2007年3~7月在西辽河平原的内蒙古民族大学实验农场,以3年生芦笋格兰德(Asparagus officinalis L.cv. Grande)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绿芦笋产量及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笋期施氮量在N 0~360 kg/hm^2的范围内,绿芦笋产量和合格笋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嫩茎抽生数和其叶绿素含量的增加是笋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施氮促进细茎笋(直径小于0.5 cm)长粗从而降低了不合格笋的比例。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增加,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变化不大。粗蛋白质、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含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矿质元素含量在适宜施氮水平下较高,高施氮和不施氮处理含量均较低。采笋前期芦丁含量较高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采笋后期芦丁含量降低,且处理间差异变小。在试验条件下,施氮量在N 240 kg/hm^2左右,不仅具有较高的产量水平和较好的营养品质,而且增产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用量 绿芦笋 产量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栽培下氮肥运筹对春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丽娟 杨升辉 +3 位作者 杨恒山 张瑞富 毕文波 高强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5期2598-2601,共4页
[目的]研究高产栽培下氮肥运筹对春玉米(Zea mays L.)光合特性的影响。[方法]以金山27为供试玉米品种,2009~2010年在西辽河平原研究了高产栽培下氮肥运筹对春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不同氮肥运筹下春玉米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 [目的]研究高产栽培下氮肥运筹对春玉米(Zea mays L.)光合特性的影响。[方法]以金山27为供试玉米品种,2009~2010年在西辽河平原研究了高产栽培下氮肥运筹对春玉米群体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不同氮肥运筹下春玉米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单株光合能力随生育期的推移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各指标均在吐丝期达到最大值。不同生育时期,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单株光合能力均表现为Opt N处理最高,CK最低,其他处理介于二者之间。各处理瞬时光能利用率和瞬时水分利用率均随生育期的推移呈持续上升趋势,瞬时光能利用率随生育期的推移不同处理间差异增加,瞬时水分利用率处理间的差异在各生育时期变化不大。瞬时光能利用率和瞬时水分利用率均表现为Opt N处理下最高,CK最低。2年的产量结果均以Opt N处理最高,130%Opt N处理次之,CK最低。不同处理下,产量与各生育时期的净光合速率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与单株光合能力、瞬时光能利用率的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结论]Opt N处理(优化施氮300 kg/hm2,种肥、拔节肥、大喇叭口肥按1∶3∶6施用)是试验地区超高产玉米栽培适宜的氮肥管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产玉米 氮肥运筹 净光合速率 单株光合能力 瞬时光能利用率 瞬时水分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磷深度对春玉米干物质及磷积累与转运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段刚强 杨恒山 +2 位作者 张瑞富 毕文波 何冬冬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3-108,共6页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在土柱栽培条件下,以不施磷肥为对照,研究了6 cm(T6)、12 cm(T12)、18cm(T18)和24 cm(T24)4个施磷深度对春玉米干物质及磷素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磷深度的增加春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在土柱栽培条件下,以不施磷肥为对照,研究了6 cm(T6)、12 cm(T12)、18cm(T18)和24 cm(T24)4个施磷深度对春玉米干物质及磷素养分积累与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磷深度的增加春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均以12 cm施磷深度处理最大,6 cm施磷深度处理次之,24 cm施磷深度处理最小;叶和茎鞘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以及对籽粒贡献率均以6 cm施磷深度处理最大,各处理之间大小为T6〉T12〉T18〉T24〉CK;器官磷含量、磷积累量以12 cm施磷深度处理最大,各处理之间大小顺序为T12〉T6〉T18〉T24〉CK;磷转运量、转运率和转运对籽粒贡献率总体上以6 cm施磷深度处理较高,6 cm施磷深度叶的磷转运量、转运率和转运对籽粒贡献率分别比其它处理高5.6%~59%、9.8%~12.6%和11.3%~35.6%;6 cm施磷深度茎鞘的磷转运量、转运率和转运对籽粒贡献率分别比其它处理高9.0%~65.4%、9.0%~10.2%、14.9%~50.3%,磷肥偏生产力、磷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均以12 cm施磷深度处理最大,且与其他处理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适度增加磷肥施用深度是提高磷肥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干物质 磷含量 积累与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滴灌模式对西辽河平原灌区春玉米不同粒位籽粒淀粉相关酶活性及淀粉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玉芹 杨恒山 +3 位作者 张瑞富 李从锋 张家桦 杨雨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92-1402,共11页
为探明西辽河平原灌区不同滴灌模式对春玉米不同粒位籽粒淀粉含量及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本文以‘农华101’为供试玉米品种,设膜下滴灌和浅埋滴灌两种滴灌模式,研究了玉米果穗不同粒位籽粒淀粉积累特征及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 为探明西辽河平原灌区不同滴灌模式对春玉米不同粒位籽粒淀粉含量及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本文以‘农华101’为供试玉米品种,设膜下滴灌和浅埋滴灌两种滴灌模式,研究了玉米果穗不同粒位籽粒淀粉积累特征及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变化。结果表明:2019—2020年浅埋滴灌产量较膜下滴灌玉米产量分别高5.0%和4.7%,千粒重分别高7.4%和6.9%;其中浅埋滴灌穗中部百粒重分别提高7.7%和4.1%,穗上部分别提高10.8%和9.8%。春玉米不同部位籽粒淀粉含量、积累量及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均为果穗下部>中部>上部;两种滴灌模式下淀粉含量与积累量前期差异较小,生育后期浅埋滴灌果穗中上部淀粉含量与积累量更具优势;AGPase、GBSS和SSS的活性在灌浆后期表现为浅埋滴灌高于膜下滴灌。浅埋滴灌果穗中上部籽粒淀粉积累达到最大速率的时间较膜下滴灌延后,淀粉活跃积累期较长,尤其上部粒位,达到最大积累速率时间延后5.38d,平均积累速率高0.2836 mg·g^(-1)·d^(-1),最终淀粉积累量高16.6%。通径和相关分析表明,达到最大速率的时间、平均积累速率和最大积累速率对淀粉最终积累量影响系数较大,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与淀粉积累速率显著正相关。表明浅埋滴灌下果穗中上部灌浆后期籽粒的淀粉相关酶活性强、淀粉活跃积累期长,积累达到最大速率的时间延后,平均积累速率高,是浅埋滴灌较膜下滴灌粒重增加和产量提高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滴灌模式 春玉米 粒位 淀粉相关酶活性 淀粉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产高效栽培下春玉米生育后期冠层结构及其光合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田立双 杨恒山 +3 位作者 关艳波 鲍哈斯巴根 张瑞富 毕文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9-164,共6页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高产高效栽培(GCGX)和农户传统栽培(CK)2个处理,于2012年和2013年连续2 a进行田间试验,测定春玉米生育后期冠层结构及其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吐丝期和乳熟期株高、穗位高产高效栽培略高于农户传统栽培... 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设高产高效栽培(GCGX)和农户传统栽培(CK)2个处理,于2012年和2013年连续2 a进行田间试验,测定春玉米生育后期冠层结构及其光合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吐丝期和乳熟期株高、穗位高产高效栽培略高于农户传统栽培。与农户传统栽培相比,高产高效栽培春玉米叶面积指数较大,在生育期上表现为吐丝之后更为明显,在叶位上表现为棒三叶以下叶片最为突出;不同叶位的叶倾角高产高效栽培显著小于农户传统栽培,而叶向值均显著大于农户传统栽培,在棒三叶表现最为明显;高产高效栽培生育后期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农户传统栽培,冠层光合能力极显著高于农户传统栽培。高产高效栽培下春玉米产量为14.009 t·hm-2(2012)和13.255 t·hm-2(2013),均极显著高于农户传统栽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种植密度 施肥量 冠层结构 光合特性 生育后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条件下紫花苜蓿留茬高度的再生效应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恒山 孙德智 +2 位作者 肖艳云 张宏宇 张瑞富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87-190,共4页
为确立灌溉农田下紫花苜蓿的刈割制度,2003-2006年在地处西辽河平原的内蒙古民族大学试验农场进行留茬高度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株高、节间距、根干重、越冬率留茬5 cm刈割均低于留茬10 cm刈割,但1级分枝数、节间数均高于留茬10 cm刈割... 为确立灌溉农田下紫花苜蓿的刈割制度,2003-2006年在地处西辽河平原的内蒙古民族大学试验农场进行留茬高度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株高、节间距、根干重、越冬率留茬5 cm刈割均低于留茬10 cm刈割,但1级分枝数、节间数均高于留茬10 cm刈割;营养品质留茬10 cm的好于留茬5 cm的;草产量前2年留茬5 cm较高,而后2年较低,4年总产量留茬10 cm略高;连续4年刈割后田间密度留茬10 cm的较留茬5 cm的高3.8株/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留茬高度 草产量 营养品质 根重 越冬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种植下4个春玉米品种受光态势及光合特性比较研究
19
作者 李媛媛 杨恒山 +4 位作者 张瑞富 邢昌令 毕文波 李国红 王翠花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9-73,共5页
在高密(9.26万株·hm-2)种植条件下,研究了4个春玉米品种(内单314、宁玉309、金山116、金山20)的受光态势及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单株叶面积以内单314最大,且棒三叶及以上层位叶片的分布比例在4个春玉米品种中均最高;4个春玉米品种... 在高密(9.26万株·hm-2)种植条件下,研究了4个春玉米品种(内单314、宁玉309、金山116、金山20)的受光态势及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单株叶面积以内单314最大,且棒三叶及以上层位叶片的分布比例在4个春玉米品种中均最高;4个春玉米品种不同层位叶向值总体表现为棒三叶上>棒三叶下>棒三叶,其中棒三叶上以及棒三叶均以内单314最大,以宁玉309最小,棒三叶下以金山20最大,金山116次之,内单314最小;不同生育时期光合势以吐丝至乳熟期最大,品种间表现为内单314>宁玉309>金山116>金山20;净光合速率除08B00以外,其它各时段均以内单314最高;平均瞬时光能利用率以内单314最大,宁玉309次之,金山20最小;在4个春玉米品种中,内单314受光态势好,光合能力强,产量最高,是试验所在地西辽河平原高密栽培的首选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种植 春玉米 受光态势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粒径级配碎石在旋转轴压下永久变形规律
20
作者 江羽习 张瑞富 +3 位作者 梁松林 杨涛 余丽平 谭波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0-267,共8页
为研究大粒径级配碎石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的永久变形规律,在道路材料旋转振动压实仪的基础上提出大粒径级配碎石混合料振动旋转压实室内研究制样方式,并采用旋转轴压重复荷载施加方式对成型试样施加重复荷载,最后引入AASHTO和Monismith模... 为研究大粒径级配碎石在重复荷载作用下的永久变形规律,在道路材料旋转振动压实仪的基础上提出大粒径级配碎石混合料振动旋转压实室内研究制样方式,并采用旋转轴压重复荷载施加方式对成型试样施加重复荷载,最后引入AASHTO和Monismith模型对变形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当重复旋转轴压荷载等级低于200 kPa时,试样变形最终将趋于稳定,当荷载等级在240~320 kPa时,变形将缓慢累积且增速渐趋变缓,当荷载等级≥360 kPa时,变形将快速累积且增速保持在较高水平;AASHTO模型对低等级重复荷载作用下的累积变形拟合效果更好,Monismith模型对高等级重复荷载作用下的累积变形拟合效果更佳;旋转轴压荷载值、试样含水率和模型拟合参数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与铁道工程 大粒径级配碎石 旋转轴压 永久变形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