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江口及九段沙湿地微塑料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
作者 赵丽侠 王腾 +7 位作者 何彦龙 何海生 季晓 颜帅帅 曹恋 张珮璇 姚炜民 周倩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70-979,共10页
滨海湿地作为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带,是微塑料迁移和积累的重要区域。基于2020-2023年夏季长江口海域及九段沙湿地的调查数据,分析微塑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水动力过程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微塑料平均密度为0.255~0.55个/... 滨海湿地作为陆地与海洋之间的过渡带,是微塑料迁移和积累的重要区域。基于2020-2023年夏季长江口海域及九段沙湿地的调查数据,分析微塑料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水动力过程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长江口海域微塑料平均密度为0.255~0.55个/m^(3),年际变化不显著,但微塑料尺寸趋于小型化(1~3 mm为主),形状以纤维状和线状为主,化学组成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丙烯(PP)占优(占比82%),与全球其他海域相似,反映了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及其降解过程。九段沙湿地沉积物微塑料平均丰度较低(0.002个/g),但空间分布异质性显著:主干潮沟因水动力较强(流速>100 cm/s)微塑料丰度(0.001~0.002个/g)低于分支潮沟(0.002~0.004个/g),而植被覆盖区丰度(0.001个/g),显著低于无植被区(0.003个/g),表明潮汐动力和植被拦截共同调控微塑料的沉积。水动力观测显示,大潮期涨潮优势流(最大流速183 cm/s)可能将外海微塑料向湿地输送,而小潮期落潮主导时则促进微塑料向外海迁移。此外,长江口微塑料丰度存在显著时空差异(水体0.255~27800个/m^(3),沉积物0.02~0.34个/g),可能与采样方法、季节水文变化及人类活动(如航道疏浚)有关。研究揭示了潮汐动力-植被-微塑料迁移的耦合机制,为河口湿地微塑料污染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微塑料 滨海湿地 迁移与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藻粘附性EPS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于兆伟 谢雅清 +4 位作者 张珮璇 鲍金 孙陈炼 靳翠丽 周晓见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92-599,共8页
底栖硅藻是可见光能照射到的水下表面生物膜中的主要污损生物,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是硅藻生物膜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的关键物质,可溶性EPS和粘附性EPS的提取方法不同,对粘附性EPS的分离提取仍没有统一的方... 底栖硅藻是可见光能照射到的水下表面生物膜中的主要污损生物,胞外多聚物(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EPS)是硅藻生物膜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的关键物质,可溶性EPS和粘附性EPS的提取方法不同,对粘附性EPS的分离提取仍没有统一的方法。本研究选用了4种方法提取底栖硅藻(Amphora sp.)粘附性EPS:30℃水浴处理、70℃水浴处理、福尔马林-NaOH处理和阳离子交换树脂处理,研究了不同分离方法条件下,Amphora sp.粘附性EPS中各主要成分的提取量。结果表明,粘附性EPS中各主要成分普遍受提取方法的影响,其中DNA含量变化幅度最大,其次是蛋白质、总糖和糖醛酸含量,硫酸基含量受提取方法的影响最小。低温水浴处理提取效率低,高温水浴处理可能影响EPS的后续分析,阳离子交换树脂提取粘附性EPS的效果较好,但对细胞的破坏最严重,福尔马林-NaOH处理提取的EPS总量最高,提取总糖、糖醛酸的效果最好,而且没有造成严重的细胞破裂。因此福尔马林-Na OH处理是相对均衡和高效的提取硅藻粘附性EPS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硅藻 粘附性EPS 提取 福尔马林-NaOH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