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润疆视域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策略研究
1
作者 张玉玉 赵江民 《语言与教育研究》 2025年第1期51-57,共7页
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内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既是文化润疆手段也是文化润疆内容。基于此,文本探索文化润疆视域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策略,以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进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润疆是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重要内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既是文化润疆手段也是文化润疆内容。基于此,文本探索文化润疆视域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策略,以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进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文本采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范式,选取中国知网相关主题高被引文章以及其他网络平台相关主题新闻报道,通过三级编码提炼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目标、影响教育成效的核心要素以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者需求三个范畴,进一步探讨主属类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模式,并提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策略,以期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润疆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教育策略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高氧气调包装猪肉蛋白质和脂质氧化的影响
2
作者 张悦 于江 +3 位作者 刘飞 张玉玉 张一敏 毛衍伟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48,共7页
为探究日粮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猪肉抗氧化能力以及高氧气调包装贮藏期间猪肉肉色、蛋白质氧化、脂质氧化和感官品质的影响,选取对照组(只饲喂基础日粮)和处理组(基础日粮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的三元杂交(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猪各... 为探究日粮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对猪肉抗氧化能力以及高氧气调包装贮藏期间猪肉肉色、蛋白质氧化、脂质氧化和感官品质的影响,选取对照组(只饲喂基础日粮)和处理组(基础日粮添加枯草芽孢杆菌)的三元杂交(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猪各6只,屠宰后取背最长肌测定抗氧化酶活性,其余背最长肌样品进行高氧气调包装,4℃冷库贮藏,分别在0、5、10、15、20?d测定肉色、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羰基和巯基含量,并进行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能够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增强猪肉的抗氧化能力;日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可以显著改善高氧气调包装猪肉的肉色(P<0.05);在低温贮藏期间,处理组能够显著降低MDA含量(P<0.05),抑制高氧气调包装猪肉的脂肪氧化;日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能够显著抑制高氧气调包装猪肉的蛋白质氧化、羰基的生成和巯基损失(P<0.05),同时显著提高猪肉打开包装前的颜色和打开包装后的总体喜爱度评分(P<0.05)。综上,在日粮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可提高猪肉的抗氧化能力、改善猪肉在高氧气调包装中的肉色、抑制蛋白质和脂质氧化,提高猪肉的食用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猪肉 抗氧化能力 脂质氧化 蛋白质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售酵母抽提物中呈味物质鉴定及其增味减盐作用分析
3
作者 陕怡萌 曹博雅 +4 位作者 蒲丹丹 李沛 熊建 李库 张玉玉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6,共11页
为分析酵母抽提物的关键增咸滋味物质,采用定量描述性感官评价法分析3种酵母抽提物FA31、KU012和FA34的滋味轮廓,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抽提物中游离氨基酸、有机酸、核苷酸等呈味物质的含量。结合滋味活性值(TAV)筛选和滋味-氯化钠... 为分析酵母抽提物的关键增咸滋味物质,采用定量描述性感官评价法分析3种酵母抽提物FA31、KU012和FA34的滋味轮廓,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抽提物中游离氨基酸、有机酸、核苷酸等呈味物质的含量。结合滋味活性值(TAV)筛选和滋味-氯化钠二元混合模型筛选关键增咸物质。感官评价结果表明,酵母抽提物KU012的咸味、甜味与酸味强度均显著高于酵母抽提物FA31和FA34。在5.00 g/L的食盐溶液中,添加酵母抽提物FA31至0.50 g/L可减少10%氯化钠添加量而不影响咸味感知强度,酵母抽提物KU012中的呈味物质含量显著高于酵母抽提物FA31和FA34。通过滋味物质-氯化钠二元混合模型结合咸味强度感知评价对25种TAV大于1的呈味物质进行增咸效果验证,结果表明共14种滋味物质具有增咸作用,其中天冬氨酸、谷氨酸、丙氨酸、柠檬酸、5′-IMP和5′-GMP的增咸效果最显著,是酵母抽提物中的关键增咸滋味物质。S曲线法分析结果显示,天冬氨酸、谷氨酸和柠檬酸可通过协同作用增强咸味感知,丙氨酸、5′-GMP和5′-IMP可通过加成作用提高咸味感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酵母抽提物 高效液相色谱 呈味物质 滋味活性值 增咸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食用香料及其活性成分的功能研究进展
4
作者 刘夏磊 张莉莉 +2 位作者 梁莉 徐嘉良 张玉玉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99-314,共16页
天然食用香料不仅为食品提供独特的风味品质,而且其生物活性成分在促进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等方面具有重大潜力。本文综述天然食用香料的主要功能活性,包括促进消化、控制血糖、降低胆固醇、提高免疫力及抗菌等,探讨酚类、萜类、类胡萝... 天然食用香料不仅为食品提供独特的风味品质,而且其生物活性成分在促进人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等方面具有重大潜力。本文综述天然食用香料的主要功能活性,包括促进消化、控制血糖、降低胆固醇、提高免疫力及抗菌等,探讨酚类、萜类、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等生物活性成分在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中的潜在作用。此外,讨论天然食用香料在食品和医药保健工业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提取和分析技术鉴定其活性成分。最后提出当前研究的挑战和未来方向,包括天然食用香料中生物活性成分作用机制的深入探索、新型天然食用香料的开发及长期安全性评估等。随着对天然食用香料研究的深入,其有望在促进公共健康和推动食品工业创新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食用香料 功能活性 机制 应用 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葵花籽蛋白美拉德肽的制备及其呈味研究
5
作者 刘秀梅 王媛 +6 位作者 李梦雨 张玉玉 孙宝国 张思雨 陈鸿剑 张艳荣 杨雅利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13-223,共11页
为制备鲜味较高的葵花籽蛋白美拉德肽,以葵花籽蛋白为原料,电子舌评分、感官评分、可溶性氮、水解度为指标,对葵花籽蛋白的酶解条件进行优化;褐变度、色差、氨基氮、电子舌评分和感官评分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对葵花籽蛋白... 为制备鲜味较高的葵花籽蛋白美拉德肽,以葵花籽蛋白为原料,电子舌评分、感官评分、可溶性氮、水解度为指标,对葵花籽蛋白的酶解条件进行优化;褐变度、色差、氨基氮、电子舌评分和感官评分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对葵花籽蛋白鲜味肽的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采用碱性蛋白酶与风味蛋白酶双酶分步组合酶解,在底物浓度8%,酶添加量5000 U/g,碱性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复配比例1:2(酶活比),加入碱性蛋白酶在40℃酶解3 h,再加入风味酶于50℃继续酶解1 h,制备的酶解液电子舌评分和感官评分较高;在木糖添加量为1.0%,初始pH7.0,120℃条件下,美拉德反应60 min,所制备的葵花籽蛋白鲜味肽电子舌评分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最高;然后通过分析美拉德反应前后体系中肽段的分子量分布,发现500~1000 Da组分可能为美拉德反应的主要活性肽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籽蛋白 酶解 美拉德反应 鲜味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感官、电子鼻分析不同贮藏时间辣椒油风味成分
6
作者 葛艳争 孙晓雪 +6 位作者 安永强 冻梓杰 谢颢阳 张玉玉 常记华 陈历水 张康逸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共10页
[目的]探究辣椒油贮藏期间风味物质变化规律,为辣椒油货架期预测及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感官、电子鼻技术对贮藏0,45,90,135 d的辣椒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和检测。[结果]辣椒油中共有9... [目的]探究辣椒油贮藏期间风味物质变化规律,为辣椒油货架期预测及品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感官、电子鼻技术对贮藏0,45,90,135 d的辣椒油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分析和检测。[结果]辣椒油中共有93种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醛类、酮类、烯烃类、醇类物质及含氮类化合物。利用相对气味活性值(ROAV)筛选出关键香气化合物,在辣椒油贮藏0,45,90,135 d时分别筛选出18,21,21,20种关键挥发性风味物质,主要包括醇类、醛类、酮类、烯烃类、酯类及含硫类化合物。感官结果显示,不同贮藏时间的辣椒油色泽和整体可接受度差异不显著,香味和滋味差异显著(P<0.05)。电子鼻结果表明,贮藏90,135 d的样品无显著差异,辣椒油气味在90 d后趋于稳定。[结论]贮藏时间显著影响辣椒油风味物质组成及感官特性,90 d后气味成分趋于稳定,此临界点为货架期判定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油 挥发性风味物质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电子鼻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胸肉酶解液美拉德反应工艺优化及应用
7
作者 孙兴铭 张莉莉 +2 位作者 布阿提汗·吐尔孙 郑瑞仪 张玉玉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5年第2期164-171,207,共9页
为推进鸡肉蛋白高值化利用,提升其风味品质,该文以鸡胸肉酶解液为原料制备美拉德反应产物,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美拉德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进一步将美拉德反应产物与酵母蛋白进行复配,通过调味、调质开发一款风味口感较佳的高蛋白... 为推进鸡肉蛋白高值化利用,提升其风味品质,该文以鸡胸肉酶解液为原料制备美拉德反应产物,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美拉德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进一步将美拉德反应产物与酵母蛋白进行复配,通过调味、调质开发一款风味口感较佳的高蛋白饮品。研究结果显示:美拉德反应的最佳工艺为反应温度95℃、反应时间1.5 h、葡萄糖与鸡胸肉酶解液质量比1∶15。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酵母蛋白添加量为12.5%。对美拉德反应产物与酵母蛋白的混合溶液进行调味、调质,确定最佳配方为柠檬汁添加量2%、薄荷粉添加量0.03%、甘露糖醇添加量0.6%、黄原胶添加量0.06%。鸡胸肉酶解液经美拉德反应与调味后,在口感上得到较大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胸肉 酶解 美拉德反应 酵母蛋白 感官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近二十年构式语法研究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玉玉 赵江民 《语言与翻译》 CSSCI 2024年第1期26-32,共7页
本文介绍了主流构式语法理论及其对构式的定义,并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以及Excel图表在维普、万方、知网数据库中检索了国内2001-2022年的相关文献,描述关于构式语法研究的学术发展和学术联系。本文以检索到的三大数据库的文章... 本文介绍了主流构式语法理论及其对构式的定义,并运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以及Excel图表在维普、万方、知网数据库中检索了国内2001-2022年的相关文献,描述关于构式语法研究的学术发展和学术联系。本文以检索到的三大数据库的文章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分布、主题和热点分布、学科分布等方面进行了数量统计及分析。结果显示二十年来国内关于构式语法研究呈现波动趋势,且在研究主题和研究学科方面都存在分布不平衡的情况。最后,文章评述了国内研究的贡献并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式 语法 CITESPACE 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物蛋白肉坯料的香气和质地分析
9
作者 蒲丹丹 陈佳慧 +3 位作者 史伊格 陕怡萌 李健 张玉玉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8-156,共9页
为研究不同植物蛋白肉坯料的香气和质地,以花生、小麦、豌豆3种植物蛋白粉为原料,利用高温螺杆挤压技术,控制成型区温度制备植物蛋白肉坯料,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和质构分析仪对喜好度最佳的坯料进行香气和质构分析。结果显示,花生... 为研究不同植物蛋白肉坯料的香气和质地,以花生、小麦、豌豆3种植物蛋白粉为原料,利用高温螺杆挤压技术,控制成型区温度制备植物蛋白肉坯料,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仪和质构分析仪对喜好度最佳的坯料进行香气和质构分析。结果显示,花生、小麦、豌豆蛋白肉坯料的最佳成型区温度分别为140、100、150℃,3种植物蛋白肉坯料均有较强的豆香、豆腥和油脂香气,其中豌豆蛋白肉坯料的豆香最强。香气分析结果显示,花生蛋白肉坯料的特征香气物质为庚醇、(2 E,4E)-癸二烯醛和苯甲醛,小麦蛋白肉坯料的特征香气物质为2-庚酮、庚醇和(E)-2-壬烯醛,豌豆蛋白肉坯料的特征香气物质为2-庚酮、甲基辛基甲酮、2-乙基-3,5-二甲基吡嗪和2-乙基-3,6-二甲基吡嗪。不同复水方法比较结果显示,花生蛋白肉坯料和豌豆蛋白肉坯料适合在50℃温度下复水,而小麦蛋白肉坯料适合在室温(25℃)下复水。小麦蛋白肉坯料复水后硬度、黏附性和咀嚼力最高,豌豆蛋白肉坯料的硬度、黏附性和咀嚼力最低。研究结果旨在为植物蛋白肉坯料风味品质提升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蛋白肉坯料 花生蛋白 小麦蛋白 豌豆蛋白 香气 质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辅助风味蒸发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法分析20种辛香型香辛料香气活性成分 被引量:4
10
作者 曹博雅 蒲丹丹 +3 位作者 郑瑞仪 孟瑞馨 孙宝国 张玉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21-132,共12页
为研究辛香型香辛料的香气活性成分,推进其加工和应用标准化进程,本实验利用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法分离提取香辛料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技术对20种辛香型香辛料的香气活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基于嗅闻分析,在香辛料... 为研究辛香型香辛料的香气活性成分,推进其加工和应用标准化进程,本实验利用溶剂辅助风味蒸发法分离提取香辛料的挥发性香气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嗅闻技术对20种辛香型香辛料的香气活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基于嗅闻分析,在香辛料样品中共嗅闻到203种香气活性化合物(香气稀释因子≥9),主要由醇类、含硫类化合物、烯烃类、酯类、酮类、醛类、酚类、酸类组成,不同种类香辛料的香气活性成分含量存在差异。进一步进行主成分分析,所有样品可以很好地划分为3组。大蒜、大葱、小葱、洋葱的香气活性成分以含硫类化合物为主,其余香辛料的香气活性成分以烯烃类、醇类、酚类、酮类为主。含硫类香气活性成分在大蒜中检出含量最高,为3 484 777.68μg/kg,在大蒜中检出多种具有葱属植物风味特征的二硫醚、三硫醚等含硫类化合物;烯烃类香气活性成分在姜中检出含量最高,为72 847 224.14μg/kg,检出姜的主要香气成分α-姜烯、β-倍半水芹烯等;醇类香气活性成分和酮类香气活性成分在野薄荷中检出含量较高,分别为284 886.09μg/kg和196 167.66μg/kg,检出野薄荷的特征香气成分薄荷醇、香芹酮;醛类香气活性成分在木姜子中检出含量较高,为469 242.68μg/kg,检出木姜子的主要香气成分柠檬醛、香茅醛等。本研究解析了辛香型香料的关键香气成分,为其精深加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香型香辛料 溶剂辅助蒸发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嗅闻联用 香气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0种特级酱油香气差异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史伊格 蒲丹丹 +3 位作者 勇倩倩 黄实宽 陈洪卫 张玉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0-260,共11页
研究不同酱油的香气差异有利于从原料和酿造工艺角度加强其风味品质控制和质量提升。采用固相微萃取和固相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10种特级酱油(CB、HT1、HT2、LH、LJJ1、LJJ2、QH、XH1、XH2、WZ)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定性和定... 研究不同酱油的香气差异有利于从原料和酿造工艺角度加强其风味品质控制和质量提升。采用固相微萃取和固相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10种特级酱油(CB、HT1、HT2、LH、LJJ1、LJJ2、QH、XH1、XH2、WZ)中的挥发性香气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感官评价、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进一步分析不同特级酱油的香气差异及其贡献。结果表明,在10种特级酱油中共检测到86种香气化合物,其中44种化合物在10种酱油中共有。共30种香气物质的OAV≥1,其中5-乙基-4-羟基-2-甲基-3(2H)-呋喃酮的OAV(373~4698)值最高,其次为4-甲氧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0~1473)。WZ酱油的烟熏香较强,其酚类和酮类化合物种类最多。CB酱油整体香气强度最小,乙醇(25.775μg/L)远低于其余9种酱油;但其吡嗪类物质含量最高(182.796μg/L),其中2,6-二甲基吡嗪含量为66.256μg/L。XH1酱油的酱香与醇香较为强烈,其乙醇(147.257μg/L)含量最高,酚类物含量同样较高,其中4-乙基-2-甲氧基苯酚为18240.479μg/L。XH2酱油的麦芽香强烈。LH酱油的异丁醇(51.223μg/L)和2,3-丁二醇(57921.798μg/L)含量在所检测样品中均为最高。HT1酱油中1-辛烯-3-醇(61.219μg/L)含量最高。综合OAV与PLSR分析,乙酸乙酯、3-羟基-2-丁酮、2,3-丁二醇、3-乙基-2,5-二甲基吡嗪、4-甲氧基-2,5-二甲基-3(2H)-呋喃酮、4-乙基愈创木酚和4-乙基苯酚为10种特级酱油香气差异的关键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级酱油 固相微萃取 固相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香气活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肽-钙螯合方式及吸收机制研究现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昊彤 周雪巍 +3 位作者 乔凯娜 武惠敏 杨瑞 张玉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83-391,共9页
钙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之一,科学补钙对维持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良好钙结合能力和高生物利用度的肽-钙螯合物也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肽-钙螯合物中钙与肽的结合位点、结合模式、分子间作用力等内容。通过阐明游离钙和螯合钙的吸... 钙是人体必需的常量元素之一,科学补钙对维持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良好钙结合能力和高生物利用度的肽-钙螯合物也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肽-钙螯合物中钙与肽的结合位点、结合模式、分子间作用力等内容。通过阐明游离钙和螯合钙的吸收途径,分析螯合钙易被肠道吸收的特点。肽-钙螯合物作为新型钙补充剂,来源丰富且生物利用度高,具有良好的经济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肽-钙螯合物的安全性、物理化学稳定性、消化稳定性以及螯合钙被肠道吸收后Ca^(2+)的释放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需要继续开展。本文旨在为新型钙补充剂的开发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肽-钙螯合物 补钙制剂 钙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模拟的鸡肉增鲜肽增鲜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敬铖 何玮 +1 位作者 梁莉 张玉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8,共8页
为了研究增鲜肽的增鲜机制,通过分子模拟技术结合感官评价分析3条鸡肉源肽LPLQD、DGGRYY和DEAGPSIVH的增鲜作用、增鲜肽-谷氨酸-味觉受体互作分子机制及其动态结合过程。增鲜肽的特性分析结果表明,3条增鲜肽水溶性较好且无毒性。感官分... 为了研究增鲜肽的增鲜机制,通过分子模拟技术结合感官评价分析3条鸡肉源肽LPLQD、DGGRYY和DEAGPSIVH的增鲜作用、增鲜肽-谷氨酸-味觉受体互作分子机制及其动态结合过程。增鲜肽的特性分析结果表明,3条增鲜肽水溶性较好且无毒性。感官分析结果显示,3条增鲜肽均对质量分数0.35%谷氨酸钠溶液具有鲜味感知加成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增鲜肽的存在显著增加了配体体系与味觉受体亚型1(taste receptor type 1,T1R1)间的相互作用,包括静电相互作用、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相互作用,从而增强了配体体系与T1R1之间的结合稳定性。在分子动力学模拟过程中,鲜味受体T1R1胞外捕蝇草结构域相对稳定,而富半胱氨酸结构域存在较大的空间波动。氢键数量统计结果显示,增鲜肽加入配体体系能够增加配体与受体间氢键相互作用,从而增强配体与受体的结合强度。通过前沿分子轨道计算确定了Ser、Tyr、Gln、Arg和His等氨基酸残基为增鲜肽与T1R1结合的主要活性位点。以上研究结果可为理解增鲜肽的增鲜机制以及新型增鲜剂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鲜肽 分子对接 分子动力学 前沿分子轨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血清型猪链球菌对新西兰兔的致病性研究
14
作者 张树志 刘飞 +9 位作者 王振勇 陈智 张琳 孙文博 张玉玉 丁罗刚 李建达 任素芳 于江 吴家强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66-2575,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血清型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在新西兰兔体内的分布规律及致病性差异,为猪链球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采用SS1 ZY194株、SS2 QH株、SS7 ZY188株感染新西兰兔,通过临床症状观察,HE染色分析病理组织... 【目的】探究不同血清型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在新西兰兔体内的分布规律及致病性差异,为猪链球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分别采用SS1 ZY194株、SS2 QH株、SS7 ZY188株感染新西兰兔,通过临床症状观察,HE染色分析病理组织变化;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脏器载菌量;通过试剂盒检测血清与肝脏生化指标变化;利用ELISA检测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3个试验组中,SS2组新西兰兔的临床症状表现与脏器的病理变化程度最明显。试验组新西兰兔各脏器均载菌,其中SS2组各脏器载菌量高于SS1和SS7组,且脾脏是载菌量最高的器官。各试验组新西兰兔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O)、低密度脂蛋白(LDL)和尿酸(UA)含量极显著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SS2和SS7组新西兰兔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各试验组新西兰兔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脂肪酶(LPS)含量及炎症因子IL-6、IL-1β、TNF-α的表达水平极显著或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其中SS2组各指标的含量最高。【结论】不同血清型猪链球菌均可引起新西兰兔发病,其中SS2 QH株致病性最强。试验结果为猪链球菌病的致病机理研究提供借鉴,为临床防治该病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链球菌 血清型 新西兰兔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糠醛和5-羟甲基糠醛的产生机理、含量检测及安全性评价研究进展 被引量:115
15
作者 张玉玉 宋弋 李全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75-280,共6页
含糖丰富的食品在热加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糠醛和5-羟甲基糠醛(HMF),不同食品加工后所产生的糠醛及HMF的含量有所差异,但当含量超过标准时就会对人体产生危害。因此,本文对食品中糠醛和HMF的产生机理、含量检测分析及安全性评价进行综述。
关键词 糠醛 5-羟甲基糠醛 机理 含量检测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单糖模拟体系中5-羟甲基糠醛的形成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25
16
作者 张玉玉 张兴 +3 位作者 章慧莺 陈怡颖 陈海涛 李全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41-47,共7页
为了研究单糖溶液模拟体系中5-羟甲基糠醛的形成动力学规律,本实验以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3种单糖为研究对象,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研究了单糖溶液模拟体系中5-羟甲基糠醛的形成动力学模型。结果显示,初始pH值对单糖溶液模拟体系中5-羟... 为了研究单糖溶液模拟体系中5-羟甲基糠醛的形成动力学规律,本实验以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3种单糖为研究对象,通过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研究了单糖溶液模拟体系中5-羟甲基糠醛的形成动力学模型。结果显示,初始pH值对单糖溶液模拟体系中5-羟甲基糠醛的形成影响较大。在初始pH 2~8的范围内,pH 2时,5-羟甲基糠醛的形成量最大。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3种糖溶液模拟体系中5-羟甲基糠醛的形成量呈增加的趋势,溶液pH值呈下降趋势。在加热温度为80、100、120℃时,5-羟甲基糠醛的形成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羟甲基糠醛 动力学 单糖 模拟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发酵时间的郫县豆瓣酱挥发性成分分析 被引量:31
17
作者 张玉玉 孙宝国 +1 位作者 冯军 黄明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66-170,共5页
为研究不同发酵时间对郫县豆瓣酱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两种原料生椒醅与阴瓣子,以及3种不同发酵时间的郫县豆瓣酱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从两种原料中共分离鉴定出66种挥发性... 为研究不同发酵时间对郫县豆瓣酱挥发性成分的影响,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两种原料生椒醅与阴瓣子,以及3种不同发酵时间的郫县豆瓣酱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从两种原料中共分离鉴定出66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醇5种、酯24种、酸2种、醛5种、烃23种、酚4种、呋喃化合物1种、含氮化合物2种;从3种发酵豆瓣中共分离鉴定出88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醇7种、酯20种、酸3种、醛9种、烃35种、酚6种、酮4种、含氮化合物3种。其相同的成分是苯甲醛、苯乙醛、(Z)-3,7-二甲基-1,3,6-辛三烯、3,7-二甲基-1,6-辛二烯-3-醇、2,6,6-三甲基-2-环己烯-1,4-二酮、4-乙基愈创木酚、十四烷、十七烷、十六酸乙酯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郫县豆瓣酱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至精油挥发性成分的GC-MS与GC-O分析 被引量:25
18
作者 张玉玉 孙宝国 祝钧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275-277,共3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提取牛至精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结合气相色谱-闻香器(GC-O)的方法对牛至精油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牛至精油中共分离鉴定出35种挥发性化合物,占色谱总流出峰相对百分含量的97.50%,其中包括2... 采用水蒸气蒸馏的方法提取牛至精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结合气相色谱-闻香器(GC-O)的方法对牛至精油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结果从牛至精油中共分离鉴定出35种挥发性化合物,占色谱总流出峰相对百分含量的97.50%,其中包括22种(60.66%)烃、6种(26.56%)酮、2种(9.18%)酚、2种(0.64%)酯、2种(0.44%)醇和1种(0.02%)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至精油 气质联用(GC-MS) 气相色谱-闻香器(GC-O)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冻干燥/微波消解/ICP-MS法测定牦牛乳中的微量元素 被引量:10
19
作者 张玉玉 唐善虎 +1 位作者 徐进勇 马莺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356-358,共3页
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微波消解方法处理牦牛乳样品后,直接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了牦牛乳中的14种微量元素。外标法绘制标准曲线,相对标准偏差1.80%~4.50%,加标回收率95.61%~102.90%。分析结果表明牦牛乳中含有人体中... 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微波消解方法处理牦牛乳样品后,直接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测定了牦牛乳中的14种微量元素。外标法绘制标准曲线,相对标准偏差1.80%~4.50%,加标回收率95.61%~102.90%。分析结果表明牦牛乳中含有人体中存在的多种微量元素,其干物质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平均值分别为Cu 0.340μg/g,Zn 50.65μg/g,Fe 16.12μg/g,Mn 0.843μg/g,Mo 0.170μg/g,Co 0.023μg/g,Ni 0.522μg/g,Ti 0.001μg/g,V 0.105μg/g,Li 0.056μg/g,Be 0.003μg/g,Bi 0.029μg/g,Pb 0.305μg/g,Cd 0.014μ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乳 微波消解 ICP-MS 冷冻干燥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定量分析传统小麦酱中的挥发性成分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玉玉 黄明泉 +2 位作者 田红玉 孙宝国 陈海涛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6期100-105,共6页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对传统小麦酱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定性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通过计算机联机检索,结合计算的保留指数和对照标准品,确定所含化合物的种类,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相对含量,采用内标法确定在传统小麦...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对传统小麦酱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定性和定量分析。分析结果通过计算机联机检索,结合计算的保留指数和对照标准品,确定所含化合物的种类,采用面积归一化法确定相对含量,采用内标法确定在传统小麦酱中的含量。共鉴定出113种化合物,占色谱流出组分总量的95.368%,在传统小麦酱中的含量为263.049μg/g,包括醛类10种(11.862μg/g)、酯类25种(6.955μg/g)、酸类20种(140.596μg/g)、烃类14种(1.934μg/g)、醇类9种(5.666μg/g)、杂环类化合物19种(53.938μg/g)、酮类7种(1.406μg/g),其他化合物9种(40.692μ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小麦酱 挥发性成分 同时蒸馏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