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东晋兵器形发簪看海上丝路文化交流
1
作者 杨婧嫱 张玉安 《艺术设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0,131,132,共9页
东晋兵器形发簪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首饰样式,在国内外学界鲜有人深入探究其来源、传播路径和文化内涵。本文详尽梳理了东晋兵器形发簪与五兵佩的关系,以及中国兵器形装饰发展的源流;探讨了东晋兵器形发簪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印度佛教... 东晋兵器形发簪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首饰样式,在国内外学界鲜有人深入探究其来源、传播路径和文化内涵。本文详尽梳理了东晋兵器形发簪与五兵佩的关系,以及中国兵器形装饰发展的源流;探讨了东晋兵器形发簪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印度佛教东传和古印度兵器形首饰之间的密切关联。我们发现,东晋兵器形发簪很可能是借由海上丝路贸易或佛教东传,来到中国江南地区(尤其南京)的。第一种可能,是作为商品流入中国;第二种可能,是作为贡品或礼物由僧人进献给当时的东晋权贵,以促进佛教的传播与发展,这种可能性要更大一些。东晋兵器形发簪的出土,为我们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海上丝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与物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兵器形发簪 贸易 古印度 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与现实之间——关于数字媒体与艺术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8
2
作者 张玉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1-45,118,共6页
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创生了数字媒体艺术。无论从艺术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来看,数字媒体艺术在未来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对于传统艺术形式,数字媒体艺术所营造的虚拟情境更加逼真、生动,更容易让人沉浸其中,获得一种前所未有... 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创生了数字媒体艺术。无论从艺术的生产、传播和消费来看,数字媒体艺术在未来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相对于传统艺术形式,数字媒体艺术所营造的虚拟情境更加逼真、生动,更容易让人沉浸其中,获得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体验。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也将越来越深地介入我们的现实生活,在旅游探险、情感体验、生活设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把人类带入一个全新的数字化生活时代,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线将会淡化、乃至消失。它给我们带来的福利是显然的,但副作用也不可小视,故此,建立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机制也就成为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媒体 数字媒体艺术 虚拟 现实 数字化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袴褶”音义简释 被引量:5
3
作者 张玉安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5年第3期26-30,共5页
"袴褶"是出现于魏晋时期的一个专有服饰名词,关于它的读音和具体内涵,当今学界时常还会出现分歧。笔者以为,"袴褶"是和"上衣下裳"之制相对应的另外一种服制,即"上衣下裤"的着装方式。袴,音裤,... "袴褶"是出现于魏晋时期的一个专有服饰名词,关于它的读音和具体内涵,当今学界时常还会出现分歧。笔者以为,"袴褶"是和"上衣下裳"之制相对应的另外一种服制,即"上衣下裤"的着装方式。袴,音裤,包括大口裤、小口裤、短裤、胫衣等。褶,音袭,原本是指左衽上衣,后通指左、右衽上衣,其下襟有长有短,短的在臀部上下,长的至膝盖上下,但核心是小腿裤管明显暴露在衣襟之外,以利于行动。魏晋南北朝时期,此种服制主要是戎装和下层百姓的常服(部分为朝服),目的是为了方便行军格斗和日常劳作等。偶有中上层人士在日常生活中穿着,则必有某些特殊的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袴褶 戎装 常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魏南北朝“步摇”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张玉安 《艺术探索》 2012年第2期6-14,4,共9页
汉魏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步摇:一种为步摇花,通常是女子头上的饰物,流行于中原、南朝地区;另一种为步摇冠,男子和女子均可佩戴,主要流行于燕代地区,这里是当时鲜卑民族聚居地。两种步摇都受到中亚草原游牧民族金冠文化影响,但在中原和北方... 汉魏南北朝时期盛行的步摇:一种为步摇花,通常是女子头上的饰物,流行于中原、南朝地区;另一种为步摇冠,男子和女子均可佩戴,主要流行于燕代地区,这里是当时鲜卑民族聚居地。两种步摇都受到中亚草原游牧民族金冠文化影响,但在中原和北方不同地域文化作用下,它们又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貌,在形制、佩戴方法、审美倾向、历史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摇 步摇花 步摇冠 中原 燕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朝“锦帔”小考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玉安 《艺术设计研究》 2012年第3期34-37,共4页
六朝时期,"帔"大约有三种形制:一曰帔巾,又称巾帔、领巾,形体较小,披之肩背不及臀部;二曰大帔,也就是披风,长可及膝关节上下;三曰帔领,形体最小,主要围系于肩颈部位。这三种帔,男女均有佩戴,唯一、三两种多见于女性。锦帔即... 六朝时期,"帔"大约有三种形制:一曰帔巾,又称巾帔、领巾,形体较小,披之肩背不及臀部;二曰大帔,也就是披风,长可及膝关节上下;三曰帔领,形体最小,主要围系于肩颈部位。这三种帔,男女均有佩戴,唯一、三两种多见于女性。锦帔即用织锦做成的帔巾,这种领巾虽没有多大的实际用处,但却可以增加女性的魅力和韵味,属于装饰性服装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帔巾 大帔 帔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朝诗人笔下的美人妆 被引量:2
6
作者 张玉安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7年第3期53-58,共6页
在六朝诗人笔下,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美人妆。这种错彩镂金之美虽缘于美人华丽的妆束与配饰,但也不能缺少女性自身的魅力与气质,只有华美的服饰和鲜活的生命结合起来,才是美人妆之美的根本所在。错彩镂金之美在女性身上的彰显,让今人得... 在六朝诗人笔下,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美人妆。这种错彩镂金之美虽缘于美人华丽的妆束与配饰,但也不能缺少女性自身的魅力与气质,只有华美的服饰和鲜活的生命结合起来,才是美人妆之美的根本所在。错彩镂金之美在女性身上的彰显,让今人得以从物质文化的角度,一窥六朝贵族女性日常生活中妆束与配饰的风采。同时,笔者在文中对美人妆中的钏、方领绣等个别配饰,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与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朝 美人妆 妆束 配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衣、单衣及袴褶之意味 被引量:2
7
作者 张玉安 《艺术探索》 2015年第5期54-59,共6页
从形制上讲,朱衣是单衣的一种,即朱红色的单衣。魏晋南北朝时期,单衣通常为士大夫所着,但上至皇族下至基层官员和普通士子,也往往以单衣为常服和礼服。单衣逐渐演变为士人身份、地位和文化品位的一种象征。朱衣通常是在中央机构任职官... 从形制上讲,朱衣是单衣的一种,即朱红色的单衣。魏晋南北朝时期,单衣通常为士大夫所着,但上至皇族下至基层官员和普通士子,也往往以单衣为常服和礼服。单衣逐渐演变为士人身份、地位和文化品位的一种象征。朱衣通常是在中央机构任职官员的礼服,下至部门小吏上至皇帝身边的重臣侍中与散骑常侍,多以朱衣为官服。至于袴褶,则为上衣下裤之制,汉魏以降多为武人、侍从和普通劳动者所服。在六朝文化语境中,朱衣与单衣并称,主要指官阶差异。而单衣和袴褶并称,则不仅指士大夫与武人的区别,同时还意味着文化与粗鄙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衣 单衣 袴褶 侍中 士大夫 武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士人的服饰风尚——以士人对名教传统的反叛为线索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玉安 《艺术设计研究》 2010年第1期44-48,共5页
竹林士人追求自然、反对名教,他们对儒家名教传统的反叛,体现在行为上是特立独行、卓然不群,表现在服饰上则是装束奇异、不媚世俗,从而开创了魏晋士人追求随意自然、飘逸洒脱的服饰风尚。无疑,在这种风尚的形成中,魏晋士人成为时代潮流... 竹林士人追求自然、反对名教,他们对儒家名教传统的反叛,体现在行为上是特立独行、卓然不群,表现在服饰上则是装束奇异、不媚世俗,从而开创了魏晋士人追求随意自然、飘逸洒脱的服饰风尚。无疑,在这种风尚的形成中,魏晋士人成为时代潮流的引领者,也让那个时代的服饰文化因之而绚丽多彩。思古励今,把握我们这个时代社会发展的精神脉搏,将对我国未来服饰文化的发展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饰 风尚 名教 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趣说“貂蝉” 被引量:3
9
作者 张玉安 《服饰导刊》 2012年第A02期11-15,共5页
"貂蝉"是魏晋南北朝笼冠上的一种装饰,貂指貂尾,蝉即金珰附蝉,是在一枚金质的牌饰上镂刻着蝉形的纹饰。六朝时期,笼冠通常是皇帝、诸王身边侍臣及将军、武官的首服。而侍中与常侍是皇帝身边的重臣,地位显要。为了突出他们的职... "貂蝉"是魏晋南北朝笼冠上的一种装饰,貂指貂尾,蝉即金珰附蝉,是在一枚金质的牌饰上镂刻着蝉形的纹饰。六朝时期,笼冠通常是皇帝、诸王身边侍臣及将军、武官的首服。而侍中与常侍是皇帝身边的重臣,地位显要。为了突出他们的职位,其笼冠上往往加貂尾和金珰附蝉。貂蝉,也就逐渐演化为权臣的一种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貂蝉 貂蝉冠 貂尾 金珰附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班基故事在东南亚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玉安 《大连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1-7,共7页
班基故事是继印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之后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其他一些国家流传最广和影响最大的一部古典文学作品。它的众多文本和广泛流传证明了它在相关国家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 班基故事 文本 东南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外之意,象外之旨——魏晋南北朝绘画的精神旨趣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玉安 《饰(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艺术版)》 2006年第1期12-15,共4页
魏晋南北朝绘画贵神而略形,不重雕琢物象,而追求画中之气韵、风神,开中国古典绘画之风。究其原因,这种审美旨趣,乃是魏晋士人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旨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 绘画 言外之意 象外之旨 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课程:莫忽视乡土教材
12
作者 张玉安 陈吉梅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乡土教材 乡土文化 课程改革 社会实践 创新意识 自主学习 基础教育 课程资源 教材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谈东南亚的史诗表演艺术
13
作者 张玉安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3年第5期18-22,共5页
东南亚的史诗表演艺术或称史诗戏剧艺术,其主要表演形式是以本土化的印度两大史诗为题材的影戏、偶戏和歌舞剧。东南亚的史诗戏剧源于史诗诵读,服务于宗教,既是东南亚民族传统表演艺术的源泉和基础,也是东南亚人民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东南亚 印度 史诗戏剧 诵读 综合性 宗教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士、巾子与士人风尚——汉晋士人的着巾风尚
14
作者 张玉安 《服饰导刊》 2016年第2期19-23,共5页
巾子是一种首服,在东汉末年之前主要为庶人所戴,而贵族子弟成年后则戴冠。汉末魏晋以来,在名士们的示范效应下,士大夫和普通士人都开始竞相以戴巾子为雅,并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巾子也由此而衍生出幅巾、林宗巾、葛巾、菱角巾、折角巾、... 巾子是一种首服,在东汉末年之前主要为庶人所戴,而贵族子弟成年后则戴冠。汉末魏晋以来,在名士们的示范效应下,士大夫和普通士人都开始竞相以戴巾子为雅,并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巾子也由此而衍生出幅巾、林宗巾、葛巾、菱角巾、折角巾、角巾等不同名目。名士地位的提高,意味着士大夫阶层的崛起,并开始影响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体现在生活上,就是他们的言谈举止和穿戴装束,逐渐成为引领时尚的风向标。在汉晋时期,中国社会开始进入了名士引领风尚、制造时尚的时代,其中郭林宗、袁绍、诸葛亮、王导、谢安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士 士人 巾子 风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严金师子章》的宇宙论和人生观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玉安 《五台山研究》 2002年第4期13-16,共4页
唐代华严宗高僧法藏的《华严金师子章》虽然仅仅一千多字 ,但所言佛理却自成体系 ,颇值得细细玩味。《华严金师子章》在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并将人生观置于宇宙论之中 ,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
关键词 现象世界 本体世界 个体的心 宇宙的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 Gbit/s PON高性能接收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蕾 高建河 +3 位作者 黄莎 张玉安 罗勇 徐红春 《光通信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7,共6页
【目的】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超千兆需求,从千兆走向万兆,从第五代固定网络(F5G)走向高级第五代固定网络(F5.5G),50 Gbit/s无源光网络(PON)被认为是F5.5G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文章针对当前接入网络发展状况,对50 Gbit/s PON技术进行了深入... 【目的】为了应对不断增长的超千兆需求,从千兆走向万兆,从第五代固定网络(F5G)走向高级第五代固定网络(F5.5G),50 Gbit/s无源光网络(PON)被认为是F5.5G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文章针对当前接入网络发展状况,对50 Gbit/s PON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方法】文章首先介绍了实现50 Gbit/s PON高灵敏度面临的困难,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方案中,50 Gbit/s的非归零(NRZ)信号通过雪崩光电二极管(Avalanche Photodiode,APD)探测器,在强电场的作用下形成可被检测到的宏观电流,该电流通过跨阻放大器(TIA)放大并转换成电压输出。对其进行均衡处理,采用光数字信号处理(oDSP)芯片的前馈均衡器(FFE)和判决反馈均衡器(DFE)对脉冲信号的拖尾现象进行补偿后,再通过DFE将码间干扰的影响降到最低。接着重点分析了APD、TIA和oDSP等关键技术,并采用25与50 Gbit/s APD对接收性能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实验测试结果显示,第1组实验25 Gbit/s APD在测试时间4 min内接收信号无误码,接收光功率为-8.48 dBm,当误码率(BER)为2.78e-2时,接收光功率达-26.61 dBm;在使用50 Gbit/s APD的情况下,4 min内接收信号无误码时,接收光功率为-8.97 dBm。当BER为2.78e-2时,接收光功率达到-27.05 dBm,第2组数据50 Gbit/s APD-2也达到了同样的实验效果。【结论】50 Gbit/s APD接收灵敏度更高,性能更好,更适合使用在50 Gbit/s PON光模块中实现高性能接收。最后文章针对未来降成本方案在均衡技术与APD上的应用提出了可行性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0 Gbit/s无源光网络 雪崩光电二极管 光数字信号处理 跨阻放大器 高性能接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电学实验教学中良好习惯的培养
17
作者 张玉安 《现代农村科技》 2009年第8期56-57,共2页
良好的习惯体现着一个人的素质。培养学生实验中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精神和品德所必需的。在电学实验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 实验教学 培养 电学 学生实验 科学素质 科学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抓缆控制仪的研制
18
作者 张玉安 赵长发 邱英 《机电设备》 1997年第3期11-13,共3页
主要介绍了抓缆控制仪的组成、工作原理及软件设计等。
关键词 抓缆控制仪 水下机器人 组成 软件 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朝菩萨像耳珰式样探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杨晓慧 张玉安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68-73,共6页
中国北朝菩萨像耳饰可分为耳珰、耳坠、耳环三大类,耳珰类是北朝时期各地区菩萨像耳饰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式样,其流行区域及年代与汉文化深入程度有关。本文认为,耳珰造型中的印度和中亚文化渊源,及其在汉文化地区的演变与发展,反映了在... 中国北朝菩萨像耳饰可分为耳珰、耳坠、耳环三大类,耳珰类是北朝时期各地区菩萨像耳饰中较为流行的一种式样,其流行区域及年代与汉文化深入程度有关。本文认为,耳珰造型中的印度和中亚文化渊源,及其在汉文化地区的演变与发展,反映了在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审美取向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朝 菩萨像 耳珰 式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劳作者阶层视角下的“行缠”“邪幅”解读
20
作者 张启明 张玉安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6-61,共6页
本文立足宋代劳作者阶层视角,通过图像与文献的比对与互证,对宋代“行缠”和“邪幅”这两个概念加以考辨,并将它们置于“胫衣”这一范畴下,分析、比较了二者的差异和共同点;同时,对于它们在劳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功能进行了考查。此外,笔... 本文立足宋代劳作者阶层视角,通过图像与文献的比对与互证,对宋代“行缠”和“邪幅”这两个概念加以考辨,并将它们置于“胫衣”这一范畴下,分析、比较了二者的差异和共同点;同时,对于它们在劳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功能进行了考查。此外,笔者注意到宋代还有一种与行缠、邪幅有着类似功能诉求的胫部服饰处理方式,即“以线缚裤”,并进行了辨析与考证。本文还通过图像梳理了行缠、邪幅及“以线缚裤”方式在中原汉族及少数民族中的流传,并将它们置于劳作者阶层和传统医疗健康的视角下进行审视与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劳作者阶层 行缠 邪幅 以线缚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