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来自电离层的尾向流对近地磁场位形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张灵倩 刘振兴 +3 位作者 王继业 濮祖荫 马志为 沈超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92-197,共6页
探测一号(TC-1)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尾向流能够拉伸近地磁尾的磁力线,从而导致磁场位形改变.尾向流具有垂直于磁场的速度分量,这种垂直磁场的速度分量会导致磁力线向尾向拉伸,磁场的结构由偶极型变为非偶极型.而随尾向流的终止,地向... 探测一号(TC-1)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尾向流能够拉伸近地磁尾的磁力线,从而导致磁场位形改变.尾向流具有垂直于磁场的速度分量,这种垂直磁场的速度分量会导致磁力线向尾向拉伸,磁场的结构由偶极型变为非偶极型.而随尾向流的终止,地向流的出现,磁场的结构由非偶极型变为偶极型,磁力线恢复原状.另外在磁场的结构由非偶极型变为偶极型的过程中,伴随磁能的释放热离子温度的迅速升高,温度由各向同性逐渐趋向各向异性.其次,观测结果显示来自电离层的尾向流对磁场By分量有重要的影响,能够引起磁场By分量的显著增强.上述分析结果表明来自电离层的尾向流对近地磁尾动力学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磁尾 低纬上行尾向流 离子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星际激波对地球磁层的压缩效应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姚丽 刘振兴 +2 位作者 左平兵 张灵倩 段素平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3-120,共8页
2004年11月9日WIND飞船探测到一个典型的行星际激波.激波前行星际磁场为持续约50 min的弱南向磁场,越过激波面,磁场发生北向偏转且太阳风动压脉冲增强.在此强动压脉冲增强结构作用下,磁层被压缩至一个很小的区域.激波作用于磁层时引起... 2004年11月9日WIND飞船探测到一个典型的行星际激波.激波前行星际磁场为持续约50 min的弱南向磁场,越过激波面,磁场发生北向偏转且太阳风动压脉冲增强.在此强动压脉冲增强结构作用下,磁层被压缩至一个很小的区域.激波作用于磁层时引起地球同步轨道各区域高能粒子通量的响应,但是不同磁地方时的高能粒子通量的响应不同,表现出双模式扰动,即在晨昏两侧各能段的电子和质子通量显著增强,在子夜侧发生类似于亚暴的无色散粒子注入现象.扰动从向阳面传输到背阳面,向阳面粒子通量最先增强,随后背阳面靠近晨昏两侧,粒子通量开始增强,最后子夜侧粒子通量表现出无色散高能粒子注入的特点.另外,在靠近正午侧,质子通量先于电子通量发生响应,在子夜侧电子通量则先于质子通量发生响应.利用位于向阳面正午两侧的GOES-10和GOES-12卫星观测数据发现,激波作用于磁层时靠近晨侧的磁场变化表现出简单压缩效应,而靠近昏侧的磁场变化则显然不同,B_x分量减弱,B_z分量几乎减为零,而B_y分量则显著增强.此外,位于近地磁尾低纬尾瓣区的TC-1卫星观测到激波触发的尾瓣SI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星际激波 尾瓣SI 磁层响应 TC-1观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尾向流和磁场偶极化——TC-1卫星观测结果 被引量:1
3
作者 姚丽 张灵倩 刘振兴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16,共8页
2004年10月12日,在01:30—04:30 UT期间,位于向阳侧磁层顶附近的Geotail卫星探测到行星际磁场为持续南向.此太阳风条件驱动了一个小磁暴,Sym-H指数在04:12 UT达到最小值-33 nT.在磁暴主相期间,AE指数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其最大值达400 nT.... 2004年10月12日,在01:30—04:30 UT期间,位于向阳侧磁层顶附近的Geotail卫星探测到行星际磁场为持续南向.此太阳风条件驱动了一个小磁暴,Sym-H指数在04:12 UT达到最小值-33 nT.在磁暴主相期间,AE指数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其最大值达400 nT.02:00—03:00 UT期间,TC-1卫星在近地磁尾(-10.6,3.2,-0.1)R_e处观测到明显的亚暴膨胀相特征和磁场偶极化过程.在偶极化前1 min,有较强的(v_x<-100 km/s)持续时间超过3 min的尾向流发生.分析发现该尾向流具有低温、高密度和沿磁场流动的特点,这说明尾向流具有来源于电离层风的特征.尾向流期间,TC-1观测的磁场分量B_x和总的磁场强度增加,磁倾角减小,磁场结构变成非偶极型,说明尾向流对磁场结构有一定的影响,文中尝试给出了相应的物理解释.观测表明,该事例中的近地磁尾尾向流可能对磁场偶极化过程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C-1观测 近地磁尾 尾向流 偶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折形开孔板连接件在连续组合梁中连接性能的试验研究
4
作者 张灵倩 刘凡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CAS 2014年第4期54-57,共4页
为了研究波折形开孔板连接件在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中的连接性能,提出在组合梁中设置不同排列方式的波折形开孔板连接件,并通过单调加载试验研究混凝土板与钢梁上翼缘交界面处的相对滑移量、破坏形态和裂缝分布。结果表明,只在连续梁的... 为了研究波折形开孔板连接件在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中的连接性能,提出在组合梁中设置不同排列方式的波折形开孔板连接件,并通过单调加载试验研究混凝土板与钢梁上翼缘交界面处的相对滑移量、破坏形态和裂缝分布。结果表明,只在连续梁的反弯点和边支座附近布置剪力连接件的形式可以充分利用连接件的抗剪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 波折形开孔板 连接性能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等离子体片的地向对流型高速流
5
作者 张灵倩 王继业 +1 位作者 刘振兴 史建魁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6,共7页
在GSM坐标系下,利用TC-1卫星和Cluster/C1卫星上4 s分辨率的磁场和热离子探测数据,对中心等离子体片内的地向对流型高速流进行了统计研究(-19R_e<x<-9R_e,|y|<10R_e,|z|<5R_e).统计结果表明,地向对流型高速流会在15R_e以内... 在GSM坐标系下,利用TC-1卫星和Cluster/C1卫星上4 s分辨率的磁场和热离子探测数据,对中心等离子体片内的地向对流型高速流进行了统计研究(-19R_e<x<-9R_e,|y|<10R_e,|z|<5R_e).统计结果表明,地向对流型高速流会在15R_e以内出现"刹车",在11.5R_e附近时出现"缺失".进一步对其速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心等离子体片内的高速流,其运动方向主要为地向,晨昏和南北方向的运动明显较弱;在对流型高速流的地向输运过程中,其峰值速度没有明显的下降;在近地13R_e以内,等离子体片内的地向对流型高速流具有较强的垂直磁力线运动速度.这意味着对流型高速流在近地15R_e以内的"刹车"不是由高速流晨昏或南北方向的偏转造成的.高速流在11.5R_e附近时出现的"缺失"可能与在15R_e以内出现"刹车"密切相关.TC-1卫星和Cluster卫星的观测为了解中磁尾重联高速流地向输运过程及亚暴膨胀相触发提供了重要的观测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磁尾 对流型高速流 中心等离子体片 亚暴膨胀相触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