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对腹足类的生态毒理效应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清顺 侯建军 熊邦喜 《水利渔业》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共4页
对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对腹足类的生态毒理效应以及腹足类的生物标志物在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讨论了腹足类作为环境监测生物的应用特点,并对腹足类用于环境污染的生物监测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重金属 生物标志物 生态毒理效应 腹足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浓度铜暴露导致梨形环棱螺氧化胁迫及DNA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清顺 熊邦喜 侯建军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9-55,共7页
采用暴露重金属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硫酸铜(Cu2+分别为0.00、0.005、0.01、0.02、0.05mg/L)在不同暴露时间(0~14d)下对梨形环棱螺(Bellamyapurificata)肝脏和鳃组织线粒体的活性氧(ROS)含量、肝脏和鳃组织中金属硫蛋白(MT)含量和DNA... 采用暴露重金属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硫酸铜(Cu2+分别为0.00、0.005、0.01、0.02、0.05mg/L)在不同暴露时间(0~14d)下对梨形环棱螺(Bellamyapurificata)肝脏和鳃组织线粒体的活性氧(ROS)含量、肝脏和鳃组织中金属硫蛋白(MT)含量和DNA单链断裂程度的影响,探讨Cu2+对梨形环棱螺的氧化胁迫和DNA损伤及MT防御作用的机理。结果表明,Cu2+对梨形环棱螺肝脏和鳃线粒体ROS水平、肝脏和鳃组织DNA损伤和MT含量均有明显的影响。ROS含量在实验开始时持续上升,肝脏和鳃线粒体ROS分别在第7天(除0.005mg/L剂量组外)和第4天达到最高点,随后下降,但直到第10天时仍显著高于对照组。肝脏和鳃组织DNA单链断裂程度随Cu2+暴露剂量和暴露时间而显著增加。暴露于Cu2+后,F值迅速降低,随后,F值开始上升,在第2天时的F值达到峰值;随后DNA单链断裂程度继续加重,第5天后F值持续下降,至第10~14天时达到稳定水平。第10~14天时,肝脏组织0.005、0.01、0.02和0.05mg/L剂量组间的F值没有显著差异。MT在整个实验期间均处于诱导状态,0.01mg/L剂量组肝脏的MT在整个实验期间均被极显著地诱导(P<0.01),0.01mg/L剂量组的鳃组织MT除第10天外也被极显著诱导(P<0.01)。在暴露至第14天时,除0.05mg/L剂量组的肝脏MT外,其余均处于极显著诱导状态(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2+ DNA损伤 氧化胁迫 梨形环棱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birnessite型层状二氧化锰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3
作者 黄行康 常海涛 +4 位作者 甘健龙 张清顺 岳红军 吕东平 杨勇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4-197,共4页
采用O2氧化法在碱性条件下氧化Mn2+,制备Li-birnessite型层状MnO2.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BET、热重等技术表征MnO2样品的性能.以放充电法测试Li-birnessite正极材料性能.结果表明,Li-birnessite结晶良好,层间距约为0.70 nm,呈球... 采用O2氧化法在碱性条件下氧化Mn2+,制备Li-birnessite型层状MnO2.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BET、热重等技术表征MnO2样品的性能.以放充电法测试Li-birnessite正极材料性能.结果表明,Li-birnessite结晶良好,层间距约为0.70 nm,呈球状或类球状.以Li-birnessite为正极材料的扣式电池在0.2 C(40 mA/g)条件下放电时容量高达203 mAh/g,且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二氧化锰 Li—birnessite 可充性锂电池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与传统后路术式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徐灿华 吴增晖 +4 位作者 陈荣春 钟红发 张清顺 刘宁 张毕 《中国骨伤》 CAS 2017年第11期994-999,共6页
目的 :比较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与传统后路手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4年12月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极外侧入路椎间植骨椎体钉... 目的 :比较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XLIF)与传统后路手术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4年12月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极外侧入路椎间植骨椎体钉固定组(XLIF组)30例,其中T_(12)L_12例、L_(1,2)6例、L_(2,3)10例、L_(3,4)12例;后入路椎间植骨椎弓根钉固定组(传统后路组)30例,其中T_(12)L_11例、L_(1,2)6例、L_(2,3)8例、L_(3,4)15例。记录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液量、住院时间,比较手术前后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29分法),并根据影像资料,观察椎间融合器有无移位,分析椎间融合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9个月。XLIF组术后股神经损伤2例,术后3个月内恢复;传统后路组切口浅表感染1例,予抗感染治疗后治愈。术中、术后均未出现脑脊液漏、马尾损伤以及下肢神经根功能恶化现象。XLIF组手术时间(65.6±20.5)min,术中出血量(48.8±15.3)ml,术后引流量0 ml;传统后路组手术时间(135.2±33.9)min,术中出血量(260.3±125.7)ml,术后引流量(207.1±50.2)ml;XLIF手术时间短于传统后路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也较传统后路组少(P<0.05)。两组随访时的JOA、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术后1、6、24个月VAS、JOA评分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12个月随访的融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XLIF治疗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术后融合率高的优点,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腰椎 外科手术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梨形环棱螺抗氧化系统对六氯苯的毒性响应 被引量:1
5
作者 黄俊 李家园 +2 位作者 朱祎 张清顺 侯建军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3年第6期88-94,共7页
梨形环棱螺是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部的淡水腹足类动物,由于它能蓄积并耐受一定水平的污染物,所以常用作评价水环境污染状况的指示生物。本文初步研究了不同浓度六氯苯(HCB)(分别为0.0、2.0、4.0、8.0、16.0 mg/L)在不同暴露时间(0-14d... 梨形环棱螺是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部的淡水腹足类动物,由于它能蓄积并耐受一定水平的污染物,所以常用作评价水环境污染状况的指示生物。本文初步研究了不同浓度六氯苯(HCB)(分别为0.0、2.0、4.0、8.0、16.0 mg/L)在不同暴露时间(0-14d)下对梨形环棱螺肝脏和鳃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变化的影响,目的是为研究简单、有效的检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毒理效应的生物标志物方法提供基础资料。结果表明:HCB对梨形环棱螺肝脏和鳃中CAT、SOD、GST和GSH均有明显影响。肝脏和鳃组织中的SOD活性总体上表现出暴露初期受诱导而上升,随着暴露时间延长呈现出波动下降趋势。CAT、GSH和GST在暴露前10天内总体上表现出受诱导的趋势,到第14天时,表现为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氯苯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抗氧化系统 梨形环棱螺 毒理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氯苯暴露导致梨形环棱螺脂质过氧化及DNA损伤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朱祎 李家园 +3 位作者 黄俊 张清顺 周宇江 侯建军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3年第3期88-94,共7页
采用暴露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HCB(分别为0.0、2.0、4.0、8.0、16.0 mg/L)在不同暴露时间(0-14d)下对梨形环棱螺肝脏和鳃中MDA、ROS含量以及DNA单链断裂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HCB对梨形环棱螺肝脏和鳃中MDA、ROS含量和DNA断裂均有明... 采用暴露实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HCB(分别为0.0、2.0、4.0、8.0、16.0 mg/L)在不同暴露时间(0-14d)下对梨形环棱螺肝脏和鳃中MDA、ROS含量以及DNA单链断裂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HCB对梨形环棱螺肝脏和鳃中MDA、ROS含量和DNA断裂均有明显影响。肝脏和鳃的MDA含量在HCB暴露过程中波动升高,直到在第4天或第7天达到峰值,然后MDA含量持续下降,到第14天时,除了16.0mg/L剂量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剂量组MDA仍处于显著被诱导状态。ROS水平随暴露时间和剂量增加而表现出升高的趋势,并且高剂量组较中低剂量组更早达到峰值,随着暴露时间的进一步延长,各剂量组ROS含量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在实验结束时仍然显著高于对照组。各剂量组DNA在HCB暴露起始时,出现一定程度的单链断裂现象,即F值迅速降低,随后F值有所上升,在第4天时F值达到最高点,显示DNA有一定程度的修复效应。接着F值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并且高剂量组的DNA单链断裂明显,表现出时间-剂量效应。结果提示,上述生物标志物在六氯苯对梨形环棱螺进行毒性暴露过程中的变化较为敏感,可以作为指示六氯苯对梨形环棱螺毒理效应的生物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氯苯 梨形环棱螺 丙二醛 活性氧自由基 DNA单链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