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等级径山茶特征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汇源 马宽 +6 位作者 高婧 金俞谷 王玉洁 苏祝成 宁井铭 陈红平 侯智炜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1-118,共18页
为深入探究不同等级径山茶的香气差异,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BSE-GC-MS)、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以及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技术(GC-O)对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径山茶的挥发性物质进... 为深入探究不同等级径山茶的香气差异,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BSE-GC-MS)、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以及气相色谱-嗅闻分析技术(GC-O)对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径山茶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分析。从4个等级的径山茶中共鉴定出161种挥发性化合物。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聚类分析(HCA)揭示了不同等级的径山茶之间的差异。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确定不同等级茶叶样品间的候选差异挥发物并通过相对香气活度值(ROAV)和GC-O的分析进一步对差异化合物进行筛选。18种挥发性化合物,芳樟醇、香叶醇、吲哚、(Z)-茉莉酮、二甲基硫醚等物质被鉴定为不同等级径山茶的关键差异挥发性化合物。其中,二氢芳樟醇、茉莉酸甲酯和吲哚在特级径山茶样品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等级,并与(Z)-茉莉酮、δ-癸内酯和1-辛烯-3-醇等香气活性物质共同构成了特级径山茶样品中清花香的特征香气品质。本研究揭示了不同等级径山茶的特征性挥发物具有显著差异,从化学计量学和多元统计分析的角度为绿茶的等级区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山茶 茶叶香气 茶叶等级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气相色谱-嗅觉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茶树品种的径山茶挥发性成分差异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侯智炜 吕永铭 +7 位作者 马宽 张汇源 顾哲 李乐 金俞谷 苏祝成 陈红平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7-762,共16页
为深入探究不同茶树品种的径山茶挥发性成分差异,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BSE-GC-MS)、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HS-GC-IMS)对径山1号、径山2号、鸠坑种、迎霜和翠峰5个茶树品种的径山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首... 为深入探究不同茶树品种的径山茶挥发性成分差异,采用搅拌棒吸附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BSE-GC-MS)、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HS-GC-IMS)对径山1号、径山2号、鸠坑种、迎霜和翠峰5个茶树品种的径山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首先,基于GC-MS和GC-IMS分别共鉴定出93种和79种挥发性成分。其次,通过主成分分析(PCA)揭示了不同茶树品种的径山茶挥发性成分之间的差异。最后,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的变量投影重要性(VIP)确定不同品种间的差异挥发性成分,并通过相对香气活度值(ROAV)进一步筛选关键差异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在GC-MS和GC-IMS中分别有16种和12种挥发性化合物被鉴定为不同茶树品种径山茶的关键差异挥发性化合物。其中,径山2号的特征挥发性成分包括2-庚醇、茉莉酸甲酯、2-甲基丁醛和2-庚酮等,具有较为明显的清香特征,其含量高于其他品种;径山1号中顺茉莉酮、庚醛和(Z)-3-己烯醇的含量较为丰富;迎霜品种中氧化柠檬烯和戊醛的含量较高。结合感官评价结果表明,径山1号、翠峰和径山2号的香气评分较高。研究揭示了不同茶树品种径山茶的特征性挥发物具有显著差异,为径山茶生产中优质原料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对实现高品质径山茶的精准加工和定向品质控制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山茶 茶叶香气 茶树品种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肠⁃脑⁃皮轴探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曾燕 张汇源 +1 位作者 关建华 陈云龙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3期388-396,408,共10页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易反复发作的慢性过敏性皮肤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息息相关。AD的发展与肠道菌群状态、心理神经状态存在密切联系,AD患者往往存在着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物变化以及...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易反复发作的慢性过敏性皮肤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免疫因素息息相关。AD的发展与肠道菌群状态、心理神经状态存在密切联系,AD患者往往存在着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物变化以及抑郁和自卑等现象。肠道菌群、神经系统以及皮肤三者间的相互联系称为“肠⁃脑⁃皮轴”。基于调节肠道菌群、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以治疗皮肤疾病的研究不在少数,但详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中医药对肠道菌群、神经内分泌系统及皮肤免疫均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但基于三者间相互关系(即肠⁃脑⁃皮轴)治疗AD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尚缺乏,作用靶点尚不清晰。因此,本文根据肠道菌群失衡、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在AD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讨肠⁃脑⁃皮轴在AD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同时,探讨中医药通过调节肠⁃脑⁃皮轴治疗AD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医药治疗AD研究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应性皮炎 肠⁃脑⁃皮轴 肠道菌群 神经内分泌系统 中医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