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条华蜗牛趋光性反应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民照 孙新圆 +5 位作者 曾佳 蔡伟超 董恒君 魏子坤 贾子谦 张爱环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9-24,共6页
【目的】旨在探究条华蜗牛不同条件下的趋光性反应,以期为农业生产中无公害蜗牛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自制的暗箱测试不同光源及组合、光照强度、蜗牛大小等因素对蜗牛趋光性的影响。【结果】条华蜗牛趋光性可以分为... 【目的】旨在探究条华蜗牛不同条件下的趋光性反应,以期为农业生产中无公害蜗牛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自制的暗箱测试不同光源及组合、光照强度、蜗牛大小等因素对蜗牛趋光性的影响。【结果】条华蜗牛趋光性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正趋光性、负趋光性和无趋光性。在各试验条件下,正趋光性、无趋光性和负趋光性的蜗牛个体比例分别为1.67%~25.00%、3.33%~25.00%和61.67%~91.67%。负趋光性个体的数量极显著多于正趋光性和无趋光性(P<0.01)。随体重的增加,正趋光性有降低趋势,而负趋光性则有上升趋势。然而,这三种趋光性差异并不显著(P<0.05)。光照强度影响蜗牛趋光性,相同光源下,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蜗牛正趋光性有下降趋势,而负趋光性呈现增加的趋势。在六种不同混合光源组合下,负趋光性都极显著高于正趋光性和无趋光性,无趋光性也高于正趋光性,除日光灯+红光灯混合光源蜗牛正趋光性和无趋光性差异不显著外,其他混合光源下三种趋光性之间差异都极显著。【结论】条华蜗牛趋光性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其中负趋光性显著高于正趋光性,说明大多数蜗牛趋暗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华蜗牛 趋光性 体重 光色 光照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条件下条华蜗牛的爬行速度
2
作者 张民照 覃晓春 +4 位作者 王曼 曾佳 付思蕊 尹鑫博 张爱环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5年第2期1-6,共6页
【目的】了解影响条华蜗牛爬行速度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研究蜗牛行为学及有效防治提供基础。【方法】室内测定了不同介质、温度、光照强度、取食和饥饿等条件对条华蜗牛爬行速度的影响。【结果】条华蜗牛爬行速度随体重增加而加快,在干... 【目的】了解影响条华蜗牛爬行速度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研究蜗牛行为学及有效防治提供基础。【方法】室内测定了不同介质、温度、光照强度、取食和饥饿等条件对条华蜗牛爬行速度的影响。【结果】条华蜗牛爬行速度随体重增加而加快,在干、湿玻璃上爬行速度在5.53~11.69 cm/min之间,0.1~0.3 g与0.3~0.5 g体重蜗牛的爬行速度之间差异显著,且都显著小于更大体重蜗牛的爬行速度。蜗牛在不同介质上爬行速度差异明显,在干燥玻璃上爬行最快,在湿土面上爬行最慢。蜗牛爬行速度随光照强度增强有降低趋势。取食与饥饿增大体重小于0.3 g蜗牛的爬行速度,但对体重大于0.5 g的蜗牛无影响。温度影响蜗牛爬行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但超过25℃后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三体重组蜗牛5℃下爬行速度最低,25℃下最高,两者差异都显著。【结论】条华蜗牛爬行受爬行界面、温度、光照强度、取食和饥饿等因素的影响,这些结果为研发条华蜗牛的防控技术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华蜗牛 爬行速度 温度 体重 取食 饥饿 光照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华蜗牛破厣前后体内总糖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2
3
作者 张民照 覃晓春 +1 位作者 赵晨 张爱环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了解条华蜗牛破厣前后体内总糖含量变化规律,为深入研究蜗牛破厣生化机理提供参考。【方法】用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了两个体质量组条华蜗牛在破厣、休眠、取食或饥饿等条件下足和内脏的总糖含量。【结果】条华蜗牛破厣后体内含... 【目的】了解条华蜗牛破厣前后体内总糖含量变化规律,为深入研究蜗牛破厣生化机理提供参考。【方法】用蒽酮-硫酸比色法测定了两个体质量组条华蜗牛在破厣、休眠、取食或饥饿等条件下足和内脏的总糖含量。【结果】条华蜗牛破厣后体内含糖量升高,体质量组IV蜗牛足、内脏含糖量都高于相应体质量组I。破厣前蜗牛足内含糖量与破厣后的差异显著(P<0.05),而内脏的差异不显著。休眠蜗牛体内含糖量随休眠天数增加有降低的趋势,除体质量组I蜗牛足内含糖量休眠1 d后(27.62μg/mg)显著高于5 d~15 d外,其他休眠时间之间差异都不显著。蜗牛取食后,足和内脏含糖量变化趋势基本类似,都是取食12 h~24 h后增加,然后有所下降。除体质量组IV足外,取食24 h后都显著高于取食12 h和36 h。活动蜗牛体内含糖量随饥饿时间延长有降低趋势,饥饿36 h后含糖量均显著低于饥饿12 h。【结论】条华蜗牛破厣前后体内总糖含量变化与多个因素有关,总糖量变化规律反映了蜗牛破厣的生理生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华蜗牛 破厣 总糖含量 体质量 取食 饥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条华蜗牛对25种植物的取食选择 被引量:8
4
作者 张民照 杜艳丽 +4 位作者 覃晓春 杨光 孙淑玲 王进忠 张志勇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6-110,116,共6页
条华蜗牛近年来在北京地区多种植物上普遍发生。为了给有效防治该蜗牛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其对多种植物的取食选择性。结果表明,条华蜗牛对25种植物取食差异明显,在测试的25种植物中,仅取食其中的12种植物,取食量随蜗牛体重增加有增加趋势... 条华蜗牛近年来在北京地区多种植物上普遍发生。为了给有效防治该蜗牛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其对多种植物的取食选择性。结果表明,条华蜗牛对25种植物取食差异明显,在测试的25种植物中,仅取食其中的12种植物,取食量随蜗牛体重增加有增加趋势,并与蜗牛体重正相关。在取食的12种植物中,取食率低于27.00%的植物有7种。除体重组Ⅴ的蜗牛对旱柳取食量显著高于菠菜、龙葵和虎耳草的外,蜗牛取食量在这7种植物及各体重组之间都无显著差异(P〈0.05)。取食率高于60%的植物有5种,其取食率和取食量都极显著高于其他7种植物(P〈0.01)。体重组Ⅴ与Ⅳ的蜗牛对国槐、桃、一串红的取食量差异极显著,且都极显著高于体重组Ⅰ和Ⅱ。体重组Ⅲ的蜗牛对国槐、一串红和生菜的取食量极显著高于体重组Ⅰ和Ⅱ。蜗牛对生菜、国槐、牵牛的取食量在体重组Ⅰ和Ⅱ之间差异极显著;对牵牛的取食量在各体重组之间差异显著。各体重组的蜗牛对牵牛和生菜的取食量差异不显著,但都极显著高于其他植物。体重组Ⅲ~Ⅴ的蜗牛对桃的取食量极显著高于国槐和一串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条华蜗牛 体重 取食率 取食量 取食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虫学RAPD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民照 王进忠 +1 位作者 孙淑玲 覃晓春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70-75,共6页
综述了RAPD在昆虫分类学、系统发育分析、种群遗传学、连锁图谱的构建、特殊基因的检测和定位、父系分析、精子竞争以及杂交带的确定等研究中的应用。目前,在昆虫学研究中,因RAPD的致命缺点使人们对其的兴趣有所降低,而把更多的注意力... 综述了RAPD在昆虫分类学、系统发育分析、种群遗传学、连锁图谱的构建、特殊基因的检测和定位、父系分析、精子竞争以及杂交带的确定等研究中的应用。目前,在昆虫学研究中,因RAPD的致命缺点使人们对其的兴趣有所降低,而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一些更可靠的如微卫星等共显性标记,但各种分子标记都有一定的缺陷,RAPD仍然会是一种重要的分子标记。在我国,RAPD被大量地应用于昆虫学的研究中,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在样本量、扩增条件优化、数据分析、研究问题的深度及应用范围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PD 分子遗传标记 昆虫分子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DNA标记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民照 杜艳丽 +4 位作者 张爱环 王进忠 覃晓春 孙淑玲 张志勇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76-80,共5页
综述了昆虫线粒体DNA(mtDNA)的特点、mtDNA标记优缺点及该标记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目前应用mtDNA作分子遗传标记主要用来进行昆虫分类单元的鉴定、物种或种群的系统发育、遗传多样性、基因流、起源及杂交带的研究,但由于mtDNA标记的... 综述了昆虫线粒体DNA(mtDNA)的特点、mtDNA标记优缺点及该标记在昆虫学研究中的应用。目前应用mtDNA作分子遗传标记主要用来进行昆虫分类单元的鉴定、物种或种群的系统发育、遗传多样性、基因流、起源及杂交带的研究,但由于mtDNA标记的缺点,因此常需与其他标记技术结合使用才能获得更可靠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TDNA 分子遗传标记 昆虫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飞蝗线粒体COI基因片段的扩增(英文)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民照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25-28,共4页
对中国飞蝗各亚种线粒体DNA的COI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并测序。结果表明,扩增产物为单一带,大小约为1.3kb。对此扩增产物序列分析证明所扩增的COI基因序列是一个含混不清的序列,说明在中国飞蝗不同亚种的基因组DNA中存在线粒体的假基因序... 对中国飞蝗各亚种线粒体DNA的COI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并测序。结果表明,扩增产物为单一带,大小约为1.3kb。对此扩增产物序列分析证明所扩增的COI基因序列是一个含混不清的序列,说明在中国飞蝗不同亚种的基因组DNA中存在线粒体的假基因序列,因此以飞蝗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出的mtDNA COI基因片段不适宜用作分析飞蝗种群遗传和系统发育的分子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蝗 MTDNA COI基因 分子遗传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色马蹄莲组织培养研究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进忠 高文 +4 位作者 高遐虹 冯强 孙淑玲 张民照 于同泉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10-13,共4页
以粉色马蹄莲块茎芽、叶和植株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在加NAA0.2mg/L+BA1~3mg/L时,有利于丛芽和愈伤组织的诱导。在加NAA0.2~0.5mg/L+BA0.5~1mg/L时,既有利于不定丛芽的分化诱导,又利于不定芽的生长。在BA为0.2mg/L时,有利于不定... 以粉色马蹄莲块茎芽、叶和植株为外植体,MS为基本培养基,在加NAA0.2mg/L+BA1~3mg/L时,有利于丛芽和愈伤组织的诱导。在加NAA0.2~0.5mg/L+BA0.5~1mg/L时,既有利于不定丛芽的分化诱导,又利于不定芽的生长。在BA为0.2mg/L时,有利于不定芽的生长,但对愈伤组织及不定芽的诱导不利,增殖系数低。高浓度BA有利于愈伤组织和芽的分化,低浓度则对芽的生长有利。外植体叶和植株在各处理中无显著差异,特别是生长后期。叶组织在培养中大部分死亡,只有极少部分产生愈伤组织。植株在培养过程中叶片逐渐变黄、枯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蹄莲 组织培养 粉色 愈伤组织 基本培养基 不定芽 分化诱导 增殖系数 生长后期 培养过程 外植体 植株 低浓度 叶组织 BA 茎芽 枯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豆象生物学习性及室内药效测定 被引量:21
9
作者 王进忠 田慧敏 +5 位作者 张民照 张志勇 金文林 刘长安 濮绍京 孙淑玲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25-28,44,共5页
通过对绿豆象室内生活史和习性的观察,发现绿豆象在北京室内1年可发生7代,以幼虫豆粒内越冬.越冬代幼虫于次年4下旬开始羽化,7月下旬到9月下旬是一年中发生的高峰期.室温与每代历期显著负相关(r=-0.988,P<0.01),室温下完成一代需22~44... 通过对绿豆象室内生活史和习性的观察,发现绿豆象在北京室内1年可发生7代,以幼虫豆粒内越冬.越冬代幼虫于次年4下旬开始羽化,7月下旬到9月下旬是一年中发生的高峰期.室温与每代历期显著负相关(r=-0.988,P<0.01),室温下完成一代需22~44 d.室内药效试验表明啶虫咪质量浓度为0.005 g/L和功夫菊酯质量浓度为0.1 g/L药后7 d成虫校正死亡率无差异(P<0.05),分别在78%和94%以上.好年冬在质量浓度为0.2 g/L和0.1 g/L施药后5 d,成虫校正死亡率差异显著(P<0.05),分别达64.7%和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象 生物学 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合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0
作者 贾慧 王进忠 +4 位作者 陈忠斌 王升启 董金皋 赵祥云 张民照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73-76,共4页
笔者对百合病毒的检测技术作了综合评述,主要有植株直接观测法、指示植物接种鉴定法、电镜技术、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综合应用各项技术使检测更加灵敏、可靠。目前,常用的检测以血清学技术的ELISA为主、分子生物学技术的R... 笔者对百合病毒的检测技术作了综合评述,主要有植株直接观测法、指示植物接种鉴定法、电镜技术、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综合应用各项技术使检测更加灵敏、可靠。目前,常用的检测以血清学技术的ELISA为主、分子生物学技术的RT PCR为主。基因芯片检测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高效的检测手段并在植物病毒检测上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合 病毒 检测技术 血清学检测 分子生物学检测 基因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碱对小菜蛾幼虫毒力测定及其对害虫体内2种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孟琳琳 王进忠 +5 位作者 孙淑玲 张志勇 张民照 张鹏飞 丁佳 蒲媛媛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29-32,共4页
采用生物测定和酶活力测定方法,研究苦参碱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的胃毒活性及其对幼虫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苦参碱对小菜蛾幼虫具有一定的胃毒作用。2 mg/mL苦参碱处理叶片饲喂小菜... 采用生物测定和酶活力测定方法,研究苦参碱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的胃毒活性及其对幼虫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苦参碱对小菜蛾幼虫具有一定的胃毒作用。2 mg/mL苦参碱处理叶片饲喂小菜蛾幼虫12 h校正死亡率为37.93%,72 h后小菜蛾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95.83%。不同质量浓度苦参碱处理小菜蛾幼虫后,幼虫体内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力与对照相比均产生波动。经125×10-3mg/mL苦参碱处理4 h,小菜蛾体内GSTs活力最高,为1 610.72 U/(mg.min)。经125×10-3mg/mL苦参碱处理16 h,小菜蛾体内的AChE酶活力最高,为10.63 U/(mg.min)。各处理24 h,小菜蛾体内GSTs活力和AChE酶活力均有明显降低。说明苦参碱对小菜蛾幼虫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和乙酰胆碱酯酶活力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小菜蛾 谷胱甘肽-S-转移酶 乙酰胆碱酯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蝥素诱导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卵巢细胞系Sf9凋亡的临界条件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来喜 杨宝东 +3 位作者 张民照 王进忠 张爱环 张志勇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4-17,共4页
为进一步利用昆虫细胞研究斑蝥素对鳞翅目昆虫的毒杀机理,采用细胞形态学观察法和DNA凝胶电泳法研究斑蝥素诱导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卵巢细胞系Sf9细胞凋亡的临界条件。结果表明:供试细胞凋亡率与斑蝥素处理剂量、时间呈... 为进一步利用昆虫细胞研究斑蝥素对鳞翅目昆虫的毒杀机理,采用细胞形态学观察法和DNA凝胶电泳法研究斑蝥素诱导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卵巢细胞系Sf9细胞凋亡的临界条件。结果表明:供试细胞凋亡率与斑蝥素处理剂量、时间呈现密切相关性;在较低剂量处理下,可观察到细胞凋亡。当斑蝥素质量浓度达到6.25μg/mL,处理细胞3 h或3.125μg/mL处理细胞12 h时,斑蝥素处理Sf9导致细胞出现明显畸形、形成凋亡小体等凋亡症状。DNA Ladder条件要求严格,在冰浴条件下,当斑蝥素处理质量浓度达到6.25μg/mL处理细胞24 h时,或者12.5μg/mL处理细胞12 h时,可观察到明显的DNA梯度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蝥素 草地贪夜蛾 凋亡 临界条件 Sf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蛇床子素对小菜蛾幼虫的胃毒作用及对虫体内两种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孟琳琳 王进忠 +5 位作者 张志勇 孙淑玲 张民照 张鹏飞 丁宝力 蒲媛媛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24-27,共4页
采用生物测定和酶活力测定方法,研究了蛇床子素对敏感品系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的胃毒作用及其对小菜蛾幼虫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蛇床子素对小菜蛾幼虫具有一定的胃毒作用。2 mg/mL的蛇床... 采用生物测定和酶活力测定方法,研究了蛇床子素对敏感品系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的胃毒作用及其对小菜蛾幼虫体内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蛇床子素对小菜蛾幼虫具有一定的胃毒作用。2 mg/mL的蛇床子素处理萝卜苗叶片后饲喂小菜蛾幼虫12 h校正死亡率为37%,72 h时后小菜蛾幼虫的校正死亡率为93%。处理24 h时,LC50为1 521.25 mg/mL,处理48 h时,LC50为865.93 mg/mL。处理72 h时,LC50为515.5 mg/mL。不同浓度蛇床子素和不同时间处理小菜蛾幼虫后,幼虫体内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力均产生了消长变化。经125×10-3mg/mL蛇床子素处理16 h时,小菜蛾体内的GSTs活力最高为209.15 U.mg-1prot.min-1。经125×10-3mg/mL蛇床子素处理4 h时,小菜蛾体内的AchE酶活力最高,为0.648 1 U.mg-1prot.min-1。各处理在24 h时,小菜蛾体内的GSTs活力和AchE酶活力均有明显的降低。说明蛇床子素对小菜蛾幼虫体内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力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床子素 小菜蛾 毒力测定 谷胱甘肽-S-转移酶 乙酰胆碱酯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蛀螟各虫态形态学特征观察 被引量:8
14
作者 艾鹏鹏 杨瑞 +2 位作者 张民照 孙淑玲 杜艳丽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53-55,共3页
借助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记述不同日龄(虫龄)桃蛀螟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形态特征,以及雌、雄蛹的识别方法,详细描述幼虫腹足和气门等局部超微结构,以期为桃蛀螟幼期形态识别和蛹期性别区分提供分类依据.桃蛀螟初产卵乳白色,... 借助体视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记述不同日龄(虫龄)桃蛀螟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形态特征,以及雌、雄蛹的识别方法,详细描述幼虫腹足和气门等局部超微结构,以期为桃蛀螟幼期形态识别和蛹期性别区分提供分类依据.桃蛀螟初产卵乳白色,半透明,随发育成熟其颜色经历黄色、橘红色(或橘黄色)、红色等变化过程,近孵化时呈深红色.初孵幼虫体长2.05 mm,灰白色,随着龄期增大,体色逐渐加深,2龄、3龄、4龄和5龄(老熟)幼虫体长分别为5.13,9.28,13.49,20.67 mm.幼虫腹足趾钩双序环式,气门椭圆形.桃蛀螟蛹长约10.50 mm,初化蛹浅黄色,体躯稍柔软,之后变为橘红色,近羽化时呈深褐色,翅芽上出现明显的豹纹状黑色斑点.雌蛹生殖孔与肛裂缝之间的距离较长,达1.15 mm;雄蛹较短,仅0.15 mm.成虫翅长11.00~12.50 mm,体黄色,翅面有豹纹状黑色斑点25~28个,雄蛾第9腹节具黑色味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蛀螟 形态特征 虫态 虫龄 性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山区板栗园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生态位初步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丽 张志勇 +5 位作者 王进忠 王合 陶万强 孙淑玲 张民照 张爱环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14-17,共4页
对北京市延庆山区板栗园生态系统中刺吸类害虫与天敌的时间、空间以及时间-空间二维生态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利用相同资源的物种中,存在着不同的生态位重叠。在3种不同生境的板栗园内,寄生蜂类和栗花翅蚜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值都较大... 对北京市延庆山区板栗园生态系统中刺吸类害虫与天敌的时间、空间以及时间-空间二维生态位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在利用相同资源的物种中,存在着不同的生态位重叠。在3种不同生境的板栗园内,寄生蜂类和栗花翅蚜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值都较大,分别为0.998 0,0.992 5和0.965 7。在区域Ⅰ和Ⅱ中寄生性蜂类与栗大蚜在时间上重叠值较大,分别为0.600 0和0.706 1。在板栗树与大豆间作区园(Ⅰ)和自然生草单作板栗园(Ⅱ)中,主要害虫与天敌的时间生态位宽度明显大于除草单作园(Ⅲ)的。板栗红蜘蛛在各区的空间生态位宽度都较大(均在0.806 7以上)。板栗园间作物(或有无杂草)对时间生态位宽度有明显的影响,但对生态位重叠和空间生态位的宽度没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害虫和天敌 生态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参碱对小菜蛾幼虫γ-氨基丁酸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丁宝力 孟琳琳 +5 位作者 王进忠 张志勇 张民照 张鹏飞 丁佳 蒲媛媛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16-19,共4页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分别于4、8、12、16、20和24 h时,检测了不同浓度苦参碱对小菜蛾幼虫体内γ-GABA受体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处理4 h时,以为15.625×10-3mg/mL的苦参碱处理小菜蛾,其γ-GABA受体基因的表达量达到...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分别于4、8、12、16、20和24 h时,检测了不同浓度苦参碱对小菜蛾幼虫体内γ-GABA受体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在处理4 h时,以为15.625×10-3mg/mL的苦参碱处理小菜蛾,其γ-GABA受体基因的表达量达到最大值,为23.62,在20 h时,γ-GABA受体基因的表达量达到最小值,为11.456。在4、8、12、16和20 h时,125×10-3mg/mL的苦参碱处理小菜蛾幼虫的γ-GABA受体基因的表达量均低于其他的处理,在24 h时,同样浓度处理小菜蛾,其γ-GABA受体基因的表达量高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在16 h时,同样的浓度处理小菜蛾幼虫γ-GABA受体基因的表达量低于其他处理,达到最小值,为4.345。由此说明苦参碱抑制了小菜蛾体内γ-GABA受体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小菜蛾 γ-氨基丁酸受体基因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药剂对瓜蚜的田间药效试验 被引量:7
17
作者 王胤 关山 +5 位作者 张欣颖 李云龙 孙海 胡彬 曹金娟 张民照 《浙江农业科学》 2019年第12期2264-2267,共4页
为明确6种不同杀虫剂对黄瓜蚜虫的田间防效,本试验对不同药剂防效进行田间测定。结果表明,36%噻虫啉水分散粒剂、4%阿维·啶虫脒微乳剂对黄瓜蚜虫具较好防效,药后20 d,校正防效分别为94.3%、95.9%,两者间无显著差异。97%矿物油乳油... 为明确6种不同杀虫剂对黄瓜蚜虫的田间防效,本试验对不同药剂防效进行田间测定。结果表明,36%噻虫啉水分散粒剂、4%阿维·啶虫脒微乳剂对黄瓜蚜虫具较好防效,药后20 d,校正防效分别为94.3%、95.9%,两者间无显著差异。97%矿物油乳油相对其他5种药剂防效偏低,校正防效为60.9%。1.5%苦参碱可溶剂和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防治黄瓜蚜虫校正防效分别为72.8%、84.1%。如田间蚜虫发生较严重时,可考虑噻虫啉、氟啶虫胺腈、阿维·啶虫脒三种药剂交替使用,并控制好喷施药量及使用次数,尽可能地减少瓜蚜产生抗药性的可能。因此,应在虫害发生不同时期使用不同药剂防治,既可达到经济效益最优化的目的,也可提前预防害虫产生不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瓜蚜 校正防效 杀虫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