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降温速度在生物瓣膜制备保存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毅勋 孙学军 马捷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4期382-384,F0003,共4页
关键词 低温保存 相变点 生物瓣膜 程序降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术前诊断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12
2
作者 田蓉蓉 薄云峰 +3 位作者 张毅勋 原凌 赵铭 张红雨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01-806,共6页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术前诊断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及其最佳诊断阈值。资料与方法结直肠癌初诊患者76例,均在PET/CT检查后1周内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将所有与PET/CT相匹配的淋巴结依据其与原发肿瘤的位置关系分为近端和远端...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术前诊断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及其最佳诊断阈值。资料与方法结直肠癌初诊患者76例,均在PET/CT检查后1周内行结直肠癌根治术,将所有与PET/CT相匹配的淋巴结依据其与原发肿瘤的位置关系分为近端和远端淋巴结,同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生成淋巴结短径与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分析其诊断效能。结果近端与远端淋巴结ROC曲线示淋巴结短径、SUVmax的最佳阈值为6.5 mm、1.9和5.5 mm、1.81,淋巴结短径最佳阈值时诊断近端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4.85%、73.02%、77.52%,诊断远端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7.62%、65.45%、79.38%;SUVmax最佳阈值时诊断近端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4.85%、95.81%、91.64%,诊断远端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2.86%、94.55%、93.81%。SUVmax最佳阈值时诊断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淋巴结短径最佳阈值(P<0.01),且SUVmax最佳阈值时与病理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0.813、0.874,P<0.01)。结论最佳阈值法能提高^(18)F-FDG PET/CT对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且SUVmax标准优于淋巴结短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淋巴转移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三尖瓣下移畸形矫治术(附13例)
3
作者 马捷 孙宗全 +10 位作者 林文杰 李新华 张文凯 闫子星 邓勇志 刘爱军 王玉璇 李强 张毅勋 孙学军 杨丽娜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428-429,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三尖瓣下移畸形矫治术的疗效。方法①探查三尖瓣叶情况;②将后叶、隔叶以及前叶近足侧1/3-1/2的部分,沿瓣环根部将瓣叶切下;③纵行折叠房化的右心室;④将切下的瓣叶缝合于正常三尖瓣环上;⑤自体心包加固三尖瓣环;⑥必要时... 目的探讨改良三尖瓣下移畸形矫治术的疗效。方法①探查三尖瓣叶情况;②将后叶、隔叶以及前叶近足侧1/3-1/2的部分,沿瓣环根部将瓣叶切下;③纵行折叠房化的右心室;④将切下的瓣叶缝合于正常三尖瓣环上;⑤自体心包加固三尖瓣环;⑥必要时双孔三尖瓣成形减少反流;⑦修补其他畸形。结果患者无围术期死亡,术后均顺利恢复。术后随访1-84个月,患者恢复正常活动,心功能恢复至Ⅰ级者10例,Ⅱ级者3例。结论改良三尖瓣下移畸形矫治术较好地保持了右心室的几何形状,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缺损 先天性 心脏外科手术 Carpentier法 “双孔”技术 改良三尖瓣下移畸形矫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壁打孔房间隔缺损封堵术(附3例报告)
4
作者 马捷 闫子星 +4 位作者 王玉璇 李新华 李强 张毅勋 孙宗全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6年第10期1037-1038,共2页
目的总结微创胸壁打孔房缺封堵术的手术经验。方法3例继发孔房缺病人,进行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取胸骨右缘第4肋间进胸,切口长约2.5-3.5 cm,实时经胸壁超声监测,经右房前壁预制荷包线处插入已置入封堵器的推送套筒于右心房... 目的总结微创胸壁打孔房缺封堵术的手术经验。方法3例继发孔房缺病人,进行微创非体外循环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取胸骨右缘第4肋间进胸,切口长约2.5-3.5 cm,实时经胸壁超声监测,经右房前壁预制荷包线处插入已置入封堵器的推送套筒于右心房,经房间隔缺损入左心房,释放封堵器,推出推送导管。经胸壁超声鉴定房水平无分流,右肺静脉开口二尖瓣、三尖瓣及冠状静脉窦功能完好后,闭合房间隔缺损(ASD)。术毕经胸壁超声检测显示未见残余血流通过,逐层关闭切口。结果3例病人均一次封堵成功,术后第2天均可下床活动,3 d出院,术中及术后无并发症。随访2-3个月,术后复查超声心动图心脏较术前缩小,未见封堵器脱落、变形及残余分流,心功能良好。结论胸壁打孔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手术具有微创、安全、简便、高效、无X线辐射、手术适应证广、术后残余分流发生率低等优点,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外科治疗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封堵器 非体外循环 外科手术 最小侵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